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辉  姜传明 《生态学报》2000,20(3):378-383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林地组分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 ,重点研究了该组分在 1 988~ 1 996年期间的一般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 ,龙华地区由于快速城市化过程导致林地受到强烈的分割和转化影响 ,总面积损失了 4 9% ,并导致碎裂化、相邻度等景观结构特征发生显著变化。林地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1 988~ 1 992年为大面积林地的碎裂化阶段 ,1 992~ 1 996年为小面积残遗斑块被大量转化阶段 ,最终使原来环绕龙华盆地周围的连续林地分布区域被分割成几个孤立的岛屿。1 988年工作区内林地呈低孔隙度水平的宏观异质性分布 ,1 992年呈随机分布 ,1 996年为高孔隙度水平的宏观异质性分布。研究还表明信息熵法和孔隙度指数可以优势互补 ,二者同时使用有助于全面了解景观异质性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成区和新开发区两种建设用地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研究期间斑块数量、平均面积大幅度增加,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建成区增长主要有大型居民点持续扩张和独立小斑块不断产生两种模式。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时期是1990-1994年;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建成区一直表现出显著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但孔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龙华地区城镇用地动态模型建设及模拟研究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曾辉  喻红  郭庆华 《生态学报》2000,20(4):545-551
在1988~1996年时段景面遥感制的基础上,利用细胞自组织模型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城镇成区的动态变化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模型其选择了高程,城率、限最近干线公路的生趣距离,斑块相邻度指数和形状指数等5个变量参与非域镇用地单元的综合转移概率计算,利用1988~1990年的城镇扩张结果确定不同变量的权重参数,利用1992、1994和196年的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细胞自组织模型可以很好地反映模拟起始  相似文献   

4.
中祁连山浅山区山地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6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数字化祁连山西水自然保护站1:100 000地形图,生成研究区高程图和坡向图,并同植被图叠加,分析各景观组分在空间的分布特征,用定量分析景观结构程序Fragstats分析景观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组分空间分布极不均衡,受海拔和坡向的影响非常明显.草地是面积最大、连结性和完整性最好的景观组分;青海云杉林斑块形状最为不规则,平均斑块面积小而距离近。最易因受到干扰而发生重大变化;宜林地和祁连圆柏林相对于农田、疏林地有较强的扩张特征.杨桦阔叶林各斑块相隔距离大而分散,斑块之间的邻接性很差,破碎化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曾辉  高凌云  夏洁 《生态学报》2003,23(11):2201-2209
利用南昌市1988~2000年期间5个时段的TM卫星影像数据编制了景观组分类型图,并通过叠图分析统计了全部组分类型在4个比较时段的转移概率矩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组分转入、转出贡献率和特定转移过程贡献率等3个动态分析参数,对南昌市的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化引发的建设用地规模急剧膨胀是工作区内景观结构在研究时段内急剧调整的主要原因;农业经营的稳定性需要作为一种重要驱动因素,在农业用地大量流失的同时,使其它景观组分向农田转移成为优势性转移过程类型;地形和水文变化对于林地和水体等组分变化具有次要约束性影响,但对于一些特定优势转移过程的出现则具有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还证实了所提出的3种基于组分转移概率矩阵的量化参数在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研究中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1988—2007年间湿地景观动态变化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曾辉  高启辉  陈雪  李贵才 《生态学报》2010,30(10):2706-2714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安全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深圳地区为工作区,利用多时段遥感资料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1988—2007年期间工作区内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湿地景观动态变化的成因。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深圳市湿地总面积损失了35.7%,不同湿地类型及不同行政单元内湿地的动态变化表现出明显差异。建设用地扩张是工作区内湿地损失的主要原因并且其影响表现为一种非均匀过程;功能差异是导致不同湿地类型之间动态变化差异的主要成因;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条件差异是导致不同行政单元之间湿地动态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杨山  陈升 《生态学报》2009,29(12):6482-6489
基于城乡耦合关系,选择无锡市城市化地域过程和空间范围动态变化显著的城乡耦合地域作为研究实体,综合RS、GIS及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确定1984~2008年5个时段城乡耦合地域范围,并揭示其动态演变过程.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时期城乡耦合地域范围内景观生态格局及其响应变化.结果表明,快速城市化地区城市连续建成区的扩张导致耦合地域同幅扩展;耦合地域内建设用地比例随着耦合地域向外推移和扩展而持续增加,并且其内部的主要建设用地斑块结构稳定性呈现先降后升的特征;耦合地域空间演变引起各类型景观格局密度指数相应变化,建设用地景观增加导致生态景观整体趋于破碎化;而耕地景观相邻边界的主导地位在快速丧失的同时建设用地相邻边界主导地位不断增强,以边界镶嵌度EPD表征的景观交错分布程度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 ,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成区和新开发区两种建设用地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两种类型研究期间斑块数量、平均面积大幅度增加 ,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 ;建成区增长主要有大型居民点持续扩张和独立小斑块不断产生两种模式 ,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时期是 1990~ 1994年 ;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 ,建成区一直表现出显著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 ,但孔隙度水平不断降低 ,中小尺度的分布差异仍然比较明显 ;新开发区受与建成区相同的约束条件限制 ,同样表现为宏观异质性特征 ,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表现尺度大于建成区 .工作区内因城建用地快速膨胀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急需通过土利用政策的调整加以解决 .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时段景观遥感制图信息和景观格局研究方法,对深圳市龙华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建成区和新开发区两种建设用地类型的结构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类型研究期间斑块数量、平均面积大幅度增加,碎裂化程度不断降低;建成区增长主要有大型居民点持续扩张和独立小斑块不断产生两种模式,开发区建设的高峰时期是1990~1994年;受地形和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建成区一直表现出显著宏观异质性分布特征,但孔隙度水平不断降低,中小尺度的分布差异仍然比较明显;新开发区受与建成区相同的约束条件限制,同样表现为宏观异质性特征,空间不均匀分布的表现尺度大于建成区.工作区内因城建用地快速膨胀引起的各种生态问题急需通过土利用政策的调整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地区人类活动对景观结构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77,自引:12,他引:16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利顶  傅伯杰 《生态学报》1996,16(4):337-344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功能及动态变化。研究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对景观结构的影响,探讨人类活动的强弱对生物生境和资源分布格局的干扰,成为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东营市为研究区域,通过选取景观多样性、优势度、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该区人类活动和景观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对景观具有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