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近年来上海市境外输入性传染病的病例特点,为上海市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依据。对上海市某三甲医院2012—2019年报告的所有法定及重点监测传染病中确定为境外感染的305例传染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WPS Office 2019和 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病例的病种、数量、输入时间、病例人口学特征以及输入地区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显示,2012—2019年该院报告境外输入性传染病11种,分别为疟疾、登革热、肺结核、麻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黄热病、白喉、隐性梅毒。确诊的305例病例中,疟疾226例,占74.10%;登革热68例,占22.30%;其他9种疾病共11例,占3.6%。疟疾、登革热全年均有输入,其中6月、9月和11月为疟疾输入高峰,6~8月为登革热输入高峰,肺结核、麻疹、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HIV感染、黄热病、白喉、隐性梅毒无明显季节性分布特征。输入性病例中,中国籍多于外籍,男性多于女性,以青壮年为主;主要职业为商业服务和工人;主要输入地为非洲。本研究结果提示境外输入性传染病以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为主,病种呈现多样化的变化趋势,输入高峰主要在夏秋季。应加强非洲、东南亚劳务和旅游人群的健康教育,做好病例监管和防蚊、灭蚊,减少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2.
广州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州网络报告的疑似"登革热"患者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血清学检测、病原学分离培养等做出的诊断为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又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疑似基孔肯雅热患者作进一步基孔肯雅病毒抗体和核酸等检测,并对扩增出的基孔肯雅病毒特异性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分析。核苷酸同源性比较显示,E2区(336nt)和NS1区(314nt)的核苷酸序列与意大利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ITA07-RA1及多株印度的基孔肯雅病毒分离株的序列高度同源(98%以上)。根据现场流行病学和实验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可以确认这例疑似境外感染的输入性登革热实为基孔肯雅热病例,也是中国首例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穿琥宁治疗登革热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登革热患者随机分为穿琥宁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疗效及热程,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复常时间。结果穿琥宁治疗组在总病程上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在WBC、PLT复常方面,2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穿琥宁可有效治疗登革热。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福建省登革热(Dengue fever,DF)输入性病例持续存在,且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在全省内广泛分布,为了解福建省福州市登革热的媒介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状况,2017年10月7日在福州市台江区元一花园小区内开展伊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捕获255只白纹伊蚊蚊体研磨液上清提取核酸后用实时荧光RT-PCR法检测DENV特异性核酸,将检测阳性的蚊体研磨液上清接种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成功分离到1株DENV病毒株mosquito13/Fujian/2017;经实时荧光RT-PCR法鉴定所分离病毒株的血清型为I型;利用型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病毒E基因并测序进行分子遗传特性分析;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该毒株与2017年10月17日同小区本地登革热病例血清中分离得到的登革毒株E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越南2014年分离株KT825033/Vietnam/2014核苷酸(99.7%)和氨基酸(99.8%)同源性最高;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分离登革病毒毒株的基因型为I型,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泰国,柬埔寨等国家进化关系相近,可能输入来源于东南亚国家。本研究证实了登革热外潜伏期的存在以及白纹伊蚊在登革热疫情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提示在登革热的防控工作中媒介登革病毒监测、检测的重要性,也提示福建省需要加强输入来源监测,特别是东南亚入境人员的监测。  相似文献   

5.
1985年9月儋县发生一次由Ⅱ型登革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的爆发流行,至1986年10月疫情已由儋县波及本岛十县二市。根据记载,国外登革热流行期间,常伴多个型别登革病毒同时传播。为掌握本岛此次登革热流行时除Ⅱ型病毒外,是否尚有其他型别流行,于1986年1月至10月登革热流行期间,取十县二市278例急性期病人血清,接种C6/36白纹伊蚊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共获得125株病毒。均用抗登革  相似文献   

6.
登革病毒属黄病毒属,可通过蚊虫传播,感染人体后可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从轻微发热到严重的并发症,称为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过去50年,全球登革热感染病例增加了约30倍。目前,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约占世界2/5的人口存在感染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疫苗研究已成为登革热疾病防控的重心。然而,由于缺乏对病毒致病机理及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深入的了解,候选疫苗的研发受到阻碍。但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疫苗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正在研究的登革病毒疫苗依托各种技术平台,种类多样,对正处于临床前研究及临床试验阶段的不同类型疫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包括70多种病毒,分为几种抗原复合组,大多数黄病毒为节肢动物传播的,其中40%以上的病毒对人有致病性,最重要的疾病有登革热/登革出血热(DEN/DHF),日本脑炎(乙型脑炎,JE),黄热(YF),西尼罗热(WNF)和璧虱传播脑炎(森林脑炎,TBE)等。登革热每年约有数千万至1亿病人,数十万人发生严重的登革出血热。乙脑每年约发生4~5万病例,病死率25%,45%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用甲基纤维素复盖层的c_6/36单层细胞微量蚀斑法的间接免疫荧光法,初步观察了登革热Ⅱ型病毒与靶细胞的联接反应情况。同时还制备了四种细胞的可溶性膜制剂,并研究了它们对登革热Ⅱ型病毒的抑制活性。结果提示,对登革热Ⅱ型病毒敏感的细胞表面存在登革热Ⅱ型病毒受体,在触发病毒感染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广东佛山地区一次登革热暴发流行的病原学及血清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夏秋季节广东省佛山地区发生一次登革热流行。自患者急性期血液巾分离得三株登革热IV 型病毒。通过对180例患者双相血清和109例患者恢复期血清的血清学调查,也确定本次流行系由登革热IV型病毒引起。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提示单相血消补体结合抗体滴度≥1:32有诊断参考意义。 还观察到补体结合抗体在病后一周开始上升,三周达高峰,第二个月开始下降,第三个月降到1:64以下。感染的鼠脑悬液冻融三次,离心取上清,用蔗糖一丙酮法提取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较好,其非特异性反应较弱。  相似文献   

10.
热带瘟疫--登革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登革热疫情流行状况,介绍了登革病毒及其传播途径,登革热的特征病理变化和类型,提出了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