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6  
应用7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扬子鳄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密度最高,食道、直肠其次。生长抑素细胞在胃幽门部非常密集,胃体中等,胃贲门部较少,十二指肠偶见。胃泌素细胞主要分布于十二指肠前段,空肠、回肠和直肠偶见。许多血管活性肠肽细胞分布于胃贲门部,胃体和胃幽门部少数。胰高血糖素、胰多肽和P-物质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阳性细胞。结合扬子鳄的  相似文献   

2.
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treptavidin peroxidase,简称S-P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使用六种特异性胃肠激素抗血清对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种类、定位、分布密度及形态进行了研究。在乌龟胰腺中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胰高糖素和胰多肽等4种内分泌细胞,生长抑素、胰高糖素细胞多成簇大量分布于胰岛中;5-羟色胺、胰多肽细胞多散在少量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在乌龟消化道中共检测出5-羟色胺、生长抑素、胃泌素、胰高糖素和P物质等5种内分泌细胞: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以十二指肠处分布密度最高(30.7±4.2),空肠其次,回肠、直肠处最低(12.0±1.0/11.2±3.0);生长抑素细胞仅分布于食道和胃中各段;胃泌素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十二指肠处;胰高糖素细胞分布于胃体至空肠段,以胃幽门部分布密度较高(11.3±1.1);P物质细胞仅布于胃幽门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细胞。与其他爬行动物比较,乌龟胃肠胰系统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既存在着一定共同点,又显示了较大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3.
花臭蛙消化道6种激素阳性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花臭蛙(Rana schmackeri)消化道激素阳性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方法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免疫组织化学法。结果五羟色胺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都有分布,以胃幽门部密度最高,胃体其次,食道和直肠较少;生长抑素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胃和小肠,其中幽门部较多,食管和直肠未见分布。胃泌素阳性细胞只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两个部位检测到。而胰多肽、胰高血糖素和P-物质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见其分布。结论花臭蛙消化道这六种内分泌细胞分布与其他两栖类动物比较,既显示了两栖类动物在生活习性及动物消化生理方面消化道激素阳性细胞分布的某些共性,又显示了不同物种在消化道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食性等方面存在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极北鲵消化道6种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消化道5-羟色胺(5-HT)、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胰高血糖素(Glu)、人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了研究。文中采用Duncan多重比较的方法,对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5-羟色胺细胞在消化道各部位均有分布,胃体(2.80±0.70)和十二指肠(2.60±0.75)分布密度最高,幽门最低(0.85±0.67);胃泌素细胞仅分布于小肠,十二指肠(1.85±0.75)密度最高;生长抑素细胞分布于食管、胃体、幽门、十二指肠和回肠各部位,且幽门(2.25±0.64)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只见于胃贲门部和胃体,人胰多肽细胞和P-物质细胞在整个消化道均未检测到。各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锥体形和梭形等。极北鲵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这种密度分布和形态特点与其他两栖类动物及黑龙江产地的极北鲵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其原因可能与物种、食性和栖息地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北京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应用七种消化道激素抗血清,对北京鸭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促胃素释放肽细胞大量分布于腺胃和肌胃。生长抑素细胞在腺胃和肌胃数量很多,在幽门部密集,且偶见于十地二指肠,胃素细胞在幽门部非常密集,并较多分布于整个小肠,肌胃内亦有少量。5-羟色胺细胞大量见于肠管各段,并偶见于幽门,少量胰多肽细胞见于腺胃、十二指肠和空肠,未检出胃动素和抑胃肽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北方狭口蛙(Kaloula borealis)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规律和形态学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鉴别和定位雌雄各6只北方狭口蛙食管、贲门、胃体、幽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直肠的5-羟色胺细胞。结果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密度高峰位于胃幽门部,胃体和十二指肠其次,贲门最低。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从食管至直肠呈”V”形分布,胃幽门部为比值的最低点。食管、贲门和肠道各段的5一羟色胺细胞以开放型细胞为主,胃体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数量几近相等,胃幽门部以闭合型细胞为主。结论北方狭口蛙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分布型和形态学特点与其他两栖动物既有相同点,也有自身的独特性,这可能与其食性和善于穴居掘土的生活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7.
白条草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 method),对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均有分布,其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食管、回肠和直肠未检测到生长抑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在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总体来说生长抑素细胞的分布在胃部较高而在小肠部较低。胃泌素细胞和胰多肽细胞分布在小肠,均在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空肠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P-物质细胞仅分布于幽门部。6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分布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它们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8.
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鉴别和定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二步法 ,用 5 羟色胺 (5 HT)、生长抑素 (SST)、胃泌素 (Gas)、胰高血糖素 (Glu)、胰多肽 (PP)等 5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花鲈 (Lateolabraxjaponicus)消化道内分泌细胞 ,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的研究。结果表明 :5 HT和SST细胞分布于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胃幽门部 ,而肠道各段均未检出。Gas细胞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 ;食管、胃贲门部、胃体部和后肠未检出。Glu细胞分布于前肠和中肠 ,其余各段均未检出。PP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检出。本文将对花鲈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密度、分布型及形态进行描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禁食对东方蝾螈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和分布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禁食对东方嵘螈(Cynops orientalis)胃肠道5-羟色胺细胞形态学特点和分布密度的影响.方法 SP(streptavidin peroxidase)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 喂食组东方蝾螈胃肠道5-羟色胺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的比值高峰为幽门和十二指肠,直肠其次,其余部位较为接近;禁食组幽门最高,十二指肠其次,贲门、空肠、回肠和直肠最低.禁食组胃体和空肠的比值高于喂食组,回肠低于喂食组,其余部位无组间差异.喂食组幽门和直肠的分布密度最高,胃体最低;禁食后,十二指肠的分布密度最高,贲门和回肠最低.禁食组胃体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喂食组,其余部位无组间差异.结论 东方蝾螈可通过胃体、空肠和回肠开放型5-羟色胺细胞数量的调整及胃体分布密度的增加来调节禁食后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应用7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形态和分布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研究。5-羟色胺(5-HT)免疫活性(-IR)细胞分布于胃肠道各段,其在胃肠道中的分布密度为:十二指肠、空肠处最高,胃中各段居中,回肠和直肠处最低。生长抑素(sS)-IR细胞分布于胃贲门至空肠的胃肠道段,其分布密度自前向后呈递减趋势。胃泌素(Gas)-IR细胞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处有少量分布。高血糖素(Glu)-IR细胞仅见胃体部位较少分布。P_物质(SP)-IR细胞在回肠和直肠中有分布。胃肠道各段均未检出胰多肽(PP)-IR细胞和胰岛素(Ins)-IR细胞。与其它动物相比较,对日本林蛙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A study of four species of Erysiphaceae (Uncinula salicis, Podosphaera leucotricha, Erysiphe cichoracearum, and Microsphaera diffusa) revealed that the binucleate stages of the ascocarp are initiated in a similar manner to those of Diporotheca rhizophila Gordon & Shaw. The “appendages” developing on immature ascocarp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ceptive hyphae. Appendages characteristic of mature ascocarps are produced much later. Lysis of certain centrum cells occurs, and asci are initiated from some of the remaining binucleate centrum cells. Resorption of centrum cells by the asci is supported by this investigation, corroborating Björling's earlier studies on Erysiphe graminis.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