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岷江上游景观格局及生态水文特征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6个不同集水区1992、1993、1995年植被生长季降雨、径流及同期NOAA/AVHRR的N DVI数据,构建了植被保水指数作为表征植被生态水文功能分析的指标。并用此对岷江上游6个不同集水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集水区植被组成及景观结构有显著差异;不同集水区植被保蓄降雨能力即保水指数有明显差异;不同集水区景观结构指数与保水指数之间具有很高相关性,其中边界密度、多样性指数与保水指数呈负相关,聚集度指数与保水指数呈正相关。保水指数的构建对植被建设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退化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小气候特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按生态恢复的时间序列调查了6个不同类型的群落,测定了群落内光照强度、大气相对湿度、大气温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水分等参数。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时间的增加,群落内光照强度、地表温度和气温及其变动幅度逐渐减小;自然恢复群落和人工恢复群落相比较,前者有较高的群落气温和较低的大气相对湿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撂荒地各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所提高,人工恢复群落土壤上层(0-15cm)和中层(15—30cm)含水量随林龄增加而降低,而下层(30—45cm)则增加,自然恢复群落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其它群落。随之植被恢复的时间加长,群落内小气候向着稳定的方向发展,群落的环境逐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生态保护政策对岷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CLUE-S模型模拟方法,对基于历史发展趋势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政策下2000-2020年间岷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了预案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按历史发展趋势,作为研究区景观基质的林地面积将不断减少,而灌木林地和草地面积将不断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将不断加剧;“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能够有效增加研究区林地面积,并使草地面积不断下降,同时能够扭转景观破碎化趋势,使景观格局向着更加优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空间数据(包括数字高程模型和景观类型图)的支持下,采用景观可视化软件VisualNatureStudio(VNS)2.0对岷江上游杂谷脑流域的景观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研究结果比较直观地再现了该流域主要的景观类型,包括林地、灌木、果园、草地和耕地,为流域的管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管理工具;并阐明了景观可视化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我国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虎嘉鱼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虎嘉鱼HuchobleekeriKimura是我国特产珍贵稀有鱼类。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它的分布区域和种群数量迅速减少 ,急待加强保护。我们于 1 997年先后对汶川县漩口镇以上岷江干流和黑水河、杂谷脑河及其支流进行了多点采集和访问调查。简报如下。1 汶川县境内  1 997年 4月中下旬在漩口、映秀、棉、威州 (县城 )等地调查 ,采得其它鱼类 1 35尾 ,未获得虎嘉鱼。据访问 ,在 1 995年洪水期间在七沟下侧的磨刀溪沱中炸得 1尾虎嘉鱼 ,重约 5kg ,以后未再见有此鱼。表明汶川县境内的虎嘉鱼已经绝迹。2 茂县境内  1 997…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地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1∶25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在ArcGIS支持下,基于地理学自相关理论,采用居民点、道路和地形因子等权重指标,实现岷江上游人类活动强度定量化的空间表达,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岷江流域各个县域人类活动强度大小和分布均有差异,其中黑水县人类活动最为剧烈,且分布最为均匀;理县和茂县人类活动强度和分布均匀程度基本接近全流域的平均水平;靠近成都平原的汶川县,因卧龙保护区位于该区境内,使该县的人类强度降低,同时其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亦不均匀;松潘县地处北部,人类活动强度最低。本研究采用坡度、道路和居民点3个因子来定量化人类活动强度,反映了研究区人类活动强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从而为进一步探讨景观格局演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岷江上游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植被的降雨分配作用对理解生态系统的水文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四川岷江上游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针叶林和川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灌丛两种生态系统的降雨分配及降雨截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植被分配降雨及截留降雨的影响机制和影响因素。文中采用定位观测的方法研究降雨分配。针叶林中冠层降雨截留占33.33%,树干茎流占0.07%,穿透雨占66.60%;而灌丛的冠层截留降雨为24.95%,穿透雨为75.05%;针叶林地被物的蓄留水能力(1.746 mm)要大于灌丛地被物的持水能力(0.941 mm);针叶林土壤的容积含水率(39.66%)也要高于灌丛土壤的容积含水率(38.19%);两种生态系统中的穿透雨率与降雨量的关系均可用逻辑斯谛方程较好地模拟。文中还选取了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持续时间、两次降雨的间隔时间和次降雨期间的气温等5种因子分析影响两种生态系统降雨截留的主要因素。根据截留降雨与上述5种因子的偏相关分析结果:针叶林冠层的降雨截留主要受降雨量、降雨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灌丛的降雨截留主要受降雨量、气温与降雨持续时间的影响。文中从当地的降雨特征与两种生态系统微气候差异的角度分析了两种生态系统降雨分配及降雨截留影响因素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是干旱河谷地区的重要生态恢复物种,为探讨岷江柏对干旱河谷环境的适应策略,以生长于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自然生境中的岷江柏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其在湿季(7月)和干季(11月)的水分生理特征和光合生理特征。结果表明:(1)水分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干季岷江柏的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过氧化物酶(POD)显著增加(P<0.05),比叶重(LMA)、黎明水势(Ψpl)、正午水势(Ψml)则显著下降(P<0.05);(2)光合生理方面,相较于湿季,岷江柏在干季的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饱和光下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初始羧化效率(CE)、光合能力(Amax)、CO2补偿点(Γ)、光呼吸速率(Rp)、最大羧化速率(Vcmax)、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磷酸丙糖利用率(TPU)、Jmax/Vcmax、光能捕获效率(Fv''/Fm'')、PSII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II)、光化学猝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均显著下降(P<0.05),而暗呼吸速率(Rd)、水分利用效率(WUE)、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则显著上升(P<0.05)。干季,岷江柏采取增加水分获取能力并降低水分散失的水分利用策略、增加光合产物消耗策略、增加热耗散的光合器官保护策略等,以适应干季干旱、低温等环境胁迫,进而表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影响下岷江上游景观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利用多种数据源,结合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的景观格局,重点探讨了森林、草地等主要景观类型在持续人类活动强度作用下的变化,确定了不同景观类型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景观以草地、森林为主要景观类型.1986、1995和2000年3个时期森林、草地景观类型面积之和均高达96.1%、96.38%和95.23%,其它景观类型作为斑块镶嵌其中,森林和草地共同控制了整个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过程;2)不同景观对人类活动强度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低强度的人类活动有利于有林地景观的恢复;高盖度草地对人类活动很敏感,严格减少干扰活动强度才有利于维持其景观;中盖度草地对中低强度的人类活动(如放牧)很敏感,景观退化,面积减少.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左玲丽  彭文甫  陶帅  祝聪  徐新良 《生态学报》2021,41(16):6384-6397
岷江上游是中国西南典型生态脆弱区之一,研究岷江上游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s,ESV)的动态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岷江上游2000、2005、2010和2015年四期遥感解译数据,利用CA-Markov模型预测了2035年土地利用格局,并引入空间异质系数、社会经济调整系数和资源稀缺系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修正,构建适用于研究区的ESV评估模型,分析了岷江上游2000-2035年土地利用及ESV的时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草地为主。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持续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呈现波动变化;2)2015-2035年和2000-2015年相比,ESV增幅下降,土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有所降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土壤、气体调节、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是岷江上游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3)岷江上游中东部及河谷地带是ESV低值及损失冷点集中区,西部地区是ESV高值及增加热点集中区;4) ESV对系数缺乏弹性,林地和草地面积的变化是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主要敏感因子。研究结果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及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Taxonomic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phytoplankton were studied in the lowland rivers of the upper Ob basin: Barnaulka, Bol’shaya Losikha, and lower Inya.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phytoplankton of a large river system in Eurasia, exemplified by the Ob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spatial heterogeneity in its taxonomic composition.  相似文献   

12.
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锐锋  姜朋辉  赵海莉  樊洁平 《生态学报》2013,33(14):4436-4449
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1975-2010年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选取斑块密度指数(PD)、景观内部生境面积指数(IA)、斑块平均面积指数(MPS)、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FS1、FS2)等具有典型生态意义的景观指数模型,系统分析了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的破碎化过程,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影响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过程的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35年来,研究区湿地景观破碎化主要表现为斑块平均面积的萎缩,斑块密度的上升以及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的增大.整个研究时段内,研究区湿地斑块平均面积减少了48.95hm2,斑块密度的上升0.006个/hm2;导致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发生和发展的驱动力包含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自然因子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而且气温对湿地景观破碎化进程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降水.但在1975-2010年间的这一较小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湿地景观破碎化的贡献率明显高于自然因子,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以及影响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引发黑河中游湿地景观破碎化的主因.  相似文献   

13.
干旱区不同景观单元土壤盐分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内陆河流域空间土壤盐渍化问题,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通过调查、取样分析,研究了冲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2个水文地质带上一个生长季5-10月0~10、10~20cm土壤盐分积聚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冲洪积扇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低于冲洪积平原,盐分含量的变异系数均>100%,属于强变异性;灌溉景观土壤盐分的聚积在冲洪积扇和冲洪积平原相似,盐分含量均减小,而非灌溉景观的差异较大,冲洪积扇区土壤盐分含量减小,土壤盐渍化程度减弱;而冲洪积平原区土壤盐分含量升高,盐渍化程度增强.冲洪积扇区土层间盐分变化关系紧密相关(P<0.01),降雨和灌溉对盐分都具有淋洗作用,促进了盐分含量的减少;冲洪积平原区,蒸发对非灌溉景观0~10 cm土层盐分聚积起到促进作用,而10~20 cm土层盐分聚积受上层土壤盐分和地下水位共同作用.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of soil salinization in inland river basin,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Sangong River catchment of Xinjiang,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ominant af-fecting factors of salt accumulation in 0-10 cm and 10-20 cm soil layers in two hydro-geological zones, i. e. , alluvial-proluvial delta and alluvial plain, were studied in a growth season (from May to October), and the precipitation, evaporation, groundwater table, and irrigation were also taken into account. The soil salt content was obviously lower in alluvial-proluvial delta than in al-luvial plain, but its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n the two zones was all higher than 100%, indicating a great variability. The soil salt accumulation in irrigated landscape in the two zones had a similar decreasing trend, but that in non-irrigated landscape had greater difference, with a decreased soil salinization in alluvial-proluvial delta, and an increased soil salinization in alluvial plain. In allu-vial-proluvial delta, the salt contents in 0-10 cm and 10-20 cm soil layers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P <0. 01), and there was a clear process of salt leaching by precipitation and irrigation, leading to the decrease of soil salt content. In alluvial plain, the salt accumulation in 0-10 cm soil layer in non-irrigated landscape was promoted by evaporation, and that in 10-20 cm soil lay-er was co-affected by the salt content in 0-10 cm soil layer and the groundwater table.  相似文献   

14.
浑河太子河流域景观变化及其驱动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GIS、RS技术、景观生态学方法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浑河太子河流域1988-2004年景观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浑河太子河流域的主要景观类型为林地、灌木林、旱地和水田,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在研究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旱地、水田面积减少,而有林地、水域、农村居民点和城镇的面积增加,灌木林面积变化不大;在...  相似文献   

15.
Spatial variation in freshwater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in a large, structurally monotonous sub-tropical Australian river over 1989–1992 is described. The number of species collected (25) over the period of study, was low, given the large size of the river's catchment. The low diversity of fishes present in the river was suggested to be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factors including the imposition of an ancient downstream barrier to fish movement (the Burdekin Falls), substantial volcanic activity during the late Tertiary, past climatic stress and little variation in habitat structure over the range of sites examined. Notwithstanding the low species richness, the Burdekin River's freshwater fish fauna is distinctive, containing elements of the fauna of both eastern and northern Australia, and this was suggested to reflect aspects of ancient landscape evolution. Spatial variation in fish community structure was most strongly influenced by the presence of the Burdekin Falls (the present site of a very large reservoir) and secondarily by minor differences in habitat structure of main channel and tributary streams.  相似文献   

16.
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格局分析中常用的定量分析工具,而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却忽略了地形对景观的影响,在定量描述山区景观格局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本文以典型山地丘陵区山东栖霞市为研究区,在地形结构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面积/密度(类型面积、平均斑块大小)、边缘/形状(边缘密度、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聚散性(聚集度)4个方面的8个景观格局指数,比较分析传统二维景观格局指数与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对山区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定量描述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维类型面积、平均斑块大小和边缘密度与其相应二维指数差异显著,三维景观形状指数、平均斑块分维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和香农均匀度指数与其相应二维指数差异不显著,三维聚集度与二维聚集度无差别.由于采用斑块表面面积和表面周长计算三维景观格局指数,采用各斑块的投影面积和投影周长计算二维景观格局指数,所以在描述山区景观面积、密度、边界等指标时三维景观格局指数相对精确,但在测定景观形状、多样性和聚散性等指数时,则与传统的二维景观格局指数差异不显著.三维景观格局指数引入了地形特征,对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的反映相对精确.  相似文献   

17.
景观格局的定量分析是评价其对生态过程影响的先决条件,也是生态系统规划和管理的重要依据。当前的景观格局分析软件都仅提供基于\"斑块-廊道-基质\"景观分析范式的格局指数计算,不包含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计算。这不仅无法适应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发展,也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计算场景和速率的需求。针对该问题,在研发基于\"源-流-汇\"的范式的指数算法的基础上,开发了景观生态学工具箱(Landscape Ecology Toolbox,LET)。不仅同时提供基于两种分析范式下的景观格局指数计算,也提供了图形用户界面和命令行两种运行方式。在对LET主要功能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将LET同现有景观分析软件在操作逻辑、景观指数计算范围、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对比,最后对软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9年4月至2021年3月的调查数据,对海南岛陵水河流域淡水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历史变化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鱼类47种,隶属于6目19科,其中海南特有种7种,陵水河流域历史未记录种21种。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种类最多,为23种,占物种总数的4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3.12、物种丰富度(D)为6.10、均匀度指数(J'')为0.81、优势度(λ)为0.06。与历史资料相比陵水河流域土著鱼类缺失种类达16种,其中受威胁鱼类种类锐减明显,同时外来鱼类种类显著增加。本研究结果为陵水河流域淡水鱼类多样性保护策略制定提供科技支撑,同时为海南省热带淡水鱼类多样性保护研究积累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The responses of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to pollution by sewage effluent in the River Trent system (UK)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a variety of multivariate approaches, biotic indices and diversity indices. It was found that multivariate analyses clearly illuminated the change of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the pollution gradient. CY Dissimilarity Measure (CYD)-based 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appeared to perform better than DCA and clustering. Species richness, the BMWP, BMWP-ASPT, the Chandler Score, Chandler-ASPT could detect the effects of major pollution. However, these indices showed varying sensitivity to different ranges of pollution, for example, Chandler-ASPT and BMWP-ASPT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in clean/slightly polluted range than in the moderate/very polluted range. The diversity indices were the least informativ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various approaches we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以黄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泥河沟为研究区,基于1986年的彩红外航空相片、2002年SPOT影像、2016年GF-1卫星影像的解译结果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景观指数、土地利用程度、信息熵等方法分析了该流域近30年的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并借鉴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估算法定量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30年来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除了林地和建设用地景观面积增加,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均有不同比例的减少。(2)流域内景观整体破碎度减少,优势斑块的连通性呈增加趋势。(3)土地利用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1,土地利用信息熵先减少后增加,流域景观经历了\"无序-有序-无序\"的变化。(4)研究期内流域的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持续上升趋势,单项生态服务功能主要为土壤形成与保护、废物处理、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和生态服务价值分析提供了较为详细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