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建立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反相中压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实验采用SOURCE 5RPC ST 4.6/150预装拄,以乙腈:水(体积比30:70 V/V)溶液为流动相、流速l mL/min、检测波长308 nm。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对照品浓度在0.6~1.6 mg/mL时,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R=0.9919);加样回收率为103.0~90.4%,RSD=7.21%。采用中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操作方便,准确性和实用性好。  相似文献   

2.
以不同叶龄虎杖叶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剂量紫外线(UV-C)和10mmol/L水杨酸(SA)处理对叶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2.4kJ/m2UV-C照射并经暗处理36h后可使虎杖嫩叶中白藜芦醇含量增加近1倍,暗处理24h后虎杖苷含量提高了30%以上,但是老叶中两者含量没有显著变化。SA处理48h后,嫩叶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提高约5倍,同时虎杖苷的含量下降了60%并且伴随着一个新成分的产生;老叶中白藜芦醇提高约2倍,虎杖苷的含量则没有显著变化。研究表明SA和UV-C对不同叶龄的虎杖叶片中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合成均有诱导作用,且嫩叶比老叶表现得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HPLC法,以白藜芦醇、白藜芦醇甙及大黄素的含量为指标,对虎杖中的有效成分进行了综合提取,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出乙醇溶剂提取的最佳工艺为:以80%的乙醇水溶液为提取剂,液固比为12:1,在70℃下提取2次,每次提取2h,HPLC法测定结果表明,从虎杖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的含量分别可达:白藜芦醇为2.40mg/g,白藜芦醇甙为18.12mg/g,大黄素为16.82m/g。  相似文献   

4.
HPLC法测定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采用高铲液相色谱法测定虎杖白藜芦醇含量。测量条件:ODS-C18柱,流动相为甲醇-水(35:65),检测波长:300nm。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在0.4-2.0μg范围内具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γ=0.9998,平均回收率为98.19%。  相似文献   

5.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法同时测定花生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方法。以85%乙醇水溶液为提取剂,采用直接超声提取、高速匀浆提取和固相萃取3种不同提取方法处理花生样品,对提取剂使用量和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当提取剂使用量为40mL时,固相萃取提取法效果最好,白藜芦醇的加标回收率为96.00%~109.5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4%~2.17%,检出限为0.016mg/kg;白藜芦醇苷的加标回收率为91.82%~104.6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3%~2.81%,检出限为0.052mg/kg。测定的山东省210个花生样品中白藜芦醇含量为0.17~11.39mg/kg,含量最低的是花育22,最高的是白玉品种;白藜芦醇苷含量为0.22~1.44mg/kg,含量最低的是春甜,最高的是山花9号品种。该方法适合于花生样品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三叶青地下部分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以及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白藜芦醇提取分离选取溶剂为70%乙醇,白藜芦醇苷的提取分离选取溶剂为40%乙醇。含量测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选择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检测波长为304 nm,柱温25℃。结果:白藜芦醇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113.836X+0.911 5,在0.02~2μg/mL范围内的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6)。采用70%乙醇提取三叶青根茎中白藜芦醇的平均含量为0.59μg/g。白藜芦醇苷的线性关系方程为Y=52.515X-0.497 7,在0.02~2μg/mL范围内的峰面积与进样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4 4)。采用40%乙醇提取三叶青根茎中白藜芦醇的平均含量为1.76μg/g。结论:建立了三叶青地下部分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以及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和含量测定方法。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应用于...  相似文献   

7.
气象因子和矿质元素对虎杖根茎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全年各月虎杖材料中白藜芦醇含量,及其Ca、Cu、Fe、K、Mg、Na、Zn 8种矿质元素积累进行检测,结合气象因子动态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与其矿质元素、气象因子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Cu与Fe,Mg与K、Zn,Ca与月日照时数,K与Zn相关系数分别为0.812、0.871、0.793、0.602、0.729,呈极显著正相关;Cu、Mn与月平均气温,Fe与K相关系数分别为-0.738、-0.712、-0.766,呈极显著负相关;Cu与白藜芦醇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找出了影响虎杖白藜芦醇含量动态变化的5个主成分,其中“酶促反应促进性矿质营养因子”,“高温、强照射气象因子”的贡献率分别为35.539%、33.358%,合计为68.897%,二者对不同季节虎杖白藜芦醇的变异贡献率最大.同时进行白藜芦醇含量的动态变化与主成分的多元相关、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8.
酶解法提高虎杖中白藜芦醇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提高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 方法:采用酶解法使虎杖中白藜芦醇甙转化为白藜芦醇.对影响酶解的虎杖颗粒度、浸润用水量、酶解温度、时间4个因素进行考察,得出了最佳的酶解工艺. 结论:最佳酶解工艺是,虎杖粗碎至3 mm~10目、用3倍量的水浸润后、在(45±0.5) ℃下酶解2天.酶解后虎杖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提高了2.72倍.  相似文献   

9.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不同采收期及不同部位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结果发现4~9月采集的样品中桃叶珊瑚苷的含量以4月份最高,以后逐渐降低。杜仲各部位桃叶珊瑚苷含量:内皮>叶>枝>栓皮,内皮中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0.
采用RP-HPLC法建立了同时测定珠芽蓼中牡荆素、槲皮苷、槲皮素三种黄酮的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250 mm×4.6 mm,5μm),以甲醇-水(含0.25%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60 nm。结果表明,牡荆素、槲皮苷和槲皮素质量浓度在8~40、5~50μg/mL和5.33~52μ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均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3%、98.9%和100.4%,日内稳定性偏差分别为0.78%,0.51%和0.38%,日间稳定性偏差为2.6%,1.9%和2.1%。该方法简单、准确,可为珠芽蓼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虎杖不同部位白藜芦醇含量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藜芦醇(反-3,4,5-三羟基二苯乙烯,resveratrol)是一种活性多酚物质,也称芪三酚,1940年从毛叶藜芦(Veratrum puberulum Loes. f.)的根中最先得到.有研究认为,白藜芦醇及其苷是植物体在恶劣环境下或遇到病原侵害时自身分泌的一种抗毒素,因此有“植物杀菌素”之称[1].  相似文献   

12.
杨梅水溶性红色色素的提取和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用离子交换层析法,从新鲜的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果中提取红色色素。最大吸收波长是515nm。34%色素水溶液达到饱和,几乎不溶于乙醇。温度、光和pH值的改变对色素稳定性均有影响。色素对Mg^2 和Fe^3 金属离子敏感性强。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对色素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蔗糖对稳定性有影响。色素耐氧化性较弱,而耐还源性较强。色素的毒性实验表明:无毒性。  相似文献   

13.
竹叶椒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活性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芸香科花椒属植物竹叶椒(Zanthoxglum planispinum Sieb.et Zucc)根和茎的石油醚及二氯甲烷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I~V),经物理常数测定,光谱(UV,IR,HNMR,MS)分析分别鉴定,Ⅰ为β-香木脂醇,Ⅱ为β-谷甾醇,Ⅲ为L-细辛脂素,Ⅳ为L-竹叶椒脂素,V为花椒明碱。其中Ⅲ,IV,V具有抑制PAF聚集的活性,以Ⅳ活性最强,Ⅲ次之,V较弱。花椒明碱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虎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db.et Zucc.)为蓼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其根茎入药。主要化学成分有蒽醌、萘醌、酚类和多糖化合物;其中蒽醌类化合物是虎杖的主要药用有效成分,包括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酸等。虎杖的蒽醌类化合物具显著的抗病毒、抗菌和消炎作用;并可保护心肌,防止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提高细胞免疫力,也是致癌基因转导信号的抑制因子。关于虎杖蒽醌类化合物细胞化学研究尚未见报道。刘文哲等曾对贯叶连翘分泌结构中金丝桃素和大黄中蒽醌类同化合物进行了组织化学研究。本文对不同生长期虎杖的根茎以及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HPLC法测定杨梅叶中杨梅苷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150 mm×4.6 mm,5μm)柱,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58 nm,柱温30℃。结果:杨梅苷在0.088-0.880 mg/m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A=36113C-401.56,r=0.9994;平均回收率为102.4%,RSD=1.9%(n=9)。测得杨梅叶中杨梅苷含量为1.43%。结论:该测定方法准确,可靠,对于杨梅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化香树果序为原料,60%的乙醇水溶液为溶剂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在不同温度下对总黄酮的传质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采用平板模型,以Fick第二定律为基础,建立了化香树果序总黄酮提取的动力学方程,求得了速率常数、活化能、相对萃余率等一系列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可为化香树果序总黄酮提取工程放大和深入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椿叶花椒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研究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鉴定出33种成分,占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的99.99%。椿叶花椒叶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2-壬酮,芳樟醇,β-水芹烯。  相似文献   

18.
中药紫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中药紫草(Arnebia euchroma(Royle)Johnst.,Lithospermum erythrorhizon Sieb.et Zucc.和A.guttata Bunge的干燥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