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繁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34,自引:11,他引:34
1992年1月~1994年12月,作者在东洞庭湖区岳阳县麻塘区调查,3年捕获并剖检东方田鼠1392只,其中雌鼠599只,雌性比♀/(♂+♀)=43.0%。该鼠全年繁殖,盛夏5~7月怀孕率较低,冬季12~2月怀孕率比同域其它鼠种显著偏高。3年合计总怀孕率为29.2%.平均胎仔数(x±SE)为5.13±0.12只,平均窝仔数4.60±0.27只,雌鼠和雄鼠的繁殖强度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室内饲养的东方田鼠妊娠期约20天,窝仔数4.33±0.33只,雌鼠50~60天成熟,雄鼠稍迟。枯水期(11月~翌年4月)东方田鼠主要栖息于湖洲草地,汛期(5~10月)主要栖息于过垸内稻田。在不同栖息地其繁殖力差别较大,湖洲的繁殖强度最高,稻田区次之,岗地最低,反映它在各栖息地生态适合度不同。文中还对全国4个亚种的繁殖参数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动态及其危害预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沼泽为最适栖息地.秋末洞庭湖水位回落,湖滩出露,东方田鼠从农田迁回到湖滩生活、繁殖,种群数量呈逐月上升趋势.春末夏初,洞庭湖水位上涨,湖滩被淹,东方田鼠被迫越过大堤迁入垸内农田.其种群动态由“水位影响东方田鼠的栖息地变换”主导.每年迁入农田的数量首先取决于东方田鼠在湖滩生活繁殖时期的长短,亦即枯水期的天数;其次3月降雨量对东方田鼠在湖滩上的繁殖有较大的影响.东方田鼠迁入垸内后,种群数量呈逐月下降趋势.在分析影响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动态的主要因子的基础上,提出了东方田鼠种群迁入垸内农田的迁入量预警模型.经过几年的实际预测,吻合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环境演变及三峡工程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影响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历史资料,分析了洞庭湖洲滩演变与东方田鼠种群变动之间的关系。再根据三峡工程建成后下泄流量调度方案,分析了三峡工程对洞庭湖湖水位及洲滩环境的影响,进而评估三峡工程对东方田鼠种群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洲滩出露面积的不断增大和冬、春季洲滩连续出露天数的增加,使东方田鼠的栖息地扩大,并使其种群增长期延长,从而使其种群膨胀,三峡工程建成后初期,10-11月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将比建坝前同期有较大增长,建坝后中长期,洲滩出露天数和出露面积逐渐增大,东方田鼠种群亦将随之继续增长。因此,汛期洲滩被淹后将有更多的东方田鼠迁入到垸内,对农田的危害将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4.
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对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种群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庭湖东方田鼠种群的暴发成灾与洲滩演替关系密切.湖泊泥沙淤积导致湖滩面积增加,大面积的湖滩为东方田鼠种群增长提供了重要基础;而围湖造田、为根除血吸虫病而围湖灭螺以及滥捕天敌是湖区东方田鼠20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严重危害的直接原因.近些年实施的三峡工程和退田还湖会对洞庭湖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峡水库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水量的调节将导致洞庭湖中低位洲滩出露面积的增大,退田还湖的实施亦将直接增加湖滩面积,这都将会扩大东方田鼠潜在的栖息地,会使东方田鼠种群进一步增长.因此必须高度关注东方田鼠未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不同饥饿处理 ,研究了东方田鼠在不同营养状态下 ,对陌生食物尝试和选择的行为模式。结果表明 ,初次遇到陌生食物时 ,各处理组对陌生食物的采食量分别为饱食 6.9± 1 .8g,饥饿组为 4.8± 1 .6g,饥饿 食物短缺组为 3.4± 1 .4g。各处理组动物对陌生食物的摄入量间差异极为显著 ( P=0 .0 0 4 3)。饱食组、饥饿组及饥饿 食物短缺组动物初次遇到陌生食物时 ,所摄入的陌生食物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2 %、38%与 1 2 %。说明 ,在实验室条件下饱食动物较饥饿和饥饿 食物短缺的动物学习选择摄食陌生食物的倾向较强。 相似文献
6.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迁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以湖滩上的芦苇+荻或薹草沼泽为最适栖息地,枯水季节,多在其上生长、繁殖。汛期,随着湖水上涨,湖滩面积缩小,东方田鼠在拥挤的的压力下或直接被洪水所迫,越过防洪堤迁入垸内。东方田鼠在湖滩及农田间的迁移主要取决于湖水水位及种群密度,无固定的迁移时间。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主要分布于靠近防洪堤一带,其捕获率随着与防洪堤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个体较大的东方田鼠迁移距离较远。在迁移期,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的性比在不同的距离上无显著差异。湖水回落时,东方田鼠随湖滩出露而迁回沼泽草地。回迁时,个体较大的雄性首先回迁的比例较高。迁入垸内的东方田鼠,栖息在荒坡地的种群密度大于在农田中的种群密度;东方田鼠不在农田越冬,小部分可在岗地荒坡中越冬,但少有增殖。按迁移动因看,此种迁移乃洪水逼迫所至,而由逼迫外迁和自动回迁构成循环,保证了种群对湖区特殊环境的适应。 相似文献
7.
2007年洞庭湖东方田鼠再次暴发成灾,引起了全国轰动,在没有采取有效防控的堤垸形成严重危害。实地考察发现,没有筑“防鼠墙”的中洲镇靠近防洪大堤的西瓜地、玉米地和花生地损失近2/3。应该怎样看待东方田鼠此次的大暴发?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场灾难?其暴发成灾难道不可控制吗?以后这样的灾难还会发生吗?面对干军万马涌现大堤和农田的老鼠,我们应该怎么办?是否应该赶尽杀绝?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洞群成员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洞庭湖区不同栖息地东方田鼠洞群结构分析,结合洞庭湖区的特定生态条件,对东方田鼠在不同繁殖期的栖息习性及其适应意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洞庭湖区东方田鼠的最适栖息地是洲滩,但洞庭湖湖水季节性涨落,迫使东方田鼠在洲滩与垸内农田间迁移。当东方田鼠栖息在洲滩时(10-5月),即繁殖盛期,雌雄分居,雌性单独抚养后代。当迁入垸内农田后(6-9月),东方田鼠营混居生活。洲滩为其理想栖息地,单个雌鼠可以正常抚养后代,分居则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适合度。迁入垸内后混居可减少对空间资源的需求。从野外和室内观察情况分析,东方田鼠在繁殖盛期的婚配制度以一雄一雌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9.
2007年6月下旬洞庭湖区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 calamorum)再度暴发,作者观察到其种群暴发期间的迁移、栖息与取食行为具有典型的\"逃难\"与临时\"集群\"特征,大多数东方田鼠在迁移过程中死亡,迁到大堤的鼠聚集在大石下、木头下、矮灌木和草丛等较隐蔽场所,一个月后扩散到农田和荒地中,多扩散到杂草茂盛的荒地内。迁移过程中不仅取食农作物,而且取食老树皮等,农作物损失严重。了解其在迁移期间的行为特征,可为了解东方田鼠的生活史适应特性和防控东方田鼠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饥饿和食物单宁酸对东方田鼠食物摄入量和觅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使实验个体的食物总摄入量增加,食物摄入率及口量大小随饥饿强度的增大而增加,而觅食频次则无显著改变,实验个体每取食回合的觅食时间呈缓慢增加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觅食时间差异不显著。东方田鼠优先选择0%单宁酸食物,次为3%单宁酸食物,而对6%单宁酸食物的摄入量最少。在饥饿条件下,东方田鼠食物摄入率的增加主要源于其口量大小,觅食频次和觅摄食时间对食物摄入量增加的贡献不显著。在饥饿条件下,植食性小哺乳动物并未通过延长觅食时间,降低用于防卫、繁殖活动时间来增加食物摄入量,而是通过增加口量大小,提高其食物摄入率来满足其营养需要。验证了饥饿与植物次生化合物共同作用引起田鼠类动物生理的改变,能影响其食物摄入量及觅食行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克氏原螯虾肌肉成分分析及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洞庭湖克氏原螯虾肌肉成分进行分析, 并与其他产地克氏原螯虾进行比较, 进而较为科学的评定其品质特性。结果表明: 克氏原螯虾含肉率为20.21%, 水分和灰分含量分别为79.46%和1.17%, 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分别16.67%和0.77%; 对肌肉的质构特性分析表明克氏原螯虾肌肉硬度小, 易咀嚼; 肌肉中含18种氨基酸, 其中包括8种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指数为80.02%, 氨基酸总含量为16.06%, 鲜味氨基酸含量为5.98%; 依据氨基酸化学评分, 克氏原螯虾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是含硫氨基酸(甲硫氨基酸和胱氨酸), 第二限制性氨基酸是缬氨酸。测定了克氏原螯虾肌肉中15种脂肪酸占肌肉鲜质量的含量, 其总脂肪酸含量为6.66‰,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94‰, n-3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为1.73。综上所述, 洞庭湖克氏原螯虾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养殖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14.
根田鼠生命表和繁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29((?)(?)124,♀♀105)只实验室出生的幼鼠生长、繁殖和死亡观察根田鼠雄性和雌性的期望寿命(c_0)分别为3.040(即39周)和3.176(即41周);平均死亡率((?))分别为0.283和0.272,两者很接近。妊振期平均为20.6天,哺乳期在15—20天,产仔数平均为4.56只。实验种群经一世代后的净增殖率(R_0)为2.0456,内禀增长率(r_m)为0.0787/月。 相似文献
15.
广西红树林蜘蛛群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广西红树林区及其近邻非红树林生境共采集到蜘蛛82种,隶属于13科49属,其中红树林区有13科32属55种。红树林区以园蛛科、非红树林区以猫蛛科和狼蛛科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角腹艾蛛是红树林区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红树林区比非红树林区高。 相似文献
16.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东湖鱼群数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浅水湖泊型鱼探仪估算了武汉东湖中的鱼类个体数。鱼探仪的探头可以横向或垂直放置,水平探鱼时得到的是从湖面到1.5米深的个体鱼探图像;垂直探鱼时得到的是从1.5米到水底的个体鱼探图像。按半减半角3°计算了鱼探仪探索的水团中鱼的密度。根据每100米距离的个体鱼探图像计数值的时间系列变化以及鱼类密度的两向方差分析,发现鱼类的栖息密度随湖区的不同而异。根据各湖区鱼类当时的“现存”尾数,估计东湖郭郑湖区(11平方公里)1983年10月“现存”的鱼数为44万尾,1984年3月为112万尾。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种群数量预测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作者于1986年10月至1995年3月对洞庭湖稻区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作了逐月调查。根据1986年10月至1990年5月在湖南省桃源和汉寿县调查的结果,应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了预测模型并预报了岳阳县1992年6月、10月,1993年3月、6月、10月,1994年3月、6月、10月和1995年3月黑线姬鼠种群的发生数量,发现数量级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群落组成与季节变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报道了1984年2月至1985年2月上海淀山湖浮游桡足类的群落及优势种数量季节变动的调查结果.在淀山湖共获得11种浮游桡足类,隶属2目5科10属;根据各种类出现的月份,可以把这儿种桡足类划分成4种类型,终年出现型、夏秋季型、冬春季型和畏严冬型;在湖泊敞水区的浮游桡足类,年数量变动曲线有春季、夏季以及秋季三次高峰,秋季高峰比春季、夏季高峰更突出,持续时间约两个月;中华窄腹剑水蚤、汤匙华哲水蚤、广布中剑水蚤和近邻剑水蚤这4个优势种制约了桡足类群落总数量的季节消长。浮游桡足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动有4次高峰,春季及秋季高峰出现时间迟于总数量高峰,其原因是数量高峰期桡足类群落中含有约80—90%的幼体,幼体成长之后方能达到生物量高峰期。本文还就影响浮游桡足类群落数量、生物量的生态因子作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