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广西大青山地处广西西南部,对该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工林,而对其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的研究尚未见有报道。该研究基于广西友谊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1 km2固定样地的调查数据,用方差比率法( VR)和基于2×2联列表,通过χ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 PC)、联结系数( AC),对广西大青山主要乔木层17个树种、灌木层8个树种、草本层12个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灌木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负关联,草本层的总体种间联结性表现为不显著正关联。不同检验结果表明,该区域植物群落主要乔木树种间具有正联结性的种对较多,大多数乔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紧密;主要灌木树种的种间联结性较松散,草本层主要种间表现为弱联结性。物种生态习性、群落演替阶段等因素可能是造成这一特性的主要原因。未来应加强对其自然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如果有必要,可适度人工干预,促进天然次生林的演替。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南亚热带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维持和保护其物种多样性奠定基础,也可为该地区人工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对其人工林的近自然经营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南方丘陵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系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2×2联列表的基础上,应用χ2检验和联结系数,检测南方丘陵人工林林下植物种间关系,以期分析南方丘陵人工林植被恢复程度及其稳定性.结果表明,灌草两层联结程度达到显著的种对很少;灌木层极显著的有12种对,显著的有19种对,其余200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草本层极显著和显著各有11种对,其余83种对联结程度不显著.按组间联系及种间的正负关联性,灌木层植物可分为2个种组:Ⅰ.四川红淡比、三叶赤楠、乌饭树、满树星、长托菝葜、格药柃;Ⅱ.大叶胡枝子、白马骨、牡荆.种组Ⅰ与种组Ⅱ之间许多种群间存在显著负关联.优势种往往在种间关系中起着关键作用.草本层优势种狗脊蕨、暗鳞鳞毛蕨、扇叶铁线蕨之间存在极显著正关联,且与多种群存在极显著或显著正关联;灌木层中2个种组均以优势种为联结核心.灌草层中正负关联的比例反映了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处在动态变化中.灌木层正负关联比例为125/106,草本层42/63.最后分析了种间联结方法的几个缺陷,并对该方法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带法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濒危植物四药门花[Loropetalum subcordatum(Benth.)Oliv.]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种类进行了野外调查,并采用方差比率(VR)法、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对各层次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共有维管植物86科183属259种(变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植物种类分别有131种、116种和198种(变种),优势种分别有15种、9种和17种(变种)。VR分析结果表明:各层次的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呈负关联(VR1),其中,乔木层的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显著,统计量(W)为0.69;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群总体联结性不显著,W值分别为4.90和2.64。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和灌木层的优势种种对以负关联为主,草本层的优势种种对以正关联为主,分别占相应层次优势种种对总数的58.1%、52.8%和58.1%;四药门花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负关联为主,其与乔木层的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J.Presl]和草本层的锈毛崖豆藤[Callerya cinerea(Benth.)Schot]呈显著(P0.05)正关联,与灌木层的粗糠柴[Mallotus philippensis(Lam.)Müll.Arg.]呈极显著(P0.01)正关联,与乔木层的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 Hemsl.)呈显著负关联。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乔木层的优势种种对以负关联为主,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种对以正关联为主,分别占相应层次优势种种对总数的52.4%、63.9%和50.0%;四药门花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负关联为主,与灌木层的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以正关联为主,其与乔木层的灯台树呈显著负关联,与灌木层的粗糠柴呈极显著正关联,并与灌木层的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和南方紫金牛(Ardisia thyrsiflora D.Don)呈显著正关联。综上所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四药门花群落各层次优势种群的联结性较弱,四药门花在该群落中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仅与少数优势种存在竞争关系,建议在目前封山育林模式基础上采取适当的人工辅助措施,以利于四药门花种群发展。  相似文献   

4.
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种间联结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方差比率(VR)和基于2×2联列表,通过x2统计量检验、共同出现百分率(PC)、联结系数(AC)的方法,对地处黄土高原中部的陕西子午岭森林植物群落乔木层12个树种、灌木层20个树种和草本层21种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总体种间关联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草本层为不显著正关联。乔木层主要种群表现出相互独立的特点,但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ica)和油松(Pinus tabulaefomis),油松和茶条槭(Acer ginnal),茶条槭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杜梨(Pyrus betulaefolia)与辽东栎、油松、茶条槭、白桦等7个种对存在一定正关联。正关联的种对数是副关联的2倍。灌木层南蛇藤(Celastrus orbiculatus)和悬钩子(Rubus corchorifolius)、水栒子(Cotoneaster maltiflorus)和红瑞木(Cornus alba)、多花胡枝子(Lespedeza floribund)和华北丁香(Syringa oblate)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联结;华北绣线菊(Spiraea fritschiana)和野葡萄(Vitisamurensis)、冻绿(Rhamuns utilis)和栓翅卫矛(Euonymus phellomanes)、南蛇藤和野葡萄、南蛇藤和葱皮忍冬(Lonicera ferdinandii)之间存在显著的正联结。正关联和副关联种对数相当。草本层种间联结表现出较为松散的特征,无关联的种对数多达21个。正副关联的种对数约为3∶2。最好将多个指标配合使用能更好地说明种间联结程度。  相似文献   

5.
子午岭辽东栎群落乔木种间联结与取样面积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x2检验、种间联结系数(AC)、Person相关系数(r)、方差比率(馏)和某一取样面积尺度下的样方中未共同出现的物种对数目Na为参数,探讨黄土高原子午岭辽东栎群落主要乔木种间联结特性与取样面积的关系.x2检验和AC分析表明,显著的种问联结关系仅出现在25和50 m22个取样面积中;相关分析表明,显著的种间相关出现在取样面积25~200 m2,但r值的变化在25~100 m2较稳定;VR分析未能有效地区分不同取样面积中多物种关联的特性;Na值在面积为100~200 m2、样方数为40~80时较稳定.从合理的样方面积和适当的样方数量综合考虑,样方面积在100 m2、样方数为45个,能比较客观、稳定地反映辽东栎群落植物种间联结特性.  相似文献   

6.
东灵山辽东栎林木本植物种间联结取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样地面积固定条件下,采用样方设计和样带设计,探讨了样方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以及样方数目与面积的变化对种间联结的影响。结果表明:正负关联比、平均物种出现率、多物种间X2值、物种对间X2值与显著率以及物种间联结系数的变化范围均可作为确定样方数目与面积的参数。在实际分析中应当综合考虑这些参数,进而选择最佳样方数目及面积进行种间联结分析。在样地总面积均为1 200 m2条件下,样带设计在各项指标上规律性比较明显,样方数为50,面积为25 m2最为合适;样方设计的各项参数稍差一些,需要进一步增加样方总面积才能得到更合适的样方数。分别按选定的最适样方数进行物种对联结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样带设计对联结性和关联程度的检测效果好于样方设计,它的研究结果更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因此,在总样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样带设计是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神农架国家公园内选取1 hm~2的森林动态监测样地,利用方差比率法(VR)、χ~2统计量检验、联结系数(AC),研究了该群落的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1)经χ~2统计量检验,乔木、灌木、草本层优势种种对中正负联结比依次为0.70、0.61、1.14,方差比率法(VR)测出各层次总体联结性均为显著正联结,说明针阔混交林群落正朝着稳定的方向演替。(2)联结系数(AC)结果显示乔木层有32.05%的负关联种对,针叶和阔叶优势树种间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正联结关系仅存在阔叶树种间;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有48.89%、34.17%的负关联种对,是由于具有相似生态学特性的物种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分别有65.38%、35.56%、44.17%的无关联种对,可能是物种占据合适生态位,物种间依赖性降低。以上结果表明神农架天然针阔混交林群落中少数种对的生境趋同性使种间表现为正联结,由于生态位重叠过多造成资源竞争使大多种对表现为负联结,同时较多优势种因占据合适的生态位使种对联结性弱。  相似文献   

8.
子午岭桥山林区柴松群落主要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2联列表,应用χ2检验、W检验、联结系数AC和共同出现百分率PC等方法对陕西黄土高原子午岭桥山林区柴松群落乔木层14种主要种群、灌木层23种主要种群和草本层24个主要种群的种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强度进行了定量测定,以揭示柴松森林群落不同结构层次中主要植物种群的种间关系.结果显示:(1)柴松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主要物种的总体关联性均为正相关.(2)乔木层中柴松与辽东栎、山杏、山桃,辽东栎与山杏、山桃,白桦与山杨之间有明显的正联结;山杏与山桃之间有明显的负联结.(3)灌木层中灰栒子和五加、陕西荚蒾与野葡萄、陕西荚蒾与蒙古荚蒾、盘叶忍冬与忍冬以及草本层中凤毛菊与黄芩、铁杆蒿与地榆、悬钩子与薯蓣、荩草与油芒、菝葜与糙苏、防风与黄花蒿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正联结.(4)根据种间联结特征,将14个主要乔木树种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其中柴松和辽东栎为第1生态种组,山楂、白桦、白蜡和山杨为第2生态种组,山桃、茶条槭、毛梾和侧柏为第3生态种组,杜梨、山杏、山荆子和盐肤木为第4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9.
基于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中亚热带南酸枣林13个乔木树种、14种灌木、16种草本植物的种间联结性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总体种间关系分别为不显著负关联、显著负关联和不显著正关联;χ2检验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均为负关联种对占较大优势,分别占总种对数的80.77%、80.22%和83.33%,正关联种对数次之,分别占总种对数的16.67%、18.68%和16.67%,无关联种对数为2对;Pearson相关检验乔木层有正关联种对41对、负关联种对37对、正负关联比为1.11,灌木层有正关联种对34对、负关联种对57对、正负关联比为0.60,草本层有正关联种对43对、负关联种对77对、正负关联比为0.56;Spearman秩相关检验乔木层有正关联种对40对、负关联种对37对、无关联种对1对、正负关联比为1.08,灌木层有正关联种对35对、负关联种对55对、无关联种对1对、正负关联比为0.64,草本层有正关联种对45对、负关联种对74对、无关联种对1对、正负关联比为0.61。  相似文献   

10.
辽东山区次生林优势木本植物种间联结与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辽东山区次生林群落结构特征,判别优势树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2×2联列表,方差比率(VR)、!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指标,对群落重要值较高的17个优势树种进行种间联结和相关性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7个优势树种在不同样方尺度下总体关联性表现为正联结;!2检验显示,在20 m×20 m样方尺度下,17个优势种组成的136个种对中,86个种对呈正联结,50个种对呈负联结;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示,69个种对呈正相关,67个种对呈负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显示,81个种对呈正相关,55个种对呈负相关。对种间联结及相关性的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物种生物学特性、种间关系和生境条件等综合作用下的种群分布格局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联结系数AC值、Jaccard指数及点相关指数对井冈山栲属(Castanopsis)群落样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20个种群的种间联结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山栲属群落20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正关联,反映该群落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20个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关系中10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正联结,10个种对具有显著正联结,4个种对具有极显著负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负联结。190个种对中,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目前群落的发展阶段及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目前,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顶极阶段。  相似文献   

12.
鹞落坪树生地衣群落数量分类及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树生地衣进行了群落排序;应用Spearman 秩相关检对22种地衣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以地衣多样性、相似性和均匀度等指数,对各地衣群落进行了比较.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并结合生境特征,保护区树生地衣形成了6种群落.Spearman秩相关检表明39个种对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  相似文献   

13.
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乔木优势种群的种间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九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原生的典型常绿阔叶林, 且已形成不同的优势群落, 目前尚不清楚群落乔木层中优势物种之间的作用关系。采用2×2联列表, 通过方差分析, 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 对九连山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中重要值较高的28个优势种群、378个种对间的关联性进行定量研究。方差分析表明: 28个优势种群的总体种间关联性呈显著的正关联, 反映该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极阶段。不同检验结果表明: χ2检验结果有140个种对呈正相关, 238个种对呈负相关, 正负关联比为0.588; 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有104个种对呈正相关, 274个种对呈负相关, 正负关联比为0.380;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有144个种对呈正相关, 234个种对呈负相关, 正负关联比为0.615; 与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方法相比, 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378个种对中, 绝大多数种对的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 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这种种间联结的松散性可能与群落目前的发展阶段及物种本身的生态学特性有关, 各群落正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根据28个优势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 可将它们划分为阳生植物和阴生植物两大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14.
种群分布格局测定的样方尺度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粤西黑石顶自然保护区西部船底窝的永久样地为研究对象,在一个面积为1600m2的人工次生裸地样地上,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各个种群分别用3种不同的样方面积(10m×10m,8m×8m,5m×5m)和不同的测定方法来研究演替初期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从而研究不同的样方面积对测定南亚热带森林群落内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森林群落演替初期以8m×8m的样方面积来测定种群分布格局较为有效。同时运用GIS技术作数据处理及图形输出,大大简化了分析过程,提高了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在金川泥炭地设置1m×1m和25 cm ×25 cm两个尺度的大、小样方进行植被调查,并利用方差比率法、x2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9种苔藓植物和30种主要维管植物间的种间关系.偏叶泥炭藓、大泥炭藓和尖叶泥炭藓3种优势苔藓植物彼此呈显著负关联,占领着各自不同的生境;该3种优势苔藓植物同伴生苔藓及维管植物主要呈正相关,形成独特的群落,据此划分出4个生态种组.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大样方741个种对中,正联结种对数占49.53%,明显大于小样方666个种对中的41.14%.样方大小对分析植物个体大小差异悬殊的泥炭地植物群落的种间联结的影响巨大.苔藓与维管植物间以及苔藓植物间的种间联结甚至种间关系应在大、小样方中分别探讨更合适.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木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格局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贺兰山位于中国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过渡带,是研究干旱区山地物种多样性海拔格局的理想区域。该文通过样方法调查研究区的森林和灌丛群落,并运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物种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海拔是物种丰富度的重要影响因子,一般能解释原始数据30%~40%的变差。2)对于森林和灌丛群落,草本植物都是群落中比例最高的物种, 而且决定了群落总物种丰富度的海拔分布格局。3)森林群落的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在中海拔区域最高,反映了中海拔区域相对优越的水热条件。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受到乔木层郁闭度的影响,有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的趋势。4)灌丛群落的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均呈单峰格局,皆因低海拔的干旱和高海拔的寒冷抑制了多数物种的生存,仅气候条件适宜的中海拔区域能够生存丰富的物种。  相似文献   

17.
 以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统计理论与方法,以优势植物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种群为例,采用一个样地内2 500个10 m×10 m小样方中获取的植物盖度数据来研究采样尺度和划区方式对荒漠植被空间异质性的影响。其中尺度效应研究的思路是:一是保持粒度(样方)不变,增加幅度(样地)分析其对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二是保持幅度不变,改变粒度进行分析。划区效应是在样地尺度(500 m×500 m)上,把整块样地数据聚合成10 m×200 m、20 m×100 m、40 m×50 m、50 m×40 m、100 m×20 m和200 m×10 m等不同形状和不同方向的网格进行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空间异质性受采样尺度和划区方式影响显著。当样地面积小于200 m×200 m 时,所获取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泡泡刺种群的空间异质性;当样地面积小于100 m×100 m 时,所获取的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红砂种群的空间异质性。调查泡泡刺和红砂种群的空间格局时,样方面积在20 m×20 m到30 m×30 m较为合适。植被空间异质性参数对划区方式的敏感性较强,其中泡泡刺种群的敏感性高于红砂种群。  相似文献   

18.
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种间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明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种间关系,在对其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通过2×2列联表,采用方差分析、χ2检验、Ochiai指数、Dice指数和Jaccard指数对甘肃敦煌西湖湿地芦苇群落8个主要物种组成的28个种对间的关联性和相关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芦苇群落总体间的关联性表现为显著正关联。(2)在28对种对中,有20对显示为正关联,占总关联对数的71.4%;有8对显示负关联,占总关联对数的28.6%。(3)芦苇群落种对间多呈正关联,正负关联的对数比为2.5,正关联占优势,但关联性较弱,负关联数较少,但关联性较强;28种物种对之间关联程度及共同出现概率不高,多数表现为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濒危树种望天树大量结实后幼苗的生长和存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自然保护区补蚌村的灰阴河望天树(Shorea wantianshuea)林, 选择群落结构均一的100 m×200 m区域,设置3条垂直于 沟谷并沿谷底到坡顶纵向延伸的20 m×100 m样带 (间隔50 m),在每一样带内每隔20 m设置谷底、低坡、中坡、次坡顶和坡顶5个均匀分布的 观测样地,每一样地内设置两个3 m×3 m的小样方。从2004年12月初到2005年9月底每隔2 ~3个月重复记录幼苗株高、基径和叶片数,统计幼 苗死亡数和被动物捕食数,计算幼苗死亡率、动物捕食率和存活率;同时测定各样地土壤含水量。实验结束收获全部现存幼苗,测定和计算幼 苗单株叶面积、比叶面积、总生物量和根冠比等生长参数。结果表明:在干旱季节,从谷底到坡顶,各样地土壤含水量依次降低,而幼苗死亡 率则依次增大,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实验结束,此时幼苗在谷底、低坡、中坡、次坡顶和坡顶的死亡率分别为55.0%、54. 3%、39.4%、35.9%和 26.5%。动物捕食导致望天树幼苗的大量损失,但各样地间差异不显著,幼苗的“丢失”也可能是动物捕食的结果。水分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在干旱季节更为明显,实验结束时幼苗株高在谷底和低坡较大,而在坡顶和次坡顶较小,其它生长参数也都表现出类似的特点,但在实验结束 时这些差异并不显著。该文就各种环境因素对望天树幼苗生长与存活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研究的结果可为探寻望天树的致危原因、有效地保护 这一珍稀濒危树种和退化次生林的恢复等提供幼苗生态学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