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冬季麻阳河黑叶猴的食物营养组分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对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18种冬季主要食物以及13种取食较少的次要食物的各取食部位进行采集。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ADF)等营养成分分别以凯氏定氮法、酸碱洗涤法和范式洗涤法进行测定,并计算相应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PROT/ADF)比值。将各独立样本的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数据与相应的冬季采食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测定结果显示:除PROT/ADF比值有明显的差异外,主要食物与次要食物在其他测定组分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18种主要食物的各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与相应的冬季采食比例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说明麻阳河黑叶猴冬季对食物物种的选择不受其测定营养组分含量和PROT/ADF比值的影响。冬季采食的4种主要采食部位除水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在其他营养组分含量以及PROT/ADF比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且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采食部位的冬季采食比例与其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麻阳河黑叶猴的冬季食物选择不受食物水分、粗蛋白、粗纤维、ADF含量和PROT/ADF比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于2009年12月~2010年2月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的5个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猴群以及同域放养的山羊羊群的取食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并对两者的取食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了解该地区黑叶猴与放养山羊在食物资源最为匮乏的冬季的资源竞争关系,为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黑叶猴冬季取食植物67种,放养山羊同期取食植物44种,两者食物重叠26种;对26种重叠食物的采食分别占黑叶猴与放养山羊冬季取食时间的76.2%与22.0%;黑叶猴冬季采食的19种主要食物(>1%冬季采食时间)中,有14种为放养山羊所采食,占黑叶猴与山羊冬季采食时间的71.7%与17.8%;黑叶猴与山羊冬季食物生态位宽度分别为0.68与0.39,两者的冬季食物生态位重叠指数C=0.74.表明贵州麻阳河地区黑叶猴与同域放养山羊在食物最为匮乏的冬季存在较为激烈的食物资源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3.
非人灵长类利用洞穴是非常稀少的现象。2003年11—12月和2004年初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观察到黑叶猴(Trachypithecusfranoisi)有利用洞穴的现象。白天有二群(分别为10和14只)在栖息地附近活动,黄昏前回到悬崖边几个喀斯特地形山洞中的一个洞。躲避风雨等不良的气候条件、获得矿物质、安全等因素可能是黑叶猴利用洞穴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非人灵长类利用洞穴是非常稀少的现象。2003年11—12月和2004年初在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观察到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çoisi)有利用洞穴的现象。白天有二群(分别为10和14只)在栖息地附近活动,黄昏前回到悬崖边几个喀斯特地形山洞中的一个洞。躲避风雨等不良的气候条件、获得矿物质、安全等因素可能是黑叶猴利用洞穴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因昼行性灵长类动物一天中相当一部分时间在其夜宿地度过,其夜宿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活动方式与行为特点(Anderson,1998).对夜宿行为的观察可收集白天无法收集到的灵长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信息,如夜宿地分布(sleeping site)、睡眠时间(time)、睡眠抱团组成(huddling)等(Takahashhi,1997;Ogawa etal.,2007;黎大勇,2010),灵长类夜宿行为的研究对于分析了解其白昼活动方式与行为适应特点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Anderson,1998). 相似文献
6.
牛克锋 肖志 王彬 杨德 Tan Chia L 张鹏 颜修刚 王华 余波 杨天友 樊均德 崔多英 邹启先 吴安康 魏鲁明 邹浩 Gamba Marco Giacoma Cristin 杨业勤 《动物学杂志》2016,51(6):925-938
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对中国贵州省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的种群数量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采用了直接观察猴群计数、夜宿地观察、问卷调查和访问、未出版资料及文献补充4种调查方法。结果表明,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共有黑叶猴72群(含保护区外2群)。基于直接计数的25个猴群,计算猴群平均大小为(7.7±2.9)只,并以此计算保护区及周边黑叶猴数量为554只。其中,凉桥片区共有41群,315只;龚溪口片区共有16群,123只;务川片区共有15群,116只。调查发现保护区黑叶猴的分布基本以麻阳河、洪渡河及其支流兰子河为中轴,以箱状河谷的峭壁上和河岸附近的植被区作为主要活动范围。67群猴群发现点位于离河流中轴线缓冲距1 500 m区域以内,占总群数的93.1%。因此,为了确保该物种的生存以及缓解当地人猴冲突,建议重点加强对河流两岸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和自然植被恢复,尤其在人口稠密区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7.
8.
正蛋白质与纤维素的比值以及能量高低是影响灵长类动物食物选择的重要因素(Oftedal,1991;Waterman and Kool,1994;Chapman and Chapman,2002;Wasserman and Chapman,2003;Hanya et al.,2007;Huang et al.,2010),但它们是否影响疣猴的食物选择目前尚具有较大的争议。Waterman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研究黑叶猴在片段化生境中的适应能力,2006年1~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记录技术于每月初连续观察8 d,记录片段化栖息地中的一群黑叶猴觅食行为,同时采用样带法监测黑叶猴家域内食物可获得性的季节性变化。结果显示,黑叶猴以61种植物为食,月平均食物种类为21.8种。黑叶猴取食的食物部位中,嫩叶占比例最大,达55.8%,其次为果实的比例达12.4%,其他依次为成熟叶占12.1%,种子10.6%、花4.3%、芽2.7%和树皮2.4%。成熟叶的可获得性最大,可获得性指数在75%(2月)到100%(7~9月)之间;其次为嫩叶,可获得性指数在25%(11月)到94%(7月)之间,芽、花和果实等食物部位的可获得性指数在20%以下。取食各食物部位的时间与相应部位的可获得性指数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月食物种类与生境中食物种数的可获得性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因此,在片段化的栖息地中黑叶猴选择性地利用生境中的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Qihai Zhou Fuwen Wei Ming Li Chengming Huang Bang Lu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2006,27(5):1441-1460
We studied the diet and food choice of 1 group of Fran?ois’ langurs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from August 2003 to July 2004 in the Nonggang Nature Reserve, Guangxi province, China. The langurs consumed 90 plant species, including 14 unidentified species. Leaves constituted 52.8% of the diet (38.9% young leaves and 13.9% mature leaves). Fruits and seeds accounted for 17.2% and 14.2%, respectively. Flowers and other items—including petioles, stems, roots, and bark—contributed to 7.5% and 7.4% of the diet, respectively. The langur diet varied according to season. They fed on more young leaves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Consumption of seeds, petioles, and stems increased between October and March, when young leaves were scarce. The diet shift corresponded to higher dietary diversity during the young leaf-lean period. Though the langurs fed on many plant species, 10 species accounted for 62.2% of the diet, only 2 of which were among the 10 most common tree species in vegetation quadrants, and the percentage of feeding records on a plant species and the percentage of individuals of the species in vegetation quadrants does not correlate significantly. Fran?ois’ langurs fed selectively, and they did not base their diet simply on the abundance of plant species in the habitat. 相似文献
12.
过去二十年贵州黑叶猴分布与种群动态及致危因子分析(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与政府报告数据并结合我们在贵州的最新调查与监测数据,总结过去20年间黑叶猴在贵州的分布、种群变动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管理建议。贵州黑叶猴野生种群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约10%~20%:从20世纪90年代的约109群1000只增加到现在的约132~137群1160~1200只。但同期黑叶猴已从5个原有的分布点绝迹,现仅存于大沙河、柏箐、麻阳河、宽阔水和野钟等5个保护区,总面积约912km2。现有的5个隔离分布点保存有全球黑叶猴野生种群(1800~2000)的约62%,是黑叶猴物种保存的最关键地区,并应该给于保护管理的优先考虑。偷猎压力在贵州相对较小:在过去的20年间仅有3次偷猎的官方记录。黑叶猴在贵州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农作物和烟草种植为目的的耕地扩大,以做饭、取暖以及烟叶烘烤为目的的薪材需求,以及家畜(主要是山羊)的过度放牧。 相似文献
13.
14.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福建万木林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朱锦懋姜志林郑群瑞蒋伟(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210037)(福建省建瓯市林委,353100)SpeciesDiversityintheForestCommunityofWanmulinNatureRe...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四座楼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及植被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样地法对北京市四座楼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了调查,在本底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座楼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的区系成分和植被分布规律:该保护区有北京新记录种1个:麦李(Prunus glandulosa Thunb.);国家三级保护植物3种,即:紫椴(Tilia amurensis Rupr.)、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和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 Maxim.)Harms];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天然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林。该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约869种,分别属于127科431属,其中蕨类植物共有16科19属33种,裸子植物共有3科4属4种,被子植物共有108科408属832种,其中野生植物有772种,占北京所具有的野生植物种类的1/3以上。四座楼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共有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表明本保护区的植物分布具有温带性质。 相似文献
16.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容纳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南坡的中段 ,1998~ 1999年冬季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 ,测定了保护区内羚牛秦岭亚种 (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10种栖息地类型的单位面积食物资源量和含有的能量 ,估计了越冬区可以利用的总能量。结果表明 ,羚牛越冬区提供的可供羚牛和其它草食动物利用的能量为 (9 877±5 173)× 10 12 J,每只羚牛平均每天需要的能量为 2 6 4 8± 11 88kJ ,整个冬季需要的能量为 4 82 0± 2 16 3× 10 6J ,保护区的羚牛容纳量为 2 0 4 9± 10 37只。考虑到羚牛对空间的需求、保持最佳繁殖状态、其它草食动物种群的需求和保护当地植被等因素 ,建议保护区将羚牛种群的数量控制在 10 0 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7.
在调查和分类的基础上,发现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153种,分别属于92属,72科.通过对苔藓植物的优势类群、科属的区系成分、垂直分布以及群落类型的分析,结果表明: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1)物种多样性丰富.(2)优势类群明显.(3)垂直分布显著.(4)温带分布为主. 相似文献
18.
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三大关键地区之一的川东-湘鄂西关键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所处的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县长期以来以森工产业为其县域经济的主要支柱,长期的木材采伐和狩猎习俗曾对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带来了严重破坏。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其生物多样性逐渐得到了有效保护,特别是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依然面临多种威胁,保护区自身科学研究力量的薄弱和保护区面积相对较小,限制着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进一步研究和保护。进一步扩充保护区面积、引进科研力量并提升自身人员科研素质、协调并增强区内外社区共管是该区生物多样性得到进一步保护和恢复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本底资源是保护区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深入研究与保护重要的参考资料。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原始次生林区,生物资源相对丰富。自2014年以来,对区内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多样性及区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现有两栖爬行动物2目16科40属63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7科15属33种,爬行动物1目9科25属30种;无声囊泛树蛙Polypedates mutus和老山树蛙Rhacophorus laoshan是湖南省两栖动物新记录;核心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缓冲区和实验区;动物区系成分缺乏古北界种类,以东洋界种类为主(48种,占76.2%),广布种有15种(23.8%);平均动物区系相似性比较发现,其与湖南省内其他6个保护区(森林公园)属于周缘关系。鉴于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典型性与代表性,应加强研究和保护。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编目是保护区管理和科研的基础性工作。2016年7月—2017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千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兽类和鸟类多样性。调查期内共布设20个监测位点,累计3 333个相机监测日,获得照片2 355张,视频1 867段,独立有效记录共计436次,共鉴定出兽类4目10科17种和鸟类2目8科18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8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1种、易危(VU) 5种和近危(NT) 1种。调查中发现岷山山系的新记录1种:灰翅鸫Turdus boulboul。兽类相对丰富度指数(RAI)从高到低依次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2. 37)、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1. 83)、野猪Sus scrofa(1. 17)、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1. 02)、赤麂Muntiacus vaginalis(0. 21); RAI最高的鸟类是鸡形目Galliformes,如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3. 21)和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1. 05),其次是雀形目Passeriformes噪鹛科Leiothrichidae。本研究获得的兽类和鸟类数据是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的有效补充,红外相机的持续监测将有利于保护区的长期监测和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