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近亲通婚率及近亲通婚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亲通婚研究是人类遗传学的重要课题之 一。我国过去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告很少,仅 杜氏等报告了对各民族近亲通婚的调查[1],关 于近亲通婚的遗传效应尚未见报道。为此,上 海市遗传学会在1979年组织有关单位进行了 近亲通婚率的调查,并对近亲通婚所生子女的 健康情况作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孙即玲 《遗传》1988,10(4):41-42
表兄妹通婚是近亲通婚的一种主要形式。 1983-1984年,商丘教育学院结合遗传教学, 组织生物班学员49人深人到民权、唯县等地的 28个乡、镇的59个自然村,对农民家庭进行表 兄妹通婚遗传效应的调查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国遗传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期间,举行了计划生育中的遗传学问题座谈会,会议由吴曼主持,到会的有全国各省市代表30余人。会上,代表们讨论了有关我国人口性比、遗传病的普查与防治及近亲通婚等问题。 在人口性比问题上,有些代表提出,目前我国突出的问题是农村需要男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传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通道侗族近亲婚配情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估计全国的侗族约有120余万人,湖南有30余万。据说,湖南省的通道侗族民族自治县有近亲通婚的风俗,但无详细的调查材料。198年,我们在该县随机抽样对其进行了调查。该县现有侗族12余万人,汉族5万余人,苗族4,500余人,瑶族1,500余人。有20个乡,2个城镇,220个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估计全国的侗族约有120余万人,湖南有30余万。据说,湖南省的通道侗族民族自治县有近亲通婚的风俗,但无详细的调查材料。1983年,我们在该县随机抽样对其进行了调查。该县现有侗族12余万人,汉族5万余人,苗族4,500余人,瑶族1,500余人。有20个乡,2个城镇,220个村。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中国遗传学会于1983年6月20日—23日在合肥市召开了“计划生育中的遗传学问题”讨论会。会议就人口性比、优生法、遗传咨询、近亲通婚、人口素质和今后工作规划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人口性比问题上,很多代表指出目前某些地区  相似文献   

7.
研发动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7,27(10):121-123
2007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揭晓,2007年我国“973”计划启动73个项目,我国启动乙型肝炎重症化研究项目,我国绘制全球首个黄种人基因组图谱,我国完成家蚕丝基因组序列测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海兽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对海兽的研究已有80多年的历史.为了回顾我国海兽研究的历史,总结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并展望我国海兽研究的未来,借<兽类学报>创刊30周年之际,作者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并结合我们的研究积累,从鲸类、鳍脚类和其他海兽三个类群分别综述了我国海兽研究的进展.本文重点总结了我国几种代表性海兽的生态学、饲养与繁殖生物学、保护遗...  相似文献   

9.
《生物学通报》2003,38(4):11-11
在卫生部的支持下 ,由全国鼠疫布氏菌病防治基地等单位协作开展的“青藏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现与研究”日前完成 ,来自 7个单位的 6 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研究工作 ,这是我国鼠疫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科研协作项目。该研究首次确定了我国第 11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 ,世界第 5个类型的田鼠型鼠疫自然疫源地 ,即青海高原青海田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在此之前 ,我国曾确定了松辽平原达乌尔黄鼠等 10个类型的鼠疫自然疫源地。在 7个课题 2 6项研究中 ,研究人员应用多学科理论 ,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地理景观特征、宿主动物组成及生…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我国吐鲁番盆地的浮游硅藻进行初步研究,共发现四个目、七个科、十一个属和二十一种(其中六个变种和一个变型),另外还有一个新种。文中着重对浮游硅藻种的特征进行描述。对我国浮游硅藻区系的研究提供有意义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世界》2006,(1):45-47
方精云生态学家。北京大学教授。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1989年获日本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学者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因素和对其自杀行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本文通过研究总结近年我国学者发表的研究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文献,总结出我国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研究现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国农作物生物技术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进展。自然科学基金作为资助自然科学基础性研究的重要渠道之一,资助了大量有关农作物生物技术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三个层次上资助农作物生物技术研究项目的情况,分析了我国农作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未来资助农作物生物技术研究的几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研发动态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26(12):122-124
我国启动四项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在基础研究领域围绕信息、人口与健康、材料等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组织实施蛋白质研究、量子调控研究、纳米科学技术研究、发育与生殖研究四个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力争在提高我国核心竞争力方面有所突破。这些计划采取项目申  相似文献   

15.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属(Vitis L.)约有70余种,原产我国的有31种或变种。在我国,葡萄属植物从海南岛到大兴安岭,从西藏高原到东海之滨均有分布。其分布之广,产量之大,种类之多,特性之丰富,在全世界各国是少有的。自5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对葡萄野生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曾收集了一些种或类型。西北农业大学自1978年起对原产我国的葡萄属野生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征集、保存和研究利用。现已从全国10多个省(区)收集保存有19个种和变种,共计100多个株系(单株)。初步建立起我国规模最大的中国葡萄野生种质资源圃。我国葡萄属植物有的种也被国外收集和研究,并认为我国的葡萄属植物中拥有丰富的抗病种质。根据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原产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块菌属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献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自我国报道的块菌属(Tuber)有35个名称,其中21个具有标本引证的支持、有3个缺乏明确的标本引证、3个与国际上已有的描述存在明显差异1、个鉴定时使用的是暂定名而有待进一步查证、还有2个名称已被证明为异名、5个名称为不合格发表而不应再继续使用。作者对我国的块菌属研究概况进行了概述,并对有关种类的研究现状及其分布进行了介绍,同时也整理和修订了这些种的汉语学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有关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献研究发现,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继续教育动机、继续教育课程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模式等这几个方面。文章主要针对我国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内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以后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魏文娟  任炳忠 《昆虫知识》2004,41(2):123-126
从研究材料、研究方法、染色体研究在昆虫分类上的应用 3个方面对我国昆虫尤其是直翅目昆虫的细胞分类学研究情况作了简要的概述 ,并着重论述了直翅目昆虫的核型及带型的研究现状 ,同时对我国直翅目昆虫分类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从源头创新、基因转移技术、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专利分析四个方面探讨了我国转基因Bt抗虫棉的重大进展。且从靶标昆虫与非目标昆虫两个方面重点对转基因的生态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加速我国转基因棉研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民族植物学研究二十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民族植物学研究在二十年问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综述.民族植物学于1896年诞生于美国,1982年被引入中国,1987年我国第一个民族植物学研究室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成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民族植物学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理论体系、内容、方法和途径,将民族植物学从基础描述性研究推进到了应用研究,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牛物多样性保护和农村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等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若十进展.本文对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植物学的发展历史,取得的研究进展与成果,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民族植物学的理论创新与发展,以及推进民族植物学在我国的发展等进行了回顾和简述,并提出我国民族植物学未来发展三个方而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