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水平切片淀粉凝胶电泳方法,分析了北京、河北、云南和武汉4个不同地理种群的小菜蛾的等位酶,得到了3个酶系统(甘油醛磷酸脱氢酶(GPD)、苹果酸酶(ME)和苹果酸脱氢酶(MDH-1,MDH-2和MDH-3)5个基因位点的资料。用Biosys2.0软件计算了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指标(N、A、P、H0和He),结果表明小菜蛾各种群内的基因多样性大于各种种群间的基因多样性(约15倍),武汉种群小菜蛾的遗传性最大。并计算了遗传距离D和相似性系数,并由此得出聚类图,分析了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中国狼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情况,从中国境内狼的主要分布区青海、新疆、内蒙古和吉林4个地区采集样品,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成功地获得44个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高变区(HVRⅠ)序列和40个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线粒体控制区HVRⅠ共检测到51个变异位点,位点变异率为8.76%;线粒体Cyt b部分序列发现31个变异位点,位点变异率为5.33%,未见插入及缺失现象,变异类型全部为碱基置换。共定义了16个线粒体HVRⅠ单倍型,其中吉林与内蒙种群存在共享单倍型,估计这两地间种群亲缘关系较近。4个地理种群中新疆种群拥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0.94)。中国狼种群总体平均核苷酸多态性为2.27%,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相比,中国狼种群拥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线粒体HVRⅠ单倍型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可以看出,中国狼在进化上分为2大支,其中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种群独立为一支,推测其可能长期作为独立种群进化。基于青海种群与新疆,内蒙种群的线粒体Cyt b遗传距离,推测中国狼2个世系可能在更新世冰川时期青藏高原受地质作用急速隆起后出现分歧,分歧时间大约在1.1 MY前。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推测中国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向北方扩散的路径和北方地区的传播来源。【方法】本研究对橘小实蝇15个地理种群的144个样本的mtDNA COⅠ序列进行测定;依据mtDNA COⅠ序列利用相关软件对橘小实蝇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等进行分析。【结果】在橘小实蝇144个样本的mtDNA COⅠ序列中获得了75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_7为7个地理种群所共享,北方地理种群与原发生地区种群间存在共享单倍型,绝大部分为种群独享单倍型。15个橘小实蝇地理种群总体表现出高水平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2076)和单倍型多样性(Hd=0.99413),不同橘小实蝇地理种群间遗传分化较大。系统进化树显示,橘小实蝇各地理种群中的单倍型分布格局较为混杂,未形成明显的系统地理结构;系统进化树分为2支,湖北武汉、重庆北碚、福建福州、湖南衡阳、江苏南京、海南海口、河北保定、河南郑州、广东广州的地理种群聚为一支,海南三亚、广西南宁、云南丽江、湖南邵阳、山东泰安、山东临沂的地理种群聚为一支,北方新发生地理种群在两个分支中均有分布。橘小实蝇整体错配分析结果显示为单峰,表明橘小实... 相似文献
4.
中国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11个地理种群的基因组DNA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从34条引物中筛选出6条用于ISSR多态性分析, 共扩增出211条带, 其中209条具多态性, 总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99.05%。11个种群的遗传距离在0.0059~0.0237之间, 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50, Shannon信息指数为0.2966, 遗传分化系数为0.053, 基因流高达8.8724。结果提示中国桃蛀螟地理种群因基因流水平较高而种群遗传分化水平保持较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 ISSR 分子标记对蒙古扁桃(Prunus mongolica)6个自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200条带,其中199条具多态性,多态位点比率为99.5%.在种群水平上多态位点百分率平均为55.3%.Nei's基因多样性、Shannon's信息指数在种群水平上分别为0.3241和0.4875,在物种水平上分别为0.3105和0.4722.根据基因分化系数,测得基因流值Nm为0.8266.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乌海千里沟种群和东升庙那仁乌拉种群遗传一致度最大,遗传关系最近.ISSR检测结果表明,包头萨拉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在制定原位种质保护计划时,应优先保护包头萨拉齐周边地区的蒙古扁桃. 相似文献
6.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 共产生336条带, 多态性条带292条, 占86.90%。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各种群。Mantel检验(r=0.27, P=0.89)表明中华稻蝗各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种群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verage)聚类分析显示, 7个中华稻蝗种群按地理距离分为3支: 北方北京昌平、山西太原和山东济宁为一支; 南方陕西汉中、湖南长沙和广西来宾为一支; 海南万宁单独为一支。上述结果以及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均表明由于地理隔离中华稻蝗种群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岛屿大陆种群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华东地区中华蜜蜂六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利用23对微卫星标记对来自于南昌、黄山、桐庐、费县、宜兴、武夷山6个华东地区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方法】通过计算多态信息含量、平均杂合度、等位基因数、遗传距离、基因流、F 统计量等参数, 评估各中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和各种群间遗传分化。【结果】各座位的等位基因数为5(A014)至30(AP043)。所有种群均显示较高水平的期望杂合度, 其中, 武夷山中蜂最低, 为0.4280; 南昌中蜂最高, 为0.6329。各中蜂种群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 平均分化系数(Fst)为0.344。基于Nei氏遗传距离运用NJ聚类法将6个中蜂种群划分为3类。【结论】华东6个中蜂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高, 遗传分化显著; 分析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的关系发现, 华东6个中蜂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为阐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应用ISSR技术对我国小菜蛾8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分析。15条引物扩增出395条ISSR条带, 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9.11%, 全部个体显示了各自独特的ISSR图谱。I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小菜蛾无论在物种水平上(P=89.11%, H=0.2706, I=0.4286), 还是在种群水平上(P=88.80%, H=0.2759, I=0.4349)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 北京南口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大, 海南海口和甘肃兰州种群内遗传变异最小, 南方地区(云南、 湖北)小菜蛾种群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北方地区(北京、 天津、 山东、 黑龙江、 甘肃)种群。据种群变异来源分析, 有5.66%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 94.34%的变异来源于种群内(Nm=8.3399), 不同地理种群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本文有关小菜蛾不同地理种群基因流动和遗传变异的研究为小菜蛾抗药性的控制及田间种群的综合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从分子水平探索不同地区伞裙追寄蝇种群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不同地区伞裙追寄蝇自然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分化程度以及聚类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出11对多态性稳定的ISSR引物,对8个地区伞裙追寄蝇群体的80个个体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66个重复性好且清晰可辨的ISSR条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15.0909个片段,且均为多态性条带,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8441-0.8653;香农信息指数(I)为0.1240-0.3455;Nei's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0841-0.2285;基因分化率(Gst)为28.78%,基因流(Nm)的均值为1.5702,即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种群间基因交流处于中等水平;8个地区伞裙追寄蝇种群被划分为4个类群,种群间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魏磊;赵素华;胡奕;王承民;何宏轩 《四川动物》2016,35(6)
以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为分子标记,利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和序列分析法对8个布氏田鼠 Lasiopodomys brandtii 地理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布氏田鼠地理种群的MHCⅡ类基因第二外显子酶切共检测到6个等位基因,定义21种单倍型,其中有3个单倍型为不同区域种群共享,经卡方检验,6个酶切多态性位点上基因型频率不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序列分析显示,在261 bp的核苷酸序列中,有57个变异位点,单倍型多样性为0.746 5~0.873 3、核苷酸多样性为0.006 06~0.016 55。谱系分析得到3个稳定的分支:锡林浩特、二连浩特、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4个种群形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A区域),新巴尔虎左旗、陈巴尔虎旗和新巴尔虎右旗3个种群成一个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B区域),而位于浑善达克沙漠南部的正镶白旗种群形成一个独立单元分歧的进化分支(C区域),分别与采集的地理种群相吻合。AMOVA分析结果表明,区域类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变异比率的64.08%,区域内种群间占7.78%,种群内占28.14%。除正镶白旗种群外,布氏田鼠种群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变异主要发生在区域类群之间和种群内。 相似文献
11.
半自然状态下鳄蜥活动时间分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自然的条件下采用瞬时扫描法对鳄蜥活动时间分配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池养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中,静栖占69·09%,在穴占28·82%,移动占0·80%,捕食占0·28%,晒太阳占0·44%,其它占0·58%;比较了不同性别鳄蜥的活动时间分配,其中雄性鳄蜥用在移动的时间占1·15±1·22%,雌性为0·45±1·00%,经过单因素检验显示其差异显著(P<0·01),其它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差异不显著;初步比较了不同生境中鳄蜥的行为差异,结果显示鳄蜥在池养的条件下弹性行为的表现频次正在下降。 相似文献
12.
13.
14.
Tatiana Maia de Oliveira Tibrio Cesar Tortola Burlamaqui Andr Luiz Alves de S Breanna Breaux Fbia de Oliveira Luna Fernanda Lffler Niemeyer Attademo Alex Garcia Cavalleiro de Macedo Klautau Jairo Moura Oliveira Leonardo Sena Michael F. Criscitiello Maria Paula Cruz Schneider 《Genetics and molecular biology》2021,44(2)
Amazonian (Trichechus inunguis) and West Indian (Trichechus manatus) manatees are aquatic mammals vulnerable to extinction found in the Amazon basin and the coastal western Atlantic. Toll-like receptors (TLR) play a key role in recognizing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using leucine-rich repeats (LRRs). We described the diversity of TLR4 and TLR8 genes in these two species of manatee. Amazonian manatee showed seven SNPs in TLR4 and the eight in TLR8, while West Indian manatee shared four and six of those SNPs, respectively. In our analysis, TLR4 showed one non-conservative amino acid replacement substitution in LRR7 and LRR8, on the other hand, TLR8 was less variable and showed only conserved amino acid substitutions. Selec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only one TLR4 site was subjected to positive selection and none in TLR8. TLR4 in manatees did not show any evidence of convergent evolution compared to species of the cetacean lineage. Differences in TLR4 and TLR8 polymorphism may be related to distinct selection by pathogens, population reduction of West Indian manatees, or an expected consequence of population expansion in Amazonian manatees. Future studies combining pathogen association and TLR polymorphism may clarify possible roles of these genes and be used for conservation purposes of manatee species. 相似文献
15.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为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我国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娄繁育基地救护的鳄蜥一直存在疾病困扰,但原因不明。为了探讨这些疾病的发生是否与其食物中的重金属及农药污染相关,本研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来检测其主要食物中的重金属和农药残留含量。结果显示,与其食物(蚯蚓)相比,鳄蜥体内的重金属含量更低,同时,农药残留含量在鳄蜥及其食物中均未检测出,说明重金属和农药通过食物的生物放大作用而在鳄蜥体内累积的可能性较小。因此,重金属与农药这两类环境污染物对鳄蜥疾病发生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为鳄蜥的人工救护繁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鳄蜥的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6.
半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观察及影像分析法对鳄蜥(Shinisaurss crocodilurus)的求偶和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共记录了20种与鳄蜥求偶和交配有关的行为,其求偶和交配行为的一般模式为:(1)炫耀;(2)接近;(3)舔舐;(4)咬颈;(5)环抱;(6)交媾;(7)分离.该行为过程的持续时间分别为(157.29±33.81)s、(15.57±1.59)8、(10.86±3.05)s、(169.28±31.99)s、(66.14±16.08)s、(2 417.14±229.30)s和(26.86±9.15)s.鳄蜥的婚配制度可能是多雄多雌的婚配制,其求偶和交配模式与其近缘类群相似. 相似文献
17.
龟嗜皮菌(Austwickia chelonae)感染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造成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患皮肤病甚至死亡,近年来这种病原体在Ⅰ级保护动物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的救护种群中暴发。传统的病原检测方法费时耗力。本文基于龟嗜皮菌全基因组序列开发了特异性高、方便快捷的龟嗜皮菌检测方法,并应用于鳄蜥的皮肤病风险预测。本研究开发的3对检测龟嗜皮菌的特异引物中,AC3引物的使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19.
2006年5—9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对大竹园管护站所辖区域内鳄蜥栖息溪沟的林型进行了调查,采用选择指数法研究了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性。共调查了154只鳄蜥的生境特征,并对5种溪沟林型(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竹林和灌草)进行了样方调查。结果表明:鳄蜥对溪沟林型的选择是非随机的,偏好常绿阔叶林,对竹林接近于随机选择,回避其它林型;鳄蜥选择常绿阔叶林可能与其植被盖度较高、涵养水源能力强以及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有关。建议加强对常绿阔叶林的保护工作,以更好地保护鳄蜥。 相似文献
20.
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食物识别机制的研究,对进一步了解鳄蜥的捕食行为和生态学习性有重要意义。使用棉棒分别沾上去离子水、香水、黄粉虫(Tenebriomolitor L.)和蚯蚓(Pheretima sp.)的气味(蚯蚓和黄粉虫处死后绞碎以便于棉花棒蘸上),观察11只鳄蜥对4种化学刺激的反应,每个个体对每种刺激均进行24次实验重复。实验结果显示:鳄蜥对4种刺激均有反应,对黄粉虫和蚯蚓刺激的舔舌次数显著高于香水和去离子水的舔舌次数(Wilcoxon test,所有P<0.001),表明鳄蜥能检测以及识别控制刺激和食物刺激。再又对鳄蜥进行4种处理实验:(A)空白对照;(B)蚯蚓气味;(C)密封着的活蚯蚓;(D)活蚯蚓。每个个体每种处理均进行5次实验。结果显示:鳄蜥在不同处理下的行为持续时间、探究频次和攻击频次有显著差异(Friedman test,所有P<0.001)。鳄蜥在仅有视觉刺激出现的处理C以及既有化学刺激又有视觉刺激的处理D比仅有化学刺激的处理B在持续时间、探究频次和攻击频次上显著要高(所有P<0.001)。在无视觉刺激的条件下,鳄蜥在处理B的行为持续时间以及探究频次均显著高于处理A 的(所有P<0.001);而在视觉信息相同的条件下,鳄蜥在处理D中仅行为持续时间显著高于处理C(Z=3.95, P<0.001),而探究频次以及攻击频次无显著差异(前者Z=1.53, P=0.13;后者Z=1.10, P=0.27)。结果表明鳄蜥主要利用视觉捕食,化学感觉有辅助作用。鳄蜥这种食物识别机制可能与捕食模式和种系发生有关,也可能受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