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孙勇;鲁长虎;王征;潘扬;罗芳 《四川动物》2015,34(4):541-547
2012年4月—2013年3月,逐月对江苏无锡长广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鸟类群落进行了研究。共记录到鸟类61种,隶属13目30科,雀形目鸟类占主要地位,其中留鸟、冬候鸟、夏候鸟、旅鸟分别占总种数的34.42%、24.59%、29.51%和11.48%。鸟类区系以广布种和古北界种为主,兼有东洋界种,具有南北过渡的明显特征。全年优势种有6种,分别为小、黑水鸡、白头鹎、八哥、棕头鸦雀、麻雀。从季节动态变化上看,鸟种数表现为春季> 秋季> 冬季> 夏季;数量表现为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春季> 夏季> 冬季> 秋季;均匀度指数为夏季> 冬季> 春季> 秋季;优势度指数为秋季> 冬季> 春季> 夏季。夏季与秋季鸟类群落间的相似性系数最大,夏季与冬季的相似性指数最小。同时对湿地公园鸟类适宜度作出总体评价,并且对公园后续建设及管理方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观察了香港最大的大埔滘天然次生林内鸟类群落结构在10a间的变化。用t檢验比较了1993~1995年和2003~2005年间的10种数量最高的鸟类的密度变化。所有的泛生境留鸟种类的密度均呈显著减少。两种树林种类的密度有显著増加,其中一种是本土种,另一种是外来种。香港树林鸟类群落的变化趋势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缺少有树林种类鸟居住的树林,和外来种的入侵。 相似文献
3.
从2009年3月—2010年2月,在新疆准噶尔盆地阜康荒漠区采用样线法对比研究自然和人工生境鸟类群落的季节变化。共调查到鸟类147种,隶属17目、38科、90属,其中,夏候鸟占总数量的49.8%、留鸟31.1%、过境鸟(旅鸟)13.2%、冬候鸟5.9%,表明研究区主栖夏候鸟。留鸟占总物种数的13.9%,在各类生境中均有分布,相对于其他居留型的鸟类,留鸟更可能成为该生境的优势种;湖泊拥有最高的鸟类α多样性指数(4.861)和物种数(106种),是荒漠区夏候鸟栖息或停歇的重要场所;以Morisita相似性指数0.5为界,将不同生境分为湖泊、荒漠和农田3大类,前二者属于自然生境,其季节周转率以春夏季最高,之后持续下降;农田吸引了68.5%的冬候鸟个体,其季节周转率以春夏季最低(0.934),夏秋季最高(1.154)。沙枣林带的保留和种植对提高阜康荒漠区农田冬候鸟多样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5.
2003年5月至2006年12月在天坛公园进行鸟类调查163次,总计654.4h。共记录到鸟类130种,隶属于13目38科。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最高在5月,最低在8月;均匀度冬、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优势度夏季最高,春季最低。同20世纪60~80年代相比,优势种的种数减少,现今仅有麻雀(Passer montanus)、灰喜鹊(Cyanopi cacyana)和喜鹊(Pica pica)3种。候鸟迁徙和留鸟群落内部种群数量的变化导致了天坛公园鸟类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报道了丝光椋鸟(Sturnia sericeus)在北京地区野外繁殖成功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样带法和固定半径样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5种生境的鸟类区系特征、群落结构及其季节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共记录到鸟类124种,隶属于15目34科。其中,留鸟19种,夏候鸟72种,旅鸟29种,冬候鸟4种。繁殖鸟中古北界种类有82种,东洋界种类仅9种;在地理型上主要特征为中亚型的种类多,共有13种。从群落的空间格局来看,5种生境的区别也很大,林地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居民区最低;从时间格局来看,不同季节的差异显著,春季鸟类多样性指数最高,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7.
于1998~2000年夏季。运用GPS定位系统确定了12块面积范围为6.5~112.8hm。的彼此隔离的森林斑块。比较了斑块面积和栖息地质量对繁殖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面积斑块中繁殖鸟类的群落结构有所差异。各斑块所容纳的繁殖鸟类的物种数从4种到26种不等。鸟类物种数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多。不同鸟类对斑块面积的反应并不相同,耐边缘种偏爱面积较小的斑块。而非边缘种偏爱在大面积的斑块中繁殖。斑块栖息地质量也是影响鸟类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质量好的斑块包容的鸟类物种较多。鸟类物种丰富度与斑块质量的相关性(R2=0.67)小于与斑块面积的相关性(R2=0.88)。各斑块中的鸟类群落结构在不同年份间比较相似。栖息地破碎化不但缩小了栖息地面积。同时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栖息地的质量。从而消极地影响着鸟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鸟类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渭河平原地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渭河平原咸阳地区选取有代表性的7种生境,采用样带法取样,选用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和多元变量分析法进行鸟类群落结构分析。共发现63种鸟类,隶属于13目29属47科。7个样区的鸟类组成表明水域面积是影响特定鸟类(水鸟)分布的重要因子。α多样性指数和干扰程度呈线性关系(Y=2.945-0.352X)。而中等偏上的均匀度表明不同样区种群的分布较为均匀。进一步对鸟类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以及主分量分析后表明:按照人为干扰程度的大小将7个样区划分为3-4个群落组合;多维尺度分析的结果比聚类分析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在人为干扰的前提下,类似生境(相同高程或相近水域面积)鸟类群落的相似性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究千岛湖陆桥岛屿不同鸟类集团对栖息地片段化敏感性的差异和季节变化,于2009年4月—2012年1月鸟类繁殖季(4、5、6月)和冬季(11、12、1月)对千岛湖41个陆桥岛屿鸟类集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冬季杂食鸟对片段化敏感性高于食虫鸟,繁殖季时二者无显著差异,繁殖季和冬季时下层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均高于林冠鸟,冬季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高于候鸟,繁殖季则无显著差异。杂食鸟和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存在季节差异,而食虫鸟、林冠鸟、下层鸟和候鸟对片段化敏感性均无季节差异。不同鸟类集团对栖息地片段化敏感性的差异和季节变化规律,有助于人们在栖息地管理和保护区设计时采取更有针对性的鸟类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6):615
Three 1-hm2 permanent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the Yaoluop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Anqing of Anhui Province. All trees wit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 2 cm were mapped, tagged with aluminum plates of unique numbers, and identified by species. On the basis of the importance value of the canopy and shrub layer, the three plots in Yaoluoping, Diaoguanjing and Anjiping were classified as Castanea seguinii + Lindera glauca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community, Platycarya strobilacea + Lindera glauca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community, and Platycarya strobilacea + Lindera chienii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community, respectively. The three plots were all dominated by deciduous trees with evergreen trees only found in the Diaoguanjing plot. The Diaoguanjing plot was most abundant in species (81), followed by the Anjiping plot (76) and the Diaoguanjing plot (62). The local plant communites are stable and the vegetation is well restored. 相似文献
12.
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1 hm2样地胸径2 cm以上的个体进行每木调查, 并根据乔木层和灌木层物种重要值, 将鹞落坪、吊罐井和庵基坪3个样地分别划分为茅栗+山胡椒(Castanea seguinii + Lindera glauca)、化香树+山胡椒(Platycarya strobilacea + Lindera glauca)和化香树+江浙山胡椒(Platycarya strobilacea + Lindera chienii) 3种群落类型。三个样地的建群种均为落叶树种, 仅在海拔较低的吊罐井样地中分布有常绿树种。吊罐井样地物种数目最多(81个), 庵基坪样地次之(76个), 鹞落坪样地最少(62个)。该区域群落结构稳定, 植被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树生地衣进行了群落排序;应用Spearman 秩相关检对22种地衣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以地衣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指数,对各地衣群落进行了比较.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并结合生境特征,保护区树生地衣形成了6种群落.Spearman秩相关检表明39个种对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群落结构形成机制,采用点格局分析方法,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吊罐井核心区1 hm2样地内36个优势物种在0~50 m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种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6个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在小尺度上主要呈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的物种比例最高;对36个物种种间关联性的分析发现,无关联类型是该样地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并且在10 m尺度上无关联种对的比例最低,正相关和负相关的种对在所有尺度上的比例均未超过20%.群落结构的次生性、生境异质性和扩散限制性是导致该样地物种分布和种间关系格局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物种共存的尺度依赖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利用RS、GIS手段研究分析了盐城新洋港—新港闸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92—2008年间,在景观面积变化方面,全区内景观主体由自然景观变成了人工景观;核心区内自然景观面积变化不大,仍以自然景观为主;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的自然景观面积都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约30%和75%。在景观破碎度方面,全区内景观的密度指数增加1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核心区内斑块密度指数呈现略减,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的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和试验区破碎化程度加剧。在景观多样性方面,全区内景观格局由简单变得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增大,异质化程度增加;核心区内景观多样性呈现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内景观多样性显著增加;实验区内多样性指数减小,景观异质化程度降低;整个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核心区和缓冲区变化与全区一致,而试验区景观格局朝单一化方向发展。由于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外界干扰不断加深,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亦将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16.
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别山脉南麓的核心地带。2014-2017年, 作者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及林下鸟类进行调查。研究共布设了72个相机位点, 累计完成16,658个相机工作日, 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142张, 共记录野生兽类9种、鸟类15种, 隶属8目15科。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 即安徽麝(Moschus anhuiensis),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 分别是勺鸡(Pucrasia macrolopha)和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相对多度排名前五的兽类分别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和岩松鼠(Sciurotamias davidianus)。相对多度排名前五的鸟类为白冠长尾雉、勺鸡、松鸦(Garrulus glandarius)、灰背鸫(Turdus hortulorum)、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yncha)。此外红外相机还拍摄到大量人类活动照片, 表明当地人类活动较为严重, 应加强管理。本研究初步了解了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和林下鸟类群落信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情况, 为保护区未来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7.
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的垂直分布及其群落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定点法、样线法和随机调查法,2005-2008年间对安徽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垂直分布及群落多样性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捕获蝶类3681只,隶属于10科69属111种,其中蛱蝶科的物种数、个体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科;该地区蝶类呈现由东洋界向古北界过渡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东洋界种类逐渐递减,古北界种类逐渐增多.在3个垂直带中(海拔低于800 m、800~1200 m、高于1200 m),海拔800~1200 m垂直带的蝶类种类最丰富.研究区6种主要生境类型(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和次生林、农田、居民点)中,灌木和次生林中蝶类的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各生境类型,农田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最低;生境之间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主要与生境构成要素中的植被类型有关,植被类型相差越大,蝶类物种的相似性系数就越小,研究区针阔混交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蝶类物种相似性系数最高(0.61),而常绿针叶林与灌木和次生林之间的相似性系数最低(0.20). 相似文献
18.
Effect of siltation on stream fish communitie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Synopsis The effect of siltation on stream fish in northeast Missouri was evaluated using community structural measurements and a functional
approach that emphasized feeding and reproductive guilds. As the percentage of fine substrate increased, the distinction among
riffle, run, and pool communities decreased, primarily because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of typical riffle species decreased.
Within the riffle communities the abundance of fish of two feeding guilds — benthic insectivores and herbivores — was reduced
as the percent of fine substrate increased. The abundance of fish in other feeding guilds was not affected. The only reproductive
guild to be similarly affected was the simple and lithophilous, whose members require a clean gravel substrate for spawning.
Species within each guild affected by siltation had significantly similar trends in abundance. The guild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species with similar ecological requirements had a common response to habitat degradation by siltation. 相似文献
19.
参照CTFS技术标准在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鹞落坪自然保护区)建立11.56 hm~2动态监测样地,以鹞落坪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乔木树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种群结构、物种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胸径≥1 cm的乔木共有24910株,分属于35科、57属、103种;优势科为蔷薇科、槭树科、冬青科、樟科、杜鹃花科、虎耳草科、桦木科、壳斗科;(2)样地内乔木树种分布相对均匀,主要优势树种为茅栗、鹅耳枥、白檀和四照花;乔木树种在各个高度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2—8 m之间;(3)χ~2检验结果显示,样地内15个优势种105个树种对中仅有32个树种对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群落种间关联较弱。从联结系数(AC)来看,105个树种对中呈现显著正关联的树种对占42.9%,显著负关联的树种对占24.8%,但关联强度大部分集中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表明该地区群落结构整体仍处于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20.
2002年4月—2003年10月对精河甘家湖荒漠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啮齿动物进行了调查。采用铗捕法,设置30个样地,共布铗30hm^2,捕获啮齿动物579只,分属3科5属6种。用种类(S)、相对密度、多样性指数(H′)、均匀性指数(E)、优势度(D)5个指标对年间、季节间的鼠类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2—2003年鼠总密度上升,子午沙鼠的优势更加突出;群落由传统的以大沙鼠为优势种变为以子午沙鼠为优势种,群落结构也由大沙鼠—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向子午沙鼠—大沙鼠—三趾跳鼠演替;2002—2003年群落多样性、均匀性降低,优势度增加;从春至秋鼠总密度呈上升趋势,多样性增加;均匀性以夏季最高,优势度则春季最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