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雪豹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精准评估雪豹栖息地质量可为其种群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选取地形、气候、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环境因子,采用景观连接度和MaxEnt模型两种方法,对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高适宜栖息地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西部和中部,适宜面积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71.8%~77.5%,两种方法预测的适宜栖息地重叠区为8 979.1 km2,占青海片区总面积的56.7%;39.8%~43.3%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一般控制区,56.7%~60.2%的适宜栖息地分布在核心保护区;疏勒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多,石羊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少,黑河源区适宜栖息地面积占比最高,约为77.1%~91.8%。适宜栖息地面积整体呈现自东向西递增的趋势。一般控制区分布有较大面积的雪豹栖息地,人类活动将是一般控制区雪豹栖息地的潜在威胁。本研究对优化雪豹就地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雪豹Panthera unica是生物多样性丧失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雪豹特殊的栖息环境和较高的警觉性限制了研究数据的可获得性,导致对其生态和保护的研究进展缓慢且分散、缺乏系统性。本文针对有关雪豹的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与讨论: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主要方法有7种,全面了解研究方法,可以为最大化利用研究数据提供参考。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1)总结雪豹对栖息地的选择以及人为干扰,探寻人豹冲突根源;(2)分析当前雪豹个体识别研究的优势与劣势;(3)阐述当前全球雪豹的种群数量分布;(4)整理已开展的雪豹活动与空间利用模式相关研究结果;(5)综述雪豹食源组成,为进一步完善该研究提供基础;(6)评估雪豹遗传多样性,为今后开展雪豹进化与基因组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本文以了解当前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现状为目的,同时就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今后的雪豹生态与保护研究提供方法基础与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沿江 李雪阳 梁旭昶 刘炎林 程琛 李娟 汤飘飘 齐惠元 卞晓星 何兵 邢睿 李晟 施小刚 杨创明 薛亚东 连新明 阿旺久美 谢然尼玛 宋大昭 肖凌云 吕植 《生物多样性》2019,27(9):919-238
雪豹(Panthera uncia)分布广泛且调查难度较大, 全世界的雪豹研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雪豹基础数据的缺乏。本文通过检索1980至2018年已发表的含有中国境内雪豹分布和密度信息的中英文文章共35篇, 从中提取出雪豹的分布与密度信息, 其中含有密度估计的文献18篇。同时, 来自雪豹调查的15位一线成员通过填写表格和问卷的形式提供了28个地块上未发表的雪豹密度调查信息。基于此, 我们逐一分析了各省份已有的雪豹调查现状和存在的调查空缺, 发现雪豹分布调查的两大空白区域主要存在于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西天山地区和西藏南部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相对我国雪豹栖息地总面积, 有过密度估算的面积仅占1.7%, 仍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并且已有的密度调查几乎都是在质量较好的雪豹栖息地内进行的。今后除了需要继续努力收集汇总已有的调查结果, 仍然需要在雪豹分布区(特别是空缺区域)内增加调查。 相似文献
6.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秋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9月,利用粪便示踪和野外直接观察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秋季栖息地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波斑鸨秋季栖息地地热平坦,视野开阔,广泛分布旱生和盐生荒膜植物,植被稀疏、低矮,并镶嵌有相对较高的灌丛块;影响波斑鸨秋季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是植被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物候;秋季栖息地内的植被密度、草木植物种数、叉毛蓬密度、结实植物密度和物种数都极显著高于对照地内的相应成分;生长植物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地;而假木贼密度和琵琶柴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地。 相似文献
7.
青海雪豹地理分布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雪豹(Panthera uncia Schreber)俗称草豹,为濒危珍兽,现已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属典型高山动物,耐寒冷,棲息地常年积雪。有关雪豹在青海境内的地理分布,以往已有初步报道(寿振黄等,1962;张洁等,1963)。为了进一步摸清雪豹在青海省境内的数量分布及生活习性,笔者于1973、1974、1975、1978、1981各年在祁连县八宝乡的柳沟、石桥、青羊沟、柏树台、清大板及野牛沟乡的边麻、大泉、柯柯里地区;都兰县的宗加、巴隆、香日德、沟里及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治多、曲麻来、杂多等县,深入雪豹活动地区,采用跟踪足迹、粪便及食物残骸的方法进行调查,并访问当地群众及畜产品的收购部门,结合西宁市人民公园17年来的收购记录,综合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许多濒危物种面临的主要威胁,对于分布在高原山地的濒危物种雪豹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天山雪豹的分布情况和栖息地质量,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我们在天山中部借助红外相机开展野外调查,调查面积2 425 km2,共获得78个雪豹的出现位点。利用8个物种分布模型对雪豹在此地的生境选择建模,综合结果表明,崎岖度和海拔是影响雪豹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崎岖度大于70和海拔1 700~2 900 m是雪豹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集成模型空间预测显示大部分适宜栖息地集中于乌苏市以东至板房沟分局管辖地区。本研究通过野外调查和模型分析获得了天山中部雪豹的分布区域及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为天山雪豹保护及跨境合作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新疆北塔山雪豹对秋季栖息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9~10月,对新疆北塔山地区雪豹(Unicaunica)栖息地选择进行了调查。在选定的15条样带上测定了59个利用样方及30个任意样方的6种生境特征(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放牧状况和坡向),其结果如下:Vanderploeg和Scavia选择指数表明:雪豹对海拔、地形、植被类型、生境平坦度和坡向存在选择性:(1)雪豹偏好利用海拔2000~2200m,而避开2600~3000m区域;(2)倾向于悬崖底部和山嵴,避开山坡和山谷;(3)偏好于灌丛,避开森林;(4)避开平坦的开阔地;(5)倾向于选择非放牧区域活动;(6)倾向于选择北坡,避开南坡。对生境特征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前3个主成分(海拔、地形和植被类型)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5·76%,可以反映雪豹的栖息地特征,同时表明: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放牧状况、植被类型、地形和生境平坦度。 相似文献
10.
雪豹(panthera uncia)是高山流石滩等山地生境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对维持高山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雪豹种群数量有所恢复,但多种因素导致的栖息地破碎化仍对雪豹的种群生存造成威胁.建立廊道可将分散的栖息地斑块连接起来,提高雪豹抵抗干扰的能力,并为雪豹的长期生存提供重要保障.本研究以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及其15 km缓冲区为研究区域,基于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张掖分局保护片区雪豹分布点数据,选取气候、地形和土地利用等环境变量,运用MaxEnt模型对雪豹栖息地适宜度进行分析并划定生态源地,而后基于最小代价路径原理识别雪豹廊道.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雪豹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3 432.066 km2,分布在片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7 086.195 km2,占适宜栖息地总面积的52.756%.崎岖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和季节降雨变异系数是影响雪豹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分析,最终划定9个生态源地用于后续廊道识别规划.在研究区域内共识别10条潜在生态廊道,廊道最长为18.725 km,最短为0.368 km,平均廊道长度为5.676 km.其中3条廊道连接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斑块,5条廊道连接该片区与青海片区雪豹栖息地.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在提升片区内雪豹适宜栖息地之间整体连接度的同时,与青海省共同开展跨界保护工作,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与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11.
雪豹(Uncia uncia)研究的文献计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50—2010年SCI收录和1989—2010年CSCD收录的雪豹(Uncia uncia)研究文献分析,从年度文献数量变化、国家/地区分布、主要研究机构、期刊分布、发表文献作者、基金资助机构、刊载文献类型、学科类别和语种分布9个方面,对雪豹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SCI上发表雪豹研究论文的国家排名依次是美(50.6%)、英(16.5%)、印度(12.5%)和中国(5.6%);在文献量机构排名方面,国际雪豹基金会和英国爱丁堡大学并列第一,中国科学院排名第五;中国的主要合作国家中包括了美、英和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蒙古)。无论是分布范围还是数量,中国雪豹资源都居于世界第一,而研究却不相匹配,国内在这方面还仍需努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非损伤性取样,利用mtDNA和微卫星DNA遗传标记,对来自青藏高原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党河南山地区等地的277 份疑似雪豹粪便样品进行了物种鉴定、个体识别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在190份成功扩增的mtDNA cyt b基因片段中,确定有89份属于雪豹;微卫星分析确定其属于48个不同的个体。在48个雪豹mtDNA cyt b基因片段中,共检测出13个多态性位点,定义了9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为0.776,核苷酸多态性为 1.50%, 9个单倍型的遗传距离为 0.009-0.058。研究表明在研究区域均存在雪豹分布,并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态性,地理距离分布较远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党河南山地区的雪豹样品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了雪豹和金钱豹的限制性内切酶图谱。通过限制性酶谱的比较,探讨雪豹的属级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两物种的mtDNA基因组明显趋异,其遗传距离为0.07533,但这种差异根据文献记载,似乎未到属级分化程度,故认为雪豹不应单立为属,而是豹属的一员。但鉴于雪豹在形态、行为、该型和mtDNA等方面,不同于豹属其他种类,我们认为雪豹应视豹属中的一个有效亚属。 相似文献
14.
近60年来雪豹(Uncia uncia)研究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就外文1950—2010年,中文1964—2010年公开发表的雪豹生物学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分别从雪豹研究文献的发文年代、作者、机构和关键词4个方面探讨雪豹研究文献的分布规律和研究现状,揭示世界各国在这一专题研究领域的进展情况。分析表明:1)2008年是雪豹研究的一个旺年,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均为年发表文献最高记录。2)发表文献数量较多的作者分别是中国、挪威、美国、印度和蒙古。3)中国在雪豹研究方面已经形成了引领该研究方向的2个主要科研团队,分别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动物研究组和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野生动物与行为生态研究组。4)雪豹研究热点是:保护、生态、人兽冲突、生物多样性、珍稀濒危动物、基因、栖息地、种群密度、食源等;关注的热点地区是:青藏高原、阿尔金山、阿尔泰山、横断山、塔什库尔干、珠穆朗玛峰和托木尔峰(天山)。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动照相术获得天山雪豹拍摄率与个体数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红外线自动照相机记录雪豹的活动和个体数量,这在国内尚属首次。野外调查开始于2005年10月18日,至12月27日结束。累计野外工作71d,共布设36台红外照相机,约2094个照相日,50256h,收回胶卷71个。在新疆天山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内5个峡谷的16个地点成功拍摄到清晰雪豹照片约32张,平均拍摄率或“捕获率”达1.53%。根据照片个体斑纹分析和“雪后痕迹调查”(SignSurveyAfterSnowing)的信息,确定在250km2范围内有5-8只雪豹活动,个体的日活动距离3-10km/d,其最低分布密度为2.0-3.2只/100km2。还拍摄到其它野生动物照片22张,如北山羊、野猪、草兔、石鸡、赤狐等。另外,还调查样线20条,搜集粪样和毛发样品计31个。 相似文献
16.
云南豹猫资源量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文通过标本清理、野外样带数量调查和收购皮张的统计分析,对云南豹猫的资源量、分布、致危因素、可持续利用、科学管理与保护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的豹猫分为2个亚种即:(1)指名亚种(Prionailurusbengalensisbengalensis),分布于云南南部和中部;(2)川西亚种(P.b.scripta),分布于云南北部。豹猫在云南各地的分布依数量的多少可分为3个密度区,数量最多的地区(高密度区)仅位于云南东南部。根据3种不同测算法的测算,云南1992年的豹猫资源储量估计为9~17万只。如果每年的猎取量不超过1954~1992年云南豹猫36年的年均毛皮收购量(约3万张),云南豹猫可以持续地利用而不会造成资源的破坏。把豹猫列入我国国家或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理顺豹猫皮收购、经营、流通和外贸出口的体制,加强豹猫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当前对豹猫资源进行管理以及可持续利用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