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鹅掌楸雌配子体败育对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胚珠和雌配子体败育是限制鹅掌楸生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东部和西部鹅掌楸种群在雌配子体发育的各阶段上的败育程度有差异,以西部种群的发育较好。西部分布区较合适的生境促进了胚囊的发育,一定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可以活化珠心细胞输送营养物质供给雌配子体发育,提高受精和结籽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无核早熟沙田柚与花粉败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无核沙田柚的基础上,得到了一种新的早熟无核沙田柚。成熟期提前了一个月。本文将同时讨论无核化与花粉败育的关系。无核机理涉及诸多问题,比如花粉败育、雌雄配子体的发育、染色体和基因的变化等。花粉败育是无的一个重要性状。  相似文献   

3.
雄性不育系在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其花粉败育过程有利于了解败育机理,并为化学杀雄和化学保雄提供理论  相似文献   

4.
5.
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花粉败育的细胞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对萍乡显性不育水稻(PXDGMSR)可育株和不育株花粉形成及发育过程,药壁组织的基本结构及其发育进行了研究,导致其不育株花粉败育的主要原因有:(1)绒毡层细胞解体延迟;(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方式为“连续型”,但分裂期细胞液泡化严重,染色体粘连,纺缍体形成不规则,核中出现囊泡化现象,(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方式为“同时型”,母细胞形成多核现象。  相似文献   

6.
鹅掌楸属花粉的超微结构研究及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相似文献   

7.
芡实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芡实(EuryaleferoxSalisb.)花粉的败育主要发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和小孢子单核期与二核期。形成的不正常四分体中有一些具有不完整的横隔壁,一些则完全不形成横隔壁,而发育成具4个核的原生质团;气候异常是造成该时期不育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孢子单核期及二核期存在发育异常的孢子。绒毡层的提前发育、过早解体、肥大生长及延迟退化是花粉败育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鹅掌楸属植物花粉萌发前后壁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描述了在电镜下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和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2种植物花粉壁的超微结构及其水合后的变化。(1)成熟花粉壁由6层组成,即外壁3层──外层,中层1和中层2,内壁3层──内壁1,内壁2和内壁3。(2)花粉水合时,在内壁3与质膜之间由P一粒子(多糖-粒子)和被膜小泡参与形成新层。(3)花粉萌发时,由内壁3的一部分和新层突出萌发孔共同形成花粉管壁。(4)新层于花粉管形成早期分成2层──外染色深的果胶层和内电子透明的胼胝质层。  相似文献   

9.
新型旱稻昆植S—1两用核不育系花粉败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世斌  孙又明 《遗传学报》1994,21(3):201-204
本文首次报道了一种新型旱稻昆植S-1两用核不育系的花粉败育过程。当不育系处于不育临界光温条件以下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末期I和末期II,不能形成细胞板,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二、四分体,而形成4、6、8、16或更多的多核细胞。这些多核细胞形成花粉壁后发生核解体,内含物渗出,花粉粘连,败育。基于以上的特点,称之为“核增增生型”花粉败育途径。  相似文献   

10.
温光敏核不育水稻N28S无花粉败育的显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石蜡切片和荧光显微技术观察了温光敏核不育水稻N28S无花粉败育过程中的显微结构变化,结果显示:N28S的小孢子母细胞形成后细胞质变得稀薄,一部分不能进行减数分裂,一部分减数分裂阻滞在细线期或胞质分裂异常,最终所有细胞液泡化解体消失。在此过程中,还观察到小孢子母细胞在细线期胼胝质壁不产生或提早消失,以及小孢子发育后期花药壁绒毡层的异常解体。认为N28S的无花粉败育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的细胞质异常引起的,胼胝质壁和绒毡层的异常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相似文献   

11.
鹅掌楸致濒的生态因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为古老残遗植物,该属植物在第三纪曾广布于北半球。由于第四纪冰川的压力,现存中国鹅掌楸局限星散分布于被称作“避难所”的长江流域以南亚热带山地,其种群大小和结构,受到与其共存的优势树种的竞争压力及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因素影响。目前天然分布的鹅掌楸,其种群规模小,在原生境中往往种子饱满率偏低,尤其是位于分布区东部的种群,正处于非适宜的“濒危生境”中。如果物种陷入了因地质历史变化、种间竞争或其他灾难引起的“濒危生境”中,运用迁地保护手段,可有效地保护该物种。  相似文献   

12.
利用RAPD标记分析北美鹅掌楸与鹅掌楸种间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鹅掌楸属(Liriodendron L.)2个现存种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Hemsl.)Sarg)和北美鹅掌楸(Liriodendron tulipifera linn.)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个种都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北美鹅掌楸的遗传多样性水平高于鹅掌楸;鹅掌楸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地理种源内,而北美鹅掌楸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地理种源  相似文献   

13.
Embryogenesis, seed form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lination and seeding rate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artificial pollination, X-ray analysis, routine paraffin-embedded sectioning technique and fluorescence assay. Pollen germinated two hours afte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and the peak germination rate reached by six hours. The stigma vitality lasted about thirty hr. The pollen tube grew into the stigma canal through the secretion between the stigma hairs, then passed the style canal, obturator and nucellar cap and finally reached the embryo sac where porogamy was conducted. Two weeks afte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ab initio cellular endosperm was formed first as a narrow tissue of two to three cells in thickness, but six weeks later it filled the entire embryo sac, along wit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nucellus. The spherical or cordate-like embryo appeared during the seventh to the eighth week. The cotyledon was formed during the fourteenth to the sixteenth week. By the twenty-second weeks the seed became matured, containing abundant endosperm, the seeding rate of an individual plant with natural pollination was less than 1%; after artificial pollination, however the highest seeding rate of an individual fruit could reach 39%, the average rate of nine fruits being 17.7%.  相似文献   

14.
中国鹅掌楸天然群体与人工群体的生育力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Hemsl.)sarg.)5个地点的群体与个体的生育力3年(1991~1993)研究结果表明:饱满翅果率为0.45~12.77%,饱满种子率为0.45~14.76%。不同群体间生育率有显著差异,同一群体不同年份间可塑性极大,在一个群体中个体间、聚合果间以及聚合果内不同部位间饱满翅果数的方差份量分别是49.46%、32.96%和17.58%;种于数的方差份量分别为44.52%、34.40%和21.08%。饱满翅果数与总翅果数之间不存在负相关,说明生育力不受资源限制,生育力低的原因可能是花粉限制,通过交配系统的进化与选择以及环境压力而起作用,结果限制了其生殖成功。  相似文献   

15.
不同纬度对鹅掌楸次生木质部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长在北纬23至32度的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Sarg.)的次生木质部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观察的特征有:导管分子的长度、直径、壁厚、梯状穿孔板横闩的数目;导管密度、纤维长度、直径、壁厚;射线的高度、宽度,单列射线的比例,射线的密度等。结果表明,随着纬度的增加,管分子变短变细,壁变薄,梯状穿孔板的横闩数目减少;纤维也变短变线,壁变薄;木射线变敌变窄,单列射线的比例和射线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16.
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遗传多样性的等位酶论证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选择5个具有地理代表性的鹅掌楸种群,分析6种酶系统9个位点上27个等位基因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鹅掌楸种内保存较高的等位酶变异。  相似文献   

17.
两种鹅掌楸繁殖成效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交配设计结合花部性状调查对鹅掌楸(Liriodendron chktense Sarg.)与北美鹅掌楸(L.tulipifera Linn.)的繁殖资源分配与繁殖成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鹅掌楸通过增加繁殖器官的数目以提高繁殖成效,而北美鹅掌楸则通过提高繁殖器官功效来保障繁殖成效.根据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出苗率分析表明,鹅掌楸总体的雄性繁殖成效高于北美鹅掌楸,而雌性繁殖成效低于北美鹅掌楸.  相似文献   

18.
鹅掌楸种子和胚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应用控制授粉、软 X-射线法、常规石蜡制片法和荧光检测等手段,研究了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Hemsl.)Sarg.胚胎发育和控制授粉与结籽率的相关性。控制授粉后2小时花粉萌发,6小时萌发率最高,柱头可授期持续30小时左右。花粉管借助于柱头毛之间的分泌物进入柱头沟,经花柱沟、珠孔塞和珠心冠原进入胚囊,行珠孔受精。授粉后2周,胚乳为2至3细胞厚的狭组织;第6周,胚乳充满胚囊腔,珠心随之解体殆尽;第7到8周,球形胚、心形胚发生;第14到16周,子叶形成;第22周种子或熟,胚乳丰富。单株自然授粉结籽率不足1%。控制授粉后,单个聚合果的最高结籽率可达39%,9个聚合果的平均结籽率为17.7%。  相似文献   

19.
中国鹅掌楸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多糖、脂类和蛋白质的消长变化与花粉发育过程中营养供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雄蕊特别是花药壁内的多糖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逐渐消耗殆尽。初期的小孢子母细胞内脂滴的含量丰富,无淀粉粒,也无颗粒状的蛋白质。进行减数分裂的小孢子母细胞内、中层及绒毡层细胞积累了大量的蛋白质与脂类;减数分裂完成后,绒毡层和四分体小孢子开始逐渐积累淀粉与脂类,但蛋白质的含量较少,至小孢子时期,小孢子壁及绒毡层细胞的径切向壁和内切向壁沉积了大量的脂类物质,而且小孢子核周围分布大量淀粉粒,未观察到蛋白质颗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