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方法及体会,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患者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无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症状,对于瘤体较小的患者要警惕CT检查漏诊的可能性,可行活组织检查进行确诊。腹腔镜下切除是目前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最有效、创伤最小的方法,但术后要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30年间于我院治疗的91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复发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77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副神经节瘤患者,l、3、5年总生存率均为98.5%,复发率分别为2%,4.5%,16%。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X~2=10.368,P=0.01),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与复发无关(P0.05)。1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50%,41.5%。1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复发率分别为71%,85%,100%。肿瘤级别与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X~2=5.536,P=0.019)和复发相关(X~2=5.734,P=0.017),肿瘤级别低,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X~2=4.067,P=0.044),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根治度与预后及复发无关(P0.05)。结论: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较好,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差,肿瘤分级与其复发及死亡相关,肿瘤分级低复发及死亡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间质瘤 (Gastric Stuomal tumor,GST)是较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过去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性肿瘤 ,近年来随着电镜和免疫组化的应用 ,有关学者已作了较多研究 ,结果表明 ,G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肿瘤。由于其起源与诊断方面尚未达成共识 ,因此 ,作者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 ,对 GST的特征作一综述。1 GST的临床特点GST多见于中老年人 ,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胃出血最常见 ,有症状的患者中占81 %。约有半数患者出现上腹部疼痛 ,多见于恶性GST患者。有 1 /3的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 ,食欲下降等症状。 1 /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及对该类肿瘤的诊断及预后问题。方法:对发生于2001年4月至2010年4月间的50例GIST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50例GIST免疫组化检查结果,肿瘤均不表达CK而表达为Vimentin;CD117阳性表达43例,CD34阳性表达38例;S100均有不同程度表达,SMA阳性表达22例,Desmin阳性表达15例;Ki-67均有表达,其阳性度从+.++不等。结论:本组肿瘤中所有病例均不同程度表达Ki-67和PCNA,高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强、低危险性的阳性表达弱。这说明GIST的预后除与肿瘤的大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及肿瘤的发生部位有关外,还与Ki-67和PCNA在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后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副节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诊断为肾上腺癌并腰椎转移的患者,女,38岁;手术采用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第9肋,打开膈肌,由于肾脏和肿瘤粘连紧密,行腹膜后肿瘤及左肾联合切除术.结果:肿瘤完整切除,肿瘤10cm× 9cm× 7cm.病理诊断为倾向来源于肾上腺的副神经节瘤.腰椎手术后,病检证实是副神经节瘤转移.结论:恶性副神经节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的CD133的表达及其与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2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组织中的CD133、CD117、CD34、DOG-1、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 CD133、CD117、CD34 、DOG-1、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4.6%(91/122)、98.4%(120/122)、86.9%(106/122)、95.1%(116/122)、47.5%(58/122).CD133的表达水平与胃肠间质瘤危险度分组高低、核分裂像数目、肿瘤部位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CD133的表达水平与DOG-1的表达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CD117、CD34、KI-67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CD133蛋白的表达可能与GIST的恶性行为与预后有关,与CD117、CD34和DOG-1联合检测对于判断GIST的病理性质可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肿瘤已成为危及全人类生命的重大疾病,虽然常规治疗手段如手术及放疗/化疗等不断发展,但对某些复发、难治性恶性肿瘤仍然束手无策,亟需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手段。在肿瘤基因治疗领域,能在肿瘤细胞内大量自我复制并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溶瘤病毒(Oncolytic virus)逐渐崭露头角,目前溶瘤病毒抗瘤治疗备受关注。其中溶瘤麻疹病毒疫苗株(MV-Edm)因其可靠的安全性和优良的溶瘤效果已进入几项临床试验,为推动其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期望为肿瘤患者带来治疗上的突破。本文就目前溶瘤麻疹病毒的临床研究与转化进展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和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乳头状瘤的病理表现及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对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及2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5例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进行大体及镜下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对其病理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2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HE染色表现为导管明显扩张,有真性乳头,乳头之轴心由纤维血管束组成,乳头覆盖细胞有多种形式,但真正的肌上皮是缺如的.免疫组化SMA/p63显示局部或完全的肌上皮细胞消失,CEA85%的乳头状癌阳性.2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存在肌上皮层,免疫组化结果与导管内乳头状癌相反.5例非典型乳头状瘤局部(<1/3的区域)显示有不典型上皮增生,局部有肌上皮缺失.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癌是一种具有乳头状癌样结构基础上的原位恶性上皮增生,但无浸润的癌.预后好于其他型导管原位癌,免疫标记SMA、p63和CEA可以帮助该肿瘤的诊断及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非典型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溶性MICA(sMICA)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42例胆管癌患者的外周血sMIC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管癌患者血清sMIC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MIC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CA19-9水平、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5);手术后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MIC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MICA水平明显增高,血清sMICA可作为胆管癌诊断的一种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可溶性MICA(sMICA)在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42例胆管癌患者的外周血sMICA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胆管癌患者血清sMIC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MICA的表达水平与血清中CA19-9水平、肿瘤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P<0.05);手术后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MICA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胆管癌患者血清中sMICA水平明显增高,血清sMICA可作为胆管癌诊断的一种重要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索WBSCR2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数据库,分析WBSCR22表达与脑胶质瘤生存的关系、在不同种族脑胶质瘤表达差异。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WBSCR22在171例脑胶质瘤组织芯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脑胶质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总生存期的关系。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脑胶质瘤WBSCR22表达高的患者生存期较表达低的患者短(P<0.05)。亚洲人群脑胶质瘤中WBSCR22表达较高加索人、非洲人种表达升高(P<0.05)。组织芯片学结果显示:不同肿瘤分级、复发与否的脑胶质瘤患者WBSCR22的表达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患者脑胶质瘤细胞 WBSCR22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BSCR22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短于WBSCR22低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期(P<0.01)。结论:WBSCR22在亚洲人群脑胶质瘤中表达较高,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相关,且脑胶质瘤细胞WBSCR22表达水平越高,总生存期越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微信平台临床病理讨论会教学效果。方法 将66名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采用信封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3名,设定第一组为传统教学即为对照组,第二组为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教学即为实验组,并选取《病理学》中的消化系统疾病章节的消化性溃疡和病毒性肝炎两节课程,进行教学实验。通过成绩考核(包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实验技能)、问卷调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探讨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模式在病理学课程中理论和实验教学上的效果。结果 通过对比分析,证实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模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无显著性差异。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查阅资料、分工协作能力,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并无差异。实验组学生69.7%(23/33)认可这种微信平台病理讨论会模式的教学法。结论 微信平台临床病理讨论会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学习效果不比传统教学方法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ADAM10在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40例胰腺癌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ADAM10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胰腺癌患者血清ADAM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胰腺癌患者血清中ADAM10的表达水平与胰腺癌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且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ADAM10表达水平低于姑息性手术切除的患者(P〈0.05);ADAM10对胰腺癌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51.7%、76.9%,联合检测CA19-9有助于提高胰腺癌诊断敏感度,但特异性有所下降;根治性切除后胰腺癌患者血清中ADAM10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胰腺癌癌患者血清中ADAM10水平明显增高,检测血清ADAM10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与恶性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VEGF过度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有关,在本研究中通过研究VEGF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为以VEGF为靶的抗转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恶性黑色素瘤中VEGF-A和VEGF-C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点和生存状态的关系。结果:VEGF—A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是83.33%(30/36),在色素痣中阳性表达率是15%(3/2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O.05)。VEGF—C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是88.9%(32/36),在色素痣中阳性表达率是10%(2/2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VEGF-A和VEGF—C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形态、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但与淋巴结转移和封闭血管环形成有关,VEGF-A和VEGF—C阳性病例淋巴结转移率和封闭血管环出现率显著高于VEGF-A和VEGF-C阴性病例。有统计学意义。对VEGF-A和VEGF-C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生存状态的关系分析显示,VEGF-A和VEGF-C表达阴性的病例的生存期和生存率均显著高于VEGF-A和VEGF-C表达阴性的病例,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A和VEGF-C表达与恶性黑色素瘤的淋巴结转移、血管形成和生存期相关,这两种蛋白过度表达反映黑色素瘤处于进展状态和预后差,可以作为黑色素瘤诊断、预后和复发预测的指标和靶向治疗的靶蛋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女性甲状腺癌的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齐齐哈尔和平医院收治的女性甲状腺癌患者148例,回顾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病理检查显示131例(88.5%)甲状腺乳头状癌(PTC),6例(4.1%)为滤泡状癌(FTC),3例(2.0%)为髓样癌(MTC),6例(4.1%)为未分化癌(ATC);病理分期Ⅰ-Ⅱ期占45.3%,Ⅲ-Ⅳ期占54.7%;27例(18.24%)为周围组织侵犯,9例(6.1%)为远处转移,10例(6.76%)对侧甲状腺转移,56例(37.84%)颈部淋巴结转移;1年、3年、5年生存率依次为97.3%、93.2%、83.8%;年龄、病理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周围组织侵犯均是影响临床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女性甲状腺癌存在病理分期晚、病理分型差、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局部侵犯率高等不良预后因素,早期影像学检查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脂肪细胞增强结合蛋白1(AEB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探索其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实时定量PCR技术,对AEBP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量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AEBP1在结直肠正常组织、腺瘤和癌组织中的免疫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而且AEBP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的分期和浸润深度明显相关。基因水平AEBP1的表达在肿瘤组织中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结论:AEBP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异常表达,并且可能是结直肠癌早期诊断和浸润深度的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同源异型盒基因HOXD10和P53蛋白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2例HCC及癌旁肝组织、20例肝脏良性病变组织中HOXD10、P53蛋白的表达,并分析HCC组织中HOXD10、P53蛋白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低分化HCC组织中HOXD10蛋白的表达显著低于中、高分化HCC、癌旁及良性病变肝组织(P0.05)。而低分化HCC组织中P53的表达显著高于中高分化HCC组织(P0.05)。HCC组织中HOXD10蛋白的表达与脉管内癌栓呈负相关(r=-0.299,P=0.026),而HCC组织中HIXD10、P53蛋白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多结节、周边肝硬化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HOXD10的低表达和P53的高表达与低分化HCC密切相关,可能作为HCC治疗和预后预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结核性脑膜脑炎并结核性脊髓炎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例结核性脑膜脑炎并结核性脊髓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有头痛、颅神经麻痹、脑膜刺激征、双下肢乏力、感觉障碍;脑脊液中蛋白明显升高;MRI检查显示有脑膜强化、颅内强化灶及相应节段脊髓肿胀;全身抗痨联合鞘内注射异烟肼和地塞米松治疗有效。结论:结核性脑膜脑炎患者如出现脊髓受损表现或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而腰穿压力正常或降低等应考虑合并结核性脊髓炎的可能性。早期全身抗痨联合鞘内给药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