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下和林窗内绢毛匍匐委陵菜的克隆生长和克隆形态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验证绢毛匍匐委陵菜(Potentilla reptans var. sericophylla)林窗和林下种群间的行为差异是完全由表型可塑性引起,还是局部分化的结果,将生长在北京东灵山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林林窗和林下的绢毛匍匐委陵菜,进行生境间的交互移植-重植野外生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植物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柄长度和匍匐茎节间长度等克隆形态特征在两生境间无差异。两个来源的植株,其基株生物量、基株分株数和基株匍匐茎总长度等克隆生长特征在林下生境中都比在林窗生境中小,表现出显著的可塑性。所研究的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绢毛匍匐委陵菜克隆形态特征和克隆生长特征及其可塑性在林下和林窗生境间没有发生局部分化,林窗为其较适生境,克隆生长特征的可塑性对绢毛匍匐委陵菜利用生境异质性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蝴蝶花无性系在不同光强度下表现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万里   《广西植物》1996,16(4):342-348
本文以四川缙云山的克隆草本蝴蝶花为对象,对其在竹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林窗地带不同的光变化生境中的表现结构进行了研究。经对蝴蝶花无性系小株的高度、基径、叶片数以及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从林窗→林缘→林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蝴蝶花的高度、基径和地上生物量相应减小,在林下达到最小,而地下生物量在林下却最大,叶片数目没有明显变化。文章分析和讨论了蝴蝶花所表现出的结构变化,并分别对株高和地上生物量与基径的关系拟合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He YJ  Han WP  Zhong ZC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337-342
对黄壤和喀斯特土壤两种土壤类型的森林内部和林窗中蝴蝶花的生长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异质生境下蝴蝶花的克隆可塑性.结果表明:蝴蝶花在黄壤生境中的分株高度、分株基径和根茎直径均高于喀斯特土壤生境,而分株密度低于喀斯特土壤生境.光照显著影响分株密度,在同一光照条件下土壤质地对分株密度没有显著影响.喀斯特森林内部蝴蝶花的花蕾数及开花数为0,这可能解释为光照和土壤质地双重压力下蝴蝶花对资源摄取和能量分配的权衡与生长维持.在一定程度上,蝴蝶花在黄壤生境中通过增强单个分株的竞争力、减少个体数量来适应环境,趋向K对策,在喀斯特生境中则通过增加个体数量、维持分株竞争力来适应环境,趋向r对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雷公山秃杉林的4种林冠环境,即林下(FU)、中林窗(MG)、大林窗(LG)和林缘旷地(FEW)内的箭竹的分株种群结构(包括株高、基径、生物量、叶和分株数等)和年龄结构进行较系统对比研究。结果显示:(1)从林下→中林窗→大林窗,箭竹分株种群的株高(h)、基径(bd)与生物量显著增加。(2)在4种林窗环境中,箭竹各构件的生物量的百分比发生相应变化,枝和叶片生物量的百分比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林缘旷地的顺序显著减小,在林缘旷地,地下茎、粗根(d>0.5 mm)和细根(d≤0.5 mm)生物量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3种林冠环境。(3)箭竹分株单位叶面积叶重沿林下→中林窗→大林窗→林缘旷地的顺序显著增大,单叶生物量与叶面积以中林窗最大,林缘旷地次之,二者与大林窗或林下差异显著;大林窗的单株叶片数显著高于其余3种林冠环境。(4)在4种林冠环境中,箭竹分株种群死亡率以林下最低,但各种群平均年龄间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箭竹分株种群对林冠环境变化的响应主要体现在形态与生物量的分配上,而非种群的年龄。  相似文献   

5.
匍匐茎草本绢毛匍匐委陵菜对局部遮荫的克隆可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林窗和林内生境的绢毛匍匐委陵菜 (PotentillareptansL .var.sericophyllaFranch)“分株对”(即由一匍匐茎节间相连着的两个分株 ,其一为“目标分株” ,另一为“相连分株”)在一户外实验中经历了全不遮荫、全部遮荫和局部遮荫处理。该植物的基株生物量、匍匐茎总长度、分株数、匍匐茎比节间重、叶柄长、比叶柄重在遮荫条件下较小。匍匐茎节间长度没有对遮荫处理发生反应。在局部遮荫处理 ,遮荫斑块的分株的叶柄长度由于连着未遮荫斑块中分株而变得更长。这种克隆整合对克隆形态可塑性的修饰作用只在林窗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中观察到。其他克隆生长和克隆形态特征的可塑性在不同生境来源的实验植物间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何冬梅  刘庆  林波  蒋先敏 《生态学报》2008,28(10):4739-4749
人工林内两种主要生境(林窗和林内)的光照条件存在着显著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是影响人工林林下植物叶片形态和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对川西米亚罗林区60a人工云杉林2种不同生境(林窗和林内)的11种植物比叶重、叶片解剖结构及气孔特征等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林窗生境中11种供试植物比叶重(LMA)均显著大于林内生境;多数阔叶物种叶片厚度(LT)、栅栏组织厚度(PT)、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PT/ST)、栅栏细胞层数在林窗生境中更大或更多,但叶表皮细胞厚度(UET、LET)、海绵组织厚度(ST)在两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林窗生境中生长的各物种栅栏细胞均为长形且长度大于林内生长的相同物种;不同物种气孔密度(SD)对两种生境有一致的响应趋势,但显著程度有异,除三褶脉紫菀外10种植物的气孔长径(SL)受两种生境影响不大,这与气孔特性受多种环境因素制约,且各种因素对气孔作用效应和作用方面不同有关。结合各物种喜光特性综合分析后认为同一群落的林下植物对光生境具有一定程度的趋同适应性;从可塑性方面分析发现叶片光合组织的可塑性大于非光合组织,且各物种叶片平均可塑性与喜光特性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7.
亚高山暗针叶林不同林冠环境下华西箭竹的克隆可塑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陶建平  宋利霞 《生态学报》2006,26(12):4019-4026
以亚高山暗针叶林3种林冠环境中以及暗针叶林林缘的华西箭竹(Fargesia nitida)为对象,对其无性系数量特征、无性系根茎特征、分株生物量以及分株形态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林冠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种群的基株密度和每基株分株数的显著差异,但林冠环境差异不影响分株密度。林冠郁闭度愈大,每基株分株数愈少,分株分布愈均匀。(2)不同林冠环境间。分株生物量、分株构件生物量和分株构件的生物量分配百分率均有显著差异。开敞的林冠环境有利于华西箭竹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3)随着林冠郁闭度的增加,华西箭竹通过增大分枝角度、叶生物量分配百分率、比叶面积和叶面积率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有效适应弱光环境。(4)隔离者长度、隔离者直径和分枝强度在林缘和林窗环境中要显著大于林内环境;同级隔离者分枝角度随林冠郁闭度的增加而最大,其值在林下显著大于林窗和林缘,而异级隔离者分枝角度的变化则正好相反。研究表明,华西箭竹种群在不同的林冠环境中发生了明显的可塑性变化,这些可塑性变化是种群对林冠郁闭度差异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有利于增强种群对环境中有限光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球环境的演变,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常有落叶阔叶成分的存在,但从生态角度,其存在的机理尚不清楚.通过比较研究常绿阔叶优势树种大头茶与落叶阔叶树种枫香幼苗的叶形态和光合生理特征对不同光环境(旷地、林窗、林下)的响应,尝试解释落叶成分遗留的基础.结果表明:①枫香具有较小的比叶重(LMA)和较高的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在高光环境中,并未受到光抑制,具有较高的光合可塑性,尤其在林窗,表现出较大头茶高3倍的光合能力(Pnmax),保证了其在较短的生长季节积累更多的光合产物,增强与常绿树种的竞争力;②常绿阔叶树种大头茶具有较大的LMA,在旷地受到严重的光抑制,将更多的氮用于化学防御中.在林窗和林下具有相对高的Pnmax,生长幅度较广,但在林下将更多的氮投入到比生长更为重要的生存消耗中.而枫香在林下响应表现为Rubisco活性降低,光合受阻;③两树种在林窗均表现出较高的光合适应性,具有最大的光合能力(Pnmax)及合理的氮在光合机构中的分配系数,说明林窗是它们更新的最佳环境.但枫香的光合作用更依赖于光照,而大头茶则更依赖于CO2浓度;④总之,落叶阔叶树种以其较高的形态可塑性和对高光的光合生理可塑性能够在常绿阔叶林种生存、生长,并成为常绿阔叶林中固有成分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克隆植物的形态可塑性在基株和种群水平上分别表现为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的变化。研究对象为内蒙古锡林河流域草地、林地、沙地3种生境下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种群,通过对羊草根茎节间长度、间隔子长度、分枝强度、分枝角度、株高和分株密度等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这3种不同生境中羊草的克隆构型及分株种群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羊草克隆构型相关特征,如,根茎节间长度,根茎节间长度频次分布格局、间隔子长度、间隔子长度频次分布格局,在不同生境差异较大。同时,羊草的分枝角度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而每间隔子所  相似文献   

10.
不同光照条件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陈劲松  董鸣  于丹  刘庆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8):1383-1388
以都江堰灵岩山常绿阔叶林林下、林缘和林缘旷地3种不同光照环境中匍匐茎草本聚花过路黄(Lysimachla congestiflora)为对象,对其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枝角度、分株种群密度、分株种群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聚花过路黄的匍匐茎节间长、分枝强度、分株种群密度和分株种群生物量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Kruskal Wallis检验表明,匍匐茎节间长度和分枝角度的频次分布在3种生境间差异显著.3种生境中匍匐茎节间长度分布偏斜度(skewness)的大小分别为:林缘旷地>林缘>林下.林缘旷地与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显著,而且林缘旷地生境中分枝角度分布偏斜度最小.林缘和林下生境在分枝角度、分株种群高度和分株种群根冠比差异不显著.从林缘旷地、林缘到林下,聚花过路黄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发生了相应改变.结合克隆植物对资源的利用对策,讨论了不同生境中聚花过路黄克隆构型和分株种群特征可塑性的生态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效液相和分光光度的方法对天然次生林林内、林隙和林缘三种不同生境下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主要次生代谢产物丁香苷和总黄酮的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境条件下,刺五加不同部位丁香苷的含量不同。生境的变化对枝中丁香苷的含量影响最大,林内生境枝中丁香苷的含量最低,林隙生境较高,林缘生境最高。而茎基部丁香苷的含量规律为林内生境最高,林隙生境次之,林缘生境最低。三种不同生境中根和根茎丁香苷含量的变化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刺五加全株均含有黄酮类物质,其中叶和花中黄酮的含量较高。其总黄酮含量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在林内生境,刺五加叶、花和果中总黄酮的含量最低,林隙生境有所提高,而林缘生境中含量最高。叶片总黄酮含量与叶面积指数呈负相关,叶面积指数越大,叶片中总黄酮的含量越低。对于刺五加的枝、茎干、根和根茎而言, 1~3年枝总黄酮在各个生境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茎干中总黄酮的含量表现为林内生境显著的高于林隙生境和林缘生境,后两者没有明显的差异;与茎干不同,林内生境根和根茎中总黄酮的含量最低,林隙和林缘的较高。  相似文献   

12.
膝柄木是我国极度濒危植物,也是广西滨海过渡带天然植被的重要组成树种.为了解光因子对膝柄木天然更新的限制影响,该文对林缘、林窗、林下三种不同光照生境下膝柄木幼树的生理和生长指标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光合有效辐射不足影响了膝柄木幼树的生长.林下幼树的地径、株高和叶面积增长量显著降低,而生长于光照充足林缘...  相似文献   

13.
辽东栎林内不同小生境下幼树植冠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辽东栎林内3个小生境(林下、林隙、林缘)下辽东栎天然更新幼树为研究对象,采用典型抽样法对辽东栎幼树侧枝、叶片和树冠的空间分布状况以及生物量分配状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微生境与幼树植冠构型特征的关系,明确辽东栎幼树对不同小生境的适应策略,为栎林经营和林分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3种生境下辽东栎幼树构型发生了可塑性变化,林下幼树树冠层次比较单一,林隙与林缘的幼树树冠层次更加丰富。(2)由林下至林缘,幼树的树高、枝下高呈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地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幼树的冠幅、树冠面积、树冠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且林下与林隙、林缘的差异显著;幼树的总体分枝率、逐步分枝率、枝径比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3)3种生境下,幼树的一级枝的枝长、直径与倾角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呈减小的趋势,但3种生境的差异不显著;林下一级枝主要分布在冠层中上部,而林隙与林缘一级枝主要分布在冠层中下、中上部。(4)由林下至林缘幼树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和比叶面积逐渐降低,而单株叶数、叶总面积、叶面积指数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与其他2种生境相比林下叶片分布趋于冠层上部。(5)幼树地上部分生物量中林下主干生物量占83%,枝和叶生物量只占17%;而林隙与林缘虽然各部位生物量有所差异但比例基本一致,其中主干占66%左右,枝和叶生物量占34%左右。研究表明,林隙生境下幼树的构型优于林缘和林下生境,在今后栎林的经营中,可以通过适当间伐来增加林隙数量,为森林更新和结构的优化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4.
濒危植物长叶榧的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强  金则新  郭水良  管铭  王兴龙 《生态学报》2014,34(22):6460-6470
利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作用仪对林窗、林缘、林下3种生境中的长叶榧(Torreya ackii)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里的光合生理生态指标进行测定,探讨3种生境中长叶榧光合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分析其濒危机制,为长叶榧的迁地保护和种群的繁衍复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林窗、林缘的长叶榧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在夏季呈"双峰"曲线,其它3个季节均呈"单峰"曲线;林下的Pn日变化在4个季节均呈"单峰"曲线。(2)3种生境中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均为夏季最高,使得夏季有较强的光合作用能力,但夏季林窗、林缘的长叶榧出现光合"午休"现象,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也较高,使得夏季林窗生境的长叶榧日均Pn明显低于于秋季,林缘的日均Pn与秋季差异不显著。(3)4个季节的日均Pn、Pnmax、LSP、Vcmax、Jma、TPU均为林窗最高,林窗与林下差异显著,表明长叶榧具有阳性植物的特点,适宜生长在光照较强的林窗生境。(4)在生长旺盛的夏、秋季,长叶榧的LSP比伴生物种低,LCP比伴生物种高,对光适应的生态幅度较窄;与伴生物种相比,长叶榧的Pn较低,光合能力较弱,在激烈的种间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可能成为其濒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天台山东南石栎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分别对林窗、林缘和林下 3种生境的东南石栎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林窗、林缘生境的东南石栎在 6月、8月和 11月晴天 ,净光合速率日进程为双峰型 ,2月晴天为单峰型 ;林下一年不同月份的净光合速率日进程均为单峰型。 8月 ,东南石栎叶片已发育成熟 ,叶绿素含量高 ,硝酸还原酶活力大 ,水热条件优越 ,光照强 ,此时光合能力达到一年中的高峰。在 8月 ,东南石栎的光补偿点最低 ,光饱和点最高 ;东南石栎的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 ,其对光适应的生态幅较宽。东南石栎日均净光合速率比伴生种类高 ,有利于其在群落中占领空间取得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香果树实生苗的适生环境并为其自然更新提出有针对性策略,研究了不同生境(冠下、冠缘、林窗和林缘)中2年生香果树实生苗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含量、苗高、基径、生物量等的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4种生境中的光合有效辐射最大值为50~1380 μmol·m-2·s-1,冠下和冠缘中香果树实生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型,而林窗和林缘实生苗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香果树实生苗为耐阴植物,但耐阴能力较弱,其功能叶的光饱和点、补偿点和暗呼吸在4种生境中大小顺序为: 林缘>林窗>冠缘>冠下,表观量子效率的变化规律与之相反;林窗和冠缘2种生境中香果树实生苗的适应能力较强,叶片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和净光合速率较高;林窗中香果树实生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较低,但实生苗的生长速度最快,生物量最大;香果树实生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和气孔导度呈显著正相关.对于冠下生境,需降低林冠层密度,增加透光率,以利于香果树实生苗的光合作用;对于林缘生境,则需要增加植被盖度,降低光照强度,以利于其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7.
不同生境朝鲜淫羊藿生长与光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朝鲜淫羊藿野外生存的林缘、林窗和林下3种生境,研究朝鲜淫羊藿形态特征、光合特征、叶绿素含量、生物量积累及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朝鲜淫羊藿株高、茎径、总叶面积等形态指标随光照强度减弱明显减小,各生境间差异显著。随光照强度降低,朝鲜淫羊藿的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气孔限制值、叶绿素a/b降低,而胞间CO2浓度、光能利用效率、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增加。各器官生物量积累随光照强度减弱而降低,各生境间差异极显著,其中,林缘地上生物量是林窗的1.6倍,林下的3.1倍。生物量分配方面,叶生物量比、叶面积比率、比叶面积随光照强度减弱而增加,根状茎生物量比和根冠比降低,林缘、林窗与林下差异极显著;林下、林缘、林窗朝鲜淫羊藿地上部分生物量比分别为0.733、0.659、0.664,林下朝鲜淫羊藿与林缘、林窗存在不同的光利用策略和生存策略。朝鲜淫羊藿作为极易遭受利用和生境破坏威胁的物种,宜在适度荫闭的林缘和疏林下开展野生抚育或仿生态栽培。  相似文献   

18.
Gavin  Daniel G.  Peart  David R. 《Plant Ecology》1997,131(2):223-231
We examin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of Tetramerista glabra, a dominant canopy tree in peat swamp rain forest in Borneo (West Kalimantan, Indonesia). T. glabra has strong spatial structure that changes dramatically during the life cycle; seedlings were highly aggregated, saplings were random and trees were evenly distribut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relative growth were highest within canopy gaps, but seedling densities were highest at gap edges. Concentration of seedlings in gap edges, rather than localized seed dispersal, was responsible for seedling patchiness. The slop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ve growth rate and seedling height decreased from gap, to gap edge to understory habitats, suggesting that competition within the seedling layer is more important in gaps than in the understory. The processes that break down seedling aggregation, leading to over-dispersion of trees, must be density dependent, but remain unknow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