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过程中, 根据大型真菌与动植物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 对IUCN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做了适当调整, 形成了“中国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等级与标准”, 即: (1)依据可见的分布地点和子实体数量来估计、推测或判断种群的波动以及种群成熟个体数量的变化; (2)以一定的时间段代替世代时长来计算种群的变化情况; (3)将“疑似灭绝”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估等级。评估基本数据来自于中国菌物名录数据库、真菌分类文献资料和专家咨询, 评估过程包括任务分工、数据收集、评估物种确定、建立评估表、初评、专家评审和编制红色名录等步骤, 最终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编制。  相似文献   

2.
昆虫濒危等级和保护级别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国际上目前普遍通用的物种濒危等级系统“IUCN红色名录等级 ( 1994年版 )”来源和结构及使用注意事项 ,对我国 1989年公布生效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和昆虫收录情况进行了评介 ,最后就保护名录与红皮书或红色名录的关系及国家重点保护昆虫的遴选和定级原则提出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解焱 《生物多样性》2022,30(10):22445-3254
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关于全球动物、真菌和植物物种灭绝风险状况的信息来源, 是生物多样性健康的关键指标, 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决策的有力工具。本文全面介绍IUCN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的发展以及应用状况, 积极推动其在中国的物种评估和广泛应用。总结了IUCN红色名录从依赖于评估专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物种濒危等级的濒危物种红皮书(Red Data Book)到IUCN受威胁物种等级和标准(3.1版)的客观量化和所有门类使用统一标准的过程。该等级体系可囊括全球所有物种, 其中“受威胁”的3个等级——极危(CR)、濒危(EN)或易危(VU)需使用5个标准进行量化评估, 对评估规范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该等级和标准体系不仅适用于全球层面, 同样也适用于地区层面物种评估, 只是在具体物种种群如果和周边其他地区(国家)存在种群交流情况时, 评估结果要进行调整。迄今为止, 全球层面使用该等级体系和标准评估了14万多种(其中在中国有分布的物种10,846种), 100多个国家和地方制定了地区/国家层面的红色名录, 中国红色名录评估了5.5万多种。IUCN红色名录已广泛应用于评估生物多样性变化速度; 为保护规划提供决策信息; 支持履行国际公约、修订国家/地区重点保护物种名录和自然保护地管理等; 指导资源有效合理分配和宣传教育等。广泛应用过程中, 讨论主要集中在获取数据的方法改进上; 另外, 一方面有专家认为标准存在缺陷需要完善, 另一方面有呼吁维持标准的长期相对稳定, 以便进行跨时间、跨区域、跨物种门类的比较。本文提出来了中国红色名录的持续机制和应用建议, 包括建立中国红色名录委员会、建立中国红色名录专业网站、发展评估专家队伍、建立中国红色名录评估更新机制, 以及加强国际协作、促进全球和中国红色名录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IUCN为全球濒危野生动植物所设立的等级和评价标准已被多个国家采用,也是国家和地区间进行濒危植物对比研究的基础。作者结合植物地理分布,根据中、日物种红色名录,对比分析两国野生种子植物的濒危程度和区系组成。研究发现:(1)中国红色名录中濒危植物的种类占其所有野生种子植物的比例显著低于日本,但裸子植物的濒危程度却极其显著地高于日本;(2)部分水生植物科未列入中国红色名录,但在日本已受到严重威胁;(3)中国红色名录中出现的世界分布属显著少于日本:(4)两国濒危植物中有大量共有种、姊妹种或近缘种。最后作者建议:(1)对水生植物的濒危状况展开全面调查;(2)加强对中日共有植物成分的研究;(3)借鉴日本经验,在中国开展植物群落水平上的调查,对红色名录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5.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引入IUCN红色名录原理,对我国生物物种的濒危状况开展评估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一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区发生了变化,加之在以往的评估中存在一些不足,亟需对我国生物物种的濒危状况开展一次全面的评估。2008年,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工作,《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5年5月正式对外发布。本文回顾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的编制背景、过程和取得的成果。《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完成了对我国34,450种高等植物和除海洋鱼类外的4,357种脊椎动物受威胁状况的评估,是迄今为止对象最广、信息最全、参与专家人数最多的一次评估。在评估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统计了中国已知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物种数,确定了物种丰富度在世界上的排名;完善了国际上所使用的IUCN红色名录评估等级标准体系;评估分析了我国已知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的受威胁程度及分布差异;评估分析了高等植物和脊椎动物濒危灭绝的原因,其中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丧失和退化是首要因素。这些成果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为全面评估中国野生脊椎动物濒危状况,环境保护部联合中国科学院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编制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编制了《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本次评估主要依据以下3个标准:(1)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3.1)(IUCN,2012a);(2)Guidelines for Using the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ersion 8.1)(IUCN Standards and Petitions Subcommittee,2010);(3)Guidelines for Application of IUCN Red List Criteria at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Version 4.0)(IUCN,2012b)。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2008年,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的编制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们依据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标准对中国野生高等植物的濒危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编制了中国高等植物红色名录。2013年9月,该名录以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第54号公告形式发布,即《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相似文献   

8.
试论海南省蝴蝶保护与可持续性利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 1994年前制订的《IUCN红色名录》和 1994年IUCN理事会第 4 0次会议上通过的《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IUCNRedListCatagories) ,针对我国 198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名录》和 2 0 0 0年国家林业局颁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有关蝴蝶的部分 ,简述制订时的历史背景 ,就其中涉及海南分布的蝴蝶保护种划分的科学依据进行了探讨 ;建议今后蝴蝶保护名录修订时应将栖息地的保护状况列为评估濒危状况的首要依据 ,使保护名录更附合客观事实并有利于保护的可操作性 ;提出保护生物资源的最终目的是在条件成熟时对它们进行利用 ,如果可持续性利用的生物资源不加以利用 ,就是对资源的浪费 ;在利用中需引入高新技术、开拓创新 ,以提高利用效益 ,进而提升资源保护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穿山甲种群概况及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立  李麒麟  孙戈  罗述金 《生物学通报》2010,45(9):1-4,F0004
穿山甲(Manis spp.)是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国际自然与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定为濒危(EN)等级的物种。由于近20年来的乱捕滥猎和栖息地的丧失,该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直至枯竭的边缘。通过分析我国穿山甲野外种群现状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该物种的保护策略,为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对该物种保护等级的调整提供依据,以期为科学制定我国野生穿山甲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和保护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生态系统红色名录作为物种红色名录的重要补充,是基于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对于重要生物的生境保护至关重要。当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方法作为生态系统受威胁状况评估的正式标准,广泛应用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评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体系的修订和推广,其评估标准日趋完善,但生态系统制图、生态系统崩溃的概念以及实际操作层面仍面临挑战。本文回顾了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的发展过程,归纳了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方案中生境范围退化(标准A)、生境限制分布(标准B)、非生物环境退化(标准C)、生物过程退化(标准D)以及威胁定量分析(标准E)这5个指标的含义和评估过程,并围绕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实际评估中面临的挑战,论述了利用遥感和生态模型可能提供的解决方案。文中指出,明确生态系统分类体系以及生态系统崩溃等基本概念对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至关重要;尺度效应是评估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多尺度评估是丰富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空间信息的潜在方法;耦合遥感和生态模型等手段共同参与评估,是未来研究IUCN生态系统红色名录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V3.1),作者认为把"Vulnerable"翻译成"渐危"和"易危"不十分准确,容易混淆和误导,建议把其翻译成"低危"。  相似文献   

12.
关于IUCN红色名录类型和标准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4年底,IUCN(世界保护联盟)正式公布了“红色名录类型”,对物种受威胁的情况作了比较客观的分类,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数量标准以便进行分析判断。本文概略介绍该分类系统及其划分标准的实际应用,供开展物种受威胁的评估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We assessed the threatened status of 163 Central Asian vertebrates using the IUCN Red List Criteria (Version 3.1) at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levels, and compared these assessments to the global assessments given in the IUCN 2002 Red List. We thus compared threat status at three spatial scales; national for five countries separately (Kazakhstan, Kyrgyzstan, Tadjikistan, Turkmenistan, Uzbekistan), regional for the five countries together, and global. This analysis was undertaken as a test of the applicability of IUCN criteria at the sub-global level. Generally the criteria worked well. In 4% of cases, the threat category was lower at the smaller scale of assessment. This was predominately caused by the use of decline rate criteria at the larger scale when populations at the smaller scale were stable. We also encountered issues with the listing of migratory species at the sub-global level. We used our data to carry out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Protected Area coverage in the region, and found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threatened species and endemics are not well covered by the current protected area system.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松杉类植物濒危等级划分的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根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WCMC)和国际松杉类植物专家(CSG)编制的濒危植物名录,以及中国植物红皮书(第1卷)列出中国受威胁松杉类植物共141种及变种。通过对上述三者濒危等级的比较表明,它们在中国松杉类植物濒危等级的划分上并不完全一致,主要原因是划分物种濒危等级的标准不同或资料依据不完全等。最后,作者根据1994年IUCN提出的物种受威胁等级划分标准草案(2.3版本),对中国松杉类一些濒危种类的等级划分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importance of plants, the majority of plant species and their conservation status are still poorly known. Based on the limited knowledge we have of many plant species, especially those in the tropics, the use of GIS techniques can give us estimates of the degree of population subdivision to be used in conservation assessments of extinction risk. This paper evaluates how best to use the IUCN Red List Categories and Criteria to produce effective and consistent estimates of subpopulation structure based on specimen data available in the herbaria around the world. We assessed population structure through GIS-based analysis of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collections, using herbarium specimen data for 11 species of Delonix sensu lato. We used four methods: grid adjacency, circular buffer, Rapoport’s mean propinquity and alpha hull, to quantify population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terms used in the IUCN Red List: numbers of subpopulations and locations, and degree of fragmentation. Based on our findings, we recommend using the circular buffer method, as it is not dependent on collection density and allows points to be added, subtracted and/or moved without altering the buffer placement. The ideal radius of the buffer is debatable; however when dispers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ecies are unknown then a sliding scale, such as the 1/10th maximum inter-point distance, is the preferred choice, as it is species-specific and not sensitive to collection density. Such quantitative measures of population structure provide a rigorous means of applying IUCN criteria to a wide range of plant species that hitherto were inaccessible to IUCN classification.  相似文献   

17.
De Silva et al . (2007) present an overview of the distribution and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e endemic freshwater fish of Asia. Within that review they use data from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6) to conduct an analysis of the conservation status of those endemic fish species. Their analysis is incorrect and provides a very misleading impression of the level of threat to Asian freshwater fish and to freshwater fish at the global scale. The errors stem from a mis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presented on the IUCN Red List. The sources of errors are discussed below and the opportunity is taken to clarify what the information on the IUCN Red List repres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