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蛟河阔叶红松林林冠干扰及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臧润国  徐化成 《植物研究》1999,19(2):232-240
研究了吉林蛟河实验林场阔叶红松林的林冠干扰状况及林隙更新的基本规律。结果表明,扩展林隙(EG)和冠空隙(CG)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分别是18.09%和12.51%,林冠干扰的返回间隔期为700a左右;CG的大小平均为EG的69%,EG的面积变化在17—284m2之间,平均为75.49m2,而CG的面积变化在10—234m2之间,平均为51.98m2,大多数林隙的平均直径仅为主林层树高的20—60%;大多数的林隙是由单株形成木形成的,形成林隙最重的方式是干基折断和掘根风倒;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沙松、枫桦和鱼鳞松四个树种组成,林隙形成木的胸径大都在40—80cm之间,树高在25—30m之间;林隙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均匀型的。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的数量特征不同,随着林隙与非林隙的交替变化,不同树种的优势地位亦发生相应的变化,根据不同树种在林隙内外重要值位序差值的大小,可将蛟河阔叶红松林内树种对林隙的更新反应划分为三种类型。林隙及非林隙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2.
阔叶红松林林隙结构与树种多样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阔叶红松林林隙与林下不同层次树种多样性进行比较,探讨林隙大小及发育阶段与树种多样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隙与林下树种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1).与林下相比,林隙更新层树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增大,生态优势度减小(P<0.01);演替层树种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减小,生态优势度增大(P<0.0001).林隙中不同层次树种多样性随着林隙大小呈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林隙演替层树种多样性和丰富度总体上呈单峰形变化,中等大小林隙(100~250 m2)中树种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生态优势度较小.而更新层树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在≥250 m2和<100 m2的林隙中最大,在200~250 m2的林隙中最小;生态优势度在200~250 m2的林隙中达到最大.更新层和演替层树种对林隙面积大小反应不同,有利于更新层幼苗建立的林隙面积并不是演替层幼树发育和成活的最适面积;随林隙年龄的增加,更新层和演替层树种多样性在不同层次上呈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3.
林隙对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树种更新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林隙梯度(林隙中心、林隙近中心、林隙边缘)中主要树种的数量特征,以及林隙大小对树种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梯度林隙内灌木树种的密度均明显高于非林隙,同种灌木密度的比值在1.08~18.15之间;随林隙面积增加,乔木幼苗更新密度逐渐增大,幼树Ⅰ(高度H≥1 m,胸径DBH≤2 cm)和幼树Ⅱ(H≥1 m,2 cm<DBH≤5 cm)的更新密度呈多峰曲线.林隙灌木总体更新密度主要随幼苗和幼树Ⅰ数量而变化.林隙内不同位置幼苗的平均树高、平均基径、种密度和个体密度有所差异.从林隙中心到非林隙,更新层乔木幼苗重要值的大小顺序为:林隙中心>林隙近中心>林隙边缘>非林隙;物种均匀度呈高-低-高的变化,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为早期林隙>中期林隙>晚期林隙.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干扰的基本规律,得到了描述林隙干扰状况的一些重要参数。结果表明扩展林隙在阔叶红松林中所占的面积比例是27.36%,而实际林隙所占的面积比例为13.05%,林隙干扰的频率每年约为0.15%;林隙的分布格局是均匀式的。形成林隙最重要的方式是掘根风倒,其次为干基折断;大多数的林隙都是由1~4株形成木形成的,林隙形成木主要是由红松、水曲柳、蒙古栎和紫椴组成;阔叶红松林的主林层乔木在直径为40~60cm和高度为25~30m时,形成林隙的可能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西藏冷杉原始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对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西藏东南部亚高山原始冷杉林林隙与非林隙林分内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林隙内光照条件的改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更加丰富;林隙内有喜光的草本植物和灌木,也有耐荫性较强的草本植物和灌木,而非林隙林分内仅有耐荫和较耐荫的草本植物和灌木;大部分林隙内的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内与非林隙林分的群落相似系数较小,表明林隙与非林隙林分草本植物和灌木群落组成存在差异.林隙大小在174.2~562.2m^2之间,群落相似系数与林隙大小无明显关联.林隙促进了草本植物和灌木树种的繁衍,在维持藏东南亚高山原始冷杉林的物种多样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林隙对草本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次生林改造过程中,对林内形成的大小不等的林隙运用斑块状造林技术,取得好的效果。运用该项技术不仅使林隙内的目的树种-红松生长发育迅速并促进了周围次生林木的生长,而且也使草本植物在种类,密度和盖度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光是影响草本植物生长和分布的一个关键因子,林隙对促进草本植物发育,提高物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光谱反射特征对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国  范秀华 《生态学报》2009,29(9):4720-4726
利用光谱仪测量了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在林隙、林下的光谱反射,对比相同树种在林隙、林下环境条件下的光谱反射特征,分析光谱指数的差异性,同时对不同树种的光谱反射特征进行了比较,以研究林隙、林下环境条件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并推断对植物竞争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其中林隙中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均高于林下,叶绿素归一化指数(Chl NDI)也表现出相似的趋势,而林隙中的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则低于林下.研究发现,林隙光照较为充足,但树种所受胁迫可能并未降低,所以光合速率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森林林隙梯度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翠玲 《广西植物》2008,28(1):57-61
采用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R1)、Shannon-Wiener指数(H′)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来研究物种多样性的林隙梯度变化。结果表明:从林隙中心至非林隙林地的水平梯度上,林隙不同区域的种类组成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阳性树种如圆果化香等在林隙中心分布较多,青冈等耐荫性强的树种则在郁闭林下较为丰富,而中度耐荫种类如香叶树、大叶冬青等则集中分布在林隙近中心和林隙边缘处。从非林隙到林隙中心,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即非林隙<林隙边缘<林隙近中心<林隙中心;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则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现象,均匀度的变化与其一致;物种多样性林隙梯度变化程度受林隙发育期和面积的影响较大,变化程度为早期林隙>中期林隙>晚期林隙,大林隙>中等林隙>小林隙,早期林隙和大林隙的边缘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白山西坡风灾区森林恢复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西坡风灾迹地(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的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研究了各林型森林群落遇灾23年后的恢复特征.结果显示:3种林型的恢复速度为阔叶红松林>云冷杉林>岳桦林,并且它们与各自对照的群落共有度指数分别为0.49、0.44、0.33.风灾对各林型的乔木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不同:阔叶红松林中,风灾显著增加了乔木总数量,但对乔木种数和α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云冷杉林中,风灾仅显著降低了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岳桦林中,除Pielou均匀度指数,其余多样性指数都因风灾而显著降低.各林型优势树种组成变化及更新情况对风灾的响应也与林型相关:阔叶红松林与对照区的优势树种组成显著不同,而云冷杉林及岳桦林受灾前后的优势树种组成差异均不大;阔叶红松林的幼树更新情况较好,云冷杉林有少量更新,岳桦林带几乎没有林木更新.表明风灾对森林群落的影响在23年后仍未消除,森林在风灾干扰后的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林隙内树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多样性指数在<400m2的林隙中变化不大,但在400~500m2的林隙中达到最大,而在500~600m2的林隙中最小,在>600m2的林隙中又有所增大.树种多样性指数随林隙年龄的变化趋势是中间高两端低,即在20~50年期间的多样性最大,其次是20年以下的,50年以后的多样性相对最小.林隙更新层中树种多样性指数在500~600m2的林隙中达到最大,在>600m2和200~300m2的林隙中最小.林隙更新层树种多样性指数在林隙形成最初的10年内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林隙年龄的增加,总体上表现出下降趋势,在30~40年和50~60年左右又分别形成两个相对的峰值.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与树种多样性指数相一致.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通过其生态因子的改变,对不同树种的更新起到了不同的作用,从而使得不同大小和发育阶段的林隙中树种的多样性特征不同.林隙是维持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主要树种高度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25  
森林生态系统内主要乔木的高度生态位反映了不同树种在各个高度资源单位内资源利用的互补情况,同时也是表征森林生态系统演替的趋势及其森林循环过程主要特征之一.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特性接近的树种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大,反之则较小.在Gap内,色木槭和扭筋槭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而青楷槭和千金榆、花楷槭和水曲柳、青楷槭和裂叶榆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在非Gap生态系统内,青楷槭和白牛槭的高度生态位重叠最大,青楷槭和裂叶榆、青楷槭和千金榆、花楷槭和水曲柳的高度生态位重叠较小.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高度生态位分离较大,利用资源的方式和能力差异较大,它们之间可以在不同空间的资源利用上达到互补,种间竞争较弱,从而能够保持红松和阔叶树之间长期而稳定的共存.但Gap内红松和阔叶树的高度生态位重叠均大于非Gap生态系统,可见Gap的存在加大了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种间竞争,减小了红松和阔叶树之间的资源互补利用的能力.Gap削弱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大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增强了个体生态位重叠值较小的树种间的种间竞争  相似文献   

12.
齐麟  赵福强 《生态学报》2015,35(1):46-55
分析采伐后森林群落中物种的空间格局有助于认识该格局形成的生态学过程、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制定可持续的森林经营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以长白山地区经历不同采伐方式形成的阔叶红松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点格局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讨了采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以及更新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较低强度的择伐对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的改变较小,群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中等强度的择伐减少了成年树种对幼树的抑制作用,可以促进森林的天然更新。皆伐后,森林的群落结构,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种间关联性都发生显著变化,尽管更新状况良好,但要恢复到伐前水平仍需要较长时间。择伐不仅通过改变主要树种的密度对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产生影响,还通过改变物种空间关联性改变群落的结构动态。因此,在制定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管理方案时,不仅要选择适合的采伐强度,还要综合考虑采伐时物种的选择以及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8,他引:36  
吴刚 《应用生态学报》1997,8(4):360-364
将林冠空隙干扰作为红松阔叶林动态维持的重要因素,对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 冠空隙的形成方式、出现频度、分布格局、结构及林冠空隙内形成本的数量、年龄分布、种 群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多数林冠空隙由双形成本形成, 每个林冠空隙拥有的形成木为2.44株;林冠空隙形成的速率为0.92个hm2·a-1,林冠空 隙干扰的间隔期(周转期)为751a;扩展林冠空隙面积大多在100~600 m2之间,其中以 400~500 m2所占比例最大.冠空隙在50~350 m2之间,其中以200~250 m2所占比例最 大;每个形成本所形成的扩展林冠空隙平均面积为 141 82 m2,形成的冠空隙面积平均为 67.63 m2.  相似文献   

14.
The process and rate of revegetation in gaps in an evergreen oak forest were studied by comparing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tree density,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ree height, and relation betwee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tree height among different aged stands. For estimating stand ages, the ages of gap indicators, such as,Symplocos prunifolia andAcer rufinerve, were very useful. It took about 70 years for gaps to be filled by large fully-grown trees. Since the mean residence time of the forest canopy was 180 years, the trees that attain the forest canopy were expected to be canopy trees for 110 years on the average. Tree densities of all broadleaved evergreens exceptS. prunifolia, were independent of stand age. On the other hand, densities of gap indicators,S. prunifolia andA. rufinerve, decreased as stand age increased. Other deciduous broadleaf and coniferous species were scarce as a whole. According to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height of live and dead trees in different aged stands, it was suggested that shorter tree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death than taller trees. The self-thinning in revegetation process in gaps approximately followed the 3/2 power law, though the power was larger (−1.32) than expected from the law.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树种更新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吴刚 《应用生态学报》1998,9(5):449-452
分析了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Gap)内更新树种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 在34个林冠空隙中, 更新乔木树种出现频度为7.27%, 更新灌木树种出现频度为21.02%, Gap形成后, 阳性先锋树种首先侵入, 出现频度较高, 占据较宽的生态位, 随着Gap年龄的增加, 树种间的竞争逐渐增大, 阳性树种的生长逐渐受到限制, 阴性树种逐渐增多;Gap年龄与Gap郁闭度和Gap面积呈负相关, Gap面积与树种出现频度呈负相关;Gap年龄主要分布在5~15a和46~55a两段期间, 树种出现频度与Gap年龄存在着密切关系, 当Gap年龄小于25a时, 二者呈正相关;当Gap年龄在25~40a时, 二者呈负相关;当Gap年龄大于40a时, 树种出现频度趋于稳定;34个Gap内4种主要乔木更新树种和4种主要灌木更新树种的胸径均基本上呈正态分布, 乔木更新树种的最高点胸径为4~6cm径级, 灌木更新树种的最高点胸径为1.2cm径级.  相似文献   

16.
王珍  姬兰柱  张悦  易雪梅 《生态学杂志》2012,31(5):1214-1220
选择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白桦林和落叶松林3种林型,对各林型蛾类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蛾类各科(亚科)在3种林型中的比例分配明显不同。阔叶红松林中尺蛾科数量占优绝对优势,占47.0%,其次是舟蛾科,为9.3%。优势种为台褥尺蛾,占17.2%;从蛾类总种数和蛾类个体总数上看,白桦林中蛾类物种丰富度、多度和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阔叶红松林和落叶松林,优势度指数则最低;白桦林的优势种有尘尺蛾、枞灰尺蛾和双星白枝尺蛾;在落叶松林中,灯蛾科、波纹蛾科和枯叶蛾科的多度都比阔叶红松林和白桦林高,其优势种为阿泊波纹蛾。  相似文献   

17.
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空间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持森林结构多样性通常被认为是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为对象,运用相邻木空间关系构建林分空间结构参数,探究顶极群落内部主要优势乔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以此顶极群落为借鉴,为低质量次生林改造和人工纯林结构优化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辽东山区原始阔叶红松林林分的径级分布呈倒“J”形,林下更新良好,同时保持一定比例的大径木存在;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7,整体呈随机分布状态,混交度平均值为0.82,混交度强;平均大小比数为0.506,反映出林分整体处于中庸状态.林分中不同优势度在极强混交维度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反映出处于中下层绝对劣势的小径级被压木和主林层的绝对优势木在不同垂直空间上的优化分布与利用.林分中各优势树种的分布也随机镶嵌于总体的随机格局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