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营建芳香樟高产采穗圃,提供优质穗条,对采穗圃采取截干、施肥试验,分析不同栽培技术对穗条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截干高度以低台式修剪的穗条产量最高,且穗条短粗,质量较好,而中柱式效果次之,高柱式效果最差;截干时间以7月或3月初效果较好,5月中旬最差;施肥时间以3月和8月各施肥1次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基质和处理对6个拟作为年宵花的山茶花新品种扦插成活率的影响。采用3种不同的基质配比和3种不同的处理对6个品种的山茶花进行了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泥炭与黄土或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最适合该6个品种的扦插生根,生根粉对6个山茶花品种的成活率影响不大,但插口加裹黄土后能有效提高其成活率。6个品种在最佳的扦插条件下的成活率在85%-92%之间。研究结果为快速大量地生产这些品种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4.
为了筛选适宜的多穗石柯(Lithocarpus polystachyus)扦插基质,以半木质化枝条为插穗,选取5种原料(园土、黄心土、泥炭土、河沙、椰糠)设置8个基质配方,并对各基质容重、总孔隙度、pH、电导率进行测定,探讨不同基质对多穗石柯扦插成活率、生根数量及根系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基质的理化性质不同,多穗石柯扦插成活率、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具有显著性差异;成活率、根系数量和根系长度与基质的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相关,总孔隙度大的基质不利于多穗石柯扦插成活和根系生长,pH和电导率较低的基质中多穗石柯扦插成活率较高;基质园土:黄心土:河沙(1:1:1)最适宜多穗石柯扦插繁殖,扦插成活率最高,为86.75%,其次是基质黄心土:河沙(2:1)。 相似文献
5.
黄枝油杉属珍稀濒危植物,树形高大,采种困难,母树开花结实少,种子发芽率低,繁殖速度慢。采用扦插育苗,方法简便易行,繁殖速度快。为此,针对与黄枝油杉扦插育苗成活、生长密切相关的插穗粗度、ABT生根粉浓度和施肥种类三大因素,分别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插穗茎粗0.70cm用150mg/LABT生根粉溶液处理的平均成活率达95.6%;扦插成活后施用粪肥+尿素(配比为100∶0.4)的混合肥苗木生长健壮,平均抽梢长达30.8cm。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插穗粗度、ABT生根粉浓度和肥料种类对黄枝油杉扦插苗木的生长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6.
芳樟[ 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个体自然结果率极低,甚至只开花不结实,而其群体结果率却较高[1].通过自然授粉繁殖的芳樟子代叶精油类型(主要成分)存在分离现象,如叶精油主含芳樟醇的母株,可产生叶精油主含樟脑和桉叶油素的有性后代,且后代个体间芳樟醇含量差异大[2].而以此为原料提取的精油实为杂樟油,提纯难度大,市场价格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利用无性系收割枝叶方式进行芳樟香料林产业化开发受到广泛重视[3].精油为植物次生代谢物,其含量及组成受遗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4-6],因而,使芳樟优良无性系叶精油及其主成分保留母株的优良特性并保持稳定,是实现芳樟产业化开发的关键.作者对优良芳樟组培和扦插无性系叶精油及芳樟醇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分析其变异状况,以期为芳樟产业化开发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基质和ABT浓度处理对4个拟作为西安地区推广的杜鹃花品种扦插成活率的影响.采用5种不同的基质配比和5种不同的ABT处理对4个品种的杜鹃花进行了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泥炭与珍珠岩的混合基质或蛭石基质最适合该4个品种的扦插生根,生根粉对4个杜鹃花品种的成活率影响不大.4个品种在最佳扦插条件下的成活率在80% ~93%...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var.linaloolifera Fujita.)叶精油及其主成分芳樟醇含量的影响,运用三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检测了不同N、P和K施肥条件下芳樟1年生扦插苗叶精油的含量和芳樟醇的相对含量并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拟合的回归方程进行最优求解,确定最优施肥配比.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芳樟叶精油及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极显著,精油质量分数为1.53% ~ 2.30%、芳樟醇相对含量为88.36% ~ 94.87%.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N和K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分别有极显著和显著影响,N施用量对芳樟醇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而K施用量无显著影响,P施用量对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N、P和K施用量与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数学模型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4+0.392X1-0.037X2 +0.280X3+0.014X1X2-0.022X1X3+ 0.018X2X3-0.057X12+0.001X22-0.053X32和Y=87.206 +2.802X1-0.279X2+ 1.115X3+0.180X1X2-0.147X1X3 +0.396X2 X3-0.525X12-0.137X22-0.275X32;据此计算出最优精油含量为2.22%,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3.52、5.00和2.76 g;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为95.18%,对应的N、P和K的每盆施用量分别为2.84、5.00和4.87 g.研究结果显示:N施用量对芳樟叶精油含量和芳樟醇相对含量的影响最大,最优精油含量和最优芳樟醇相对含量对应的施肥配比不完全相同,在生产中应根据生产目的并综合考虑各种环境因素确定合适的N、P和K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9.
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个芳樟[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无性系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并对各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测定结果对供试的18个芳樟无性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芳樟不同无性系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60~2.26、0.24~1.15和0.14~0.50mg· g-1,差异较大,部分无性系间叶绿素a和b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无性系BT2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在18个无性系中最高,叶绿素b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也较高.各无性系间叶片的初始荧光(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电子传递情况(Fm/Fo)、光化学淬灭系数(Q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Qy)差异明显,且部分无性系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各无性系间的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和荧光下降比值(Rfd)差异不显著.在各叶绿素荧光参数中,Fo与Fm显著正相关;Fm与Fv、Fv/Fm、Fv/ Fo、Fm/Fo以及Fv/Fm与Fv、Fv/Fo、Fm/Fo、Qy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其中Fv/Fm与Fv/ Fo、Fm/Fo的相关系数均达0.98;Qp与NPQ、Rf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他参数则总体上呈负相关;Qy与Fm、Fv、Fv/Fm、Fv/Fo、Fm/Fo以及Rfd与NPQ、Qp、Qy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采用欧氏距离法,可将18个无性系划分为2类:第1类包含16个无性系;第2类仅包含无性系PC5和WP1.第1类又可进一步划分为2个亚类:第1亚类仅包含无性系BY2;第2亚类共包含15个无性系,其中的BT1与BT2距离最短,光合生理特征最接近.根据研究结果,初步推断芳樟各无性系叶片的潜在光化学活性和电子传递情况共同影响PSⅡ光能转换效率;无性系116、187、BT1和MD1对光能的利用率较高;无性系BT2则具有良好的光合生理性能. 相似文献
10.
花叶夹竹桃是夹竹桃的变种。整个植株,黄绿相间,有的叶片金黄,有的叶片黄、绿交错。植株高达4—4.5米,萌蘖性强,极耐修剪。叶革质,较原种叶片略薄,花冠粉红色,径约5厘米,有特殊香气,单瓣或重瓣,果长圆形,花期6一10月,若冬季保护地栽培,花期提前至5月中旬。花叶夹竹桃遇强日光直射,易使叶片黄色变浅,严重的造成叶片炽伤,故喜60%左右阳光照射,宜温暖湿润气候;性强健,抗烟、粉尘及有毒气体能力强,是良好的庭院观赏树种。不同树种无性繁殖的难易度差异很大。夹竹桃的繁殖人们一直延用扦插、压条法为主。经试验…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开顶式人工熏气装置,对1年生樟树幼苗进行了为期2个月不同体积分数NO2(0.1、0.5和4.0 μl·L-1)熏气试验,研究其对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0.5和0.1 μl·L-1 NO2处理促进了樟树幼苗生长,而4.0 μl·L-1 NO2处理则抑制其生长.各处理樟树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型曲线,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在光合日进程中,0.5 μl·L-1 NO2处理使叶片Pn提高,最大值达8.542 μmol CO2·m-2s-1,4.0 μl·L-1NO2处理的大多数时段使Pn降低,而0.1 μl·L-1 NO2处理对Pn的影响则依时段而不同;0.5和4.0 μl·L-1 NO2处理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0.1 μl·L-1 NO2处理提高了Ci的最大值和最小值,降低了Gs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熏气处理中、后期,0.5μl·L-1 NO2处理叶片的日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熏气处理前期,0.5和4.0 μl·L-1 NO2处理使叶片最大PSⅡ的光能转换效率(Fv/Fm)显著下降;在熏气处理后期,4.0 μl·L-1 NO2处理的叶片Fv/Fm仍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穿透水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樟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大气降水、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和草本层滴透水中N、P、SiO2、K、Ca、Mg、Cu、Fe、Zn和Mn共10种养分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月份大气降水养分元素含量不同,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为Ca>SiO2>Zn>NH4-N>K>NO3-N>Fe>Mg>Mn>P>Cu。大气降水经过林冠层后,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养分元素含量变化基本一致,均表现季节动态变化,大多数元素含量增加。林冠层穿透水、灌木层穿透水、草本层滴透水中各元素各月平均含量按大小排序分别为Ca>K>Zn>SiO2>NH4-N>NO3-N>Mg>Mn>Fe>P>Cu、Ca>K>Zn>SiO2>NH4-N>NO3-N>Mg>Fe>Mn>P>Cu和Ca>NH4-N>K>SiO2>NO3-N>Mn>Mg>Zn>Fe>P>Cu。林冠层穿透水和灌木层穿透水中Fe,草本层滴透水中Fe、Zn为负淋溶,其余各元素浓度有所增加。在上述3项中,除NO3-N、Fe、Zn外,草本层滴透水中其它养分元素的富集作用都强于其它2项。 相似文献
15.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樟凋落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室内模拟研究了10%、20%和30% 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森林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 3种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WSOC)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增强土壤呼吸强度和碳矿化,抑制土壤硝化作用;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显著增加10%含水量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但降低了20%和30%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香樟凋落叶中部分单萜烯浓度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分别与土壤CO2排放速率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WSOC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可能与凋落叶中的单萜烯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吴晓明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0,29(1):62-63,67
南方红豆杉种子产量低,休眠期长,自然存有量和栽植数量少,人工造林种苗需求量大。为促进南方红豆杉的可持续利用,对南方红豆杉不同扦插时间繁殖作进一步探索。通过试验,插床的蔽光度为60%,用清水沙做基质、一年生枝条做插条,经过药剂处理,湿度保持在70%~80%,得出南方红豆杉以11月下旬扦插繁殖效果较好,成活率达78%。能批量生产,满足人工造林的种苗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以离体香樟叶片和果实为材料,研究了萘乙酸(NAA)处理对其中酪氨酸酶及其同工酶活性的影响,并对香樟果实中酪氨酸酶进行分离纯化,初步分析了该酶基本生化特征.结果表明:(1)10μmol·L-1NAA处理对香樟叶片同工酶TYRL2有较强的激活作用,对同工酶TYRL1有抑制作用,1.0和0.1μmol·L-1浓度的NAA对同工酶TYRL3有激活作用;(2)在香樟果实的酪氨酸酶同工酶中,TYRF1的活性最高并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逐渐增强,100μmol·L-1的NAA对果实成熟以及酪氨酸酶的酶活性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经纯化的香樟果实酪氨酸酶最适pH值为7.5,最适温度为50℃,亚基分子量为43KDa;以L-DOPA为底物时的Km为12.82mmol·L-1,Vmax为80.65U·mg-1蛋白;其在酸性(pH4~7)和高温(40~70℃)条件下较稳定.可见,不同浓度的NAA对香樟叶片和果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和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