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与人工镜检法分别对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血常规进行分析,并对获得结果做比较分析,探究建立适合华南虎血细胞分析的方法.收集临床华南虎血液标本40份,分别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人工显微镜检法对红细胞、白细胞进行计数检测,并对白细胞进行分类分析.如人工计数和仪器计数... 相似文献
2.
大熊猫超轻初生幼仔人工哺育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大熊猫是存活率较低的动物之一 ,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幼仔初生体重较轻有关 ,特别是与绝大多数哺乳动物相比 ,其幼仔初生重与母兽体重差异极大 ,约为母兽体重的千分之一 [1] ,加之大熊猫育幼行为高度特化 ,其幼仔存活更为不易。自 1 990年采用人工辅助育幼方式繁殖成活大熊猫双胞胎以来 ,人工圈养条件下 ,大熊猫的育幼方式概括起来有如下 4种 :1 )大熊猫母兽自行哺育 ,这是自 1 963年至今最常用的方式 ;2 )人工辅助大熊猫母兽育幼 [2 ] ,现已存活 5对双胞胎 [3] ;3)用大熊猫初乳与羊乳混合喂养 ,全人工育幼 [4 ,5] ,目前已育成 2只大熊猫 [5] ;… 相似文献
3.
4.
北京动物园分别采用全人工和人工.狗乳交替哺育的方法,成功哺育6只雪豹幼崽。通过对育幼箱内外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幼崽呼吸频率随年龄增加而呈现周期性波动,9周后接近成年雪豹;幼崽体温0—87日龄呈逐渐下降趋势,50日龄后趋于稳定;排便和排尿量均随年龄增长呈增加趋势,70日龄增长量趋缓;幼崽体重直线增长。通过对两种哺育方式的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两种哺育方式下雪豹幼崽体重生长存在显著差异。育幼箱内温度和幼崽自身体温对体重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体温与幼崽呼吸频率和进食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还应注意饲料转换时机及微量元素对幼年雪豹生长发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两种幼龄乔木修复林下土壤改良及植被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辽宁省抚顺市榆树铁矿和傲牛铁矿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 两矿山分别选用先锋树种樟子松和刺槐进行单纯乔木层植被修复。通过调查样方植被株高及胸径、测定土壤指标, 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级标准分析两矿山已恢复样地土壤肥力状况, 再综合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权重计算植被多样性指数, 进而分析恢复初期林下草本层植被多样性及土壤基质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幼龄林恢复期间, 樟子松和刺槐的胸径和树高逐年升高, 刺槐年均树高增长可达樟子松的1.94—4.43倍, 两种乔木均可将酸性土壤改良至中性, 但幼龄樟子松林较幼龄刺槐林更易积累贫瘠地中的营养物质; 植被多样性调查共出现19种草本植物, 隶属于11科16属, 植被多样性评价显示刺槐林草本层植被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樟子松林。综上, 推荐抚顺市废弃矿山乔木层混交种植樟子松和刺槐, 以共同作用促进草本层自然演替过程, 并引入灌木种形成“乔-灌-草”复合系统加快矿山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6.
猕猴桃种间杂交结果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圣梅;武显维;黄仁煌;熊治廷;柯善强 《武汉植物学研究》1989,7(4):399-402
目前,国内外栽培的猕猴桃品种均为系统选育而成。采用种间杂交育种,可获得比系统选育更为理想的新型栽培品种。开展猕猴桃远缘杂交研究己见报道的国外有新西兰,国内有郑州果树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等,但至今未见有开花结果的资料报道。为了 相似文献
7.
幼虫信息素中三种酯类对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哺育和封盖行为以及蜂王发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蜜蜂幼虫信息素中3种酯类成分(甲基棕榈酸酯、乙基棕榈酸酯和乙基油酸酯)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工蜂哺育行为、封盖行为以及蜂王发育影响, 在人造蜂蜡王台中加入1%和0.1%(w/w)的3种酯类作为实验组, 以不添加酯类(0%)的为对照组, 移入1日龄工蜂幼虫, 测定王台接受率、单个王台中幼虫和王浆重量; 另将分别添加1%和0.1%(w/w)3种酯类的石蜡假幼虫放入工蜂巢房中, 同样设对照组, 测定假幼虫的封盖率; 在新鲜王浆中以1%和0.1%(w/w)分别加入3种酯类作为实验组, 以不添加酯类(0%)的作为对照组, 再分别在1日龄、2日龄和3日龄幼虫王台中加入0.01 mL含有酯类的蜂王浆, 并测定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量。结果表明: 0.1%甲基棕榈酸酯可以显著提高中蜂和意蜂幼虫重量; 意蜂的甲基棕榈酸酯和乙基油酸酯两个实验组(1.0%, 0.1%)假幼虫封盖率都极显著高于对照组; 乙基油酸酯两个实验组(1.0%, 0.1%)都显著降低了中蜂和意蜂蜂王初生重和卵巢管数量。这说明不同蜜蜂幼虫信息素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8.
付绍玲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1,13(5):291-292
用革兰染色、淋球菌培养、PCR检测三种方法同时对135例泌尿生殖道患者进行淋球菌检测.革兰染色阳性53例,检出率39.26%,淋球菌培养68例,检出率50.37%,PCR阳性78例,检出率57.78%.上述结果经统计学处理x2=9.39,P<0.05.革兰染色与淋球菌培养和PCR检测有差异,淋球菌培养与PCR检测P>0.05,二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其中,用PCR法测淋球菌敏感、特异、快速.提示临床上在革兰染色、淋球菌培养均阴性而症状又符合淋球菌感染者考虑可用PCR方法检测.这对淋病患者进行准确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防治及因淋球菌漏检而引起的淋病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三种方法检测淋球菌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病奈瑟氏菌(N.gonoyyhoeac简称淋球菌),淋病快速纸片法和涂片革兰染色镜检操作简便、快速、价廉。从定性反应和形态上观察疑诊淋病,要确诊尚需细菌培养。本文就疑诊淋病患者标本在纸片法,涂片镜检的同时进行细菌培养,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随机选择?..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梅花山华南虎繁育研究所分别在笼舍和洞穴环境条件下出生的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幼虎的警戒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幼虎的警戒行为多样;洞穴出生的幼虎警戒性整体高于笼舍出生的幼虎;在笼舍与半散放区连通的环境中,2组幼虎组内在每个测量时间点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8,F=5.690,P0.001;逃逸距离:df=18,F=4.875,P0.001),而2组幼虎之间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警戒距离:df=1,F=7.461,P=0.072;逃逸距离:df=1,F=3.288,P=0.167);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逃逸距离随时间增加分别有不同程度的下降,2组幼虎的警戒距离与时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笼舍组:R~2=0.082 0,P=0.235,n=19;洞穴组:R~2=0.084 2,P=0.228,n=19),而逃逸距离与时间显著相关(笼舍组:R~2=0.318 5,P=0.012,n=19;洞穴组:R~2=0.304 9,P=0.014,n=19)。 相似文献
11.
野生华南虎是怎样走向濒危的--兼谈华南虎保护拯救之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20年来,关于华南虎的数量及保护、拯救工作的报道频频见于各种学术期刊、杂志和报纸、广播、电视新闻中,近几年来更常见于Internet网。有关华南虎野生数量的变化众说纷纭,多是“估计”值,本文就各估计值做一归纳统计,以阐述其走向濒危的过程,分析原因,并建议在目前国家财力不是十分雄厚的情况下,华南虎的保护拯救工程应积极寻求国际资金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13.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2月,应用全事件取样法和目标动物取样法对福建省上杭县梅花山华南虎繁殖与野化研究中心3个年龄组的9只散养华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进行了400余小时的行为观察,对行为发生的时间分配、日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成体、亚成体和幼体的行为节律差异显著.时间分配上,3组别间运动行为、休息行为和摄食行为相关性不强,而社会行为、玩耍行为和其它行为差异显著.日行为节律上,运动行为的发生总是伴随着社会行为和摄食行为,尤其是成年虎,但成年虎的运动行为中刻板行为占了很大比例;年龄等级序列在日节律中表现为年轻个体的社会行为受压抑;摄食行为的发生明显受人为控制;幼体玩耍行为的发生与摄食行为和其它组社会行为的发生趋势一致.曲线特征上,成体组曲线整体平滑,而亚成体和幼体曲线则变化较为剧烈.研究认为散养条件使虎个体还原了部分关键的野生虎行为,但人为干扰与空间不足仍对野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ZHI‐HE ZHANG WEN‐PING ZHANG BI‐SONG YUE FU‐JUN SHEN LIANG ZHANG RONG HOU MU‐YUAN ZHU 《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2006,6(1):24-26
Twelve microsatellite loci were found from genomic DNA‐enriched libraries of the South China tiger (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The number of observed alleles for each locus in 53 individuals ranged from five to 14; the expected and observed heterozygosity was 0.480 to 0.883 and 0.333 to 0.956, respectively; and the mean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 (PIC) was 0.729. These markers would be considered a useful tool for the study of genetic variation in South China tiger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PCR和质粒克隆测序方法,获得了华南虎线粒体D-loop区的480bp序列和东北虎、孟加拉虎线粒体D-loop区的503bp序列;同时还获得了这三个虎亚种和金钱豹线粒体ND5基因5’端309bp的部分序列。根据D-loop序列分析,华南虎与孟加拉虎、东北虎的平均距离(p-distance)分别为0.11088和O.11087,而东北虎与孟加拉虎间的平均距离为0.00994;根据ND5序列分析,华南虎与孟加拉虎、东北虎的平均距离分别为0.11434和0.11758,而东北虎与孟加拉虎间的平均距离为0.00324。三个虎亚种的mtDNA D-loop和ND5序列比较表明,华南虎是这三个虎亚种中最为古老的亚种。 相似文献
16.
17.
西藏墨脱格当乡野生虎捕食家畜现状与保护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曾经在西藏东南的阔叶林中广泛分布的孟加拉虎,目前仅有一个小种群残留在墨脱县境内。2000年5-6月间,在大型家畜遭受野生虎捕食最严重的墨脱县格当乡展开调查,试图寻找减轻虎害的方法。结果表明:1994-1995年虎的捕食率达到最高,对牛和骡马的捕食率分别是17.9%和9.4%;但1996年后,捕食率分别降低到7.8%和1.8%,这可能与1996年当地曾捕杀过一头虎有关。1993-1999年间,全乡牛的数量下降了11%,但骡马数量上升了23%,这是因为当地为增加运输能力而从别处购得骡马。据反映,目前格当乡境内大约有4-5头虎。1997年和1999年,均见母虎和小虎同行,说明该种群尚有繁殖。在抽样的21户居民家中,1999年4月到2000年5月间,66.6%的人家有大型牲畜遭虎捕杀,共损失牛27头,马12匹,而自1993年以来,21户中共有18户(85.8%),有牲畜被杀记录,共计损失117头。其中对牛的捕食率达19.7%,对马达11.9%,平均每户损失牛1.2头,骡马0.5匹。非法狩猎减少了虎的猎物如野猪、羚牛等的数量,是老虎转向家畜的主要原因之一。虎害已对格当乡群众的经济造成较大负面影响。但格当乡以及周边地区保护着中国最后的野生孟加拉虎种群,为确保虎的长期生存同时减少人-虎冲突,建议改变目前放牧方式,尽可能联合放牧、增加看护;改善放牧地条件,清除牧场周围蕨草丛;减少对羚牛等有蹄类的猎杀,以减少对老虎猎物种群的破坏;对部分家畜移入棚内试行圈养,既保护家畜,又提高乳制品产量和增加农家肥料;实行多种经营方法,建议养一些山羊和家禽;政府应该帮助安置好部分愿意外迁的居民,这样既满足这些居民的需要,同时也减轻对当地野生动物种群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野生东北虎捕食家畜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 年5 月至2004 年10 月通过跟踪调查,我们搜集到野生东北虎捕食珲春自然保护区居民家畜的数据,共计38 起捕食事件,有51 头家畜遭到捕食。这些数据包括:捕食事件发现时间、被捕食家畜的数量、类型、年龄、性别、虎痕迹照片和捕食点的GPS 数据。运用Mann-Whitney U 检验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了检验;结合ArcView GIS和MapIn fo 分析,对捕食点的空间属性进行了量化,用多个生态因子对其进行了表征;运用PCA 分析了多因子中的主要成分。这些数据表明:在珲春,东北虎主要捕食牛和马,对猪和羊没有捕食,对牛和马的捕食也不存在偏好。东北虎倾向捕食成年个体,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捕食1~2 个个体。成功的捕食事件中,多为1 头遭捕食;该捕食策略为虎权衡后的选择。捕食家畜事件多发生在3 ~11 月的非冰冻期。影响捕食地的生态变量重要性排序为:距最近居民区距离> 海拔> 距最近道路距离> 土地利用(Ⅱ型)类型> 坡度> 坡向> 距最近水源距离> 植被类型> 道路类型> 土地利用(I 型)类型。距最近居民区距离为:3 666 ± 2 308 m,极显著地近于休息卧迹、警戒卧迹和刨痕。该距离更多地集中在4 000 m以下区域。海拔为280 ± 114 m,极显著地低于休息卧迹,显著低于警戒卧迹和刨痕。由于当地居民区多集中在海拔较低的区域,因此,这种显著的不同可以看成是一个伴生的结果。距最近道路距离为:522 ± 543 m,极显著地近于刨痕,显著近于休息卧迹和警戒卧迹。上述2 个人为干扰因子,对捕食的影响具有相似性。对上述3 个生态因子的详细研究说明,虎并不愿意有意识地如此接近人类聚居区,而是家畜食物的诱惑,令虎冒险前往。在26 个捕食点中,14 个在用材林,6 个在特护林,3 个在农田,2 个在灌木林,1个在居民区。被调查的当地居民共损失了 11 851 kg家畜,合人民币116 126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建立可对虎DNA 进行特异性检测的PCR 方法, 应用在野外调查中获得的虎疑似样品和保护执法工作中难以检查辨认的虎产品进行物种鉴定, 从Genbank 数据库下载5 个虎亚种及其它6 种猫科动物和6 种鹿科动物的mtDNA 细胞色素b 基因序列, 并用Wdnasis (V2.5) 软件对上述不同动物的该基因碱基序列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 综合考虑了设计引物的基本原则, 选择了虎与其它动物碱基序列上差异位点较多的两个片段, 设计出PCR 引物(引物1、2) 。用该对引物分别对从东北虎、华南虎及8 种猫科动物和6 种非猫科动物的肌肉、脏器组织、皮或毛发中提取的DNA 进行PCR (聚合酶链反应) 扩增。结果表明, 所设计的引物对虎DNA 具有特异性,从而达到了对该物种进行特异性检测鉴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虎源流感病毒A/ Tiger/ Harbin/01/ 2003 (H5N1)的HA 基因进行克隆与序列测定,证明该基因全长为1 731 bp,读码框由1 707个碱基组成,编码568 个氨基酸。对HA 基因的进化分析表明,该基因与H5 亚型流感病毒的HA 基因同源性最高,其HA 裂解位点由6 个碱性氨基酸插入序列(RRRKKR)组成,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特征。将HA 基因克隆入杆状病毒转座载体质粒pFastBacⅠ,构建重组质粒pFastBac-HA;再将该重组质粒转化DH10 Bac 感受态细菌,在体内进行重组,并经三重抗性与蓝白斑筛选,得到杆状病毒重组质粒Bacmid-HA;将Bacmid-HA 转染sf9 细胞,获得重组杆状病毒。经Western-blotting 检测,HA 蛋白在重组杆状病毒中获得表达。用感染重组病毒的sf9 细胞免疫小鼠,2 次免疫后2 周可诱导小鼠产生1∶ 8 ~1∶ 16 的血凝抑制抗体,表明虎源流感病毒的HA 基因在重组杆状病毒系统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