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设计了6个不同蛋白质水平(39.9%,43.7%,46.8%,51.6%,55.7%,59.1%)的等能饲料,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水温为27.5±0.2℃的条件下对南方鲇幼鱼进行了43d的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随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升高,特殊体重生长率(SGR)、饲料干物质转化率(FCEdm)、蛋白质转化率(FCEp)、能量转化率(FCEe)和蛋白质效率(PER)均产生了显著的差异(P<0.05);干物质摄食率(RLdm)与饲料蛋白质含量负相关(r=-0.62,P<0.01);蛋白质摄食率(RLp)与饲料蛋白质含量正相关(r=0.96,P<0.01);能量摄食率(RLe)不受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影响(P>0.05).通过讨论提出南方鲇饲料的最适蛋白质含量为47%~51%. 相似文献
2.
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Ⅰ.人工饲料的消化率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循环水养殖系统在27.5℃条件下,用人工饲料持喂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6周。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指示物,测定了蛋白质含量为35%至60%(变化梯度为5%)的6种等能(20kJ/g)试验饲料的消化率,实验结果表明,饲料蛋白南水平由39.86%升至55.73%时,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Ddm)、蛋白质表观消化率(Dp)、脂肪表观消化率(D1)、能 相似文献
3.
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中大豆蛋白水平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以初始体重为 2 3 .78± 0 .0 9g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 ,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 6周的生长实验。以大豆蛋白分别替代 0 %、1 3 %、2 6 %、3 9%、5 2 %和 6 5 %的鱼粉蛋白 ,配制成 6种等氮 (粗蛋白为 48%)、等能 (总能 2 0 KJ/ g)的饲料 ,用于探讨饲料中鱼粉蛋白与大豆蛋白的不同比例对南方鲇生长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实验在 2 7.5± 0 .2℃水温条件下进行 ,溶氧维持在 5 mg/ L以上 ,光照周期为 1 4L:1 0 D。实验结果表明 ,当大豆蛋白分别替代1 3 %、2 6 %和 3 9%的鱼粉蛋白时 ,3组之间的特定生长率 (SGR)的差异不显著 (P>0 .0 5 ) ,但均显著高于 5 2 %和 6 5 %替代水平 (P<0 .0 5 )。其中 1 3 %和 2 6 %的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5 ) ;3 9%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 (SGR)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 (P>0 .0 5 ) ;而 5 2 %和 6 5 %替代水平的特定生长率 (SGR)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0 .0 5 )。饲料转化率 (FCE)、蛋白质效率 (PER)和蛋白质累积率 (PPV)分别在各处理组之间的差异关系与特定生长率 (SGR)在各组之间的变化相类似。因此 ,本文提出南方鲇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 3 9%的鱼粉蛋白是适宜的 ,过量的添加将影响南方鲇的生长及饲料转化率。通过分析认为大豆蛋白影响南方鲇生 相似文献
4.
2002年6—8月对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Chen)(初始体重12.93±0.13g)进行人工配合饲料的喂养实验。实验以白鱼粉、玉米油、糊化玉米淀粉分别作为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CBH)原料。配制等蛋白质(含量为40%),等脂肪(含量为10%),不同CBH梯度的6组饲料,饲料CBH水平分别设计为0%,6%,12%,18%,24%,30%。实验每水平设4个重复,采用室内循环水养殖系统,在27.5℃下以饱足日粮水平喂养8周。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淀粉水平的增加,摄食率和生长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饲料CBH水平不超过18%时,不会对饲料成分的消化率产生显著影响,但添加量超过18%会降低CBH的消化率。综合实验结果分析:南方鲇生长的最适CBH为12%—18%。 相似文献
5.
南方鲇的营养学研究:饲料中大豆蛋白水平对消化率及摄食率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23.78±0.09g的南方鲇为实验对象,以Cr2O3作为测定饲料消化率的指示物,以大豆蛋白分别替代0%、13%、26%、39%、52%和6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6种等氮(粗蛋白48%)、等能(总能20KJ/g)的饲料,用于探讨饲料中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对南方鲇消化率及摄食率的影响。实验在27.5±0.02℃水温条件下进行6周,溶氧维持在5mg/L以上,光制为14L∶10D。结果表明,饲料中不同比例的鱼粉蛋白与大豆蛋白对南方鲇的消化率及摄食率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南方鲇对于物质、蛋白质、脂肪和能量的消化率随着大豆蛋白替代率的提高而逐步下降,当替代量为65%时,其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而南方鲇的摄食率均随着饲料中大豆粉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当大豆蛋白替代鱼粉蛋白超过39%时,摄食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通过分析认为,消化率是限制南方鲇利用大豆粉的重要因素,而摄食率不是影响其利用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南方鲇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营养、饲料与鱼类消化酶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蛋白含量分别为44.8%、29.1%和13.3%的饲料饲养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并在第0d、15d、25d和50d对胰脏、胃黏膜、前肠黏膜和后肠黏膜的胃蛋白酶(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显示:1)饲料中蛋白含量为29.1%—44.8%时南方鲇的生长速度显快于低蛋白含量饲料(13.3%);2)在实验后期(25d后),中等蛋白含量饲料组南方鲇的生长速度比其他两组快,此阶段该组鱼胃黏膜的胃蛋白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而另两组该酶活性则呈下降趋势;低蛋白饲料组前肠黏膜和后肠黏膜的淀粉酶活性在实验后期急剧下降,与该组鱼的生长最慢相关联;3)在实验的50d内,不同蛋白含量饲料对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在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特征影响不大。实验期间,南方鲇消化器官中这两种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表明,在实验的不同阶段,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对南方鲇胃蛋白酶和淀粉酶的合成、分泌和活性大小的影响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已有研究表明,肉食性鱼类对饲料碳水化合物(CHO)利用较差[1,2,摄食过高水平CHO饲料后,鱼体血糖持续偏高[3,4],造成代谢负荷(Metabolism burden)加重[4],导致鱼体的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降低 [5,6],损害肝脏功能[7],影响鱼体的免疫力[8].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在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等肉食性鱼类的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的CHO可以提高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9,10],提示这些肉食性鱼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CHO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8.
南方鲇脑垂体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对不同发育阶段南方鲇脑垂体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南方鲇脑垂体由两个不同部位的胚胎细胞形成。源自胚胎原始口腔顶壁的上皮细胞团构成垂体的前、中腺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 ;从间脑腹面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构成神经垂体和部分后腺垂体。受精后 32h ,原始口腔上皮细胞增生 ,口腔顶壁细胞群内凹 ,开始向内迁移 ;受精后 38h ,上皮细胞与口腔顶壁分离 ,形成实心细胞团 ,并沿着前脑腹面向间脑方向迁移 ;受精后4 5h ,细胞团迁移到间脑底部下方 ;初孵仔鱼原始口腔顶壁上皮细胞团位于间脑底部 ,与漏斗体接触 ;出膜后 36h ,上皮细胞团与漏斗体分离出来的细胞结合 ;出膜后 4 8h ,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清晰可辨 ;出膜后 4d ,腺垂体可区分前、后两部分 ;出膜后 6d ,GH细胞开始分化 ;出膜后 10d ,前、中、后腺垂体分化形成 ;出膜后 4 8d ,除GTH细胞外 ,其他分泌细胞均已分化 ;6月龄 ,分泌细胞分化完成。 1冬龄和 2冬龄幼鱼脑垂体仅前、中、后腺垂体体积及分泌细胞比例和部分细胞的超微结构与成鱼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南方鲇免疫力的影响,配制含0%、15%和30%糊化玉米淀粉的等能饲料分别作为对照、中水平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CHO)饲料,以体重为20.7±0.5g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水温27.5±0.2℃的条件下以对照饲料驯化15d后,测定以3种饲料投喂02、、48、、12和16周时南方鲇鱼体的血清溶菌酶活性、抗菌活性和血清总蛋白含量。结果发现,中水平CHO组血清溶菌酶活性在4周和12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时间点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高CHO组在2—12周期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16周时与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第4周到第16周,中、高CHO组血清抗菌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中、高CHO组之间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在16周时,中CHO组和高CHO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其余时间点三组间差异均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饲料中含15%的CHO对南方鲇生长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了鱼体免疫力,且免疫抑制作用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提高而加强。综合分析本研究的结果提出,饲料碳水化合物是抑制南方鲇免疫力的一个重要因子。提高溶菌酶类蛋白质的合成速率是该种鱼在长期饲料CHO营养胁迫下的适应机制之一,表观上反映为血清蛋白含量的升高。通过比较观察饲料CHO对南方鲇生长和免疫力的抑制作用,提出应当综合二者的观测结果来评价CHO饲料对鱼类的营养胁迫及适合状况。 相似文献
10.
配制含0%、15%和30%糊化玉米淀粉的等能饲料分别作为对照、中水平和高水平碳水化合物(CHO)饲料,以体重为50.5±0.6g的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水温27.5±0.5℃的条件下以对照饲料驯化15d后,分别测定了以三种饲料投喂的南方鲇在餐后3、61、2、24和48h的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K)和磷酸果糖激酶(PFK-1)的活性和血糖水平。结果发现,中、高水平CHO组HK活性在餐后24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时间点各组间无显著差异;GK活性随CHO水平增加而增加,但其活性的绝对值远低于HK;PFK-1活性在各组间及同组内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认为,南方鲇体内葡萄糖磷酸化主要由HK催化,但其活性受饲料CHO水平的影响不明显;GK活性受饲料CHO的诱导而增高,使葡萄糖磷酸化加速,但最大增幅不超过30%;此外,催化果糖-6-磷酸进一步转化为果糖-1,6-二磷酸的PFK-1活性不受饲料CHO水平的影响,因此糖酵解过程的这两个代谢环节均不能在鱼体吸收高糖营养后有效地加速,这应当是该肉食性鱼类在高水平CHO营养条件下产生高血糖积累的重要原因。实验结果表明,血糖变化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中水平和高水平CHO组的血糖峰值均出现在餐后12h,这作为在该类研究中设定血液取样时间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南方鲇的繁殖生物学研究:性腺发育及周年变化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依形态学特征将南方鲇性腺的发育分为6个时期,据组织学特点将雌雄性细胞的变化各分为6个时相,幼鱼的精原细胞经历时间比卵原细胞长;发育的早期和中期,精母细胞的发育速度不同步,但到晚期则趋于同步化,3时相卵母细胞仍有卵黄核,大,小核仁数随卵母细胞的发育而变化,精孔细胞和卵胶膜源于滤泡细胞,雌雄鱼成熟年龄均为3龄,繁殖期3-5月,一次产卵类型,繁殖时不能将卵完全产出。 相似文献
12.
南方鲇的繁殖生物学研究:繁殖时间,产卵条件和产卵行为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南方鲇的雌鱼3-4龄性达成熟,雄鱼2—3龄性达成熟;在此期间,同龄组中已成熟个体的体长、体重、肥满度和成熟系数的平均值均大于未成熟个体。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5月中旬,其间,嘉陵江平均水温为15—24℃。雌鱼的性腺在6-8月由Ⅵ期退化至Ⅱ期,9至11月经Ⅲ期发育至Ⅵ期,12月至来年2月以Ⅳ期性腺状况越冬。雌、雄鱼成熟系数周年曲线均为单峰型,该种鱼为单批产卵类型。产卵场为流水卵石浅滩,水深0.4-1.5m,流速每秒0.7m左右。产卵前雌雄亲鱼有相互激烈追逐、咬斗的发情行为.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PEG沉淀结合Sepharose-4B柱层析法分离纯化了健康非免疫状态下南方鲇血清免疫球蛋白,在SDS-PAGE电泳条件下血清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的分子量分别约为77 kD和27 kD。应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制备了4个南方鲇免疫球蛋白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并对这些单克隆抗体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经抗体亚级份测定,其中IgG1有2株,IgG2a有1株,IgG2b有1株;抗体滴度为104—106,有三株单抗具有Western-blot反应特性,识别南方鲇免疫球蛋白的重链。4株单抗都能特异地识别南方鲇、鲇的免疫球蛋白,而与鲫、草鱼、罗非鱼、斑点叉尾、光泽黄颡鱼血清以及水产动物常见病原菌如气单胞菌、爱德华氏菌、弧菌、柱状屈桡杆菌、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等无任何交叉反应。单克隆抗体F4-A12对纯化的南方鲇免疫球蛋白的检测灵敏度为31 ng。实验结果证明这些单抗具有高度特异、高度灵敏等特点,可用于南方鲇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分析、免疫应答水平监测和病原诊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产于沱江的大口鲇Silurusmeridionalis成鱼阶段食性和生长等生物学资料。食物以鱼类为主,4龄前生长迅速,体长与体重相关关系方程式为:W=11.5509BL2.9801,r=0.9914,原因可能与沱江饵料丰富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6.
摄食对南方鲇耗氧和氨氮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流水式呼吸仪,在水温27.0±0.5℃条件下同时测定了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Chen)摄食前后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实验结果表明:摄食前标准耗氧率和标准排氨率分别为116.4±6.4mgO2/kg/h和6.9±1.4mgNH4 /kg/h。摄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均呈现迅速上升,到达最大值后再缓慢下降,然后恢复到静止水平的变化趋势:最大值分别为358.8±11.4mgO2/kg/h和76.1±2.5mgNH4 /kg/h;最大值出现时间分别为10.8±1.4h和10.1±0.9h;摄食后耗氧率和排氨率发生改变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6.0±2.3h和37.2±2.8h;耗氧总增量和排氨总增量分别为88.3±2.7mgO2和23.1±1.7mgNH4 。实验结果显示,鱼类排氨率在摄食后的变化过程与其耗氧率的特殊动力作用(SDA)具有类似的特征,表明二者在能量代谢机制上相互关联;南方鲇的SDA总耗能的79.4%由蛋白质分解代谢所提供。 相似文献
17.
南方鲇消化道杯状细胞分布及类型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研究应用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方法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消化道杯状细胞的分布特点进行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南方鲇消化道杯状细胞的数量从肠前段、肠中段到肠后段,呈现递增趋势,有杯状、囊状和梨形三种不同的形态,AB反应阳性,PAS反应阴性,分泌物主要含酸性粘多糖,属Ⅱ型粘液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