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比较山美水库两种入侵齐氏罗非鱼(Coptodon zillii)和伽利略罗非鱼(Sarotherodon galilaeus)种群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21年3—10月份在山美水库逐月采样,分析了繁殖时间、性比、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和成熟卵径等特征。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均于4月份开始繁殖,齐氏罗非鱼繁殖高峰为7月, 10月结束繁殖;伽利略罗非鱼繁殖高峰为6月, 9月结束繁殖。齐氏罗非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009.85±1305.69)粒、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67.32±15.63)粒/g、平均体长相对繁殖力为(31.31±5.03)粒/mm;伽利略罗非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1701.85±591.29)粒、平均体重相对繁殖力为(6.46±0.87)粒/g、平均体长相对繁殖力为(8.22±2.33)粒/mm;齐氏罗非鱼的绝对繁殖力、体重相对繁殖力和体长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伽利略罗非鱼,平均成熟卵径则显著小于伽利略罗非鱼。齐氏罗非鱼和伽利略罗非鱼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分别为1.59和1.83,两个种群的雌雄性比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偏离1﹕1。研究表明两种共同入侵的罗非鱼种群具有不同的繁殖...  相似文献   

2.
对广东省11个地区中4种不同生境下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种群的可量性状特征、年龄结构、性比和密度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福寿螺的可量性状特征在不同生境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体重与壳高之间关系符合异速生长方程,且不同生境下有不同的异速指数;福寿螺种群在不同生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年龄结构,稻田、沟渠中种群表现为增长型,废田、池塘中种群表现为稳定型;生境因素对福寿螺的性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性比与体重的关系影响显著(P0.05);福寿螺种群增长受密度制约,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制约效应存在差异,沟渠中最小,池塘中最大,稻田和废田居中。本研究表明,生境条件对福寿螺的可量性状特征、种群结构均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生境下福寿螺种群的增长潜力也不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湖南沅水下游?繁殖期内繁殖力和卵径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分析鱼类繁殖期内繁殖力和卵径变化趋势, 研究于4—10月在沅水下游逐月采集180尾?(Hemiculter leucisculus), 分析81尾雌性成熟个体的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 ?的性体指数在5、6月最高, 其次在7、8和9月, 在4和10月最低。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30116±19390)粒, 以10000—30000粒为主, 相对繁殖力的平均值为(650±324)粒/g, 以400—800粒/g为主。绝对繁殖力与体长、空壳重呈幂函数关系(P<0.05)。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在5和6月最大, 7、8和9月次之, 在4和10月最小。不同月份成熟卵子的卵径无显著差异, 补充卵子的卵径在5和6月最大, 暗示5和6月分批繁殖次数较多。不同繁殖时期的分批繁殖力、繁殖次数不一样, 对评估种群的繁殖潜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较不同水系繁殖力发现, 湖泊种群的个体繁殖力普遍大于河流种群, 沅水种群的个体繁殖力跟湖泊种群的相似, 可能与其具有类似湖泊的缓流水或静水生境有关。研究揭示了?的基本繁殖特征, 为渔业资源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繁殖群体的环境条件、形体特征、卵巢发育与繁殖力方面对广东从化地区溪流、池塘、农田3种不同生境的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种群展开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无论流动水体溪流还是静水水体池塘和农田,食蚊鱼的繁殖期均在3~12月份,繁殖群体中雌鱼占比明显高于雄鱼(Chi-Square test,P0.01)。雌鱼周年平均体长及体重,池塘生境的显著大于农田和溪流生境。农田生境中雌鱼的个体怀卵量(24.1±12.1)粒,体重相对繁殖力(57.5±31.0)粒/g,二者均明显高于溪流生境[(16.6±11.6)粒,(40.8±15.5)粒/g]与池塘生境[(18.9±16.3)粒,(35.7±19.1)粒/g],但农田生境雌鱼成熟卵子的卵径显著小于溪流和池塘生境。结果表明,在环境稳定的池塘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k-对策特性;在人为干扰较大的农田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策略偏向r-对策特性。不同类型生境中食蚊鱼的繁殖特性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与其栖息环境的稳定性和饵料生物的丰富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于西藏自治区昂仁县浪错采集兰格湖裸鲤(Gymnocypris chui)307尾,开展种群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浪错兰格湖裸鲤在3~5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7龄,体长217mm,体重122.68g,成熟系数为3.92%;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年龄为6龄,体长198 mm,体重91.93 g,成熟系数为3.34%。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18 mm,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绝对繁殖力为862~8 933粒/尾,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885±2 765)粒,相对繁殖力为7~43粒/g,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5±11)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正相关,相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的相关性不显著。繁殖群体性比(♀︰♂)为1︰0.967,符合1︰1比例。  相似文献   

6.
长江宜昌段鲢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在长江中下游宜昌江段共收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样本433尾,进行繁殖生物学研究。该江段鲢的繁殖时间为每年的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7月为盛产期。繁殖群体体长310~927 mm,体重600~17 090 g,由3~7龄共5个年龄组组成,3龄群体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占繁殖群体的45.2%。雌雄性比为1.43︰1,雌雄群体间体长-体重关系存在显著性差异(0.01P0.05)。采用Logistic方程推算出初次性成熟雌性个体体长为482.3 mm,体重为2 206.7 g;初次性成熟雄性个体体长为484.0 mm,体重1 677.5 g。卵径(1.01±0.12)mm,大小分布呈单峰型,为单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477 662±9 631)粒,相对繁殖力为(93.38±5.92)粒/g,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大。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宜昌江段鲢总体表现为卵径相对较小而繁殖力较大。  相似文献   

7.
于2015年6—10月采集了18°N—28°N共计11个纬度的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卵斑,调查基本覆盖福寿螺在中国的南北分布界限,对各纬度卵斑的长、宽、高、重量、体积、卵粒数量和卵粒直径进行了测量,对所测量的卵斑性状在纬度间的差异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纬度卵斑性状与卵粒数量进行了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跨所有纬度,卵斑的长度、宽、高、重量和体积分别为20~60 mm、10~26 mm、6.5~18 mm、0.6~5.1 g、1.0~7.0 cm~3,均值分别为35.94 mm、15.12 mm、10.53 mm、1.9 g、3.0 cm~3;每块卵斑的卵粒数量为81~621粒,卵粒数集中在110~400,平均卵粒数为279粒·块~(-1),卵粒直径在1.35~3.00mm,平均直径为2.16 mm;福寿螺卵斑长、宽、高和体积在纬度间无显著差异性;卵斑重量及卵粒数在纬度间存在显著差异,高纬度地区卵斑重量和卵粒直径相对较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不同纬度预测福寿螺卵粒数量需要不同的卵斑性状特征,19°N需要宽和体积两个表型性状;20°、21°N则只需要体积一个表型性状;25°、26°、27°N则只需要卵斑重量一个表型性状;跨所有纬度需要长(x_1)、宽(x_2)和体积(x_3)3个卵斑性状共同预测卵斑的卵粒数量(y),预测公式:y=3.897x_1+9.042x_2+46.152x_3-135.044。本研究能够为将来探讨福寿螺繁殖特性在空间上的变异特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一定的借鉴,为针对性开展福寿螺的分布预测及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的营养成分组成差异以探讨其在综合防治中的潜在利用价值,分析了鱼塘、沟渠和水田3种生境福寿螺以及黑白肉色福寿螺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鱼塘福寿螺的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沟渠福寿螺的灰分含量最高,水田福寿螺的水分、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低,沟渠和鱼塘福寿螺的粗蛋白含量都高于13%,鱼塘福寿螺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含量和必须氨基酸指数均最高,但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低;水田福寿螺的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于沟渠福寿螺,必需氨基酸指数依次是鱼塘>水田>沟渠,白肉福寿螺的总体营养价值较黑肉福寿螺高,福寿螺的总体必需氨基酸组成与鱼粉(CP53.5%)较为接近;在利用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境和不同肉色福寿螺营养组成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张氏(餐)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赤水河河口段张氏(餐)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9月份为其繁殖期;最小性成熟个体为雌性体长77mm,体重5.3g;雄性体长108mm,体重9.4g,均为1龄;繁殖群体性比为1.07:1,由4个年龄组组成,其中2龄个体占绝对优势.性成熟系数3-7月份逐渐增大,然后持续减小,至12月降到全年最小值.卵径(0.75±0.14)mm呈单峰型,绝对繁殖力(11010±7723)粒,相对繁殖力(275.1±138.4)粒/g,每克卵巢卵粒数(3789±1389)粒.该种为单批产卵类型鱼类.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体长、体重和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相似文献   

10.
认识鱼类的生活史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是鱼类物种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于2009年5月至2010年4月研究了黄山地区徽水河中宽鳍鱲(Zacco platypus)的年龄、生长和繁殖。共采集标本352尾,雌雄性比为0.49∶1,与1∶1差异显著。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雌、雄个体的最大寿命均为3龄;年轮主要形成于3月份。全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关系式表达为W=6×10–6L3.10;全长和鳞径呈线性关系,且两性间差异显著,关系式分别表达为L♀=29.58R+38.84和L♂=33.17R+34.99;2龄个体的退算全长在雌、雄两性间无显著性差异。繁殖时间为4—7月份;2龄时达50%初次性成熟,其个体全长为98.22(雌)和105.69 mm(雄);绝对繁殖力为(758±362)卵粒,相对繁殖力为(77.38±22.15)卵粒/g。同已有的少量研究资料相比较,徽水河宽鳍鱲的年龄结构较北京地区种群的相对简单,个体生长较同为黄山地区的浦溪河种群相对快速,这种生活史特征差异可能是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的作用结果,但有关宽鳍鱲各生活史特征之间的权衡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响应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