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2003—2007年,采用样方法和定位观察法测量了卧龙自然保护区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密度、地径和高度,研究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更新的影响;并用Weibull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尺度和形状参数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方式(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结构(年龄、径级和高度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有利于拐棍竹的无性系更新,经过3年多的自然恢复,竹子的种群密度趋于一致,并达到较稳定的状态.大熊猫采食样方的拐棍竹径级和高度级分布曲线、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与对照样方无明显差异;而人为砍伐样方的分布曲线大多呈倒"J"型,且尺度参数和形状参数均明显小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当年生竹笋和多年生竹的生长质量远不及大熊猫采食影响下的竹子种群,难以达到大熊猫取食的选择标准.  相似文献   

2.
卧龙大熊猫生境的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0  
系统样方调查,研究了卧龙大熊猫生境的物种结构与群落特征。结果表明,大熊猫原 始生境群落特征表现为微个样方内的物种数平均为21.57个,盖度为1.64,物种多样性指数为1.57,优势度指数0.38,最大平均树径达79.4cm,平均每平方米竹类生物量为6.73kg。大熊猫对生境的群落结构也有较广的适宜性,在卧龙落叶直林, 叶-针叶混交林及针叶林3种植被型均可为它的适宜生境。但生境适宜性程度及生境质量主  相似文献   

3.
自然与人工恢复对川西高山采伐迹地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林为对照,选取自然恢复(40年)与人工恢复(30、40和50年)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研究不同恢复途径下川西高山采伐迹地的植物群落特征。结果表明: 采伐迹地经过40年的自然恢复演替成为高山绣线菊次生灌丛,人工恢复后成为川西云杉林,与天然林群落相似性分别为极不相似(0.19)和中等不相似(0.28~0.49)。自然与人工恢复采伐迹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均低于天然林,而草本层高于天然林。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人工林胸高断面积、蓄积量、径级幅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及与天然林群落的相似性均呈现增加的趋势,而林分密度逐渐减小。人工林面临林分密度较高、结构不合理、同龄纯林和林下更新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三峡重庆库区不同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1997年,对三峡工程重庆库区的鸟类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调查记录库区鸟类15目48科226种,数量18929只。用鸟类数量级划分、Sorensen相似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析库区各种生境鸟类群落物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库区天然林、人工林、灌草丛和水域生境中鸟类群落的组成与农田生境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尤以人工林和农田的相似性最高;2)库区人工林生境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3)库区由于长期以来人类活动的影响,生境日趋单一,已逐渐形成一种以农田灌丛鸟类为主的鸟类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蝶类多样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顾伟  马玲  刘哲强  焦玥  王利东  张琛  孙虎  孙美欧 《生态学报》2015,35(22):7387-7396
2012—2013年选取原始阔叶红松林、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草甸4种典型植被生境,对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的蝶类进行了系统研究。共捕获蝶类1438头,分属7科47属76种,4种植被生境中蝶类群落优势类群均为蛱蝶科,不同生境蝶类群落相似性与生境植被类型密切相关。计算分析了4种植被生境中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种-多度关系,结果表明:3种森林生境蝶类多样性大于灌丛草甸,原始阔叶红松林蝶类具有最高的多样性指数、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均匀度指数以及最低的优势度指数,种-多度分布为对数正态分布,说明环境质量优越,最适合蝶类生存和繁衍;灌丛草甸蝶类的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而优势度指数最高,种-多度分布为对数级数分布,反映植物群落结构较单一,适合各种蝶类生存和繁衍的资源不足;天然次生林蝶类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高于人工林,均匀度小于人工林,但前者种-多度分布为对数级数模型,后者为对数正态模型,说明在封山育林状态下,对森林植被组成进行适当合理的干扰,有利于森林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亚高山竹类占据着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食物组分的99%,竹子的生命周期与大熊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竹子的更新和生长直接影响着大熊猫的生存与保护.为了弄清大熊猫的采食利用和人为砍伐是否促进或制约竹子的繁殖更新,应用样方法、定位观察法,连续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野化培训大熊猫采食、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中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动态.结果表明,在相同种群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p>0.05),被大熊猫采食竹子的比例为67.07%,致死率29.07%;人为砍伐竹子的比例为65.67%,致死率46.68%,可见与大熊猫采食相比,砍伐更为影响拐棍竹种群的生存.从出笋数量来看,不同处理方式有利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更新(p<0.05),尤其是人为砍伐措施大大提高了竹子的出笋率,但人为砍伐样方的竹笋质量(地径和株高生长)却远低于大熊猫采食和对照样方,未能达到大熊猫觅食的选择利用标准.不同年份之间,各种处理方式下的拐棍竹出笋数量波动较大(p=0.006~0.035),并随着恢复时间的延长,逐渐趋于相似(2007,p=0 825).不同处理方式之间,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各年份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除2007年外),年死亡率仅2003年和2004年有明显的差异(p<0.05),2005~2007年均不显著(p>0.05).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年补充率与年死亡率之间表现出年补充率﹥年死亡率的格局(p<0.05),唯有大熊猫采食样方的2004年和2005年、人为砍伐和对照样方的2005年的年死亡率略高于年补充率(p>0.05),这表明拐棍竹无性系种群对大熊猫采食和人为砍伐具有无性系整合的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7.
刘雪华  金学林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123-2128
对秦岭佛坪和长青2个保护区的大熊猫活动密集区的系列生境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坡向、水系密度、生境类型、竹子种类)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与大熊猫痕迹点的关系。结果表明:佛坪和长青保护区的生境特征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故2个保护区的大熊猫对生境的选择也呈相似性和差异性;在长青和佛坪保护区各存在1个大熊猫活动密集区,其具有明显的宏观生境特征;大熊猫活动密集区的生境资源可获得性和大熊猫对生境因子的适应选择对应关系明显;秦岭南坡大熊猫选择的生境特征主要是:海拔1 200~2 600 m,坡度20°~40°,水系密度为2~3条·km-2,针阔叶混交林,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8.
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鸟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6年4~5月采用"点样带法"(point transects)对四川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物种组成和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85种鸟类,分属7目22科。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5种,我国特有种13种,优势种4种。把调查区域划分为3种生境:原始林、次生林和人工林,并对各生境鸟类群落的鸟类数量级、鸟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鸟类群落间的相似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其结果表明:1)国家级保护鸟类在原始林中最多,次生林中最少;我国特有种则是次生林中最多,人工林中最少。2)鸟类群落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原始林最高,人工林最低。3)原始林和次生林之间的B ray-Curtis相似性指数最高,原始林和人工林之间相似性指数最低。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平原不同非农生境中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卢训令  汤茜  梁国付  丁圣彦 《生态学报》2015,35(5):1527-1536
自然、半自然等非农生境是区域农业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黄河下游平原区是典型的农业景观,农田是最主要的景观类型,林地、树篱等景观要素散布其中,为研究区内非农生境中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效应,采用典型样地法对区内典型农业景观中林地、树篱、田间道路和沟渠等主要非农生境中的植物群落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区内植物组成以菊科、禾本科等为主;区内植物科的地理成分以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各生境间有一定的差异,属的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型中的13个,以温带分布、世界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总体上区内的植物组成以广布种为主,优势科属明显,特有种缺乏;各非农生境中的植物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林地和树篱生境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显著高于田间道路,沟渠、林地和树篱生境中的物种均匀度和群落盖度均显著高于田间道路;β多样性分析表明田间道路生境中的群落组成分化程度在各样点间最大(β多样性指数最高);树篱、林地和田间道路等生境间群落相似性均较高,但其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组成方面却存在显著的差异,沟渠作为一种特殊生境与其它生境间的群落相似性相对较低。研究表明,在黄河下游平原典型农业景观中,作为非农生境存在的林地和树篱在物种多样性维持中具有重要地位,沟渠为水生和湿生植物提供了庇护所,意义重大;各生境间高的群落相似性仅是物种组成名录相似性的反映,其空间格局和优势种群间差异明显,各生境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差异巨大。未来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重在生态系统过程、功能的加强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维持和提高,且需进一步在景观水平上探讨各非农景观要素的空间构型对其生态效益的影响机制及其调控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年代油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超  王孝安  王玲 《生态学杂志》2007,26(8):1182-1186
通过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栏林区油松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在波动中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在种植3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物种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种植2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人工种植油松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落面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均与撂荒地有较大不同,撂荒地与油松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小,种植22年与28年的油松林Sorensen指数最大。油松人工林种植20年后物种组成已经基本稳定,在恢复后期物种组成变化不大;种植油松对恢复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帮助,种植28年油松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都较其它种植年代高,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人工林腐殖质不断增厚,土壤的pH值也有所增加,土壤越来越偏碱性。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与恢复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熊猫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种, 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与稳定性的重要保障体现。汶川地震灾区位于大熊猫重点分布区岷山-邛崃山,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导致该区2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受损, 8.3%的大熊猫栖息地因地震而被破坏。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 地震埋没和砸毁大熊猫赖以生存的主食竹, 地震可能诱发主食竹开花, 威胁到大熊猫的健康和食物安全; 2) 地震及其诱发的土壤和山石运动显著影响森林的动态特征, 森林大面积丧失或质量下降; 3) 地震改变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 大熊猫个体交流的廊道阻断, 形成“生殖孤岛”, 遗传多样性降低, 栖息地破碎化进程加快。应对震后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主要对策有: 1) 重新评估震后大熊猫栖息地质量, 并重新规划现有大熊猫保护区群的布局; 2)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及数学模型等手段与野外实地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全面查清震后大熊猫栖息地主食竹资源状况及分布规律并及时监测其动态, 复壮更新大熊猫主食竹; 3) 利用天然植被自然恢复和人工重建等措施恢复因地震而退化或丧失的大熊猫栖息地。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邛崃山系大熊猫主食竹和栖息地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全球气候变化对大熊猫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根据野外调查的大熊猫活动痕迹点、竹类分布点和主食竹扩散距离数据,采用Maxent模型,利用植被、地形、气候等因素,在RCP8.5下分析了2050年和2070年邛崃山系大熊猫主食竹分布及栖息地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未来大熊猫适宜生境及主食竹气候适宜区面积均有所减少,到2070年分别减少37.2%和4.7%;(2)未来主食竹分布范围总体向高海拔扩展,但面积持续减少,到2070年分布面积比当前减少8.3%;(3)大熊猫栖息地未来有向高海拔扩张的趋势,在低海拔地区退缩明显,到2070年较当前减少27.2%;但到2070年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加上非栖息地有主食竹分布的面积,较现有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大1.5%;(4)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严重的区域是邛崃山系南部以及低海拔地区,其余区域所受影响相对较小;(5)未来需要加强对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区域的监测与保护,特别是邛崃山系中部的大熊猫集中分布区。  相似文献   

13.
放牧对冶勒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四川冶勒自然保护区周边村民的牲畜基本上都在保护区内放养。为研究放牧和大熊猫对竹类的利用及放牧强度与竹类的关系 ,利用Forageratio选择指数 ,Pearson相关分析和联列表独立性检验 ,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大熊猫活动区海拔为 2 870~ 390 0m ,并喜欢选择竹类盖度为 5 0 %~ 10 0 % ,竹类高度 2~ 3m ,竹类生长状况好的竹林。而放牧海拔为 2 70 0~ 4 0 0 0m ,放牧对竹类的盖度、高度、生长状况没有选择性 ,为随机利用。放牧海拔与大熊猫活动海拔无显著相关。大熊猫在放牧生境活动的频率较低 ;放牧生境中竹类的成竹平均密度和竹子平均密度都低于大熊猫活动生境 ,枯死竹比例高于大熊猫活动生境。放牧强度与竹类的有、无和竹类盖度是相关联的 ,大熊猫出现与否也与放牧活动相关联 (在 95 %的置信度 ,P <0 0 5 )。放牧强度强的生境没有大熊猫活动 ,竹子的盖度也较低。由于放牧活动对竹类的生长和盖度造成影响 ,从而影响大熊猫对放牧生境的利用 ,在保护区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放牧活动。  相似文献   

14.
邛崃山系大熊猫和小熊猫生境选择的比较   总被引:31,自引:5,他引:26  
张泽钧  胡锦矗  吴华 《兽类学报》2002,22(3):161-168
采用随机样方法,对邛崃山系同域分布的大熊猫与小熊猫的生境选择行为进行了比较研究。在13个生境因子48个项目中,植被、食物、水源、外界干扰、地形等概括了两种熊猫生境的主要特征。在对生境的利用上,两种熊猫均喜欢选择离水源较近、兽类和人为干扰程度较小、竹子生长发育较好的位于山体中、上部的原生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中的生境;大熊猫更喜好选择东南坡向、坡度相对较小、郁闭度相对较大、林中倒木和树桩等较少的竹林,小熊猫则更喜好选择南坡或西坡、坡度相对较大、郁闭度相对较小、林中倒木和树桩等较多的竹林。两种熊猫在生境利用上的差异可能是其同域分布长期共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Kang DW  Zhao ZJ  Guo WX  Tan LY  Kang W  Li JQ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2):519-525
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2009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利用分布频率法和Bai-ley法,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结构和主食竹3个方面研究了大熊猫的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对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地形上,多选择海拔在2500~3000 m的山体脊部、上部和中部的均匀坡和凸坡,坡向西南,坡度在6°~30°,与水源距离>300 m的环境;森林群落结构上,多选择起源为次生林、针阔混交林,微生境为竹林的生境,乔木平均高度在20~29 m,灌木盖度在0~24%;主食竹多选择平均高度在2~5 m,竹丛盖度>50%,混生,生长状况良好的缺苞箭竹.  相似文献   

16.
大熊猫的生境选择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7—2009年的连续监测数据,利用分布频率法和Bailey法,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结构和主食竹3个方面研究了大熊猫的生境选择特征.结果表明: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对生境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在地形上,多选择海拔在2500~3000 m的山体脊部、上部和中部的均匀坡和凸坡,坡向西南,坡度在6°~30 °,与水源距离>300 m的环境;森林群落结构上,多选择起源为次生林、针阔混交林,微生境为竹林的生境,乔木平均高度在20~29 m,灌木盖度在0~24%;主食竹多选择平均高度在2~5 m,竹丛盖度>50%,混生,生长状况良好的缺苞箭竹.  相似文献   

17.
用间接遥感方法探测大熊猫栖息地竹林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竹子是野生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唯一食物。探测大熊猫栖息地内的竹林分布状况,有助于深入了解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特点,并为评估其栖息地适宜性、破碎化程度和生态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由于大熊猫的主食竹大都生长于林下,直接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的方法很难实现对其分布密度的探测。以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两大优势竹种——巴山木竹和秦岭箭竹为例,在运用遥感和GIS方法获取空间连续的环境变量时,引入了林上和林下的光照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竹种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竹子密度的预测模型,最后在GIS空间分析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对林下竹子密度的绘制。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林下竹子的分布状态,对两种竹子的密度预测精度均可达到70%以上。  相似文献   

18.
同域分布大熊猫和水鹿生境利用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生动物的生境利用特征研究是动物生态学核心问题之一,同域分布动物对生境的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的基础。基于空间利用和生境因子选择差异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同域分布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和水鹿(Rusa unicolor)的生境利用关系,探讨了同域分布野生动物在生境因子选择和空间利用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空间利用上,大熊猫和水鹿的空间重叠系数为58.35%,其中,在原始林和次生林生境中的空间重叠系数分别为66.58%和36.64%,二者在原始林中的空间重叠较高;(2)生境因子选择上,大熊猫和水鹿对物理因子的选择有坡位、离小路距离和离水源距离3个变量有显著性差异,对生物因子的选择有乔木密度、灌木盖度、灌木密度、竹林盖度、幼竹密度、幼竹基径、幼竹高度、成竹高度和死竹密度9种变量有显著性差异;(3)大熊猫和水鹿都表现为更偏好原始林生境,但大熊猫对原始林的依赖性更强。分析同域分布动物的生境利用关系有利于深入了解不同动物对资源的空间利用特征及共存机制,可以为保护区制定珍稀野生动物保护和栖息地恢复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无性系种群的天然更新状况及影响因子,研究了3种不同地震干扰强度(强度、中度和对照)生境中拐棍竹的生长和发笋状况.结果表明:在3种生境中,拐棍竹存活笋的基径为中度干扰和对照生境显著大于强度干扰生境,存活笋的高度为对照>中度干扰>强度干扰.其发笋密度在3种生境中无显著差异,但强度和中度干扰生境中的存活笋密度显著大于对照,并且1年生和2年生竹密度与死亡竹密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拐棍竹的发笋密度、存活笋密度、1年生、2年生和多年生竹密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1年生和2年生竹密度与砾石和滑坡土壤盖度呈显著负相关,存活笋密度与郁闭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评价   总被引:95,自引:24,他引:71  
生物的生境是指生物生活繁衍的场所,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构成。近几个世纪以来,物种绝灭的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最重要的原因是生物生境的人为破坏。对保持生物的生境评价,是分析这些物种种群减少,濒危原因的重要手段,还能为制定合理的保护对策提供依据。根据大熊猫生境分布特点提出了大熊猫生境结构理论模型,将影响卧龙大熊猫生境质量的因素分为物理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探讨了生境评价的程序与卧龙大熊猫生境评价准则,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空间模拟方法分析了卧龙大熊猫生境质量。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卧龙自然保护区内适宜大熊猫生存的生境面积有57597.3hm^2,其中最适生境面积为6256.1hm^2,主要分布在海拔2300-2800m的平缓山坡与台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