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赣东北地区鱼类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东北地区共有鱼类135种和亚种,隶属于10目22科80属。其中纯淡水鱼类128和亚种,占总数的94.8%。鲤形目是最主要鱼类群,有95种和亚种,占纯淡水鱼类的74.2%。鲤科鱼类最丰富,有80种和亚种,占纯淡水鱼类的62.5%。此地区鱼类区系以东亚特有的江河平原鱼类为主要组成成分;此外,既有老第三纪原始类群的后裔种类,又有南亚暖水性类群鱼类,而且全北区冷水性类群鱼类也分布于此。与邻近水系比较,此 相似文献
2.
赣东北地区鱼类区系特征及我国东部地区动物地理区划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依据赣东北鱼类区系的特征,结合古地史资料,从历史时空的角度分析其区系的形成和演化;进而对我国东部地区淡水鱼类动物地理区划进行了讨论并指出:赣东北以及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应隶属于东洋区;南岭──武夷山──天台山──仙霞岭可构成东洋区南东亚亚区内次一级地理区划的分界线,即华东小区和华南小区的分界线;洞庭湖水系、鄱阳湖水系和钱塘江水系应享有相同的区划级别,同处于东洋区南东亚亚区华东小区内。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8-2011年镜泊湖和五大连池鱼类学调查结果和历史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特征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状况.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由9目16科47属64种土著种构成,其中国家Ⅱ级野生保护物种1种,中国特有种4种,中国易危种5种;64种鱼类中,鲤形目44种,鲤科37种,分别占优势.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由7个区系复合体构成,以东部平原区系复合体为主体;南北方重叠种、北方特有种分别占53.1%和46.9%.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群落Shannon、Fisher-α、Pielou、Margalef和Simpson指数值分别为2.078、4.536、0.575、3.723和0.269,土著种多度分布格局可以用对数正态分布描述;与镜泊湖亚群落间Bray-Curtis、Morisita-Horn、Ochiai、S(o)rensen和Whittaker指数值分别为0.820、0.992、0.870、0.862和0.138,与五大连池亚群落间各指数值分别为0.210、0.516、0.838、0.825和0.175.东北地区火山堰塞湖鱼类区系具有南北方物种相互渗透、古北界与东洋界交汇过渡的特点;群落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结构较稳定,但物种丰富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5.
6.
河西阿拉善内流区的鱼类区系和地理区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西北河西阿拉善内流区,主要含石羊河、弱水、疏勒河三个分离的内陆水系,为一独立的水文单元,面积逾50万平方公里,天然分布了鲤科2属2种、鳅科条鳅亚科2属10种。组成鱼类区系的这12个土著种中,有7种/亚种为本区特有。10种无鳞条鳅和河西花斑裸鲤表征了本区和中亚山地及青藏高原的共同鱼类区系特征:区系组成简单,裂腹鱼类和无鳞条鳅类占优势,很少凶猛种类,适应高寒水体严酷环境的种类特化,和局限分布的类群分化。鲫的存在体现了本区处在青藏高原和中亚内陆干旱区边缘的特点。这些鱼类在本区也表现出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差异。 平均动物区系类似性(AFR)判别和数值聚类分析,从表相学全面相似性上阐明,本区三水系形成以弱水为中心的独立鱼类地理学单位,与柴达木盆地的区系关系最密切。特有性俭吝分析(PAE)和俭吝性种系发生分析(PAUP)产生了基本一致的区域支序图,从分替论的鱼类地理亲缘上揭示了:疏勒河与弱水,它们与石羊河,河西与柴达木(和河曲区即黄河上游),它们与青海湖是一系列姐妹群关系,一起组成一个大的区域单系群;而陇中与河套,它们与内蒙古高原,又依次为姐妹群关系,一起组成另一大的单系群;两大单系群作为姐妹群,形成更高一级区域单系群。 进而结合有关的鱼类种系发生和区域地质历史资料,叙述了河西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雅砻江下游地区的鱼类119种和亚种及其分布特点,比较了该区鱼类组成与四川其他地区鱼类组成的差异,提出了该区鱼类分布和在我国淡水渔类地区地理区划上意义。 相似文献
8.
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及其形成的地史原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本文以作者大量实地考察资料为基础,对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归纳,提出青藏高原鱼类6科26属114种的名录及各水系间鱼类共有属种的比较图。首先阐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组成的单纯性与复杂水系的概况,进而找出青藏高原与新疆等干旱地区间的鱼类区系和高原内部各水系间的鱼类区系的相互联系。第二部分,通过分布特征的分析确定青藏高原鱼类分布的三大特点,即在外泄河流上有明显的地理分界;在东南外围水域中呈点状分布,在垂直高度上有明显的地带性。最后,基于区系特征的分析,联系有关古地理、古气候和鱼类化石资料,探讨了形成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地史原因。认为适应于温暖水域生活的原始鲃类和鳅类,在早第三纪时已广布于东亚和中亚地区。青藏高原现代鱼类区系不是由一个起源中心辐射或跨阻传布所形成的,而是通过喜马拉雅运动的三次重大地质历史事件产生隔离,导致青藏高原鱼类与其它地区鱼类的分离而形成的,其分别是:1.喜马拉雅地槽闭合引起“西康群山”再次隆起构成中亚与东亚鱼类区系的分离;2.喜马拉雅山隆起引起中亚与南亚鱼类区系间分离;3.阿尔金山等山脉再度隆起构成中亚地区青藏高原鱼类区系的分离,最后完成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鱼类区系的雏形。 此外也论述了青藏高原鱼类区系东部分界线实际 相似文献
9.
广西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及其动物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1998年和1999年对广西西南部十万大山地区的鱼类区系统了调查,十万大山是我国大陆最南端的山脉,该地区共有野生鱼类102种,由于南北坡河流分属不同水系,两地的鱼类组成有很大差异,北坡各支流均汇入明江(珠江水系的一个支脉),其鱼类组成具有明显的珠江水系特点,在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上属华南区珠江亚区,南坡各水系多独流入海,鱼类组成与珠江和海南岛诸水系均有较大共性,反映出地史上这些水系之间曾有广泛的交流和联系,但与海南岛亚区的鱼类区系成分更为接近,动物地理区划应归属海南岛亚区。 相似文献
10.
邛海鱼类及其资源的研究:Ⅰ.鱼类区系及其演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作者1974年以来的调查,对该湖的鱼类区系组成和变化作进一步分析,其区系特点是:一、鱼类区系成份中以鲤科鱼类的东亚类群为主体。二、区系类元较多。三、物种辐射分化比滇东湖群的鱼类差。该湖鱼类区系的演变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一、鱼类区系的形成阶段。二、稳定和发展阶段。三、人工引种后剧烈变化阶段。其总趋势是原有土著鱼类物种正趋于消亡,种群数量日趋衰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