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RAPD分析的中国苏铁属部分种类亲缘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保选  黄玉源  刘驰 《广西植物》2011,31(2):167-174
利用21个筛选出来的RAPD引物,对苏铁属21个种的22份材料进行分析,获得333个RAPD标记,利用NTSYS(V.2.10e)软件,建立了22份供试材料的UPGMA聚类图,进而探讨了苏铁属21个种类间的亲缘关系。RAPD聚类分析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多裂苏铁和叉孢苏铁的亲缘关系很近,聚为一类,多裂苏铁应为叉孢苏铁的一个亚种。西林苏铁、隆林苏铁、叉孢苏铁、尖尾苏铁、叉叶苏铁、长柄叉叶苏铁、多羽叉叶苏铁、长球果苏铁、贵州苏铁、四川苏铁、短叶苏铁、石山苏铁、宽叶苏铁、十万大山苏铁、元江苏铁、仙湖苏铁、海南苏铁、台湾苏铁、广东苏铁、滇南苏铁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均较远,支持各自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2.
五种鲤科鱼类的RAPD分析兼论稀有鮈鲫的系统位置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本文作者采用20个随机引物,对五种鲤科鱼类,即稀有鲫、中华细鲫、麦穗鱼、唐鱼和草鱼的基因组进行了DNA随机扩增分析(RandomAmplifiedPolymorphicDNA,即RAPD)。其目的是为了探讨稀有鲫的系统分类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物种中,稀有鲫与中华细鲫和唐鱼有更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中国部分野生黄精11个种、43个居群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显示:(1) 43个居群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在16~60之间,基数n=8、9、10、11、12、13、15、17、30。(2) 43个居群中,15个居群为\"2B\"型, 22个居群为\"3B\"型,6个居群核型为\"2C\"型;核型不对称系数在55.78%~75.60%,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在2.01~6.12之间。(3) 43个居群中有23个居群有数目不等、位置不同的随体。(4)中国野生黄精资源从互生叶到轮生叶的染色体数目逐步增加,核型特点表现为:①臂比逐渐增大;②随体逐渐消失;③核型不对称性逐步增强;④不对称系数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中国野生黄精不同种或居群的遗传多样表现在染色体数量、不同类型染色体数量以及它们在核型中的排序位置、随体的位置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区六种黄精属植物的五种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存武  周守标   《广西植物》2006,26(4):395-39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皖西大别山区六种黄精属植物的抗坏血酸氧化酶(A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酯酶(EST)和过氧化物酶(POD)五种同工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五种同工酶共显示出66条酶带,其中有3条是黄精属的特征酶带;并且来源于不同种的同一种酶的谱带数、相对迁移率、酶活性均不相同,呈现多样性;(2)五种同工酶谱的模糊聚类分析结果与形态学分类的结果一致,利用酶谱差异可以将六种黄精初步区分;(3)在六种黄精属植物中,湖北黄精、轮叶黄精、多花黄精和金寨黄精是较进化类型,玉竹和长梗黄精是较原始类型。  相似文献   

5.
RAPD技术在玉米自交系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通过对我国正在使用的12个玉米骨干自交系的RAPD分析,从220个Operon引物中筛选出12个能产生稳定的遗传多态性的引物,利用这些引物扩增出的指纹图谱,进行聚类分析,可将全部供试自交系分成3个类群,第1类群包括黄早4系统的5个自交系;第2类群包括478和488两个姊妹系;第3类群包括5个关系较远的自交系,其中3个来自美国,1个是全部中国血统,1个既有美国血统又有中国血统。这个结果与根据各个自交  相似文献   

6.
采用RAPD分子标记方法分析11个花椒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及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从6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条引物,共扩增出67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6.7条,其中56条具有多态性,多态比例为84%。根据品种间的遗传距离构建的聚类分析树状图,11个花椒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08-0.92之间,可分为2个类群,这种分类与花椒的叶的外形分类结果一致。不同地域种植的同一品种材料遗传距离较大,显示花椒的遗传多样性与地域分布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RAPD技术对木兰科10属17种植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采用改良CTAB法提取基因组DNA,用筛选的9个引物的RAPD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得出17种木兰科植物的聚合树状图.结果:9条RAPD引物共扩增出346条清晰稳定的条带,其中有295个多态性位点,多态百分比为85.3%,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距离为0.728处17个供试品种分为3个类群.结论:中国木兰科植物品种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RAPD技术可以用于木兰科植物的种间鉴别和遗传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基于形态学资料星叶草属系统位置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以往的形态学研究资料,对星叶草属与毛茛目其它成员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属在一些基本的或原始的性状上与其它毛茛目成员相似,特别是它与毛茛科一些植物幼苗问的相似性表明,这个属应该属于毛茛目的成员,而且有可能通过幼态成熟的方式起源于前毛茛目植物。星叶草属与其它毛茛目成员问的区别,尤其是在维管系统和胚胎发育方面的区别表明,星叶草属在毛茛目内发生以后,可能是沿着一条特化和减化的途径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对黄精属(PolygonatumMill.)13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除多花黄精(P.cyrtonema)、长梗黄精(P.filipes)、黄精(P.sibiricum)、和湖北黄精(P.zanlanscianense)外的9个种光镜研究均为首次报道,黄精、新疆黄精(P.roseum)和金佛山黄精(P.ginfoshanicum)的扫描电镜研究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黄精属植物花粉均为长球形,赤道面观多为椭圆形、卵圆形或近圆形;具远极单沟,无萌发孔,外壁两层、等厚,外层略厚或内层略厚,两层之间有的具柱状结构。黄精属植物花粉外壁纹饰分为5种类型:A.疣状纹饰,B.疣状细孔纹饰,C.孔状纹饰,D.网状纹饰,E.网状-疣状纹饰。结合本属及近缘属已有的孢粉学资料推测,花粉外壁纹饰可能的演化趋势为:C→B→A;C→E→D。从孢粉学角度初步分析了黄精属的属下系统,为该属植物种的划分及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RAPD指纹探讨黄麻属种间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采用RAPD标记构建了黄麻属(Corchorus)植物10个种27份材料的指纹图谱,从119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25个引物,共扩增出329条:DNA片段,分子量在0.3~3.0kb之间,其中294条谱带具有遗传多态性,多态比率(PPB)为89.36%,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13.16条带。用Biol D^ 数据分析软件,计算Nei氏相似性系数,建立了UPCMA聚类图。结果表明:(1)供试黄麻属15份野生种和12份栽培种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相似系数在0.49~0.98;(2)在聚类分析中,当L1聚值水平D=0.785时,可将两个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C.capsulris和C.olititorius)与原始黄麻野生种划分为3个不同类群。反映出栽培种及其近缘野生种与原始野生种间有明显的遗传差异;(3)当L2取值水平D=0.850时,可将供试27份材料划分为10个以物种为单元的亚类群或个类,①即假黄麻C.aestuans(3份),②三齿种C.tridens,③梭状种C.fascicularis,④假长果种C.psendo-olitorius,⑤假圆果种C.pseudo-capsularis,⑥三室种C.tilacularis,⑦甜麻(新种未定名),⑧圆果种C.capsularis(9份),⑨长果种C.olitorius(7份),⑩荨麻叶种C.uriticifolius,结果与10个种的经典分类相吻合,揭示了种间的遗传差异性。其中圆果种C.cap—sularis与长果种C.olitorius两个种亲缘关系较近,与荨麻叶种C.uriticifolius种间亲缘关系较远;(4)非洲荨麻叶种C.uriticifolius和中国的甜麻(新种)、假黄麻C.aestuans3个种与其他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处在分子聚类树较基础的地位,为较原始的黄麻野生种;(5)非洲的三室种21C为三室种一个生态型亚种;采集于中国的黄麻野生种河南南阳的粘粘菜、福建漳浦的麻菜,云南开远的猪菜为3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假黄麻;海南野生圆果为圆果黄麻栽培种的近缘野生种;漳浦野生长果、河南野生长果、马里野生长果为长果栽培种的近缘野生种,种内不同材料间遗传相似性较高,亲缘关系较密切;(6)在两个栽培种中,品种基因型相似性系数圆果栽培种高于长果栽培种。  相似文献   

11.
用 RAPD分子标记对4个扁蓿豆育成品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2条多态性RAPD引物共检测出126个等位基因位点,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到10.5个位点,多态位点比率占94.4%.扁蓿豆品系的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266 2,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414 5.Nei's指数估算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均证实扁蓿豆品系的遗传多样性主要存在于品系内,品系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基因流为2.756 7).聚类结果表明,品系00-61和00-81遗传差异相对较小,品系90-36与前两者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品系93-21与各品系的遗传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2.
茶树RAPD分析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福鼎大白茶为材料,采用美国的PTC-100^Tm热循环仪,对茶树RAPD分析中影响PCR扩增结果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茶树RAPD的最适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即在30μl反应体系中,含40ng模板,2mmol/LMgCl2,各0.2mmol/LdNTPs,0.15μmol/L引物和1.5UTaqDNA聚合酶;扩增程序为;第1步预变性94℃,180s,第2步变性92℃,50s;第3步退火35℃,50s;第4步链延伸72℃,100s;循环41次,后延伸72℃,300s。  相似文献   

13.
从100个随机引物中选取重复性好、条带清晰的随机引物分别对针叶树和阔叶树上的34个散斑壳(Lophodermiumspp.)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反应,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从而表明RAPD技术可以较好的应用于散斑壳属种内及近似种间亲缘关系的分析。通过RAPD分析结果与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明确了部分表型性状在散斑壳属近似种区分方面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9个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被子植物上的28个散斑壳属(Lophoderm iumChevall.)菌株进行RAPD-PCR扩增,通过RAPD分析结果结合表型性状的比较和分析,确定了子囊果埋生位置,子座、子囊、子囊孢子、侧丝等形态学特征以及寄主种类差异在该类菌物种水平分类上的重要性,另外产地不同等对种内遗传多样性产生一定影响。进一步明确了被子植物生散斑壳属一些种内和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安徽黄精属植物叶片的比较解剖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安徽黄精属(PolygonatumMill.)7种植物的叶片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7种黄精属植物叶肉细胞中普遍存在含针晶束的异细胞,其数量多少存在种间差异;(2)除玉竹(P.odoratum)的下表皮外,叶表皮均无表皮毛的存在;(3)仅下表皮有气孔器分布,除湖北黄精(P.ganlandeianens)既有单个散布也有2个或3个聚集后随机散布外,均为单个随机散布在下表皮上;(4)叶片无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除湖北黄精和安徽黄精(P.anhuiense)的叶片有不显著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5)气孔器的某些特征,如气孔器大小、气孔器分布、气孔器类型等特征以及表皮细胞形状和垂周壁式样在种间有一定的差异。上述特征为黄精属植物种的划分及系统演化关系的探讨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从滇黄精新鲜根茎中首次分离得到一个三萜皂苷,拟人参皂苷-F11。本文利用1D NMR和2D NMR对其碳、氢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并对文献中报道的碳谱数据进行了纠正。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压竹的不同溶剂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方法.分别用石油醚、正己烷和乙酸乙酯浸泡萃取玉竹,然后将萃取液于25℃、0.015 MPa下减压蒸馏浓缩,并对石油醚和正己烷的浓缩提取物进行了GC-MS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石油醚提取物中含有11种芳香族化合物和13种其它组分,它们占总出峰面积的81.33%,其中,甲苯和1,2-二甲苯为主要成分,含量分别达到了9.38%和13.38%.正己烷提取物中含有37.03%的柠檬油精(D-limonene),而石油醚提取物中未发现此柠檬油精(D-limonene),在正己烷提取物中确认了19种化合物,它们占总出峰面积的95.99%.乙酸乙酯不适合直接做浸泡萃取玉竹精油的提取溶剂.  相似文献   

18.
采用RAPD技术对云南兰属的11个种和3个变种中的39个样本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在相似系数0.58水平上,大花亚属的虎头兰、西藏虎头兰、长叶兰和碧玉兰聚为一支;建兰亚属的寒兰、墨兰、蜜蜂兰、蕙兰、春兰、豆瓣兰、春剑、莲瓣兰和送春聚为另一支,兔耳兰与大花亚属关系更近。春剑和莲瓣兰相似性更高,它们与春兰的关系较远,不支持送春作为蕙兰下的变种。这些结果可为开展兰属育种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甘蔗细茎野生种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来自云南不同生态类型的82份甘蔗细茎野生种(Saccharnm spontanenm L.)和4份国外种材料进行RAPD标记,结果表明: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不同生态类型的遗传变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低续度类型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高纬度类型,在相同的纬度范围内,随着海拔的升高,其多态性逐渐减少,基于分子聚类分析,86份材料被划分为8个不同群体,表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的特点,结果初步证明了云南甘蔗细茎野生种可能起源于云南南部低海拔,低纬度地区,而后逐渐向高海拔,高纬度的西北和东北部演化,扩散,提出了云南南部可能是野生甘蔗起源中心之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黄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广泛文献检索基础上,从黄精的鉴别,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人工栽培及组织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为黄精的药学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