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爻纹细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爻纹细蛾(Com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福建南部,其次中部,荔枝,龙眼的重要害虫。一年发生10代及8-9代,幼虫害果为主,冬季在嫩梢和花穗中越冬,本文讨论该虫的名称,寄主和在福建中南部的生物学特性,并讨论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2.
荔枝细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细蛾(Conop omorpha litchiella Bradley)是荔枝、龙眼梢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本文详细讨论了该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和天敌,明确了荔枝细蛾在福州地区一年发生5—6代,以幼虫在冬梢、花穗和叶脉中越冬。主害代平均历时33—43天。同时文中不详细描述了荔枝细蛾与爻纹细蛾(C.sinensis Bradley)、成眼亥麦蛾(Hypatina longanae Yang et Chen )在为害习性上的区别。文章最后还讨论荔枝细蛾的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3.
丝棉木金星尺蛾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丝棉木金星尺蛾是近年来危害大叶黄杨的主要害虫.在山东省乳山县一年发生2-3代,以蛹在土中越冬.一年以6月中旬、8月上旬和10月中、下旬为危害盛期.本记述了诙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及天敌等,并提出了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4.
汪万福  蔺创业 《昆虫知识》2001,38(4):282-285
本文记述了仿爱夜蛾的生存环境、形态特征、生活史及习性 ,分析了其对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严重危害 ,提出了以营林、物理机械、生物、化学等为主的综合防治手段 ,并为深入研究该虫排泄物对石窟颜料、地仗成分产生的影响提出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6.
为害荔枝和龙眼的两种细蛾科昆虫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首次报道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和荔枝尖细蛾C.litchiclla在广东和福建省为害荔枝,并发现龙眼也是荔枝尖细蛾的寄主。订正了过去一直将这两个近缘种混淆起来误以为可可细蛾(国内称荔枝爻纹细蛾)Acrocercops cramerella的这一错误。事实上,国内迄今仍未发现可可细蛾的分布。本文详细地描述和比较了这两种细蛾各虫态的态,并简要地描述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在食性方面首次发现荔枝蒂蛀虫既为害果又为害叶梢、花穗,而荔枝尖细蛾只为害叶梢。花穗而不取食果。  相似文献   

7.
为害荔枝和龙眼的两种细蛾科昆虫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姚振威  刘秀琼 《昆虫学报》1990,33(2):207-212
本文首次报道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和荔枝尖细蛾C. litchiclla在广东和福建省为害荔枝,并发现龙眼也是荔枝尖细蛾的寄主.订正了过去一直将这两个近缘种混淆起来误以为可可细蛾(国内称荔枝爻纹细蛾)Acrocercops cramerella的这一错误.事实上,国内迄今仍未发现可可细蛾的分布.本文详细地描述和比较了这两种细蛾各虫态的态,并简要地描述了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在食性方面首次发现荔枝蒂蛀虫既为害果又为害叶梢、花穗,而荔枝尖细蛾只为害叶梢.花穗而不取食果.  相似文献   

8.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影响荔枝生产及出口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钻蛀为害的习性,其生态学研究薄弱.以荔枝果核、龙眼果核为饲料,在室内成功饲养了连续3个世代的荔枝蒂蛀虫.并编制了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参数为:第一世代R0(I)=2.0503,rm=0.0230;第二世代R0 (I)=7.5067,rm=0.0538;第三世代R0 (I)=0.3104,rm=0.0321.特定年龄生命表参数为:第一世代R0 (I)=2.0594,rm=0.0217;第二世代R0 (I)=7.5261,rm=0.0559;第三世代R0 (I)=0.3114,rm=0.0333.研究了两类生命表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换算论证.通过R0≈I的关系,在本例中,两种生命表之间的参数是可以进行换算的.生殖力表不同于特定时间生命表,它丢失了幼期累计存活率而使R0失真.  相似文献   

9.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影响荔枝生产及出口的重要害虫。由于其具有钻蛀为害的习性,其生态学研究薄弱。以荔枝果核、龙眼果核为饲料,在室内成功饲养了连续3个世代的荔枝蒂蛀虫。并编制了荔枝蒂蛀虫实验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特定年龄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参数为:第一世代R0(I)=2.0503,rm=0.0230;第二世代R0 (I)=7.5067,rm=0.0538;第三世代R0 (I)=0.3104,rm=0.0321。特定年龄生命表参数为:第一世代R0 (I)=2.0594,rm=0.0217;第二世代R0 (I)=7.5261,rm=0.0559;第三世代R0 (I)=0.3114,rm=0.0333。研究了两类生命表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相应的换算论证。通过R0≈I的关系,在本例中,两种生命表之间的参数是可以进行换算的。生殖力表不同于特定时间生命表,它丢失了幼期累计存活率而使R0失真。  相似文献   

10.
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冼继东  梁广文  曾玲 《昆虫知识》2006,43(3):327-330
利用生命表的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0.3%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成虫显著的产卵忌避作用是其对该种群控制的主要机理。在室内,0.3%印楝素乳油在6 mL/L和3 mL/L的浓度处理下,对荔枝蒂蛀虫成虫产卵的忌避率分别为89.3%和86.3%。田间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印楝素乳油浓度为6 mL/L和和3 mL/L的处理区中,荔枝蒂蛀虫的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23和1.45,显著低于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11.60,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06和0.112。这2个浓度的印楝素乳油对荔枝蒂蛀虫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可达89.4%和87.5%。  相似文献   

11.
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是我国最重要的荔枝、龙眼蛀果类害虫之一.为了准确把握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的分布规律,以便对该虫的危害盛期进行预测预报和采取防治措施,本文采用生物学统计方法和地理统计学方法对荔枝园中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019年5月和6月,无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分别为67.74%和68.57%,而挂果荔枝树的有虫株率达90.91%和91.67%.该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蛹的半变异函数最佳拟合模型均为球型模型,成虫均为指数模型,而卵在5月和6月的拟合模型分别为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不同时期荔枝蒂蛀虫各虫态的拟合变异函数模型虽存在一定差异,但所指明的空间分布格局均为聚集分布.引起荔枝蒂蛀虫卵和蛹聚集分布主要由生境和自身生物学特性共同所致,但当虫口密度降低时,成虫的聚集分布仅由生境引起.另外,用Kriging插值方法生成的空间分布图显示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均明显趋向于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聚集斑块由聚集中心区域向四周逐渐减小.5月至6月,荔枝蒂蛀虫卵、蛹和成虫在荔枝园内趋向以挂果荔枝树为中心的聚集分布,不同时期荔枝园内荔枝蒂蛀虫的聚集分布成因随种群密度变化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2.
温控历期法在荔枝蒂蛀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控试验结果结合当地气象资料,应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进行荔枝蒂蛀虫的预测预报的改进和完善,并把测报技术用于实际生产中,建立荔枝、龙眼果园,荔枝蒂蛀虫种群发生期的预测,其结果与实际发生期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13.
寄主植物对荔枝蒂蛀虫产卵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观察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Bradley对寄主植物品种、器官及器官部位的产卵选择性规律。结果表明,与老梢相比,荔枝蒂蛀虫明显倾向于选择嫩梢产卵;4个荔枝品种果枝中以妃子笑上落卵数最多,在淮枝、糯米糍荔枝果实上较少,桂味荔枝上最少;不同的荔枝品种果实气味引诱雌虫产卵的能力不同,其中妃子笑引诱力最强,淮枝、糯米糍引诱力较低,桂味最低;在同一荔枝果实不同部位的落卵量,以果皮上、下两部分较大,全果明显低于果皮上部,而荔枝肉和荔枝核上没有落卵。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荔枝(Litchi chinensis)的原产地,种植面积和产量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以“岭南果王”著称的中国荔枝在国际鲜果市场享有极高的声誉。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sinensis)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热带南亚热带地区,是荔枝的主要害虫,其幼虫蛀食荔枝果核、果蒂,会影响果实生长发育及商品果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荔枝蒂蛀虫的行为隐蔽,世代重叠,难以控制。目前生产上对该虫的控制主要依靠化学防治,但长期使用化学农药容易产生污染环境、药物残留、食品安全以及虫抗药性的问题。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着重从荔枝蒂蛀虫生活习性及危害发生规律、预测预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生物源农药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荔枝蒂蛀虫绿色防控研究方向及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的综合防治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