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广西底定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广西底定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两栖爬行动物物种多样性相当丰富。经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查阅,现已知两栖动物22种、爬行动物23种。两栖动物反映华中华南区系特征,优势科为角蟾科和蛙科,均有6种;爬行动物反映华南区系特征,优势科为游蛇科,有11种。就该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2.
2014年7月对湖北崩尖子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结果显示,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共77种,隶属4目22科。其中两栖纲2目10科36种,爬行纲2目12科41种。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种(79.22%)为主,广布种(14.29%)、古北种(6.49%)次之,呈现出南北混杂的局面。随着海拔升高,两栖爬行动物生物多样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海拔801~1 100 m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最高。通过与鄂西南其他4个自然保护区的G-F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崩尖子自然保护区的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2.03、4.04和0.66。根据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编目法调查了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概况,共有10种,隶3目8科,区系组成以横断山区特有种为主(60%)。根据两栖爬行动物的分布格局,确定九寨沟的两栖爬行动物重点保护区域和生境为:①低海拔的树正沟,主要保护动物为中华蟾蜍、华西蟾蜍、高原林蛙等两栖动物,重点保护生境为树正群海和翡翠河道;②高海拔的则查洼沟,主要保护动物为北方山溪鲵和西藏齿突蟾,重点保护生境为长海;③扎如沟,主要保护各种爬行动物,重点保护生境为河道两侧的灌丛。  相似文献   

4.
安徽岭南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保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1998年7月至2000年10月,对岭南自然保护区进行了两栖爬行动物调查,发现有两栖动物19种(隶属7科9属),爬行动物32种(隶属9科23属),占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种数的48.6%,而面积仅为全省的0.021%,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16种之多。区系特点:东洋界成分占76%,东洋界古北界广布种占24%,无古北界成分(未定种一种不算在内)。非法捕捉已使这里的两栖爬行动物生存面临极大的威胁,建议在加大保护的宣传力度和严厉打击不法分子的同时,积极开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7月、2006年7~8月、2007年9月,对湖北后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该保护区内现已知有两栖爬行动物73种,其中两栖动物29种,隶属于2目9科;爬行动物44种,隶属于2目9科.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占明显优势.资源量优势种两栖类有中华蟾蜍(Bufo g.gargarizans)、绿臭蛙(Odorrana margaretae)、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棘腹蛙(Paa boulengeri)、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爬行类有王锦蛇(Elaphe carinata)、黑眉锦蛇(Elaphe taeniur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福建竹叶青蛇(Trimeresurus stejnegeri).根据资源特点及保护现状,提出对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6.
陈彬  刘春  戴鑫 《四川动物》2005,24(3):393-395
泰山地区有两栖爬行动物18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3科3属6种,爬行动物2月4科7属12种。  相似文献   

7.
白冰  周伟  李伟  刘钊  朱明育 《四川动物》2007,26(2):370-373
2006年8月对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赧亢片区开展了鱼类、两栖和爬行动物的资源调查。调查结果,赧亢片区共有鱼类4种,隶属2目4科4属;两栖动物10种,隶属2目4科8属,其中云南特有种4种;爬行动物9种.隶属2目3科8属。赧亢片区的物种全为东洋界种,区系成分为西南、华南区,或者两区所共有的成分组成。将赧亢片区与邻近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小黑山片区)的多样性对比,赧亢片区不仅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亦是连接两个保护区物种交流和基因流动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8.
安徽沱湖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雷  鲍方印  康健 《四川动物》2007,26(4):819-821
2005年对安徽五河县沱湖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沱湖自然保护区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7种。其中两栖纲7种,隶属1目3科4属;爬行纲10种,隶属2目7科8属;其区系组成为东洋界3种,古北界6种,广布种8种。动物区系呈现古北界特征。结合调查情况对加强该区两栖爬行类动物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2008年7~8月,采用样线法对四川甘洛县马鞍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初步调查,共调查到该保护区两栖爬行类动物15种.其中,两栖动物10种,隶属于2目6科,均属我国特有种,并且古老物种的比例较高,占所调查到的两栖动物总种数的40.0%;爬行动物5种,隶属于1目3科,其中3种为我国特有种.此区所产两栖爬行动物均属东洋界物种.其中大凉疣螈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其他种类均属国家三有动物.  相似文献   

10.
广西百东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4年4月~2006年6月对广西百东河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百东河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51种两栖爬行动物,其中两栖类1目5科8属17种;爬行类2目11科25属34种。对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及资源现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两栖爬行类资源。2009年7月至2011年8月,对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展开了调查,观察到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7科),占浙江省两栖动物物种总数的38.5%,爬行动物14种(隶属2目4科),占浙江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的27.5%。区系特点:在调查的两栖爬行种类中,只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21种,占总物种数的64.74%,东洋界和古北界均有分布的种类有10种,占32.26%,东洋界占优势。生态类群:两栖类中陆栖-静水型较多,占调查到的两栖动物种数的29.4%;爬行类中陆栖型较多,占调查到爬行动物种类的42.8%。根据保护区的现状,提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2.
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6~8月,在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置代表不同生境样带8条,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1997~2005年的每年4~9月,又在每条样带上设置1~3个调查样点,对两栖爬行动物进行重复调查.结果显示,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11种,其中:东洋界5种,占45%;广布6种,占55%.爬行动物19种,其中:东洋界11种,占57.89%;古北界4种、广布4种,分别占21.05%.区系组成东洋界成分占优势.此外,该区域分布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两栖动物资源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总结文献资料并结合作者等近20余年调查积累的资料,从区系特点、地理分布、保护级别等方面总结了湖北省两栖动物的资源概况.湖北省现有两栖动物2目10科28属69种,其中东洋界61种,占88.4%,古北界4种,占5.8%,广布种4种, 占5.8%;国家Ⅱ保护动物 3种,即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痣疣螈Tylototriton asperrimus、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占4.3%;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珍稀濒危物种8种,占11.6%;省级重点保护动物23种,占33.3%.可见湖北省两栖动物资源具有以东洋界华中区种类为主、省内各区分布不均、濒危保护种类丰富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于2005—2006年先后3次对庐山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得知庐山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24种两栖动物,隶属2目8科,占江西省已知39种两栖动物的61.54%。有21种属东洋界种类,3种属广布种,无古北界种类。分别有6、6、3、5和4种两栖类的生态类型属静水型、陆栖-静水型、流水型、陆栖-流水型和树栖型。除大鲵、虎纹蛙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外,其余22种两栖动物均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此次调查采集的小角蟾、阔褶蛙、虎纹蛙、竹叶蛙和花姬蛙为庐山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新记录,并与江西省其它自然保护区讲行了两栖类相似件系数比较,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和区系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弘  林术 《生态科学》1997,16(1):40-44
报道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和区系特征的调查结果.已知有21种(包括亚种)11属7科2目.在21种两栖动物中,它们都属于东洋界物种,其中华中区和华南区的共有物种占61.8%,而属华中区的物种占19.1%属华南区的物种也占19.1%.还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群落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大王岭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8月对广西大王岭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保护区有18种两栖动物,隶属12属6科2目.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系数为2.4842,均匀度系数为0.8768.对两栖动物的区系及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垂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7月22~29日、2007年4月9~16日、6月2~10日和8月24~31日,作者对湖南南岳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资源垂直分布进行了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并增加该保护区两栖动物1新纪录--短肢角蟾.  相似文献   

18.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资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9月至2010年4月,对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资源进行了调查和监测.共记录鸟类196种,隶属于15目42科.其中留鸟99种,候鸟(夏候鸟、冬候鸟和旅鸟)97种;古北界种类66种(33.67%),东洋界种类106种(54.08%),广布种24种(12.24%);国家重点保护鸟类31种.分析了该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的组成和区系特征,并提出了相关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