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和源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Liu W  Lü P  Su K  Yang JS  Zhang JW  Dong ST  Liu P  Sun QQ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7):1737-1743
以高产玉米品种郑单958(ZD958)和登海661(DH661)为试验材料,在4个不同区域(山东农业大学、汶口、兖州和莱州)设置22500、45000、67500、90000和112500株.hm-2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源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在112500株.hm-2密度条件下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最高,分别为19132和36965kg.hm-2,与22500和67500株.hm-2密度相比,籽粒产量分别增加了72%和48%,生物产量分别增加了152%和112%.两品种单株叶面积、最大花丝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大而显著提高.收获指数与粒叶比随密度增大而显著减小,当密度超过67500株.hm-2时差异不显著,表明高密度条件下玉米通过增加群体库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2.
施氮水平和收获时期对夏玉米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明确黄淮海夏玉米适宜的施肥量和最佳收获时期,设计了5个氮肥水平(不施肥、113、181、249和375 kg N.hm-2)和2个收获时期(S1:9月23日,农民习惯收获时间;S2:9月29日,推迟6 d收获),研究施氮量和收获时期对夏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肥量增加,夏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其中施肥量在113~181 kg N.hm-2的玉米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均相对较高;随施肥量增加,夏玉米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增加,淀粉含量降低.与9月23日蜡熟期收获相比,9月29日完熟期收获的夏玉米籽粒千粒重、产量、淀粉和赖氨酸含量均增加,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降低.依据产量水平,黄淮海高产夏玉米区适宜的施肥量在113~180 kg N.hm-2,最佳收获时期应推迟至9月29日—10月5日.  相似文献   

3.
在大田高产栽培条件下,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和多穗型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了4个施氮水平下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效率。结果显示: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2种穗型小麦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返青期、拔节期除外)、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并都显著高于对照(不施氮),且均以180 kg.hm-2施氮处理最高,而2品种小麦各生育期植株氮素积累量和成熟期籽粒蛋白质含量却逐渐增加,且大都显著高于对照;2品种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土壤氮贡献率以及氮收获指数均表现出180 kg.hm-2>90 kg.hm-2>360 kg.hm-2的趋势,且不同氮肥处理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表明,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在试验条件下施用纯氮180 kg.hm-2可获得较高籽粒产量、蛋白质产量和氮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4.
氮硫配施对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关中地区氮硫配施条件下冬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在氮硫配施条件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在N2(108 kg·hm-2)和N4(267 kg·hm-2)水平下,籽粒灌浆持续期、理论最大粒重和平均灌浆速率等籽粒灌浆参数均随施硫量的增加而下降;在S2(97.5 kg·hm-2)和S4(202.5 kg·hm-2)水平下,增加氮肥用量可以提高籽粒灌浆参数;而在N3(187.5 kg·hm-2)或S3(150 kg·hm-2)水平下,各灌浆参数随施硫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花后25 d之前,各处理灌浆速率上升趋势相同;开花25 d后,各处理灌浆速率呈现不同的下降趋势.在N3或S3水平下,灌浆速率下降趋势随施硫量或施氮量的增加先减缓后加速.可见,适宜的氮硫配施水平能提高穗密度、延长有效灌浆时间、提高灌浆速率,从而增加籽粒产量.从肥料效应函数可得,在高施氮量(178.31~256.36 kg·hm-2)和中等施硫量(131.95~167.65kg·hm-2)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可超过平均产量(3753 kg·hm-2).  相似文献   

5.
以淮河以南麦区大面积种植的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8为供试材料,研究了越冬期不同用量养猪处理废水(30、60、90和120 m3·hm-2)和穗期施氮水平(0、30、60和90 kg·hm-2)对小麦中微量元素含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地上部植株Ca、Mg和Fe含量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先下降后上升,Cu、Zn和Mn含量则呈不断下降趋势.Ca、Mg、Cu和Zn含量除拔节期以外,均以施用处理废水120 m3·hm-2并穗期施氮90 kg·hm-2为最高;各生育期Fe和Mn含量均以施用处理废水120 m3·hm-2并穗期施氮90 kg·hm-2为最高.Ca、Mg、Cu、Zn、Fe和Mn含量在各生育期均随着处理废水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品质方面,施用处理废水90 m3·hm-2并穗期施氮60 kg·hm-2为最佳施肥模式.养猪处理废水通过厌氧无害化处理后与氮肥配施应用于小麦栽培,能促进小麦植株微量元素的提高并改善籽粒品质,整体而言,以越冬期施入60~120 m3·hm-2处理废水、穗期配施氮肥9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洛阳旱地夏玉米生产潜力长周期定量模拟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洛阳孟津地区气象数据库、土壤数据库、作物数据库和多年田间试验数据库为基础,应用DSSAT作物生长模型估算了当地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光温水生产潜力,并对节水潜力开发现状及途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洛阳孟津地区47a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为6900.00~15805.00 kg · hm-2,均值为12039.96 kg · hm-2,可作为补灌区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529.31~13742.00 kg · hm-2,均值为8894.42 kg · hm-2,仅占光温生产潜力82%左右,可作为雨养夏玉米平均最高产量的上限参考值.夏玉米生育期内平均降水量为356.22mm,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平均水分满足率为71.9%,不同土壤类型及不同降雨年型夏玉米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变幅较大,波动范围为8.04~37.46 kg · hm-2 · mm-1,47a均值为26.424 kg · hm-2 · mm-1.近8a旱作夏玉米现实水分利用效率仅占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45.87%,平均光温水生产潜力开发度为47.55%.夏玉米节水潜力非常大,采用合理的节水农业措施,加强农田建设,改善地力状况,增强土壤储水蓄水稳定能力,高效利用降水资源,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今后提高夏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不同控释氮肥对夏玉米同化物积累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聚酯包膜尿素(Ncau、CRU)、磷矿粉包膜尿素(NhnP)和腐殖酸包膜尿素(NhnF)4种控释氮肥,研究了在区域推荐用量下一次性施用对夏玉米同化物累积分配及环境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控释氮肥CRU和Ncau的氮素释放曲线与夏玉米的氮素吸收吻合较好;与区域氮素推荐施肥技术相比,施用CRU的夏玉米产量可提高4.2%,施用Ncau可维持相近的产量水平;CRU显著增加了夏玉米花后干物质的累积量,Ncau则明显提高了花前干物质的累积比例;在降雨量较大的情况下,CRU可使氮素表观损失减少19 kg N·hm-2.一次性施用NhnF和NhnP可造成0.1%~8.9%的产量损失,氮素表观损失增加.CRU和Ncau两种控释氮肥均可在"总量控制、分期调控"的区域氮肥推荐用量下,作为区域氮肥推荐施肥的轻简化替代技术应用于夏玉米生产.  相似文献   

8.
海水灌溉欧洲菊苣盐肥耦合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在江苏北部沿海滩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海水灌溉下欧洲菊苣(Cicherium intybus L.)的盐肥耦合效应。结果表明:1)20%海水灌溉下欧洲菊苣肉质根和地上部分生物产量与淡水处理相比没有显著差异,而40%海水灌溉下产量均显著下降;N3(氮用量90kg.hm-2)水平与N1(氮用量0kg.hm-2)水平相比,欧洲菊苣肉质根产量与地上部分生物产量可以显著提高;同样,P3(P2O5用量45kg.hm-2)水平与P1(P2O5用量0kg.hm-2)水平相比,欧洲菊苣产量亦显著提高。2)各浓度海水灌溉下,随着施氮、磷量的增加菊苣主茎普遍增长和增粗。3)经过海水与氮肥及磷肥的交互作用对总产量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W1N3(淡水,氮用量90kg.hm-2)和W1P3(淡水,P2O5用量45kg.hm-2)是优化组合。4)经过海水与氮肥及磷肥的交互作用对籽粒产量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出W2N3(20%海水,氮用量90kgN.hm-2)和W1P2(淡水,P2O5用量22.5kg.hm-2)是优化的组合。处理因子分析表明:海水、氮肥、磷肥对欧洲菊苣产量具有显著效应,以海水影响最大;总产量的优化组合为W1N3P...  相似文献   

9.
旱地施有机肥对土壤有机质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渭北旱塬2007-2010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有机肥不同施用量(低量7500 kg·hm-2、中量15000kg· hm-2、高量22500 kg·hm-2)对连作玉米地土壤有机质、团聚体各层粒径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20 cm土层,高量有机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较低量有机肥处理提高4.1% ~4.6%,高、中量有机肥处理较对照提高4.6% ~11.2%,低量有机肥处理在施肥第4年(2010年)较CK提高4.7% ~6.3%.0 ~30 cm土层,所有有机肥处理>5 mm水稳性团聚体的增幅最大,其含量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升高;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团聚体稳定率,且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中、高量有机肥处理比单施化肥处理增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适宜含量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冬小麦季不同施氮处理(夏玉米季不施氮)研究了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夏玉米季土壤硝态氮的适宜含量.结果表明:在播前土壤无机氮含量较高的条件下,冬小麦季施用150kgN.hm-2即可满足冬小麦/夏玉米两季作物的氮素需求;各氮肥处理在冬小麦季的氮肥施用当季的利用率仅为11%~23%,在夏玉米季氮肥残效利用率则高达30%~52%.当夏玉米播前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达到82kg.hm-2时,无需施氮即可保证夏玉米十叶期的生长,达到151kg.hm-2时,无需施氮即可保证整个生育期的生长.夏玉米十叶期和收获后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低于46和65kg.hm-2时,则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综合考虑产量和环境效应,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中0~9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应控制在65~151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1.
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酶活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豫北灌区的生产条件下,以郑单958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碳氮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后期夏玉米叶片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籽粒蔗糖磷酸合成酶(SPS)、蔗糖合成酶(SS)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叶片NR和GS活性峰值出现在吐丝期,籽粒SPS和SS活性峰值出现在灌浆后15d。基因型、密度和种植方式对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有显著影响,而3因素间总体上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郑单958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显著高于浚单20,分别提高5.02%、7.40%、6.25%和4.43%。在6.75—9.00万株hm2的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大,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显著降低。与60cm等行距种植方式相比,80cm-40cm宽窄行种植方式下夏玉米生育后期叶片NR、GS和籽粒SPS、SS活性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6.23%、9.25%、6.87%和2.84%。在采用宽窄行种植、密度为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地面覆盖和保水剂对冬小麦生长和降水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河南省西部丘陵旱耕地上,研究了保水剂(0、45、60 kg·hm-2)、秸秆覆盖(3000和6000 kg·hm-2)和地膜覆盖(<0.005 mm)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土壤水分和降水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措施均能促进冬小麦生长,改善土壤水分和养分状况,提高冬小麦产量和降水利用效率,特别是保水剂与秸秆覆盖、保水剂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效果更显著.与对照相比,不同措施使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土壤含水量提高0.1%~6.5%,拔节期前地膜覆盖处理保墒效果最佳,拔节期后保水剂处理保墒效果较佳,扬花期和灌浆期墒情最差.不同措施使冬小麦产量比对照提高2.6%~20.1%,并以秸秆覆盖+保水剂处理最佳,增产14.2%~20.1%;其次为地膜+保水剂处理,平均增产11.9%.不同措施降水利用效率存在相同趋势,比对照提高0.4~3.2 kg·mm-1·hm-2.表明地面覆盖和保水剂的应用改善了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和养分状况,提高了降水利用率,从而促进了冬小麦分蘖,提高了穗粒数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猪粪红壤稻田土壤Cu、Zn累积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长期施用猪粪红壤稻田土壤Cu、Zn累积规律,以设立于1981年的红壤稻田有机肥定位试验为载体,选取PM1(早稻施猪粪和紫云英)、PM2(早稻施紫云英+晚稻施猪粪)、GMS(早稻施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和NPK(早稻施化肥)等处理为对象,分析了不同试验年限土壤全量和有效态Cu、Zn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猪粪显著提高了土壤Cu、Zn含量;连续施用猪粪30 a后,土壤全量Cu、Zn含量分别增加了7.69—9.52 mg/kg和22.42—35.46 mg/kg;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有效态Cu、Zn含量占全量Cu、Zn的比例分别由15%和5%增加到51%和27%。猪粪年度内的施用时间对土壤Cu的累积没有显著影响,早稻施用猪粪加剧了土壤Zn的累积。土壤铜、锌累积分为两个差异显著的阶段,1981—2002年为缓慢增长期,2002—2010年为快速增长期,这可能与2002年后施用的猪粪中Cu、Zn含量增高有关。以研究的结果推算,红壤稻田鲜猪粪施用量在9.5 t hm-2a-1以下,50 a内不会造成土壤Cu、Zn含量超标。  相似文献   

14.
施氮对高产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用多穗型小麦品种豫麦49-198和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以河南温县和兰考为试验地点,在0、90、180、270、360Nkg.hm-2水平下,通过田间试验对小麦群体动态、产量和土壤氮素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品种小麦都是从出苗开始群体数量不断增加,到拔节期达到最大,然后开始下降.在不同施氮水平和试验点间,豫麦49-198在越冬期和返青期群体数量没有显著差异,拔节以后不同氮水平间群体数量差异显著;而兰考矮早八在所有生育时期,不同施氮水平间群体数量都没有显著差异.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增加,但过量施氮则使小麦产量下降,豫麦49-198以270N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在温县和兰考点分别为9523和9867kg.hm-2,兰考矮早八以180Nkg.hm-2水平下产量最高,在温县和兰考点分别为9258和9832kg.hm-2.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素表观损失增加,豫麦49-198在温县和兰考点的氮素表观损失分别占氮肥用量的32.56%~51.84%和-16.70%~42.60%,兰考矮早八则分别占氮肥用量的18.58%~52.94%和-11.50%~45.80%.在本研究条件下,兼顾产量和环境效应,0~9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不应超过120~140kg.hm-2,小麦氮用量不能超过180kg.hm-2.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间作和施氮对玉米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研究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及生长动态的影响,进行2个种植模式(玉米单作和玉米-大豆间作)和2个施氮水平(0 kg/hm2,150 kg/hm2)的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期揭示施氮和间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为提高玉米-大豆间作系统产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显著增加了春秋两季间作玉米产量,分别达到23.81%和40.99%。施氮处理下的间作玉米地上部生物量较不施氮提高了29.91%,单作模式下显著提高了40.34%,两者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春玉米单作和间作模式百粒重分别提高了18.92%和19.23%,秋玉米单作和间作模式百粒重分别提高了31.03%和32.75%,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单作和间作模式均显著提高秋玉米穗长。与不施氮相比,施氮150 kg/hm2条件下,单作秋玉米的穗粗提高了18.67%,差异显著。(3)施氮和间作均能促进玉米干物质累积、提高株高和叶绿素(SPAD值),且表现为施氮效果高于间作效果。总体来看,种植模式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生长动态均有一定影响,且施氮效果优于间作效果。由于土壤具有一定的供氮能力,而间作豆科能为玉米供给一定量的氮素,故对于春玉米而言,施氮效果仅在百粒重中表现,随着土壤原有氮素被玉米吸收利用减少后,供氮能力下降,在秋玉米中施氮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稻水象甲是水稻的一种毁灭性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检疫性对象之一。该虫自2010年传入新疆后,其发生面积和危害呈不断加重趋势,已对新疆水稻尤其是绿色有机水稻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稻水象甲危害造成的产量损失及防治阈值的确定对其准确预测预报及化学防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目前尚未见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的相关报道。【方法】通过田间罩笼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水稻有效穗数、单穗粒数、结实粒及产量等指标,计算得出稻水象甲在新疆的产量允许损失率及防治阈值。【结果】田间稻水象甲成虫数量与水稻有效穗、单穗粒数、结实率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但与千粒重关系不显著;逐步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虫口密度、每公顷穗数、单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性显著,它们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此外,新疆荒漠绿洲稻区稻水象甲的产量允许损失率为1.1756%,其防治阈值为5.82头·m~(-2)。【结论】新疆荒漠绿洲稻区允许的稻水象甲越冬代虫口密度最大临界值为5.82头·m~(-2),高于此值应及时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7.
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源库性状和灌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7和2008年连续2年在低氮(105 kg·hm-2)和正常施氮(337.5 kg·hm-2)两种施肥水平下,分析了6个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群体源库关系及籽粒灌浆特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群体产量、叶面积指数(LAI)、群体源库性状和籽粒灌浆特性影响明显,在低氮胁迫下,先玉335、郑单958等耐低氮能力较好品种的籽粒活跃灌浆期较长、最大灌浆速率高、最大叶面积指数持续期较长,群体库源关系比较协调;陕单902和豫玉22等耐低氮能力较差品种吐丝后的籽粒活跃灌浆时数、最大灌浆速率、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及LAI较低,源的供应能力显著下降;低氮胁迫明显加剧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间的产量差异.  相似文献   

18.
高产玉米叶片冗余及其对产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高产玉米群体是否存在叶片冗余现象,根据2007年15000株.hm-2密度下的产量结果,筛选出低密度条件下的冗余类型(超试1号)和非冗余类型(超试3号),2008年将两品种在各自最适密度的高产条件下进行开花期整株剪叶1/2(T1)和1/4(T2)处理,以其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来证实叶片冗余现象的存在;以Richards模型拟合籽粒灌浆过程;以穗位叶光合特征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来评价去除冗余叶片后光合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冗余类型的两个玉米品种,在最适密度的高产条件下都存在叶片冗余现象;适当去除玉米群体冗余叶片可以延长植株活跃灌浆时间,有利于获得较高籽粒产量;去除冗余叶片提高了玉米穗位叶净光合速率和光能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Soil application of biogas residues (BGRs) is important for closing nutrient cycles.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iciency and impact on yields and yield formation of solid-liquid separated residues from biodegradable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s (bio-waste) in comparison to complete BGRs,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agricultural BGRs, mineral fertilizer and unfertilized plots as control. The experiment was set up as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on silt loam Cambisol. Biogas residues from four biogas plants were evaluated. Plants per m², ears per plant, grains per ear and thousand grain weight (TGW) were measured at harvest. Fertilization with BGRs resulted in similar biomass yields compared with mineral fertilizer. Mineral fertilizer (71 dt/ha) and plots fertilized with liquid fraction (59–62 dt/ha) indicated a trend to higher yields than solid fraction or complete BGR due to its high ammonia content. Liquid fractions and fraction with nitrification inhibitor induced fewer plants per m² than corresponding solid and complete variants due to a potential phytotoxicity of high NH4-N concentration during germination. However, barley on plots fertilized with liquid fraction compensated the disadvantages at the beginning during the vegetation period and induced higher grain yields than solid fraction. This was attributable to a higher number of ears per plant and grains per ear. In conclusion, BGRs from biodegradable municipal and industrial wastes can be used for soil fertilization and replace considerable amounts of mineral fertilizer. Our study showed that direct application of the liquid fraction of BGR is the most suitable strategy to achieve highest grain yields. Nevertheless potential phytotoxicity of the high NH4-N concentration in the liquid frac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