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2010年11月—2011年3月,采用样线法对江西鄱阳湖流域8个河段的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的集群特征进行了研究。中华秋沙鸭的集群类型包括雄性群、雌性群、混合群、雌性孤鸭和雄性孤鸭5种类型。越冬期间共记录到89群次,432只次中华秋沙鸭。其中,混合群是最多的一种集群方式,孤鸭也是越冬期间出现频次较高的一种特殊的集群方式。集群类型存在时间变化(P<0.01)。混合群中,大多数群体中雌性个体数多于雄性个体或者是一雌一雄。89群次中,孤鸭和2—8只群占总群数的87.64%,提示中华秋沙鸭主要以集小群分散活动。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群体大小是(4.85±4.97)只/群。不同集群类型的群体大小差异较大。集群大小可能与采砂、捕鱼、食物的丰富度等环境因子有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华秋沙鸭越冬期间的性比是1∶0.74(n=432)。中华秋沙鸭群体大小与性比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华秋沙鸭冬季生态习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在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区对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生态进行了观察.包括居留情况、种群大小、性比、食性、栖息地、鸣叫、行为等.  相似文献   

3.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是全球濒危物种。2015—2018年在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天目溪开展了该物种越冬种群的监测研究。调查累计发现25群中华秋沙鸭,计106只次,平均每群4. 24只±0. 98只,性比为1∶3. 82,主要集成3~6只/群,分为3个类群,即孤雌群、雌性群和混和群。中华秋沙鸭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河道,河宽30~60 m,附近有沙洲;水体较浅,水深40~60 cm;水流平缓,水流速度为0. 3~0. 5 m·s~(-1)。中华秋沙鸭对人为活动十分敏感,其栖息地远离居民点,距公路的距离可至30 m以内,但这种生境需要茂密的乔灌木或竹林隔离。  相似文献   

4.
中华秋沙鸭在中国的近期越冬分布与数量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以往在我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点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个别地点虽发现有中华秋沙鸭的越冬群体,但缺少持续性观察结果。21世纪初在赣东北的弋阳、婺源相继发现中华秋沙鸭的较大越冬群,总数量至少超过100只,且数量和分布地点相对保持稳定。两地记录到的最大数量分别超过该种全球总量的1%,应当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5.
贺兰山岩羊种群结构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每月定期在固定的样线上,采用样线法对贺兰山3929只岩羊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小群体是贺兰山岩羊种群的基本特征,全年群平均数为5.5只,独羊全年存在,以雄性成体为主,在雌性群中,母仔群全年稳定,占雌性群的44.0%。岩羊雌性群群体大小平均3.5只,雄性群群体平均4.5只,混合群群体平均8.0只;全年雌性多于雄性,雌性群小于雄性群。群体表现为雌性群群体小,群体数量多;混合群体大,群体数量少。混合群群体大小范围离散,雄性群次之,雌性群群体范围变化最小。全年雌幼比为100:48。雌雄性比全年100:71,其中,2~6月份,雌雄性比为100:130~155;7—12月份,雌雄性比为100:43.68。另外,中还指出3.5~8.5龄雄羊占63.9%,1.5~3.5龄和超过8.5龄老年雄性岩羊所占的百分率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6.
【背景】罗非鱼是华南地区自然水域的常见种,是我国主要的外来鱼类之一,但对其在自然水域的分布和数量缺乏详细的描述。【方法】对广东省的主要河流珠江(西江、北江、东江)、韩江、鉴江和潭江等的多个样点进行了调查,主要对各样点渔获物中罗非鱼的比例进行了统计,并对各种群的年龄结构、性比、性腺发育和食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广东省各主要水系均有罗非鱼野生个体的存在,其中,鉴江袂花江段数量最多,约占渔获物总质量的60%,西江、北江数量相对较少,不到渔获物总质量的1%;在各种群中均发现了2龄以上个体和性成熟个体,并在调查中采集到大量仔、幼鱼。【结论与意义】以上结果表明罗非鱼在广东各主要河流已能完成越冬和繁殖,并建立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7.
初冬季节的河北省棉田蜘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旭 《蛛形学报》2004,13(1):52-54
利用陷阱法在1994年10月到11月间对河北省永年县棉田的蜘蛛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8种蜘蛛,隶属于5科8属.对棉田蜘蛛的越冬蛛态、雌雄性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越冬蛛态和雌雄性比对翌年蜘蛛种群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志峰  胥晓  李霄峰  杨鹏  袁新利 《生态学报》2011,31(23):7067-7074
以小五台山天然青杨种群为试验对象,通过在其分布海拔范围内(1400-1700 m)设置样方的方式研究青杨雌雄群体的平均胸径、密度、性比、大小级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结果显示:雌株群体的平均胸径在整个海拔梯度上无显著差异,而海拔1700 m处的群体密度显著低于其它海拔;雄株群体的平均胸径在海拔1700 m最大,显著高于其它海拔,而群体密度在各海拔梯度间无显著差异.在海拔1600 m,雌雄群体的平均胸径最接近,同时密度也最接近.从整个海拔范围来看,青杨雌雄个体的比例(雄/雌)为0.80∶1,性比不偏离1∶1(x2=2.94,P>0.05).但在不同海拔梯度上性比有所不同,低海拔性比为0.44,显著偏雌(X21400=5.91,P<0.05),而高海拔性比为2.55,显著偏雄(x21700=6.56,P<0.05);随着海拔接近1600 m,性比逐渐趋于1:1(x21600=0,P>0.05).除海拔1700 m为下降型外,青杨雌雄群体的大小级结构在其它海拔主要表现为稳定型.而最稳定群体结构的分布海拔在雌雄群体间不同.在海拔1400 m,雌株群体中I级和Ⅱ级植株占群体比例最大;雄株群体I级和Ⅱ级植株占群体比例最大的海拔是1600 m.群体空间分布以聚集分布为主,彼此间无明显差异;但群体间聚集强度的变化在海拔梯度上各有不同,主要表现为雌株群体的PAI随海拔的升高逐渐增加,而雄株群体的PAI则随海拔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了青杨雌雄群体的分布特征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明显不同,中等海拔区域可能为青杨种群的最适繁衍区.  相似文献   

9.
陈中义  覃方贞 《广西植物》2001,21(4):300-302
初步调查了湖北咸丰长穗桑种群 1 7株个体 ,主要结果表明 :咸丰长穗桑种群个体一般生长在人类频繁的干扰区内 ,遭到人们的大肆砍伐和破坏。其种群结构为倒金字塔形 ,缺乏幼苗和幼树 ,为衰老型种群 ;种群雌雄性比为 1 .83∶ 1 ,种群的生殖力和自我更新降低。必须大力加强对咸丰长穗桑的就地和迁地保护的研究和实施。  相似文献   

10.
甘肃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种群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和8月,通过样线调查、野外直接跟踪观察和瞬间取样的方法,首次对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的岩羊种群进行了初步调查。东大山自然保护区夏季岩羊以小群为主,在观察到的720只岩羊中,719只组成了50个群,最大群82只,最小群2只,平均为14.38只,2~10只群占总群数的66%;雌性群占30%,雄性群占26%,混合群占44%,整个东大山的岩羊密度为34.8±19.2只/km2;岩羊的雌雄性比为1∶0.63,成年雌体、亚成体和幼体之比是1∶0.4∶0.24。研究结果表明,东大山近几年的狩猎对岩羊的种群并未造成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