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于2013年和2018年在河南信阳新县与浉河共采集到3号鼩鼱成年个体标本,基于齿色特征初步鉴定为劳亚食虫目鼩鼱科麝鼩属(Crocidura)物种。对所采3号标本的Cyt b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进行比对,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关系树进一步明确所采3只标本的分类地位。根据标本形态、头骨特征,结合分子生物学证据,确定该物种为台湾灰麝鼩(C.tanakae),为河南哺乳动物分布新记录种。标本现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所(编号分别为IBE20131005、IBE2018100501和IBE2018100502)。  相似文献   

2.
<正>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麝鼩属,在台湾地区分布较广(Fang et al.,1997),其模式标本产于台湾台中市南投县。其后,Ellerman和Morrison-Scott (1951)等认为其是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Ellerman  相似文献   

3.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麝鼩属(Crocidura)标本.本次采集标本的体形较小,头体长(49.0±0.8)mm,尾长[(41.8±4.2)mm]略短于头体长(尾长/头体长为85%).背毛呈浅灰褐色,腹毛颜色浅于背毛,呈灰色.尾部双色,背侧黑褐色,腹侧淡于背侧.前足背部白色,后足则为淡灰色.尾近乎裸露,尾基约1/3着生稀疏白色长毛.颅全长(15.92±0.55)mm,脑颅高(4.75±0.18)mm.上门齿1枚,有一长而大的前尖和一小而矮的后尖.上单尖齿3枚,第1单尖齿最大,第2单尖齿略大于第3单尖齿,1枚第四前臼齿(P4),3枚臼齿.上述特征与东阳江麝鼩(C.dongyangjiangensis)模式标本的描述和鉴定特征基本一致,因此将3号采集标本鉴定为东阳江麝鼩.基于Cytb基因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采集标本与麝鼩属物种中的东阳江麝鼩遗传距离最近,在0.004~0.027之间.系统发生树显示,3号标本与东阳江麝鼩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的3号标本是东阳江麝鼩,为贵州省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4.
正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属于鼩形目(Soricomorpha)鼩鼱科(Soricidae),首次被Kuroda于1938描述,其模式产地在中国台湾台中市(Taichung)。随后一直被认为是灰麝鼩(Crocidura attenuata)的亚种或同物异名(Corbet and Hill,1992;Hutterer,1993;Fang et al.,1997;Motoka-  相似文献   

5.
于2006年10月及2015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采集到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akae Kuroda,1938)3号成体标本。1号雄性与1号雌性的标本来自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22°53′59″N,103°41′23″E,2 088 m),另1号雌性标本采自富宁县里达镇半边箐(23°28′11\"N,105°35′59″E,1 442 m)。其尾毛长而稀疏,尾长变异大,后足宽大,后足足底和掌外侧垫突出、聚集且呈圆形,这些特征与模式产地的标本吻合。其线粒体Cyt b与地模标本的遗传距离为1.6%。采集地生境为原生林与次生林交界处和落叶季雨林。  相似文献   

6.
灰麝鼩的种群数量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汇集了1989~1996年云南保山市坝区的调查资料和其它地区的文献资料,对灰麝鼩种群数量变动进行了分析,灰麝鼩集中分布于海拔1650m的保山市坝区,具有较强的区域性和海拔高度的局限性特征.种群相对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和8~12月.灰麝鼩的年变动在保山坝区居民区鼠型小兽群落中组成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利用陷阱法捕捉到3号缺齿鼩.标本体形中等,头体长(64.8±3.0) mm,尾长(76.6±1.9)mm,大于头体长,尾尖有一簇白毛,后足长(16.8±0.1)mm.颅骨呈钝圆形,吻突较短,在上颌前部区域逐渐变细.颅全长(19.22±0.19)mm,脑颅宽(9.31±0.09)mm,第2上...  相似文献   

8.
琴蛙属(Nidirana)是广泛分布于东洋界的两栖动物,目前安徽省琴蛙属仅记录了弹琴蛙 (N. adenopleura)1种。2022年7月在安徽省黄山地区(九龙峰自然保护区和马金岭自然保护区)采集到9号两栖动物标本,其形态特征与孟闻琴蛙(N. mangveni)相似;此外,基于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此次采集到的琴蛙标本与孟闻琴蛙聚为一支,且具有高的支持率(贝叶斯后验概率/最大似然支持率为1.00/98%),而且和孟闻琴蛙遗传距离最近,与模式产地的孟闻琴蛙遗传距离仅有0.04%。因此,结合形态比较和分子系统学分析,鉴定此次采集的琴蛙属标本为孟闻琴蛙,为安徽省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一发现将孟闻琴蛙的分布范围扩展至皖南地区,为琴蛙属和皖南地区的生物地理学和地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似文献   

9.
2018年11月,在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波密县扎木镇(29°48′25″ N,95°41′56″ E)海拔3 400 m处捕获1只缺齿鼩属动物。该个体背毛深灰色,腹面毛色稍淡,呈苍灰色;尾长明显大于头体长,背腹异色不明显,尾部末端缺少簇毛;头骨坚固,头盖骨隆起明显,颧骨板很窄,齿式3.1.1.3/2.0.1.3 = 28,这些特征与烟黑缺齿鼩(Chodsigoa furva)的鉴别特征一致。通过测定其Cyt b基因全序列,并结合从GenBank下载的缺齿鼩属已有同源序列构建的最大似然树显示,该个体与烟黑缺齿鼩聚为一支(支持率BS为100),与云南地区烟黑缺齿鼩的遗传距离在2.25% ~ 2.34%之间。基于以上形态和分子结果确认该个体为烟黑缺齿鼩,是该物种在西藏的首次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发现灰腹绿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和2017年,在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采集到3条蛇类标本(2♀,1♂),经鉴定为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为湖北省蛇类分布新记录种。标本均保存在湖北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动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1.
安徽省发现股鳞蜓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鑫生  黄松 《动物学杂志》2014,49(4):609-612
2011年6~9月,在安徽岭南省级自然保护区采集到石龙子科蜓蜥属成体标本6号,卵一窝,窝卵数7,孵化后得幼体标本7号,经鉴定为股鳞蜓蜥(Sphenomorphus incognitus),系安徽省蜥蜴新纪录。标本保存于黄山学院动物标本馆。检视所采标本,发现如下变异:吻鳞凹陷;肛前鳞中间2枚显著大于外侧2枚;尾侧扁,尾中段高/宽的比值为1.49(1.23~1.71);体背褐色,有两列黑色斑点;成体和幼体尾部均褐色。此新纪录为研究股鳞蜓蜥的地理分布、形态变异和生态学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2012年11月12日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单场村的路边一棵大叶女贞树上(N:33°15′11.88\",E:115°36′12.10\",alt:36m)用数码相机NIKON COOLPIX P510拍摄到一只白头鹀(Emberiza leucocephalos ),经查阅资料后证实为安徽省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3.
<正>林猬属(Mesechinus)隶属于劳亚食虫目(Eulipotyphla)猬科(Erinaceidae)猬亚科(Erinaceinae),包含达乌尔猬(M. dauuricus)、侯氏猬(M. hughi)、小齿猬(M. miodon)和高黎贡林猬(M. wangi) 4种(Ai et al.,2018)。该属曾被归入刺猬属(Erinaceus)(Pavlinov and Rossolimo,1987)或大耳猬属(Hemiechinus)(Corbet,1988)。  相似文献   

14.
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21年8月,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牛王寨采集到东亚腹链蛇属(Hebius)蛇类标本1号。经形态比较发现,该蛇明显不同于大别山地区已有的东亚腹链蛇属物种——棕黑腹链蛇(H. sauteri)和绣链腹链蛇(H. craspedogaster)。分子系统学分析显示,该标本与东亚腹链蛇(H. vibakari)遗传关系最近,且形态上符合东亚腹链蛇特征,提示该标本应为东亚腹链蛇。东亚腹链蛇是安徽省和大别山地区爬行动物分布新记录种,这也是该物种在中国东北地区之外首次被报道。该分布新记录扩大了对东亚腹链蛇的分布范围的认知,对东亚腹链蛇的种群分化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