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应用Century生态系统模型,作模拟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在1980 ̄1989年的生物量动态,并估测气候变化和大气CO2浓度倍增对典型草原初级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Century模拟的生物量季节动态和年际变化同野外实测值显地吻合。在大针茅草原,野外实测值为142.45 ̄144.37g/m^2,而模拟值为127.04 ̄156.23g/m^2;在羊草草原,野外实测值为210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生态系统碳素循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采用野外调查和模型预测方法相结合,对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一个永久试验样地内的羊草(Leymuschinensis(Trin.)Tzvel.)草原群落的碳素贮量、主要流量和周转速度等进行了初步估计,研究了长期过度放牧对整个流域羊草草原土壤有机碳贮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羊草群落净初级生产固碳量的多年实测平均值为(231.25±74.41)gC·m-2·a-1,向土壤中的碳素输入量为220.75gC·m-2·a-1,土壤呼吸量的模型预测值为(181.03±46.32)gC·m-2·a-1;2)该群落碳素输入略大于输出,其理论积累率为19.88gC·m-2·a-1,实测积累率为39.72gC·m-2·a-1;3)近40年来,过度放牧致使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表层(0~20cm)土壤的有机碳贮量下降了约12.4%。  相似文献   

3.
羊草草原分解者亚系统的特性及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赵吉  廖仰南 《生态学报》1995,15(4):359-364
在内蒙古羊草(Leymuschinensis)草原,对其分解者亚系统的特性及作用开展研究,采用网袋法对不同物候期羊草植株和凋落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植株分解的最初2-3a中,其残体表面的微生物生物量及转化酶、蛋白酶的活性均呈现返青期植株>结实期植株>果后营养期植株>凋落物。植株分解的速度亦为上述规律。2.羊草植株被分解后,可提高临近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各植株分解均引起土壤的C/N值下降,老熟植株分解使土壤的HA/FA值升高。3.幼嫩植株分解时,其体内营养元素会较快释放;凋落物分解则导致氮和磷元素的积累,但钾不会。4.通过指数衰减模型估算,羊草凋落物的分解常数为0.153g/g·a,95%被分解掉约需19a时间。5.羊草草原凋落物的最大积累量为年输入量的6.54倍,即1175.6g/m ̄2。6.分用凋落物的微生物其生物量平均为4.4×10 ̄(-3)g/g·DW,微生物所含能量仅占凋落物贮存能量的0.5%左右。  相似文献   

4.
根据静态气室法对大针茅(StipagrandisSmirn)草原整个生长季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CO2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大针茅草原土壤呼吸和凋落物分解速率的季节动态,并探讨了其与地上、地下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整个观测期内,大针茅草原由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所释放CO2速率的季节动态呈梯形曲线,8月下旬达到最大值2.51gC·m-2·d-1;(2)CO2排放速率的季节变化趋势与地上生物量,尤其是地上绿色生物量部分的季节动态有一定同步性,而与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不同步,甚至相反;(3)地表凋落物层有减缓土壤向大气排放CO2的作用;(4)土壤呼吸和地表凋落物分解释放CO2的速率(y)与土壤湿度(x)显著相关,其对数回归模型为:y=3.469log10x-2.053(r=0.92,P<0.01)。  相似文献   

5.
大针茅典型草原土壤CO2排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39  
采用静态室/碱吸收法研究了内蒙古友针茅昌原土壤呼吸的时空动态。大针茅群落地上部和地下冰川一的时空变异不同步,用地上部生物量不能很好地预测群落的根系量。群落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时空动态,控制群落土壤呼吸窨变异与时间变异的因子是不同的。2呼吸的季节变化现地上部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状况关系密切。根据大针茅群落分别计算了大针茅群落1995、1997和1998年的年CO2排放总量,分别为180、45.8和225g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围栏封育后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蝗虫丰富度的变化,比较了蝗虫在羊 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以毛足棒角蝗为主导种的大针茅草原蝗虫生 物量是以小翅雏蝗为主导种的羊草草原蝗虫生物量的4~5倍;围栏封育后,羊草草原蝗 虫的生物量增加 24%,而大针茅蝗虫的生物量略有减少;围栏措施改变蝗虫的结构组成, 使毛足棒角蝗、鼓翅皱膝蝗、宽须蚁蝗、亚洲小车蝗等旱生和中旱生的地栖或兼栖偏地栖 种类的发生减少,条纹鸣蝗、小翅雏蝗、红腹牧草蝗等中生的植栖或兼栖偏植栖种类增加, 短星翅蝗及狭翅雏蝗的生物量在大针茅草原增加而在羊草草原减少.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暖对内蒙古羊草草原建群种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锡林河流域羊草草原地区1981~1994年14年的温度观测和植被调查数据的逐年滑动平均处理,分析该地区气候和植被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羊草草原地区的气温在研究期内具有高低温变化不对称的特点,表现为全年最低温升高明显,最高温和平均温升高不明显.羊草草原的建群种羊草和大针茅对气温变化有不同的响应,最优建群种羊草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随着最低温的升高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次优建群种大针茅的重要值和地上初级生产力由于种间互补作用而略有升高.可以认为,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大针茅有可能代替羊草,成为群落的最优建群种,使得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在研究与模拟羊草草原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时,研究不同温度因子和年温度不同时段的变化特征,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关系,有助于认识单个种群和整个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不同草原植被碱化草甸土的酶活性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在羊草草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中,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是羊草群 落>拂子茅群落>碱茅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蓬群落>光碱斑.脱氢酶是拂子茅群落> 羊草群落>虎尾草群落>碱茅群落>碱蓬群落>光碱斑.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时间 变化曲线呈抛物线型,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或10月.脱氢酶变化的最 大值出现在6月,然后逐渐减弱,10月出现最低值.关联分析表明各土壤因子对脲酶作用 大小的关联序为全 N>有机质>土壤容重>全 P> PH ;磷酸酶为全 P>有机质> pH>全 N>土壤容重;脱氢酶为全N>有机质>全P>土壤容重>pH;纤维素酶为全N>有机质 >全 P>pH>土壤容重.脲酶、磷酸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微生物生物量关系随着微生物生 物量的增加酶活性逐渐增强.脱氢酶与微生物生物量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草原区不同植物群落蒸发蒸腾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科学院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采用“土柱称重法”对典型草原群落蒸发蒸腾进行实验观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原沙地、羊草草原和河漫滩草甸是本地区差异明显的三种群落。草甸蒸腾最大(9.2 mm·d-1),比另两种群落高2—3倍;草甸蒸发最小(0.4mm·d-1),约为沙地的1/4,草原 的l/8。2.羊草草原在本区分布广,大针茅草原是本区半干旱地带性代表。由于这两种群落主要有关背景值的不同,羊草群落蒸散值(4.4—5.Omm·d-1)明显高于大针茅群落(3.5—3.8 mm·d-1),而且羊草群落的T/E1)值(~2)也明显大于大针茅(~1)。在生长季节中,羊草草原蒸散随气温升高而升高,在盛夏达最高值,然后随气温降低而降低。然而由于降雨变化的影响,羊草草原蒸发蒸腾的季节变化时而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3.根据1989年实测的降水和羊草群落蒸发蒸腾的季节变化,分析羊草群落的水分收支,可以看到实验区羊草草原的水分收支是大体平衡的。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表明,微生物呼吸速率以羊草土壤最高(平均为17.2μlCO2·g-1干土·h-1),隐子草土壤最低(8.79μlCO2·g-1干土·h-1),并随着土壤深度而递减.高峰值在8月份(28.39μlCO2·g-1干土·h-1).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呼吸速率与微生物数量、植物生物量、土壤水热条件和营养成分的季节变化呈正相关,与土壤pH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大针茅草原地上生物量形成的规律与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针茅草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时间为160—170天。地上生物量的季节生长曲线呈单峰型,适宜的收获期在8月份。地上生物量的增长与群落的高度增长呈明显相关(R=0.959)。立枯量于6月份开始出现,其增长规律与绿色量呈相反的趋势。刈割后的再生草量以春季(5月份)刈割后的产量最高。仲夏(7月份)刈割对草场生产力的威胁最大。群落产量结构的研究表明:5己于人cm以上可供牲畜采食的部分约占总产量的70—80%。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内蒙古典型草原4种主要土壤类型及122种主要植物硫含量的分析,并与主要放牧家畜的营养需要相结合,综合评价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硫的营养状况.研究表明4种主要土壤类型不同层次(0.2~0.4m,0.1~0.2m和0~0.1m)的土壤中有机硫的含量变化很大,为17~397μg*g-1,有机硫的含量与土壤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呈高度正相关.土壤中平均无机硫含量低于10μg*g-1,但黑钙土土壤中无机硫的含量较高,达20μg*g-1左右.土壤中微生物硫含量占土壤中全硫含量的1.78%~2.80%.所测定的122种主要植物中有75%的植物体内硫含量低于0.16%,氮/硫比大于14∶1;与主要放牧家畜的营养需要相比,有约80%的植物缺硫.植物体中硫的含量与土壤中有效硫的含量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37种植物氮、硅与灰分含量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区植物的平均含硅量(1.019%),灰分含量(12.85%)都高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而其含氮量(2.16%)都低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区,植物化学元素组成呈现了地带性分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松嫩平原针茅草原的特征及其生态地理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考察,松嫩平原的针茅草原主要有4个群落类型: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群落、贝加尔针茅+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群落、大针茅(S.grandis)+贝加尔针茅群落和大针茅群落。通过对针茅草原各类型基本结构特征和生态地理分布规律的分析,并根据它们所反映的水土条件的差异,认为贝加尔针茅群落为该地区的地带性植被。在中国温带草原区划中的位置属于草甸草原,应与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分开,成为一个独立的分区  相似文献   

15.
 对内蒙古锡林郭勒白音锡勒牧场退化恢复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原生态系统土壤呼吸作用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程度依次表现为:土壤水分>温度;水分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可分成3段,即<7.5%、7.5%~18.4%和>18.4%。当0~10cm土壤含水量<7.5%时,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作用的主导控制因子,土壤呼吸作用与5cm土壤温度呈幂函数关系;而当0~10cm土壤含水量>7.5%时,土壤呼吸作用受土壤水分和土壤温度的共同作用。研究还表明:在植物生长季内,当土壤水分接近羊草草原土壤萎蔫系数6.0%时所测得土壤呼吸作用为植被在干旱胁迫下的土壤呼吸作用,而当土壤水分大于羊草草原土壤萎蔫系数6.0%时,土壤呼吸作用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植物生长及其引起的根系活动和微生物数量、组成及其活性共同影响的,进而可以解释不同水分条件下土壤及植物根系在土壤呼吸作用中的不同贡献,为建立土壤呼吸作用模型及正确地理解陆地碳收支及其固碳潜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芨芨草草原的群落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是一种旱生植物,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和荒漠地区。它是一种生态可塑性很强的植物,可分布于草原、荒漠草原等植被带内。以其为优势种可以形成盐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等多种植被类型。青海省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和柴达木盆地东部等地大面积分布有芨芨草群落,并和本区分布的其他草原类型形成基带植被。无论是其生境条件、生物生态学特性、群落的组成及分布规律均具有草原性质,应划归草原植被类型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进行了围栏封育、轻耙松土、耕翻撩荒、播种羊草和羊草混播旱生豆科植物,经过5年的试验,显示出这些措施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产草量;由于这些改良措施均在七月雨季进行,翻耕后的植物当年即可覆盖土表,所以也不会导致沙化。  相似文献   

18.
高寒小嵩草草原化草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生物量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嵩草(Kobresia pygmaea)草原化草甸的主要植物有35种,隶属11科,30属。小嵩草为优势种,次优势种有异针茅(Stipa alliena)、美丽风毛菊(Saussurea superba)、紫羊茅(Festuca rubra)等;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为主(65.71%),其次为地下芽植物(34.29%);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垂直分布呈典型的金字塔模式。地上、地下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cm冠层和土层中,分别占地上、地下总生物量的91.79%和90.43%。每个植物类群生物量季节变化可由Logostic模型表示:Wi=ki/[1+exp(Ai-Bit)] 枯枝落叶生物量变化呈“V”型曲线。 在生长季各类群生物量绝对增长速率具明显的差异,平均每天每平方米可生产干物质2.79g,年地上净生产量为368.4g/m2。所固定太阳能值为6655.16kJ/m2,其中莎草类占35.10%,禾草类占23.33%,杂类草占34.15%,枯枝落叶占7.42%。光能利用率为0.1097%。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对糙隐子草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是一种多年生丛生小禾草,属C4植物,在研究气候变化和放牧活动对草原C4植物的影响方面是一种很好的指示植物。本文探讨了在气候变化及放牧干扰条件下糙隐子草种群地上生物量、种群特征和资源利用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分析了C4植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在放牧干扰下的生态对策。结果表明:在气候温暖化的情况下,糙隐子草种群生物量及其在群落中的比例都有所上升,放牧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糙隐子草种群最大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季(4~8月)总降雨量(r)和平均温度(t)的关系为:y=-12.451 1+0.018 7r+0.060 1t2 (p=0.003)。总体上,放牧明显降低了其种群高度和每丛生物量,但显著提高了其密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密度的变化受气候和放牧互作的影响。如果以植物光合所固定的100 g的碳(C)所需要的其它大量营养元素来衡量植物的养分利用效率,则可以发现,与其它主要植物如羊草(Leymus chinensis)相比,糙隐子草对氮(N)和硫(S)的需求量最少,利用3.17 g的N和0.31 g的S就能生产100 g的C,而羊草则需要4.24 g的N和0.41 g的S才能生产100 g的C。 说明在放牧使土壤比较贫瘠的条件下,糙隐子草的养分利用效率较高,这可能是其在土壤比较贫瘠的退化植物群落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牧压梯度上,对羊草草原和大针茅草原的群落结构与牧压的关系借助模糊聚类的方法进行分析,揭示了不同牧压下植物群落的分异和不同群落在重牧压下的趋同,其总模式是:大针茅草原—持续牧压——→冷蒿草原 羊草草原—持续牧压———→冷蒿草原 把“群落趋同”的概念广延到放牧退化演替即次生逆向演替的生态学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