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相似文献   

2.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种类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树种67种、灌木及大型木质藤本植物16种的各器官的热值。结果表明,热带森林主要种类的热值差异甚大,即使相同属内的一些种类,均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即在生活型的分类系统中,芽位越高的植物其热值越高,但在同一树种中,不同个体大小的植株,其差异不明显;不同植物种的根系热值也差异不大。一般情况下,树叶的热值较大,树干、树皮、树枝和根系次之。 已初步证明了部分热带植物含有较多的硅、锰、铁、钙等元素,它们在样品燃烧后形成了颗粒状的剩余物,这是一个值得更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神类能量背景值测定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主要树种67种、灌木及大型木质藤本植物16种的各器官的热值。结果表明,热带森林主要种类的热值差异甚大,即使相同属内的一些种类,均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与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即在生活型的分类系统中,芽位越高的植物其热值越高,但在同一树种中,不同个体大小的植株,其差异不明显;不同植物种的根系热值也差异不大。一般情况下,树叶的热值较大,树干、树皮、树枝和根系次之。已初步证明了部分热带植物含有较多的硅、锰、铁、钙等元素,它们在样品燃烧后形成了颗粒状的剩余物,这是一个值得更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4.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对比研究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和更新林的地上部分生物现存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未受干扰破坏的森林其生物量积累可达到较高的水平,原始林和更新林的生物现存量(包括凋落物现存量)分别为645.2和272.9t/ha,乔木层生物量占群落生物量的94%以上,表明了乔木层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通过对原始林和更新林的生物产量结构的分析,反映出它们之间的一些差异性。林分的叶面积指数(LAI值)分别高达16.70和9.07,说明所调查的两个群落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热带林的早期更新速度很快,26年生的天然更新林分其生物量年平均净积累达9.8658t/ha·a,明显高于成熟林的6.2421t/ha·a,接近中等集约经营的热带人工林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本文讨论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乔木层的群落结构的一些基本特征,结果表明:热带山地雨林种类成份复杂,生物多样性指标高,原始林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乔木层)为5.8—6.3,而更新林则在4.5—4.8之间,均匀度指标均在81%以上,反映了优势种群不明显的特点。群落组成种类以热带成份占优势,达80%以上。乔木层的胸径和树高分布均合理;群落组成种群的频度分布不同于RaunKiaer提出的频度定律,而是以A>>B>C>DE→0(原始林)和A>>B>C>D→0<E(天然更新林)的形式存在,并且以A级频度占绝对优势,反映了热带林在世界植被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及其更新群落的凋落物产量动态、各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凋落物贮量进行了研究,分析比较了这两个林分的凋落节律的异同,并对凋落枝的收集方法进行了对比。本文指出:“双凋落峰”和“由于台风影响而产生大量非正常凋落物”是尖峰岭热带森林的两个重要的凋落特征。本项研究对深入了解热带林生态系统的功能、对热带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林下鸟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邹发生  陈桂珠 《生态学报》2004,24(3):510-516
从 2 0 0 0年 5月到 2 0 0 2年 3月 ,用网捕法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 (包括原始林和次生林 )林下鸟群落进行研究。共张网 3 992 .7网· h,捕到林下鸟 3 12只 40种 ,隶属于 6个目 11个科。林下鸟群落虽然以小于 2 5g重的雀形目鸟类占优势 ,但许多个体较大的非雀形目鸟类也到林下活动 ,最大个体重达 3 70 g,大于 10 0 g重的个体占整个林下鸟生物量的比例较大。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中的林下鸟以食虫鸟为主 ,食虫鸟占整个林下鸟种数的 70 .0 %、鸟数量的 77.56% ;食果鸟虽然占第 2位 ,但其所占比例较小。林下鸟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存在季节变化。留鸟是林下鸟最重要的成分 ,留鸟占鸟类种类的比例超过 85% ,留鸟的捕获数量占整个捕获鸟类数量的比例超过 90 % ;迁徙鸟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少 ,对林下鸟群落的季节变化影响不大。原始林与演替 40 a后的次生林林下鸟平均网捕率相近但林下鸟群落种类组成不同 ,其种的相似性仅为 0 .3 5。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西南部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上的更新群落大多数是以闽粤栲占优势的森林植被。本文以尖峰岭为例,对热带山地雨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的群落进行了群落数量特征、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同时从林业生产的角度,评定了群落的更新质量,并提出了热带山地雨林适宜的采伐方式和群落更新的抚育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9.
利用从1983年以来, 2块固定样地清查数据(P8302, P9201)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物量和碳源汇大小进行估算, 并探讨该森林碳源汇大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结果表明, 基于林分生物量、主要树种各组分碳含量而估算的碳密度, P8302样地在(223.95±45.92)~ (254.85±48.86) Mg C/ha间变动, 平均为(243.35±47.64) Mg C/ha; 而P9201样地在(201.43± 29.38)~(229.16±39.2) Mg C/ha间变动, 平均为(214.17±32.42) Mg C/ha. 林分碳源汇的年际变化较大, 多年平均碳汇为(0.56±0.22) Mg C·ha−1·a−1, 与非洲和美洲热带森林的碳汇量((0.62± 0.23) Mg C·ha−1·a−1)相近, 表明尖峰岭热带雨林具有一定的碳汇能力. 碳源汇的大小与暴雨次数和干旱月份次数呈现二次曲线的变化趋势, 暴雨次数和干旱月份次数是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碳源汇大小的两个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用象限法对海南岛尖峰岭地区一个山地雨林林分作了群落学调查,并将所得结果与78.5%面积取样比的记数样地法调查结果及实测结果进行比较。56个点的象限法调查所得密度、平均胸高断面积、优势度、组成种数量及组成种重要值序是令人满意的,而所花费时间最多为记数样地法的40%。但对该林分来说,样点数不能依照象限法的设计者Cottam和Curtis的结论来确定,即平均距离调查所需的点数即为群落调查所需的样点数,而要依据平均胸高断面积调查所需的点数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3个对比集水区的研究,天然更新40a山地雨林生态系统在5 ̄9月份,蓄养降水资源的51.8%;10 ̄翌年2月份,补枯径流水量143.5mm;特大暴雨的径流响应从32.7% ̄62.5%、随系统蓄满程度变化。集水区降雨、径流水体COD、氨氮、酚、Zn、Cu、Pb、Cd、Ni的浓度含量远低于地面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山地雨林系统对降雨中氨氮、酚、Pb、Cd、Zn浓度贮滤强度分别达23.  相似文献   

12.
尖峰岭热带森林土壤C储量和CO2排放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定位观测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林区主要森林土壤的有机C储量、热带山地雨林和半落叶季雨林凋落物的C储量和林地CO2的排放量、以及“刀耕火种”和砍伐森林等人类活动对土壤C的影响,对于进一步认识热带林的生态功能,弄清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正确评价中国森林在全球生物圈C平衡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短期CO2浓度升高对雨林树种盘壳栎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比较研究了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上层乔木盘壳栎 (Castanopsis patelliformis(Chun) Chun)叶片光合作用对高 CO2浓度的短期响应。用 L i- 6 4 0 0 (L i- cor,Inc.,USA)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外置 CO2 气源 ,程序控制 CO2 处理浓度为35 0μmol/ mol及其加倍浓度 ,测定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 ,并通过光合作用相关响应曲线计算主要光合参数。结果表明 ,CO2 浓度倍增可使盘壳栎植株阳性叶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 75 % ,光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6 5 % ,气孔导度降低 2 8%~ 73%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4 3%~ 70 % ,光补偿点升高近 7μmol/ (m2· s) ,饱和点提高 10 0 μmol/ (m2·s) ,表观量子产量提高 6 1% ,反映出 CO2浓度升高可提高植物的光合生产力。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趋势在高 CO2 浓度的短期作用下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Biometric inventories for 25 years, from 1983 to 2005, indicated that the Jianfengling tropical mountain rain forest in Hainan, China, was either a source or a modest sink of carbon. Overall, this forest was a small carbon sink with an accumulation rate of (0.56±0.22) Mg C ha−1yr−1, integrated from the long-term measurement data of two plots (P9201 and P8302). These findings were similar to those for African and American rain forests ((0.62±0.23) Mg C ha−1yr−1). The carbon density varied between (201.43±29.38) Mg C ha−1 and (229.16±39.2) Mg C ha−1, and averaged (214.17±32.42) Mg C ha−1 for plot P9201. Plot P8302, however, varied between (223.95±45.92) Mg C ha−1 and (254.85±48.86) Mg C ha−1, and averaged (243.35±47.64) Mg C ha−1. Quadratic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and heavy rainstorms and dry months. Precipitation and evapotranspiration are two major factors controlling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the tropical mountain rain forest.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和凋落物呼吸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采用 CI-30 1 PS红外 CO2 测定系统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土壤和凋落物的呼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原始林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表现为多峰曲线 ,最高峰在 2 0 :0 0 ,在 1 2 :0 0和 4 :0 0~ 6 :0 0出现 2个次高峰 ,平均呼吸速率为1 0 .6 85 3μmol· m- 2· s- 1;更新林土壤呼吸速率变化大 ,平均为 1 4 .75 36 μmol· m- 2· s- 1,高峰主要在 1 3:0 0和 2 :0 0 ;凋落物分解过程在林地 CO2 排放总量中贡献很少 ,仅占 1 .74 1 %~ 2 .831 % ;原始林凋落物 CO2 排放量明显比更新林大 ,而各层的排放比例不一样 ,原始林是 b层 (半分解凋落物及腐殖质层 ) >a层 (未分解凋落物层 ) ,更新林是 b层相似文献   

16.
《植物生态学报》2016,40(9):861
Aim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s of species diversity are fundamental issues in community ecolog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assess the species diversity patterns at the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China.
Methods Based on the dataset from the 60 hm2 plot in the tropical montane rain forest in Jianfengling, Hainan Isl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were analyzed at six spatial scales, including 5 m × 5 m, 10 m × 10 m, 20 m × 20 m, 40 m × 40 m, 100 m × 100 m, and 200 m × 200 m, respectively.Important findings
Results showed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pecies richness, species abundance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much more obviously changed with the spatial scales than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Change of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richness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was unimodal, which had the maximum value at the 20 m × 20 m scale. Variance of the species abundance showed a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increase of spatial scale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es richness and abundance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even disappear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ampling scales, which may be correlated with the increase of habitat heterogeneity. The effects of spatial scales on Shannon-Wiener, Simpson, and Pielou’s evenness indices may be also correlated with the composition of rare species in the plot.  相似文献   

17.
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维持机制是群落生态学的基本问题。为了探讨海南尖峰岭地区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尺度效应, 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样地为研究对象, 分析了物种丰富度、物种多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以及Pielou均匀度指数随6个空间取样尺度(5 m × 5 m、10 m × 10 m、20 m × 20 m、40 m × 40 m、100 m ×100 m、200 m × 200 m)的变化。结果表明: 相比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物种丰富度、多度以及Shannon-Wiener指数具有更为明显的空间尺度效应; 物种丰富度的方差随取样尺度增加呈现单峰分布特征, 并且在20 m × 20 m尺度上达到最大值, 而物种多度的方差随取样尺度的增加而增大; 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正相关性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甚至消失, 这可能与随取样尺度增加生境异质性增加有关; 取样尺度对3个物种多样性指数空间分布的影响可能与研究区域内稀有种的组成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