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道了鳞毛蕨科的4个属(毛枝蕨属Leptorumohra、石盖蕨属Lithostegia、黔蕨属Phanerophlebiopsis和柳叶蕨属Cyrtogonellum)6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生殖方式。其中柳叶蕨Cyrtogonellum fraxinellum 'n'=123, 2n=123; 离脉柳叶蕨C. caducum 'n'=123; 斜基柳叶蕨C. inaequalis 2n=123; 四回毛枝蕨Leptorumohra quadripinnata n=41; 石盖蕨Lithostegia foeniculacea 2n=164; 长叶黔蕨Phanerophlebiopsis neopodophylla 2n=82。石盖蕨属、黔蕨属和柳叶蕨属的染色体数目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这3个属的染色体基数和鳞毛蕨科中其他属一样均为x=41。细胞学证据支持将石盖蕨属、黔蕨属置于鳞毛蕨科的处理。本文还发现柳叶蕨属与贯众属Cyrtomium的一些种一样, 具有无融合生殖方式, 而其他3个属仅具有在蕨类植物中较为常见的有性生殖方式。  相似文献   

2.
鳞毛蕨科的孢子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鳞毛蕨科及其相近类群的19属65种的孢子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观察,并对其中12属30种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鳞毛蕨科的孢子左右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近球形,赤道观为肾形,极轴/赤道轴的比值为0.60~0.86;单缝孢,裂缝长度约为孢子全长的1/2~3/4,属中至大型孢子。鳞毛蕨科具有多样性的外壁纹饰:不仅包括刺状、瘤状、颗粒状、脊状、窗孔状、耳状、片状及翅状等几种基本类型,而且还存在一些中间过渡类型。根据孢子形态特征,对本科的属间关系进行了探讨。孢子形态特征的相似性支持假复叶耳蕨属、肉刺蕨属、球盖蕨科与鳞毛蕨属的近缘关系,黔蕨属与复叶耳蕨属间的近缘关系。玉龙蕨属的两个种的孢子纹饰与耳蕨属的部分种一致,支持将玉龙蕨属作为耳蕨属的异名处理。拟贯众属独特的翅状纹饰支持将其从鳞毛蕨科中分离出去。  相似文献   

3.
湖北蕨类植物区系基本成分和主要特点的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湖北蕨类植物区系中,属种数量最多的科有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和蹄盖蕨科(Athyriaceae)。并以鳞毛蕨属(Dryopteris)、耳蕨属(Polystichum)和蹄盖蕨属(Athyrium)为最主要代表。区系的主要特点为:种类丰富,地理成分错综复杂,联系广泛,显示出多种区系成分交叉在一起的过渡特色。  相似文献   

4.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规则9.2的精神,对我国25个蕨类植物名称的原白中指定的主模式标本错误做了更正,这些植物名称是粤里白、峨眉里白、云南姬蕨、阔基凤丫蕨、川西蹄盖蕨、无盖蹄盖蕨、贡山蹄盖蕨、哈巴蹄盖蕨、假轴果蹄盖蕨、大盖蹄盖蕨、金佛山蛾眉蕨、城口假冷蕨、墨脱红线蕨、镰羽复叶耳蕨、离脉柳叶蕨、弓羽柳叶蕨、木坪贯众、秦岭贯众、强壮鳞毛蕨、西天目鳞毛蕨、百山祖鳞毛蕨、离柄沙皮蕨、毛根蕨、长柄线蕨和长瓦韦。  相似文献   

6.
浙江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凤阳山——百山祖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野外资源调查及区系分析,可以认为,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39科、79属、249种(含变种),主要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金星蕨科、蹄盖蕨科和膜蕨科;主要属为鳞毛蕨属、复叶耳蕨属、铁角蕨属、蹄盖蕨属和瓦韦属,其中以鳞毛蕨属和复叶耳蕨属分布相对集中。属的分布类型以热带成分为主,种以东亚分布类型和中国特有种为主,并含有72种中国特有和珍稀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7.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中国西藏自治区蕨类植物新记录2属,即粉叶蕨属(Pityrogramma)和肋毛蕨属(Ctenitis),以及新记录15种1变种——疏叶卷柏(Selaginella remotifolia)、粉叶蕨(Pityrogramma calomelanos)、云南网藤蕨(Lomagramma yunnanensis)、灰绿耳蕨(Polystichum scariosum)、高大复叶耳蕨(Arachniodes gigantea)、兆洪鳞毛蕨(Dryopteris wuzhaohongii)、亮鳞肋毛蕨(Ctenitis subglandulosa)、高山蹄盖蕨(Athyrium silvicola)、卵果双盖蕨(Diplazium ovatum)、肉刺双盖蕨(D.simile)、瘤羽假毛蕨(Pseudocyclosorus tuberculifer)、耳羽钩毛蕨(Cyclogramma auriculata)、尖嘴蕨(Lepisorus mucronatus)、黑鳞瓦韦(L.sordidus)、喙叶假瘤蕨(Selliguea rhynchophylla)和灰茎节肢蕨(Arthromeris himalayensis var.niphoboloides)。该文还对墨脱鳞盖蕨(Microlepia medogensis)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建议。凭证标本保存在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9.
岩蕨科(Woodsiaceae)和球盖蕨科(Peranemaceae)历来被多数学者认为是亲缘关系密切的两个科,它们的系统位置一直存在争议,两科曾被放入三叉蕨科(Aspidiaceae)、碗蕨科(Dennstaedtiaceae)、鳞毛蕨亚科(Dryopteridoidaae)及鳞毛蕨科(Dryopteriaceae)蹄盖蕨亚科(Athyrioideae)中。根据岩蕨科1种、球盖蕨科3种、蹄盖蕨科8种、鳞毛蕨科2种及1种外类群假大羽铁角蕨(Asplenium pseudolaserpitiifolium)的cpDNA基因trnL—F区序列建立的系统树,结果显示,岩蕨科和球盖蕨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岩蕨科与蹄盖蕨科有密切的亲缘关系,球盖蕨科与鳞毛蕨科亲缘关系较近,岩蕨科和球盖蕨科是处于不同进化线上的植物。秦仁昌(1978)和Pichi—Sermolii(1977)的系统将二者分别作为独立的科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东北鳞毛蕨科植物叶比较解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王秀华 《植物研究》2001,21(2):202-205,T001,T002
对东北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鳞毛蕨属(Dryopteris)6种,耳蕨属(Polystichum)3种植物的叶片及叶柄解剖构造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某些叶片及叶柄的结构特征是鳞毛蕨科植物较稳定的 遗传性状,可以做为鉴定植物种及属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