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西省的束腰蟹经研究计六个新种,本文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两种眉足蟹科蟹类的形态特征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描述了解放眉足蟹和日本冠鞭蟹的形态特征,并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分析了解放眉足蟹和日本冠鞭蟹的遗传多样性现状。解放眉足蟹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白色,甲壳呈琵琶形,背部中线隆起,表面较光滑,步足扁平,指节弯曲明显;日本冠鞭蟹的主要形态特征为体红褐色,甲壳呈卵形,头胸甲长大于甲宽,有许多白色斑点,步足简化成铲,上有刚毛。在长度为659 bp的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上,解放眉足蟹20个个体共检测到15个单倍型,平均GC含量为33.26%,单倍型多样度为0.9421,核苷酸多样度为0.0059;日本冠鞭蟹20个个体共检测到15个单倍型,平均GC含量为47.65%,单倍型多样度为0.9415,核苷酸多样度为0.0061。基于K-2P模型计算得到解放眉足蟹和日本冠鞭蟹种间遗传距离为0.2705,解放眉足蟹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日本冠鞭蟹个体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06,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以Emerita emeritus为外群构建系统树,不同蝉蟹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表明COⅠ基因可以作为蝉蟹DNA条形码辅助分类。  相似文献   

3.
本报道北京自然博物馆馆藏膜壳蟹Hymenosomatidae共5种,其中篦额滨蟹Halicarcinus messor Stimpson与中华拟薄板蟹Elamenopsis sinensis(Shen)曾发现于中国东海,这次标本检查中发现中华拟薄板蟹在广东沿海也有分布。其它三种均为新种,分别定名为长指薄板蟹Ekamena longidactylis sp.nov.,长足滨蟹Halicarcinu  相似文献   

4.
江西省的束腰蟹经研究计六个新种,本文予以详细的描述报道。模式标本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西双版纳6种淡水蟹类的种类组成及分布,其中包括二新种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梭子蟹科六种海产蟹的RAPD标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取日本蟳(普陀、嵊泗两个自然群体)、锈斑蟳、锐齿蟳、三疣梭子蟹、红星梭子蟹、青蟹共6种海产蟹,用RAPD方法检测了其基因组DNA的多态性。在事先优化的反应条件下,用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23条多态性片段,片段大小在500~14000bp。在123条扩增片段中,6种蟹共享的片段有2条,3种蟳有13条,2种梭子蟹有16条;6种蟹之间随机扩增DNA片段的共享度在0.0606~0.8000,相对遗传距离指数在0.2000~0.9394。根据获得的相对遗传距离指数,用PHYLIP3.5软件包中的UPGMA和NJ方法进行聚类处理。UPGMA和NJ聚类图均显示三疣梭子蟹和红星梭子蟹先聚在一起,再和青蟹聚在一起。6种蟹的亲缘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该总科内部亲缘关系及其与线粒体基因排序之间的相关性, 研究以方蟹科(Grapsidae)白纹方蟹(Grapsus albolineatus)为代表种, 测定其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其全长为15577 bp, 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 22个tRNA基因, 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组碱基组成为33.4% A、12.0% G、20.6% C和34.0% T, 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67.4%)。除ATP8和ND1以G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 其余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 除COⅡ和Cyt b以T作为不完全终止密码子外, 其余基因均以TAN作为终止密码子。亮氨酸(Leu)和半胱氨酸(Cys)分别是使用频率最高(15.28%)和最低(0.81%)的两种密码子。除tRNA-Ser1缺少DHU臂外, 其余tRNA均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基于13个蛋白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时构建了方蟹总科的贝叶斯树(BI)和最大似然树(ML), 两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扑拓结构一致, 均显示所有方蟹科(Grapsidae)种类聚在一起, 其中白纹方蟹与同属的细纹方蟹(G. tenuicrustatus)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手蟹科(Sesarmidae)与怪方蟹科(Xenograpsidae)形成姐妹群关系后与地蟹科(Gecarcinidae)聚为一支, 三者与方蟹科互为姐妹群, 弓蟹科(Varunidae)则为相对独立的一支。研究还比较分析了方蟹总科(Grapsoidea)的线粒体基因排序情况, 并发现方蟹总科基因重排和系统发育有着明显的相关性。研究系统地阐述了方蟹总科的系统发育关系, 为更好地理解基因重排和系统发育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描述采自福建永安的马来溪蟹属Malayopotamon Bott,1968一新种-永安马来溪蟹M.yonganense sp.nov.。孳生于海拔600-700m的小山溪中。蟹体肺吸虫囊蚴感染率81.8%。  相似文献   

9.
何森  胡金林 《蛛形学报》1999,8(1):30-31
记述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县茶园的蟹蛛科绿蟹蛛属1新种,广西绿蟹蛛Oxytate guangx-t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描述了在中国江西、湖南及广东三省发现的华溪蟹属Sinopotmon三个新种:不等叶华溪蟹S.unaequum,sp.nov.,双叶华溪蟹S.bilobatum sp.nov.及南岭华溪蟹S.nanlingense SD.nov.  相似文献   

11.
高鳍带鱼遗传变异及与近缘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鳍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Linnaeus,1758分布广泛、形态多变,与近缘种间辨别困难,在其种群鉴别、物种分类及系统进化上争议较大。本项研究通过测定采自海南三亚外海高鳍带鱼疑似种11个个体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结合已报道的该物种其它地理种群及其近缘种的同源序列,采用生物软件对碱基组成和序列变异进行分析,计算Kimura双参数净遗传距离和分歧时间,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分化固定指数(FST)计算,并以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为外群构建NJ、ML系统树,综合探讨世界范围内高鳍带鱼的遗传变异及与近缘种间的系统进化关系。根据所得分子数据并结合形态学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采自海南三亚外海的带鱼是高鳍带鱼T.lepturusLinnaeus,1758,该物种在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有分布;2)海南三亚外海、非洲西岸和大西洋西岸的高鳍带鱼是同一个物种的3个地理种群,彼此间遗传分化显著;3)高鳍带鱼是带鱼属中最新演化的种类,与日本带鱼T.japonicus、带鱼未定种Trichiurussp.2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短带鱼T.brevis则是比它们原...  相似文献   

12.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评价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主要引进群体间遗传关系、遗传分化及基因流状况,研究利用12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以埃及土著群体为对照组,分析中国大陆尼罗罗非鱼9个代表性引进群体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①群体间四种遗传距离[DA、DC、DSW和(δμ)2]同时表明,USA群体和EGY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小[DA=0.2174,DC=0.4140,DSW=0.8769,(δμ)2=22.6904];DA和DC表明GD群体和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A=0.5851,DC=0.6789);DSW和(δμ)2表明USA群体与XJF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SW=4.0907,(δμ)2=138.18]。② EGY群体和GD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小(FST=0.0326,RST=0.0337),XJF群体和LY群体间遗传分化最大(FST=0.2098,RST=0.2655)。所有成对群体间均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P < 0.05)。③群体间系统树显示,WY群体、GD群体、EGY群体和USA群体被聚为一类,BL群体、LY群体和EW群体被聚为一类,JNM群体和GLD群体被聚为一类,XJF群体位于独立的分支;贝叶斯聚类分析将10个群体划分为2类,XJF、BL、LY、EW群体被归入第一类,WY、GD、EGY、USA、GLD和JNM群体被归入第二类。分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支持了系统树和贝叶斯聚类分析的结果。④根据成对FST值和RST值估算的群体间历史基因流平均值分别为2.4427和2.1983。群体间近期基因流检测结果显示,各群体中发生第一代迁移的个体数在0-7个,占样本数的0-23.3%。总体而言,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群体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历史基因流和近期基因流。研究结果为开展我国尼罗罗非鱼引进群体的种质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泡沙参同工酶基因位点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 ,对来自天然群体 (居群 )的泡沙参 (Adenophora potaninii Korsh.)及其人工杂交子代进行了 8种同工酶的电泳检测和谱带遗传分析 ,以确定编码这些酶系统的基因位点和等位基因。选用 4种不同的凝胶缓冲系统 ,对下列不同酶系统进行了酶谱的遗传分析 :天冬氨酸转氨酶 (AAT)、酯酶 (EST)、甲酸脱氢酶 (FDH)、谷氨酸脱氢酶 (GDH)、异柠檬酸脱氢酶 (IDH)、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酶 (ME)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结果表明 ,这 8种酶系统至少由 1 8个基因位点编码 ,其中 1 2个位点为遗传稳定的等位酶位点 ,是可靠的遗传标记。酶谱的分离式样表明 ,EST为单聚体结构 ,AAT、FDH、IDH、SOD为二聚体结构 ,GDH为六聚体结构。最后对同工酶的器官和发育特异性以及同工酶基因位点的遗传分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染色体数据,对9种较为常见的痂蝗进行了比较分析,并运用SPSS系统分析软件构建了反映各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系统树;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各种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推测.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蝽科精巢形态差异,以及据此反映的属种间亲缘关系,对蝽科9属13种昆虫精巢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蝽科精巢形态在属内种间具有相对稳定性,属间、亚科间具有差异性.蝽科输精管种间变异大.基于精巢长度、宽度、面积及长宽比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斑须蝽属Dolycoris、绿蝽属Nezara、茶翅蝽属Halyomorpha关系较近,并与二星蝽属Eysarcoris形成并列关系.菜蝽属Eurydema、麦蝽属Aelia、珠蝽属Rubiconia亲缘关系密切.而果蝽属Carpocoris与条蝽属Graphosoma形成不同分支的特殊进化关系.因此,蝽科精巢可作为属级、亚科级的形态和数值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6.
应用RAPD-PCR的方法,选用24个随机引物,分析来自不同地区的7株微囊藻的基因组多态性。结果显示,Microcystis.viridis及M.wesenbergii明显与M.aeruginosa区分开。M.aeruginosa分为两个可视为不同种的异源分类单位。作为对照的Anabaena sp.7120与其他微囊藻株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基因型及更远的遗传距离。 此项研究表明,以基因型而不是表现型为基础,分析蓝藻种内及种间区别是可能的。因此,为解决蓝藻分类问题,特别是在种和属的水平上,提供了重要的线索。结合正在进行的用特异性及准确性强的引物区分微囊藻产毒及非产毒株的方法,RAPD-PCR可望将微囊藻产毒及非产毒株进化关系澄清。  相似文献   

17.
18.
13种石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AFLP技术对13种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E ACT/M CAC、E AAC/M CAC和E ACA/M CAC分别对这13种材料进行扩增,得到丰富的条带。在100-300bp共得到346条带,多态性带342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8.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54处,可将13种材料分为Ⅰ、Ⅱ、Ⅲ类。Ⅰ类包括:串珠石斛、铁皮石斛、广东石斛、重唇石斛、晶帽石斛、细叶石斛、滇桂石斛、报春石斛、玫瑰石斛、球花石斛;Ⅱ类包括:鼓槌石斛;Ⅲ类包括:美花石斛(花,浅红)、美花石斛(花,淡白)。AFLP分析结果与传统分类学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标记技术对石斛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分类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七种鼠科啮齿动物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比较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测定浙江省金华地区7种鼠科啮齿动物的总消化道及各消化器官的长度和重量,与其食性和生境作比较,旨在检测近缘种之间消化道长度和重量的差异,家栖种类与野栖种类消化道形态的差异,野外捕获动物带回实验室处死,解剖分离消化道为胃,小肠,盲肠和大肠,精密直尺测定各器官的平展长度,纵剖肠道,生理盐水冲净内容物,65℃恒温干燥后称得干重,研究结果表明,消化道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消化道重量的种间差异;盲肠和大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小肠长度的种间差异,植食性野栖种类的胃,盲肠和大肠大于杂食性家栖种类,而两类动物小肠长度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10种冬青属植物遗传多样性RAPD和AFL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RAPD和AFLP技术,对10种冬青属植物基因组进行DNA片段扩增,以研究该属种间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在RAPD分析中,通过对100种10个碱基随机引物的筛选,发现11种引物能得到多态性较高扩增产物,11种引物共扩增出301条多态性条带,多态率为98.63%.在AFLP分析中,3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均扩增出了丰富的多态性片段.利用RAPD和AFLP技术分析,结果按UPGMA类平均法进行聚类,聚类结果显示冬青和代茶冬青,木姜冬青和浙江冬青以及光枝刺缘冬青与毛枝三花冬青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