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岷江柏四个地理种群分布格局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忠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9,28(5):20-23,44
岷江柏是我国特有珍稀树种,其种群分布格局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采用Greig-Smith的相邻格子样方调查法,调查了四川西部四个岷江柏地理种群,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和聚集度指标法分析了种群空间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岷江柏种群分布格局与取样尺度有关。在2m×2m、4m×4m、6m×6m、8m×8m四个取样尺度下,小金种群均表现为集群分布,马尔康种群均表现为随机分布,金川种群和理县种群却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表现出聚集分布→均匀分布→随机分布的变化趋势。四个取样尺度中以2m×2m取样尺度来分析岷江柏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时效果最好。方差/均值比率法运用统计方法确定T值的显著性,数学推导严密,运算简单,在分布格局分析中是一种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岷江柏的迁地保护居群和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居群间基因流,判断迁地保 护岷江柏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为其迁地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 测序技术获得的SNP位点对四川大渡河双江口岷江柏迁地保护移栽苗、苗圃播种苗及3个野生居群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分析)、聚类分析、分子进化树、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经过GBS测序共获得高质量Clean Data 118 321 514 728 bp,并开发了1947 047个tags,从中鉴定到了1 259 610个SNP位点。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大部分移栽岷江柏居群和野生岷江柏聚在一起,居群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交叉验证错误率的谷值确定最优分群数为1。4个岷江柏居群的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I(Shi)、近交系数(Fis)、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值分别为0.181 5~0.272 0、0.223 2~0.300 3、0.331 0~0.464 9、0.178 0~0.246 5和0.272 2~0.309 2,说明岷江柏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移栽岷江柏居群的He=0.300 3,Shi=0.464 9,岷江柏居群迁地保护居群遗传多样性总体水平略高于野生居群。野生岷江柏居群中白湾隧道(BW)_vs_松岗镇(SA)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较大,基因流(Nm)较小(Fst=0.091,Nm=2.496),而迁地保护的岷江柏居群与野生岷江柏居群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居群间的基因交流频繁(Fst<0.05,基因流Nm>4),说明没有明显的分群现象,岷江柏居群迁地保护居群遗传多样性较高。因此,移栽濒危植物是迁地保护过程中较好的方法,本文为以后野生岷江柏迁地保护提供参考,为其他树木种质资源的保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岷江柏(Capressus chenggiana S.Y.Hu)是我国川甘地区特有的濒危乔木。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讨论了岷江柏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从而为岷江柏的人工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子发芽周期为20d,其中0~5d为萌动期,5~15d为高峰期。种子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5℃和30℃不利于种子发芽。在贮藏过程中,贮藏开始阶段10℃不利于种子发芽,贮藏4~10个月后10℃~25℃种子发芽的差别不明显。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为:20℃、15℃、20℃、25℃。在贮藏过程.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T50都有显著影响。岷江柏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4.
岷江柏4个地理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川西地区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 S. Y. Hu)4个地理种群进行了调查,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岷江柏4个地理种群的存活曲线都属于Deevey-Ⅲ型,死亡率与所对应的消失率变化趋势一致,并存在2个高峰.种群生存率均单调下降,累计死亡率单调上升,下降或上升的速度以理县种群最快,马尔康种群最慢;死亡率密度在幼苗期重合,并达到最大(0.05),但从幼苗级向幼树级过渡时迅速下降到0.01以下;种群的危险率曲线与其死亡率变化趋势一致,其中马尔康种群波动最小,小金种群波动最大.综合分析表明,岷江柏4个种群均有较强的自然更新能力,属增长型种群,但人为砍伐是其最重要的干扰因素. 相似文献
5.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重要生态恢复物种,为探讨岷江柏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策略,以生长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生境中的岷江柏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在湿季(7月)和干季(11月)的水分生理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水分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干季岷江柏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显著增加(P<0.05),比叶重(LMA)、黎明水势(Ψpl)、正午水势(Ψml)则显著下降(P<0.05);(2)光合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岷江柏在干季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饱和光下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初始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Amax)、CO2补偿点(Γ)、光呼吸速率(Rp)、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Jmax/Vcmax、光能捕获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显著下降(P<0.05),而暗呼吸速率(Rd)、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上升(P<0.05)。干季,岷江柏采取增加水分获取能力并降低水分散失的水分利用策略、增加光合产物消耗策略、增加热耗散的光合器官保护策略等,以适应干季干旱、低温等环境胁迫,进而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四川小金县岷江柏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采自四川小金县的岷江柏(Cupressus chenggiana S. Y. Hu)种子发芽特征的研究,分析不同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四川小金县的岷江柏种子发芽周期为20 d,其中0 ~5 d为萌动期,5 ~15 d为高峰期;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4、7和10月分别为25℃、15℃、20℃和20℃.岷江柏种子的最适发芽温度和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8.
以汉麻茎叶为原料,分别采用水蒸馏提取法、亚临界萃取法以及超临界萃取法来获得汉麻精油,比较不同提取方法下获得的精油全组分的差异性、特征性。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精油全组分进行鉴定分析,并通过NIST质谱库和人工解析对所提取成分进行鉴别分析和相似度的检索,最后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得出这三种提取方式下汉麻精油各组分的相对含量。三种提取方法下所得精油组分差异性明显,共计鉴定出154个成分,且含有13个共有成分,相似度均在80%以上。其中水蒸馏提取法共鉴定出89种,含量最高组分是大麻二酚(19.69%);亚临界萃取法鉴定出62种,含量最高组分是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17.56%);超临界萃取法鉴定出59种,含量最高组分是油酸(22.50%)。三种方法所得精油组分种类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水蒸馏法获得的精油组分种类最多,多为烷烃、烯烃、醇类、醛类、倍半萜类等小分子化合物,而亚临界法和超临界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共有40个共有成分,多为酸类,醇类,酯类,酚类等高沸点化合物或大分子化合物,但含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川西地区岷江柏种群生命表与生存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岷江柏 (CupressuschengianaS .Y .Hu)是国家II级保护植物 ,处于渐危状态 ,由于缺乏种群结构的研究限制了对该种的全面认识和有效保护。本文调查分析了岷江柏种群的年龄结构 ,编制了岷江柏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 ,绘制了种群的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和消失率曲线 ,并用 4个生存函数对该种群进行了生存分析。结果表明 ,川西地区岷江柏种群处于中龄林阶段 ,种群存活曲线属Deevey III型 ,年龄结构呈增长型 ,死亡率曲线与消失率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这一发育过程中有两个死亡高峰 ,一个出现在幼苗向幼树的过渡期(5~ 15a) ,环境胁迫是幼苗高死亡率的关键 ,另一个出现在从中龄向老龄过渡的阶段 (130~ 2 30a) ,环境制约以及人为砍伐是高死亡率的根本原因。种群生存分析表明 ,岷江柏种群累计死亡率单调增加 ,生存率单调下降 ,130年以后种群的累计死亡率均超过 95 % ,生存率都不足 5 % ,危险率超过了生存率 ;种群发育过程总体表现为前期增长 ,中期稳定 ,后期衰退。对大小结构与年龄结构的对比分析表明 ,目前广泛采用的大小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的分析方法对岷江柏这样的长寿慢生树种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10.
岷江干旱河谷区岷江柏人工林碳氮储量随林龄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岷江干旱河谷区不同林龄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柏不同器官的碳含量相对稳定,氮含量则与器官类型密切相关,而土壤有机碳和氮含量均随着人工林林龄的增长而增加.岷江柏人工林植被层、土壤层以及生态系统的碳氮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总体呈增加趋势.13、11、8、6和4年生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分别为190.90、165.91、144.57、119.44和113.49 t·hm-2,总氮储量分别为19.09、17.97、13.82、13.42和12.26 t·hm-2.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大部分储存于0~60 cm土层,分别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92.8%和98.8%,且主要集中于0~20 cm土层,5个林龄平均碳氮储量分别为74.13和7.40 t·hm-2,分别占其平均土壤总碳氮储量(0~60 cm)的54.4%和48.9%.植被层有机碳和氮储量的分配不同,碳储量在乔木层(3.7%)的分配高于林下植被层(3.5%),而氮储量在乔木层(0.5%)的分配低于林下植被层(0.7%).不同林龄岷江柏人工林碳氮储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且在此年龄段内,岷江柏人工林生态系统能够持续积累有机碳和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广西产两面针药材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80余个组份,通过质谱数据库检索和图谱分析,并参考相应的保留时间确定了其中的58个组分,总相对含量占挥发油的91.4%。其中含量最大的是斯杷土烯醇(55.21%),其次有异斯杷土烯醇(6.35%)、异香树素环氧化物(3.88%)、2-十三烷酮(3.28%)和α-香附酮(2.14%)等。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苔藓Bazzania japonica的挥发油,用毛细管色谱法对挥发油进行了分析,采用归一化法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并用GC-MS联用技术对分离的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经计算机检索并结合文献调研,共鉴定出38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3%,其中含2个单萜、31个倍半萜(其中11个为含氧倍半萜)和4个二萜(其中1个为含氧二萜),主要成分为4-epi-11-nor—aristola-1(10),11-diene(10.5%),4-epi-11-nor-aristo-la-1,9,11-triene(6.5%),β-caryophyllene(8.0%),β—barbatene(7.2%),globulol(8.8%),aristol-1(10)-en-12-ol(9.1%),和tridensenone(8.7%).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长瓣马铃苣苔的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共鉴定出32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0.81%,其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49%)、11,14-二十碳二烯酸乙酯(23.06%)和1-烯-3-辛醇(5.58%)。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野花椒果皮挥发油,出油率为0.603%。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从野花椒果皮挥发油中分离出150个色谱峰,鉴定了10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2.96%,主要有1,8-桉油素(17.91%)、柠檬烯(12.66%)β-榄香烯(9.81%)、α-萜品醇(7.61%)β-芹子烯(4.81%)、β-芹子烯(3.79%)、α-石竹烯(3.71%)等。 相似文献
15.
海南木莲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海南木莲叶的挥发油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法提取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结果:共鉴定出49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9.99%,其中主要成分是橙花叔醇(16.44%);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5.27%);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5.12%);α-丁香烯(4.97%)和丁香烯(4.48%)。 相似文献
16.
芙蓉菊挥发油的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芙蓉菊全草中的挥发油,GC-MS分析其化学组成。共检测出232个成分,归一化法分析各成分的相对含量。联机检索鉴定了5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62.59%,主要成分异石竹烯(Isocaryophyllene)的含量高达14.94%。 相似文献
17.
应用气象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燕子掌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共鉴定出66种组分与燕子掌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以苯乙醇、2,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1-酮、6,10,14-三甲基十五烷-2-酮、十六烷酸甲酯、十六烷酸乙酯、十八烷酸甲酯为主要成分,化合物类型以酮、酯、类等化合物为主,其中十六烷酸甲酯的含量最高,占挥发油总量的26.13%。 相似文献
18.
喜光花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喜光花叶挥发油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分得19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5.35%。含量最高的是n-棕榈酸(37.61%),其次为3,8-二甲基-十二烷(7.28%)、四十四烷(5.07%)、溴二十二烷(4.55%)和1,54-二溴五十四烷(4.30%)。 相似文献
19.
用GC-MS对超声波法提取的芫荽茎叶精油成分进行了分析,检测出154个成分,解析出70种物质,占精油93.643%,含量最多的是酯类化合物47.569%,其次为饱和与非饱和烃类化合物19.897%,醛类化合物和醇类化合物含量分别为13.406%,12.595%。探讨了精油对DPPH的清除作用,结果显示,用超声波萃取法获得的精油对DPPH自由基(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具有一定的消除作用,最高消除率62.9%,水蒸汽蒸馏法获得的芫荽茎叶精油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为84.2%。 相似文献
20.
土茯苓挥发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土茯苓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土茯苓(Smilax glabraRoxb.)挥发油,用GC-MS进行测定,结合计算机检索技术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了40个化合物,鉴定出22个化学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47.88%,其中相对百分含量大于1%的分别确定为棕榈酸17.87%,萜品烯-4-醇7.533%,亚油酸6.775%,正壬烷4.509%,8,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2.215%,α-雪松醇1.81%,甲基棕榈酯1.293%。结论:22个挥发性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