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松褐天牛六种类型的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不同类型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在松褐天牛触角上存在6种类型的感器:机械感器、锥形感器、毛型感器、耳形感器、刺形感器和栓锥形感器。机械感器壁厚无孔,淋巴腔中无树突。锥形感器壁薄多孔,有50多个树突分支,每个分支有1~10个微管。毛型感器单壁,壁上有小孔,孔数相对较少,感器内树突1~8个不等,树突内含不同数量的微管。耳形感器,壁薄多孔,内部有少于5个的树突分支,树突内含有数量不等的微管。刺形感器又分为2个亚型:Ⅰ型壁上具纵脊无孔,顶端有孔;Ⅱ型壁上无脊无孔,顶端具单孔。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均壁厚无孔,树突鞘一直通到顶端小孔。栓锥形感器上半部具纵脊无孔,下端有少量孔,顶端具三瓣状开口的孔。对感受器功能的讨论认为:机械感器不是化学感器;锥形、毛型和耳形感器是嗅觉感器;刺形和栓锥形感器可能是接触化学(味觉)感器。  相似文献   

2.
赤斑白条天牛Batocera rufomaculata在辣木上蛀干为害,严重影响辣木产业。探明感器类型及分布,可为电生理学研究提供依据。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赤斑白条天牛触角进行扫描。结果表明,触角上分布着9类感器,分别为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毛形感器、耳形感器、板形感器、芽形感器、指形感器、凹槽钉形感器和Bhm氏鬃毛;感器分布以鞭节为主;感器类型和分布存在性二型现象;触角端部分布的感器比基部密集,在感受外界刺激时触角端部可能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烟草甲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Fabricius)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烟草甲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其中鞭节由9个亚节组成;在触角上共观察到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Ⅰ、锥形感器Ⅱ、锥形感器Ⅲ、锥形感器Ⅳ、钟形感器、B hm氏鬃毛和球状感器9种感器类型,其中锥形感器Ⅳ、钟形感器、B hm氏鬃毛和球状感器为新发现的烟草甲触角感器。此外,还讨论感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是我国东北林区栎树的主要蛀干害虫,严重危害蒙古栎和辽东栎,已给发生地造成的重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灾害。触角是天牛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的重要器官,触角上的感器类型与分布数量直接影响天牛对外界化学刺激的识别。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对栗山天牛雄、雌虫的触角分别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栗山天牛雌、雄性触角的感器分布略有不同,但都着生有大量的毛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以及少量的板形感器、指形感器和钟形感器等。鞭节端部各节的感器数量较多,基部各节的感器数量较少,可能与各节所行使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管氏肿腿蜂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guaniXiaoetWu触角上存在 1 3种感器 ,其中毛形感器Ⅰ型、Ⅱ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鳞形感器、栓锥形感器、钟形感器和坛形感器雌雄均有 ,仅数量和分布存在差异 ;板形感器、柱形感器Ⅰ型、Ⅱ型、长锥形感器和耳形感器只在雌蜂触角上存在。感器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在性别间的差异 ,为研究该蜂寻找生境和寄生行为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杨啸  赵奎军  王克勤  韩岚岚  杨帅 《昆虫知识》2012,49(5):1321-1326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 Matsumura成虫的触角感器的形态和分布。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成虫触角呈线型,感器包括毛型感器、耳型感器、刺型感器、腔锥型感器、栓锥形感器、鳞型感器和Bhm氏鬃毛,共7种。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的分布特点基本相同,但是种类、数量有差异,存在性二型现象。  相似文献   

7.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成虫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拉步甲触角表面存在7类、12种感器类型,包括3种毛形感器(Sensilla trichodea,ST)、3种刺形感器(Sensilla chaetica,SCh)、2种锥形感器(Sensilla basiconca,SB)、Bhm氏鬃毛(Bhm bristles,BB)、腔锥形感器(Sensilla coeloconica,SCo)、腔形感器(Sensilla cavity,SCa)和钟形感器(Sensilla campaniformia,SCam),感器类型在雌、雄个体间无差异;雌、雄个体各节触角的感器数量和分布不均匀。研究结果为今后开展电生理学和行为生态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利用扫描电镜对红环瓢虫Rodolia limbata Motschulsky成虫与幼虫的触角形态及化学感受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红环瓢虫成虫的触角为棒状,由柄节、梗节和6个鞭节组成。其上发现有毛形、刺形和锥形3种感器,各种感器长短不一,分布不同,其中锥形感器集中分布于鞭节的4~6亚节,以末节端部最为密集;幼虫触角短,圆锥状,分为3节,感器只有毛形和锥形2种,且数量极少。雌雄成虫与幼虫个体间触角感器的类型、分布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西藏飞蝗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西藏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飞蝗触角上存在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和腔形感器.通过对各种感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发现西藏飞蝗群居型与散居型、蝗蝻与成虫、雌性与雄性的感器在类型...  相似文献   

10.
荔枝蝽触角化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荔枝蝽(Tessaratoma papillosaD rury)触角化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结果表明,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荔枝蝽雌雄虫触角上均有分布,其中以毛形感器最多,且毛形感器数量和分布在雌雄间有明显的不同。另外,雄虫触角上还分布有念珠形感器,而腔形感器在雌虫触角上有分布,这2种感器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兴安落叶松鞘蛾触角及其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慧  严善春  彭璐 《昆虫知识》2008,45(3):405-417
应用扫描电镜对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obducta(Meyrick)触角及其感器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鞘蛾触角为丝状,其上共有8种感器:板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毛形感器、鳞形感器、叉形感器和Bhm氏鬃毛,对各种感器的形态、分布特点进行描述,推测其可能具有的功能。雌雄蛾触角有明显的性二型现象,表现为雌雄触角大小不同,触角感器类型、大小、数量、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成虫触角及其感器的形态与分布。结果表明: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触角为线状,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9节,其中,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感器类型有毛形感器(1型、2型和3型)、刺形感器、锥形感器(1型和2型)、腔锥形感器、Bhm氏鬃毛、钟形感器共9种。雌雄成虫触角感器类型无差异,但雄虫触角上的感器分布要比雌虫的稠密。  相似文献   

13.
麻疯树柄细蛾触角及其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南  李庆  周建华  肖银波 《昆虫知识》2010,47(2):355-359
应用扫描电镜对麻疯树柄细蛾Stomphastis thraustica Meyrick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麻疯树柄细蛾成虫触角上存在着5种感器即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椎形感器、锥形感器和鳞形感器。对各种感器的形态特点进行描述,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并分为长毛形和短毛形2种。刺形感器也分为长刺形和短刺形2种。  相似文献   

14.
获得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外部形态的资料,为蟑螂的系统学研究积累一些新的基础资料.使用KYKYAMRAY 1000B型扫描电镜蜚蠊目8种昆虫触角感受器进行观察和拍照,然后进行比较分析.观察结果表明,蜚蠊目昆虫的触角均分布有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蜚蠊目昆虫触角感受器的外部形态在科、属水平表现的差异程度与昆虫的分类地位相符合.触角感受器的形态结构也许能成为鉴别蜚蠊目科和属的有用特征.  相似文献   

15.
应用扫描电镜对瘤胫厕蝇Fannia scalaris(Fabricius)成虫触角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其感受器进行了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瘤胫厕蝇成虫触角上存在着2类感受器:毛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其中毛形感受器数量最多,分为5种.对各种感受器的形态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6.
红头芫菁成虫群集性很强,常聚集在泡桐树中取食泡桐叶片,继而为害豆科等植物,其毒素斑蝥素在医学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红头芫菁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观察,描述了触角感器的外部形态、类型和分布,并结合文献资料对其功能进行了讨论,试图解析其触角感器在寄主选择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7.
豆柄瘤蚜茧蜂触角感受器的扫描电镜观察(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扫描电镜对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的触角感受器进行了观察, 发现有7 种感受器, 分别为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Ⅰ型、刺形感受器Ⅱ型、锥形感受器、腔锥形感受器Ⅰ型、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和板形感受器。毛形感受器是数量最多的感器; 除了腔锥形感受器Ⅱ型只在雌虫触角发现外, 雌、雄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和结构没有较大的差别, 并且腔锥形感受器Ⅱ是数量最少的感器。  相似文献   

18.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antennae of Scutigera coleoptrata (Linnaeus, 1758)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five types of sensilla: sensilla trichodea, beak‐like sensilla, cone‐shaped sensilla brachyconica on the terminal article, sensory cones at the antennal nodes, and the shaft organ. Alongside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antennal sensillar types, three unique characters were found in the Scutigeromorpha: the presence of long antennae with nodes bearing sensory cones, the presence of a bipartite shaft including the shaft organ, and the presence of beak‐like sensilla. Neuroanatomical data showed that the animals' brains are equipped with well‐developed primary olfactory and mechanosensory centers, suggesting that the antennae must be equipped with specialized sensilla to perceive chemosensory and mechanosensory cues. With the evidence provided in this article for the Scutigeromorpha, SEM data are available at last on the antennal sensilla for all five chilopod taxa, allowing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of antennal morphology in Chilopoda. J. Morphol., 2011. © 2011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雌成虫与幼虫触角感器的类型、形态和分布。【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中华按蚊成虫与幼虫触角的形态结构,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触角上的感器类型、形态和分布。【结果】中华按蚊雌成虫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有13个亚节。触角上共发现4种类型的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锐型和钝型)、刺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锥形感器(Ⅰ型和Ⅱ型)和腔锥形感器(大型和小型)。雌成虫触角各类感器总计约1 135.67±86.75个,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662.00±6.22个),随后是刺形感器(294.67±33.35个)和锥形感器(146.00±42.39个),腔锥形感器数量最少(36.50±5.90个)。毛形感器、刺形感器和锥形感器在鞭节的每个亚节均有分布,而大型腔锥形感器在第9-11亚节没有分布,小型腔锥形感器仅分布于第13节的顶端。幼虫触角的鞭节不分亚节,呈管状,触角末端有一个感觉锥,鞭节上分布有与成虫锥形感器相似的锥形凸起,初步定名为类锥形感器,其数量和大小随幼虫龄期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锥体表面的凹槽越来越明显,其功能还需要通过超微结构和电生理等研究进一步确定。【结论】本研究对中华按蚊幼虫和雌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类型、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按蚊感器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