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禁牧政策下农户的适应策略是农户为了应对外界干预而做出的各种适应性改变,生计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研究数据,对比分析禁牧初期和禁牧10a农户生计模式、养殖及种植方面的变化,并以农户的生计资本作为自变量,运用有序多分类和二项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适应策略(农户生计多样性、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与禁牧初期相比,当前农户的适应策略主要表现为农户生计模式具有初步非农化倾向,生计多样性增加,大部分农户养殖规模减小或不变,农户生产结构有所调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减小,单只羊的养殖成本增加。2农户生计资本水平对其适应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农户生计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农户养殖规模变化的主要有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而影响农户养殖模式选择的主要是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户是生态治理政策的\"践行者\",也是政策效果的\"检验者\",其满意度对政策的可持续实施至关重要。基于甘肃省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周边1417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帕累托分析方法和Ordered Logit模型,就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农户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的农户总体满意度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均值为3.67(\"非常满意\"为5);外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政策实施效果中风沙危害削减程度、荒漠化逆转程度、家庭收入提升状况、破坏行为减少程度与农户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生态变化感知中的风沙强度、水资源紧缺程度对农户满意度起负向作用,降雨(雪)次数变化、荒漠植被盖度对农户满意度起正向作用。农户内部自身因素中,家庭人均收入、耕地、政府补贴、性别、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与农户满意度均通过显著性检验。控制变量因素中地方政府治理重视程度与农户满意度呈正相关性,平原地区的农户满意度明显高于山区。从政策角度看,农户生计改善是未来沙化土地封禁保护政策成功实施的关键保障。 相似文献
3.
4.
5.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结构正处于调整升级阶段,研究食物消费特征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需求和指导生产结构调整。根据全国20省居民家庭食物消费调研的数据,运用线性系统模型分析收入、价格、地区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收入水平对城镇居民水产和奶类等食物影响最为显著,影响系数均为0.20;产区、地区差异、饮食结构和偏好等因素对消费量的影响较为明显。未来应该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根据食物消费需求调整生产结构,重点发展畜禽业和水产养殖业;并且推广和引导健康的膳食模式。 相似文献
6.
工业城市(沈阳)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阳作为我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和重工业城市,能源消费持续增长趋势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由于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所以碳排放在未来一段时间必然会持续增长。论文根据《2006年IPCC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温室气体排放计算方法,并且充分考虑没有燃烧充分的燃料,计算了沈阳市2005-2009年能源消耗碳排放,采用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分解法定量分析了单位GDP能耗、能源结构、经济发展对沈阳市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沈阳市碳排放增长有促进作用,单位GDP能耗降低对碳排放呈现抑制作用,而能源结构对碳排放作用甚微。这说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单位GDP能耗抑制作用逐渐降低,碳排放将会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7.
农户是农村最主要的行为主体,其生活消费对环境有重要影响,然而农户的生活消费模式等因素的差异导致对环境的影响在空间上存在差异,为了缓解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压力,需要研究其消费对环境影响的空间差异。基于张掖市2010年调查数据和统计资料研究了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空间差异,并分析了原因,研究结果显示:(1)张掖市2010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056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为1.705hm2/人,人均生态盈余0.649hm2/人;(2)从生态足迹的构成看,当地的生活消费主要是以生物资源和化石能源消耗为主,占总生态足迹的81%,而建筑用地和水域消耗最少,占总生态足迹的1.2%。;(3)张掖市五县(区)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的影响总体差异较小,Gini系数为0.309。但是区域间的差异远远大于区域内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为0.442,占总差异的71.1%,区域内的差异为0.18,占总差异的28.9%。其中,甘州区农户生活消费对环境影响差异最大,Theil指数为0.078;(4)农户消费模式、家庭规模和人均年收入增多,将加剧农户对环境的压力,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社会资本存量和非农化程度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农户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终端能源消费CO2 排放总量测算中, 二次能源(电力、热力)通常不被列入计算, 这种测算结果无法准确测算出CO2 排放总量, 更会影响减排相应措施的制定。根据生产和生活部门终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消费量, 构建了17种(含电力、热力)能源的碳排放总量测算模型, 全面测算云南省2000-2014 年CO2 排放量。选取LMDI 1 分解法, 将CO2 排放量分解为生产部门5 类因素、生活部门6 类因素。结果表明: ①2000-2014 年, 云南省终端能源消费CO2 排放总量从5744.15 万吨增长到18952.46 万吨; 其中, 生产部门CO2 排放量约占总排放量91.2%, 为碳排放主要来源。②能源强度是生产与生活部门最主要的驱动因素, 其累计贡献度为–92.64%和–94.78%, 其次为生产部门的产业结构效应以及生产与生活部门的能源结构效应, 累计贡献度分别为–33.55%、–17.65%和–17.18%。③GDP 和人均收入分别以累计贡献度245.28%和194.54%成为生产与生活部门最大的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的发展既要传承其\"辩证论治,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又要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理论或实验的创新。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能受传统中医理论、方法的局限,应该在反思中传承,关注新的视角,提出新的学说。本文结合省内多家医院的实证调研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探讨影响中医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对于深化中医知识创新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提高中医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中医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医作为我国的国粹,担负着医疗保健的重要角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的发展既要传承其“辩证论治,天人合一”的中心思想,又要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多学科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理论或实验的创新。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能受传统中医理论、方法的局限,应该在反思中传承,关注新的视角,提出新的学说。本文结合省内多家医院的实证调研数据,运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检验,探讨影响中医知识创新的主要因素。这不仅对于深化中医知识创新理论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提高中医知识创新能力、提升中医竞争优势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查阅及馆藏标本比对,确定了重庆维管植物1个新记录属——水东哥属(Saurauia Willd.)及其新记录种——水东哥(Saurauia tristyla DC.),另4个维管植物新记录种分别是二褶羊耳蒜(Liparis cathcartii Hook. f.)、莸状黄芩(Scutellaria caryopteroides Hand.-Mazz.)、白鳞酢浆草(Oxalis leucolepis Diels)、包氏凤仙花(Impatiens bodinieri Hook. f.)。文中描述了物种识别特征、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提供了原生境照片。引证标本均收藏于西南大学自然博物馆植物标本室(SWNTU)。 相似文献
14.
在重庆和辽宁发现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重庆市奉节县天坑地缝自然保护区和沙坪坝区城区及辽宁省桓仁县老秃顶子山自然保护区发现绯鼠耳蝠[Myotis formosus(Hodgson,1835)]5只,为重庆市及辽宁省翼手目新记录。 相似文献
15.
16.
17.
家庭毛巾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的棉纺织品之一,但是霉菌污染严重影响毛巾的使用及威胁人类健康。为了解家庭毛巾真菌群落的组成,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中国七大地区家庭毛巾表面真菌群落组成、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毛巾表面真菌群落分属5门、18纲、47目、111科、177属和256种,其中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菌属为曲霉属(Aspergillus)、枝孢属(Cladosporium)、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PCoA和PerMANOVA分析均表明沿海和内陆环境对家庭毛巾真菌群落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内陆样本(IA)α-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均高于沿海样本(CA)。dbRDA分析表明Aspergillus、Cladosporium、Chaetomium等真菌的相对丰度与当地的温度和湿度呈正相关,同时这些高丰度真菌在毛巾表面真菌群落的稳定性上起着重要作用。FunGuild功能预测表明,家庭毛巾表面真菌群落主要为腐生营养型。该研究为家庭毛巾中真菌的防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已报道了4处侏罗纪的恐龙足迹点,包括下侏罗统珍珠冲组的大足化石点,该地点发现了中国迄今最古老的蜥脚类行迹;另外两处化石点(南岸和金鸡)的层位曾被视为中或上侏罗统,这里首次将其确认为上侏罗统上沙溪庙组;第4处化石点(成渝), 本文全部作者目前都未曾观察,这里不做描述。南岸化石点是南岸重庆足迹(Chongqingpus nananensis)模式标本的所在地,位于重庆市中心,曾发现过大量兽脚类足迹,如今已消逝在城市化进程中。幸运的是,这批标本被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本文作者曾前后两次对其进行研究,并得出文中的结论。南岸重庆足迹为中型足迹(平均长约29 cm), 最可能被卡岩塔足迹(Kayentapus)所囊括,这批标本中有一些保存着边界不清的拇趾迹。该化石点的其他足迹被归于似异样龙足迹(cf. Anomoepus)。其他较小的、来自重庆市周边中侏罗统中部的足迹此前已被归于跷脚龙足迹(Grallator)。金鸡化石点保存了一条孤立的兽脚类行迹,因其粗壮的特征而被暂时归于似窄足龙足迹(cf. Therangospodus)。金鸡点的行迹也保存了非连续出现的拇趾迹。虽然重庆市和四川盆地及其周边更广泛地区之侏罗纪地层发现的兽脚类足迹日渐增多,但要明确其确切地质年龄及有效的足迹分类依然需要进一步工作。这是因为侏罗纪的恐龙足迹尽管丰富,但显示出连续变化的形态学特征,而保存状况的变化更使其难以在时间与空间上做出定义与鉴别。 相似文献
19.
Abu Muhammad Shajaat Ali 《Human ecology: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1993,21(4):431-445
Based on a year data collected over 1 year from a sample of 200 households living in a village in southwestern Bangladesh,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prevalence of higher rates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particularly among the landless and small farmers and sharecropper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existing previous data from other parts of the country, growing rates of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ment in agriculture were evidenced. Population pressure, landlessness,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in agriculture are some of the causes of unemployment in farming. Both male, female, and child laborers in the farm household perform various amounts and types of off-farm work to supplement low farm income. Off-farm income accounted for 66% of the family income. Contributions of female and child labor are significant. Education and urbanization show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availability of off-farm work as well as off-farm income. 相似文献
20.
Forest landscape restoration (FLR) is being promoted as a means of tackling global challenges including land degradation, climate chang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owever, as the FLR agenda gains momentum, it is critical that FLR initiatives pay sufficient attention in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oodfuels, so far overlooked. In many regions, woodfuels (firewood and charcoal) are the main energy source for households and play a pivotal role in local economies; yet they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adverse health outcomes. Here we examine the reasons why it is important to raise the profile of woodfuels within the FLR agenda and highlight the enabling conditions needed to promot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oodfuels. In landscapes where woodfuel use is prevalent, FLR initiatives should consider enhancing wood fuel supply by growing trees, promoting fuel-efficient cookstoves and kilns, and shifting pressure from natural forests and woodlands to planted trees. We argue that if wood fuel issues are considered in the design,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of FLR initiatives and are supported by appropriate policies, resources and technical capacity, this will greatly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and success of FLR initiativ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