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棕色田鼠的配偶选择和相关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熟悉性对棕色田鼠和根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 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显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别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酱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3.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配偶的识别记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d、14d、21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d、14d、21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嗅闻及友善行为显著高于陌生雄鼠(P〈0.05)。处于哺乳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攻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整个哺乳期,雌鼠能够识别配偶,对配偶的记忆不因分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而且对陌生鼠的攻击水平不会因哺乳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维持高水平的攻击可能与其较强的母性行为有关。  相似文献   

4.
以两性配对共居至交配或生仔作不同熟悉处理,在Y字型选择箱中分别观察棕色田鼠、根田鼠的择偶行为和配偶识别.结果如下:(1)棕色田鼠雌雄两性均表现出对熟悉异性或配偶的喜好倾向;(2)在根田鼠中,只有雌性表现出对熟悉雄鼠或配偶的选择倾向,雄鼠无明确的选择取向;(3)每种雌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雄性的嗅舔时间均有显著差异性,而每种雄性田鼠对2种熟悉性不同的同种雌性的嗅舔时间均无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表明:(1)熟悉性对棕色田鼠择偶行为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2)嗅舔时间差异可反映不同田鼠的配偶识别能力,熟悉性对棕色田鼠配偶识别能力的影响大于对根田鼠的影响;(3)2种田鼠配偶识别的性别差异的一致性,提示这2种田鼠的雌性配偶识别能力均强于雄性田鼠,而雌鼠的配偶识别能力可能取决于雌鼠受交配或分娩刺激的生理状态; (4)棕色田鼠室内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两性熟悉性特征与其单配制有关,根田鼠所表现的择偶行为的雌性熟悉性特征与其一雄多雌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邰发道  赵亚军 《兽类学报》1998,18(3):208-214
1992-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原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化率较为接近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  相似文献   

6.
把棕色田鼠或沼泽田鼠暴露于同种个体底物(个体饲养箱内的锯末)1h,不同组别的田鼠在间隔15min、30min、60min后,记录对暴露过的熟悉底物和另一个陌生底物的访问、嗅闻、挖掘等社会探究行为(每组在每一个时间间隔只试验1次),统计分析发现,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异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熟悉同种异性底物;田鼠在暴露于同种同性底物,然后间隔不同的时间后,总是倾向于选择陌生同种同性底物;棕色田鼠在暴露于同性底物1h,然后间隔60min后,对陌生的同性底物有明显多的探究行为,但沼泽田鼠在同种情况下却没有表现出这种选择倾向。在暴露底物1h,然后间隔60min后,雌性田鼠比雄性田鼠表现出更明显的选择倾向。以上结果表明不同种类和性别的田鼠对气味表现出不同的识别模式。这种差异可能表明不同种具有木同的社会组织、生态和生活史对策。  相似文献   

7.
棕色田鼠的细胞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朱必才  徐熠等 《遗传学报》1993,20(2):135-140
本次首次报告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的核型,核型公式为2n=50=2(M,T) 2SM 44T XX(M,SM),XY(SM,ST),发现第一对常染色体及X性染色体存在多态现象,在所研究的15只雌性个体中有7只雌性个体的细胞只有1条X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核型公式为2n=49=2(M,ST) 2SM 44T+XO,。其中X性染色体不同于雄性中的X(SM),为M类型,本文提出的综色田鼠3种核型与Brown等人(1964)提出的Microtus oregoni的3种核型(XO,YO,XY)有异,本文还阐述了染色体多态产生的机制和探讨了XO型个体发生的机理及其繁殖。  相似文献   

8.
棕色田鼠种群年龄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王廷正  张越 《兽类学报》1995,15(4):302-308
1991年2月至1992年4月,在河南省灵宝市、卢氏县捕获棕色田鼠1116只(雄515.雌601),应用洞体重作指标,参考繁殖状况及毛色,将种群划分为5个年龄组:Ⅰ.幼体组,≤11.5g;Ⅱ.亚成体组,11.6一20.5g;Ⅲ;成体Ⅰ组,20.6一26.0g;Ⅳ。成体Ⅱ组,26.1一30.5g;Ⅴ老体组,>30.6g。对比体重、体长及头骨量度,胴体重法较能客观反映年龄状况。随季节变化,春季Ⅰ、Ⅱ组占优势,夏季Ⅱ、Ⅲ组占优势,秋季、冬季Ⅴ组数量增加,而其它各组的数量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9.
单配制和多配制动物社会行为有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与雌激素受体类型有关(ERs)。虽然多配制大鼠和小鼠中枢神经雌激素受体α(ERα)和β(ERβ)免疫反应在大脑的分布已有报道,单配制雄性草原田鼠中枢神经ERα的分布也有报道,但单配制田鼠ERα和(或)ERβ在雌性和雄性分布差异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雄性和雌性棕色田鼠前脑区域ERα和ERβ免疫反应(IR)细胞数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免疫反应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 (2)ERα-IR和ERβ-IR细胞广泛分布于整个雌性和雄性前脑区域,在许多脑区表达有重叠。然而,不同受体在雌雄不同脑核中的分布数量是不同的。(3)ERα 和ERβ的分布存在性别差异。例如,雌性ERα在视前核中部(MPN),终纹床和(BNST)和杏仁内侧核(MeA)比雄性多,相反雄性ERβ在MPN和BNST比雌性多。这些研究结果可能为我们理解如何通过ERα和ERβ调节动物的社会行为,及雌性和雄性社会行为的差异提供一个重要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使用在长期研究橙腹田鼠的社会组织中收集的数据 ,我们研究了该物种配对的形成和解体。大多数在春季形成的配对包括了各公社群 (包括至少两个同性个体的群 )过冬后的生存者。无论雌、雄个体是否来自相同或不同的的公社群 ,配对的个体都不是同一家庭的成员。春秋季形成的新配对 ,通常包括一直在研究地游荡的无亲缘关系的个体。所以 ,我们的野外数据表明 ,橙腹田鼠避免与家庭成员配对 ;但是没证据表明自由生活的橙腹田鼠以体重为基础来进行配偶选择 ,也没证据表明在野外或半自然的实验室条件下 ,雌性个体偏好有性经历的雄性个体。在我们研究的种群中 ,配对分离的个体都具有一个特征 ,即分离前的繁殖成功率比未分离的配对个体低。在任何特定的时间内 ,由于雌、雄性个体的潜在配偶的数量有限 ,所以 ,几乎没有个体有机会同时比较两个或更多潜在配偶的特征。结果表明 :我们所研究的种群中的配对是机会主义式的 ,个体与第一个能得到的配偶形成配对关系  相似文献   

11.
棕色田鼠种群繁殖特征及密度制约调节(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1994年在河南灵宝市郊黄土高源农作区春夏秋逐月捕获并解剖棕色田鼠1757只(雌性961只,雄性796只),总性比为1.2073。全年都有繁殖鼠出现,但怀孕率、胎仔数、性比、繁殖指数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年间也有一定的差异。不同年龄组的性比、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睾丸下降率不同。种群密度对繁殖特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密度年份的棕色田鼠的性比、怀孕率和繁殖指数低于低密度年份。高密度区种群的繁殖强度受到抑制,雌鼠怀孕率、睾丸下降率低于低密度种群。  相似文献   

12.
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配对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蔚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9,19(2):150-154
以界面铺展———硝酸银染色方法制备棕色田鼠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标本,电镜观察了性染色体联会复合体的形成过程。性染色体轴深染加粗,在早粗线期开始联会;中粗线期Y轴以其全长与X轴约3/8配对,X轴形成发夹状结构;晚粗线期先于常染色体解联会。并对性染色体间同源性与非同源性配对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黄惠敏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9,19(3):221-226
棕色田鼠是河南西部农作区的主要危害鼠种。1993年8月~1995年3月在河南省灵宝市程村乡对棕色田鼠的密度及其对农作物的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 并对小麦、黄豆2种不同作物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进行了初步估算。把棕色田鼠对这2种作物的危害分为4个等级, 小麦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阈值为133.9只/hm2; 黄豆地防治棕色田鼠的经济 阈值为181.1 只/hm2,达到此密度应进行防治,否则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棕色田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尿液的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宝军  邰发道 《兽类学报》2006,26(3):285-291
本文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尿液的方式,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在气味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棕色田鼠对熟悉异性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非接触情况下这种倾向不明显;雌雄棕色田鼠在非接触情况下共处后,在直接接触尿液时,雌雄鼠都对异性熟悉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通过实验发现:棕色田鼠不但能够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识别熟悉和陌生异性鼠尿液,而且能够通过感知个体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而对陌生的异性个体形成记忆,在以后通过其尿液对其进行识别,而在此过程中尿液中非挥发性成分可能也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咀嚼肌结构和功能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晓晨  王廷正 《兽类学报》1999,19(4):308-314
为了解棕色田鼠与甘肃鼢鼠对食物的适应机制, 对它们的咀嚼肌及相关的骨学特征做了比较解剖, 并运用生物力学原理分析下颌运动方式及食物加工过程的咀嚼效率。结果表明, 两个种的下颌的咀嚼均以水平面的前后向运动为主, 研磨加工植物纤维。相应地, 咀嚼肌、牙齿及相关的骨骼形态也具有一系列与此运动方式和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如彼此平行的左右侧颊齿列、沟槽状的下颌关节窝以及咬肌的排列位置前移等。此外, 两个种具有几乎相同的门齿切割效率和臼齿咀嚼效率。两个种的上述相似特征与它们有着相似的食物结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棕色田鼠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报道了棕色田鼠指名亚种的正常血象值及几项血液生化值。结果表明,各项备注学和血液生化学参数值在成年个体间无性别差异(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外,但此三项指标尚未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与其它仓鼠科动物的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值相比较,棕色田鼠除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及中性粒细胞略低外,其它各项参数虽有差异,但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田鼠的熟悉性及其自然动情下的配偶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在室内雌鼠自然动情条件下根田鼠两性个体配偶选择的3种熟悉性效应的5组实验结果,包括雌性对熟悉和陌生雄鼠、配偶和陌生雄鼠、配偶和熟悉雄鼠的择偶行为实验 , 雄性对熟悉和陌生雌鼠、配偶和陌生雌鼠的择偶行为实验。在实验前, 将1对性成熟的雌雄鼠 (非亲缘关系) 每天关养8 h 共8 d 建立熟悉性; 配对雌雄鼠至少生育1胎则为配偶关系。在 Y 形迷宫内的30 min 实验中, 两个被选择鼠分别以项链拴在横跨选择箱顶端中央的一根铁丝上, 限制它们在各自箱内活动; 而允许异性选择鼠从中立箱自由进入两个选择箱。记录选择鼠对异性被选择鼠的访问、社会探究、攻击、交配和友好行为的频次和时间。经Wilcoxon 关联样本 T 检验发现, 除交配行为不显著外, 雌性根田鼠均选择熟悉性较高的雄鼠; 而雄鼠不具这种选择性。该结果提示雌雄根田鼠的不同择偶行为也许就是反映该种婚配制度特征的直接行为过程。因此, 在择偶行为中, 雌性根田鼠表现的单配性倾向和雄鼠的多配性倾向, 只能以其婚配制度为一雄多雌制的假设来解释。我们的实验还说明在多配制田鼠中, 一雄多雌制与混交制在雌鼠择偶行为上是不同的, 而与单配制的相似或相近, 故简单地比较多配制与单配制则不能反映田鼠亚科动物婚配制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棕色田鼠XO雌体的减数分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诱导卵泡发育、卵母细胞培养、制备减数分裂染色体标本等技术 ,对棕色田鼠两种雌体 (XO、XX)的减数分裂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棕色田鼠XO和XX雌体在表型和内外生殖器结构上无差异 ;在用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刺激XO雌体和XX雌体后 ,两者卵巢上的有腔卵泡数目相近 ;两者产生的卵母细胞数目、生发泡破裂数目以及第一极体排放数目 ,统计学分析差异都不显著。同时表明XO雌体的减数分裂过程正常 ,能得到卵母细胞中期Ⅱ分裂相。据此我们认为 :雌体 (XO)与雌体 (XX)的卵巢功能都正常 ,两者的卵母细胞均具有较强的成熟能力且无差异。因此 ,棕色田鼠XO个体是核型异常、育性正常的雌体。另外 ,具有三种遗传性别的棕色田鼠可能是处于XX/XY与XO/XY性别决定系统进化途径的中间类型 ,其性别决定系统仍处于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