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鳗鲡肝肾病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0  
近年来,在广东潮州各养鳗场,每年3-5月和10-12月,广泛流行一种危害严重的鳗鲡肝肾病,给鳗鲡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本文记述了该病的症状,重点研究鳗肝肾病的病原菌。作者从患肝肾病的病鳗肝脏、肾脏和胃液中分离到10株致病菌。根据分离株的形态、培养、生化特性,8株致病菌特性一致,鉴定为迟饨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tardaEwingetMcwhorter)另外两株菌特性相同被鉴定为运动性Aeronlonassp.。研究结果阐明了鳗鲡肝肾病主要是由E.tarda引起的爱德华氏菌病,部分病例是由E.tarda和运动性Aeromonas菌引起的并发症.E,tarda是鳗鲡肝肾病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鳗鲡爱德华氏病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本文记述了在我国新发现的鳗鲡爱德华氏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的特征。病鱼的症状表现为两大类型,以肾脏病变为主的肾脏型和以肝脏病变为主的肝脏型。从病鱼的内脏分离到7株菌,用其中的E86~205进行人工感染,100%的鳗鲡死亡,与自然发病的症状相似,从感染的鳗鲡上又重新分离到菌株E86-203。E86-203与E86-205以及其他菌株的特征也都一致。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直,两端圆形,单个,大小为0.6—0.8×0.8—2.4微米。周鞭毛,运动,兼性厌氧,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氧化酶阴性,过氧化氢酶阳性,产生硫化氢。不能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为唯一的碳源,精氨酸脱氢酶阴性,赖氨酸脱羧酶阳性。属爱德华氏菌属的细菌。但是鸟氨酸脱羧酶阴性,能迅速利用纤维糖,不同于已报道的三个种(Edwardsiella tarda Ewing and McWhorter 1965,E.hoshinae Grirnont 1980,E.ictaluri Hawke 1981)中任何一个种,因此认为E86-205等菌株为一新种,定名为福建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fujian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3.
鳗鲡弧菌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患弧菌病的鳗鲡的肝脏分离到编号为E-3-11、E-10-1和E-11-1的三株菌。用此菌人工感染鳗鲡能出现相似的病症,并从肝、肾又重新分离到这种菌,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这些菌株的特性基本一致,经鉴定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  相似文献   

4.
于国内外首次报道采用改良兔血胰(月示)琼脂培养基,从狐体及其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得到阴道加德纳氏菌共145株。其中从流产胎儿脏器分离得到26株,分离率为92.86%。从流产空怀狐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118株,分离率34.01%。从阳性取皮狐鼠蹊淋巴结分离得到1株,分离率2%。血液中未分离到本菌。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揭示了该菌在狐体内的存在部位,优选出最佳的分离途径、时机与方法。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实了本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5.
于国内外首次报道采用改良兔血胰(月示)琼脂培养基,从狐体及其流产胎儿脏器中,分离得到阴道加德纳氏菌共145株。其中从流产胎儿脏器分离得到26株,分离率为92.86%。从流产空怀狐阴道分泌物中分离得到118株,分离率34.01%。从阳性取皮狐鼠蹊淋巴结分离得到1株,分离率2%。血液中未分离到本菌。通过对病原菌的分离,揭示了该菌在狐体内的存在部位,优选出最佳的分离途径、时机与方法。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实了本菌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6.
旨在从海洋环境中分离筛选抑制鲈鱼病原鳗弧菌的拮抗菌,进行菌种鉴定,并对其抑菌条件及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采用十字交叉划线法和平板点种法筛选鲈鱼病原鳗弧菌的拮抗菌,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 D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对分离拮抗菌进行鉴定,采用单因子变量法对拮抗菌WTD的最佳抑菌条件进行研究,采用平板药敏纸片法对其药物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从海洋环境样品中分离出126株细菌,筛选出19株拮抗菌。其中菌株WTD的拮抗效果最强,细菌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最佳抑菌条件研究表明,该菌在温度35℃、p H7、盐度为1%Na Cl的时候,拮抗效果最好。药敏实验结果表明,该菌对麦迪霉素等29种抗生素敏感,而对多粘菌素具有抗性。拮抗菌解淀粉芽孢杆菌WTD对鲈鱼病原菌鳗弧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住院患者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阴性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为革兰阴性菌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1年全年送检的标本,采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采用GNI鉴定卡、AST-GN13药敏卡进行菌株的鉴定和药敏,根据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 2011)制定的指导原则,判断细菌的耐药率.结果 共分离到革兰阴性菌972株.ICU分离到革兰阴性菌254株,其中非发酵菌占73.6%(187/254).非ICU分离到革兰阴性菌718株,其中非发酵菌246株占34.3%(246/718).亚胺培南对ICU分离菌的MIC50是非ICU的8倍,MIC90值相当.结论 ICU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以非发酵菌占大多数.非ICU患者分离的革兰阴性菌以肠杆菌科细菌为多.VITEK-2 Compact仪器药敏法是适合于临床常规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合肥地区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状况,以期筛选出菌苗株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6份疑似大肠埃希菌病病料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编码鉴定和致病性测定。采用玻片凝集试验对分离到的4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同时分别采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双纸片增效法检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和ESBLs阳性菌株。结果4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除7株细菌未能定型外,其余39株细菌分布于10个血清型,O127:K63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占定型菌株的33.33%。46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21种抗菌药物均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15个ESBLs阳性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对各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ESBLs阴性菌株。结论O127:K63血清型为优势血清型,可作为菌苗株。合肥地区动物源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尤其是产ESBLs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Hui爱德华氏菌变异株C9605及对弊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患白板综合症的病鳖分离到一株细菌(C960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粘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唯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根据这些特性,菌株可归于Hui爱德华氏菌。但是该菌发酵木糖产酸,产生H2S,耐青霉素,故鉴定为Hui爱德华氏菌变异株。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是鳖白板综合症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从患白板综合症的病鳖分离到一株细菌(C9605),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周生鞭毛。接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还原硝酸盐,对多粘菌素不敏感,不利用柠檬酸盐和丙二酸盐作唯一碳源,不从甘露醇、蔗糖、海藻糖、L-阿拉伯糖产酸。根据这些特性,菌株可归于爱德华氏菌。但是该菌发酵木糖产酸,产生H2S,耐青霉素,故鉴定为爱德华氏菌变异株(Edwardsiellaictalurivariationstrain)。人工感染实验证实,该菌株是鳖白板综合症的病原菌。  相似文献   

11.
欧洲鳗鲡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利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外周血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结果表明:在外周血细胞中可以区分出红细胞、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内的特殊颗粒包括A、B、C三型;嗜中性粒细胞分为Ⅰ型粒细胞(内含A、B、C三种特殊颗粒)、Ⅱ型粒细胞(内含A型和C型两种特殊颗粒)和Ⅲ型粒细胞(内含C型特殊颗粒)。还见到幼稚的和正在分裂的红细胞和单核细胞,提示示幼稚的红细胞能直接进入外周血流中,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论在血涂片上或超薄切片上均未见到。描述了上述各种血细胞在光镜和电镜观察下的形态和细微结构。血栓细胞体积最小,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淋巴细胞数目最多,嗜中性粒细胞数目最少。  相似文献   

12.
欧洲鳗鲡“狂游病”血液生化指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近年来,欧洲鳗鲡(Anguilla anguilla L.)的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狂游病”。发病前,出现食欲极为旺盛,异常抢食现象。数日后离群、不摄食、旋转式游动、侧游或在水面上挣扎状急游,数秒后沉入水底,再  相似文献   

13.
14.
研究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为研究对象, 根据其基因组数据库, 预测并扩增出2类, 共5个溶菌酶基因, 包括1个C-型溶菌酶和4个G-型溶菌酶, 分别命名为AJLysC、AJLysG1、AJLysG2、AJLysG3和AJLysG4。它们的cDNA全长分别为811、749、1352、1175和733 bp, 编码143、193、185、185和187个氨基酸。SignalP预测表明, AJLysC和AJLysG1的N-端分别包括15和19氨基酸的信号肽, 另外3种溶菌酶没有信号肽。基因组分析显示, AJLysC、AJLysG2、AJLysG3和AJLysG4的基因结构与其他鱼类的同类溶菌酶的基因结构相似, C-型溶菌酶具有4个外显子, G-型则具有5个。但是, AJLysG1的基因结构与其他鱼类G-型溶菌酶不同, 具有6个外显子, 与其他鱼类溶菌酶的蛋白序列比较, 发现AJLysG1缺失其他G-型溶菌酶存在的第2个酶活性位点氨基酸, 即天冬氨酸Asp。AJLysC与其他很多物种的C-型溶菌酶具有较高的同一性, 如与牙鲆的同一性为72.7%。G-型溶菌酶中AJLysG2、AJLysG3、AJLysG4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物种G-型溶菌酶的同一性相对较高; 而AJLysG1与其他物种以及与其他3种G-型溶菌酶的同一性均不高, 且都在50%以下。组织表达分析显示, 所有5个溶菌酶基因在12种检测的组织中均有表达。C-型溶菌酶在胃及免疫相关组织的表达量较高; G-型溶菌酶在各组织/器官中的表达则差异较大, AJLysG1在皮肤和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 AJLysG2在免疫组织/器官如血液、头肾、体肾和鳃中表达量较高。经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刺激48h后, 这5个溶菌酶基因在组织/器官中的表达量均有上调, 其中在血液、肠道和头肾等的上调较为显著。此外, 研究尝试重组表达这些抗菌肽, 获得了AJLysG2、AJLysG3和AJLysG4基因在鲤上皮瘤细胞(Ep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d, EPC)细胞中的表达, 重组蛋白表现出对溶壁微球菌(Micrococcus lyso-deikticus)生长的明显抑制作用。文章较全面地研究了日本鳗鲡溶菌酶基因的组成和类型及其表达变化, 并重组表达了部分基因, 这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溶菌酶的功能, 特别是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鳗鲡属六种鱼类形态判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方差分析、判别分析及主成分等方法对鳗鲡属下6种鱼类(花鳗鲡Anguilla marmorata、菲律宾鳗鲡 A.bicolor Pacifica、美洲鳗鲡 A.rostrala、欧洲鳗鲡 A.anguilla、日本鳗鲡 A.Japonica、澳洲鳗鲡 A.australis australis脊椎骨数、传统可量数据及现代的框架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脊椎骨数方面,6种鳗鲡在总脊椎骨数、背鳍前脊椎骨数、背鳍一臀鳍起点间脊椎骨数等几个参数上几乎都存在显著差异,可据此予以区分,主成分分布图上6种鳗鲡彼此分开;2)外形的12项可量数据和16项框架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背鳍前长/全长、背鳍起点一脊椎末端/全长两个比例性状在6种鳗鲡之间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可以作为判别这几种鳗鲡的特定参数,互相证实准确率为99.2%,前3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累积达67.74%,它包含了28个变量中的23个,这些变量分布在鱼体的前、中、后各部位,由此可见6种鳗鲡的区别散布于全身,而非集中于某一区段;3)上述两大类数据的聚类结果完全一致,菲律宾鳗鲡与花鳗鲡、美洲鳗鲡与日本鳗鲡最为相似.  相似文献   

16.
日本鳗鲡精子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精子形成的特殊过程及产生细胞器的特殊结构。由精细胞变成精子包括四个特殊阶段,即经过早期、中期、晚期和精子期.最后形成正常成熟的精子.(1)早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由椭圆形逐步变成长条形;在细胞核的一端.有一个大的圆的染色较浅的形状似球形的特殊结构,约占细胞核的三分之一,其内含有少量着色深的颗粒状和线条状物质,外面由质膜包被着与细胞核分开,该结构和细胞核的外层还有一层质膜包着形成一个整体:精子早期阶段没有形成独立的线粒体和中心粒。(2)中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长条形.有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上端,无球形结构的一端成为细胞核的下端,在下端出现鞭毛的原基;球形结构伴随着精子的发生也发生变化,内部逐步分化出中心粒和线粒体等细胞器:在细胞核的中段有明显的溶酶体分布。(3)晚期阶段:其特征是细胞核呈“眉形”或“新月形”.中心粒从球形结构中释放出来形成独立结构.球形结构中只剩下还没有形成独立结构的线粒体:在细胞核的下端鞭毛的原基处长出较长的鞭毛,这时期的精子已具有运动能力。(4)精子期:其特征是细胞核呈圆形,中心粒位于植入窝内,线粒体分布在细胞核的下面.在线粒体的下面有袖套腔形成,此时形成的鞭毛为“9+2”结构。日本鳗鲡精子经过四个时期的变态.才能形成真正成熟的精子。  相似文献   

17.
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报告了我国发生的一种鳗鲡病毒病──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的组织病理变化:肝、肾、脾脏组织出血、细胞变性,骨质内有大县白细胞浸润,肝、肾、脾脏细胞超微结构病理变化明显,肾、脾脏造血组织和外周血细胞出现核染色质边集、奇异形核,大量髓鞘样结构、自噬体和自噬溶酶体等,并可见类似凋亡细胞及调亡小体结构和邻近细胞内吞噬体增多现象。根据骨组织中白细胞浸润及器官和血液中部分细胞结构已出现异型性特征,作者认为,鳗鲡出血性开口病可能有癌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19.
鳗鲡开口病的病毒分离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谢军  李伟 《水生生物学报》1999,23(2):155-160
从患开口病鳗中分离到一种病毒于30℃条件下,病毒能在EG细胞上产生细胞病变及形成1.2mm大小的空斑,电镜下观察,病毒呈圆形,具囊膜。膜上有纤状突起,成熟颗粒直径为70-85mm其核酸为单链单分子RNA,病毒对氯仿,热和pH3不稳定,经多次冻融,其滴度稍有下降,病毒是在细胞浆内复制,温度范围在25-32℃之间,最适复制温度为30℃。  相似文献   

20.
爱德华氏菌人工经口感染及病理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用从病鱼体内分离到的福建爱德华氏茵(Edawardsiellafujiamensis)人工经口感染鳗鲡获得成功,证明该菌由消化道传染。人工感染后一系列组织病理观察表明:该菌对肝脏的损害是致肝细胞融解形成灶性坏死,对肾脏引起造血组织增生。当继发感染气单胞菌(Aeromo-nas)后,灶性坏死区形成脓肿。继发感染是爱德华氏病致死的原因,同时也是鳗鲡爱德华氏病症伏表现为肝脏型或肾脏型两种类型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