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花茶是我国的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目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但关于它的发现及命名经过却很少报道。下面就笔者的亲身经历及所了解的一些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2.
獐(Hydropotes inermis)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中国的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及长江两岸,在1949年以后的多篇文献中没有发现对吉林省獐分布的记载。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利用红外相机于吉林省白山市(原浑江市)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獐有效照片21张,有效视频时长总计600 s。在后续的野外调查中,研究者现场拍摄到獐幼崽活体及大量獐的活动痕迹,确认獐在吉林省重新发现。  相似文献   

3.
雪雁据文献记载在中国为偶见冬候鸟,且几十年来,一直没有发现。本次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重新发现,并越冬66天。二个月观察表明:雪雁在此越冬情况良好。查阅有关文献,暂确认为偶见冬候鸟。  相似文献   

4.
复边藓属 (Cinclidotus)植物为水湿生藓类 ,其中文名是指叶片边缘有多层细胞构成厚边之意。该属植物多生于山区的流水中 ,附着于石上或树基部。本属全世界有 9种 (Wijk ,195 9;Crosby等 ,1992 ;Crosby等 ,1999) ,分布于南北半球的温带及暖热地区 (陈邦杰等 ,1963)。由于该属植物形态特征和生境条件较为特殊 ,苔藓学界对其系统位置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和处理。我国复边藓属植物记录仅 1种 ,即Cinclidotusfontinaloides (Hedw )P Beauv ,产西藏喜玛拉雅地区(Mitten ,185 9)…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越南金花茶(Camellia insularis Orel & Curry)的叶绿体(chloroplast, cp)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越南金花茶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56 882 bp,包含132个基因,其中,88个编码蛋白质,36个编码tRNA,8个编码rRNA。密码子偏好性分析显示,编码亮氨酸的密码子数量最多,且第三位密码子显示出了较高的A/U偏好。此外,共鉴定出了67个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 SSR),发现越南金花茶SSR偏好使用A和T碱基。除了少数可变区域之外,越南金花茶与其近缘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 IR)边界区域相当保守。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越南金花茶与云南金花茶(Camellia fascicularis)亲缘关系最近。金花茶是基因工程培育黄色山茶花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为叶绿体工程提供了基本的遗传信息,为深入研究金花茶组植物的进化、物种鉴定和基因组育种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陕西羽叶报春为现存的珍惜濒危植物之一。自1904年W.Filchner在秦岭南坡采集到模式标本后再未在野外发现,植物界一度认为其已经绝灭。2006年于湖北省再次发现。作者于2015年3月在其模式产地秦岭南坡的陕西省洋县秧田乡重新发现该物种,并对其花器官形态和生境等进行了补充描述。  相似文献   

7.
王焕冲  和兆荣  孙航 《广西植物》2012,32(3):315-317
报道了蔷薇科两种悬钩子属植物在中国的重新发现,分别为美叶悬钩子(Rubus calophyllus C.B.Clark)和拟针刺悬钩子(R.parapungens H.Hara),并提供了简要的描述和标本照片.  相似文献   

8.
李利强 《广西植物》2009,29(4):471-475
自从1903年Rolfe报道双褶贝母兰产中国云南后,在中国一直未再采到标本,直到最近在云南省麻栗坡县发现了它的野外居群。作为中国国内首次采到的活体标本,对其进行野外生境、开花生物学调查和形态补充描述、绘图以及植物地理学意义讨论。  相似文献   

9.
越南小花金花茶(Camellia minima)是一种珍稀濒危的金花茶组植物,目前尚未有其叶绿体基因组的相关研究.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平台对越南小花金花茶进行了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测序、组装、注释和分析.结果表明:(1)越南小花金花茶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6 961bp,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共注释到136个基因,其中包含87个蛋白编码基因、41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2)分析鉴定出66个SSR位点和39个重复序列.(3)密码子偏好使用以A/U结尾的密码子,综合有效密码数(ENC)绘图、PR2-plot和中性分析推测自然选择是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的主导因素.(4)边界分析显示ycf1基因的长度和位置在不同金花茶组植物间存在差异.(5)对已发表的金花茶组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越南小花金花茶与小花金花茶聚为一支,亲缘关系最近.该研究结果为探索物种进化和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同时为后续的金花茶组植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金花茶组培苗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新民  梁倩华   《广西植物》1990,10(3):208-210
本文对金花茶(Camellia chrysantha (Hu) Tuyama)组培苗的染色体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金花茶组培苗不仅染色体数目与其野生种相同,2n=30,而且核型也基本一致,核型公式均为2n=2x=30=22m+8sm(2SAT)。这些数据为利用组织培养方法保存和繁殖金花茶的可行性提供了细胞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Boeica konchurangensis B.H.Quang, D.V.Hai & Mich.Möller, a new species of Gesneriaceae from the Gia Lai Province of Vietnam is described, illustrated, and colour photographs of the species are provided. This new species has an almost actinomorphic corolla and shows morphological similarities with B. porosa, but differs from it by a shorter peduncle, a near‐actinomorphic purple corolla with a distinctly broad campanulate tube and a shorter capsule.  相似文献   

13.
    
The successful transfer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activity for addressing complex problems of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is study used the Research-Integration-Utilization model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transfer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activities in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of Ngoc Son Ngo Luong Nature Reserve in northern Vietnam. The results found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scientific support for Vietnam’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policy. High-quality scientific solutions of the Limestone Landscape: Improving Negotiation for Conservation Project were not utilized by stakeholders due to those solutions’ weak integration. Weak research conducted by the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Institute of Vietnam was transferred through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which thereby achieved some successes in utilization. The results suggest three options to strengthen scientific support of policy: (1) need for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2) improvement of the local scientific basis, and (3) need for improved communica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徐州泉山自然保护区评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阎传海 《生态科学》1998,17(1):70-75
选取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对徐州泉山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等级化处理、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算出泉山自然保护区的综合评价指数为0.39,说明泉山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较差.还分析了泉山自然保护区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涛 《动物学杂志》1995,30(4):25-28
依据野外观察,对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雉(Lophophoruslhuysii)的分布、数量与现状、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北纬32°38'─32°57'、东经104°15'─105°04'之间形成了沿摩天岭山脊北侧宽窄不一的水平分布带、东西长达19公里;垂直分布在海拔2300─4072米之间。根据地势、气候和植被分布等特点,将栖息地划为三个生态分布带,其数量在高山稀疏灌丛、草甸、裸岩带为3.25只/平方公里、亚高山针叶林带为1.6只/平方公里,针阔混交林带为0.5只/平方公里;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夜栖树上、主要天敌为猛禽。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0月对江西省九岭山自然保护区野生鱼类区系及资源进行了调查.共采集标本952尾,鉴定为39种,隶属于3目12科33属,多为山区溪流小型鱼类.以鲤科鱼类为主, 21种,占鱼类总物种数的53.85%.对各采样溪流进行多样性比较显示,青山站水系(H:3.2)多样性指数最高,和尚坪水系(H:1.9)多样性指数最低;各采样溪流的均匀性指数相差不大(E:0.7~0.9),且优势种群不明显(λ:0.1~0.3).  相似文献   

17.
通过凉水红松阔叶次生林与帽儿山红松阔叶次生林的区系成分对比分析,阐明了凉水自然保护区与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的区系成分的差异及其影响差异的因素。结果表明,纬度差异是两个自然保护区区系成分差异的重要因素,凉水自然保护区纬度偏高,温带成分占有很大比例,而帽儿山自然保护区纬度偏低,增加了许多华北植物区系成分及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成分。凉水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0科243属441种,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87科328属750种。在特有成分上,两个保护区也有差异,帽儿山自然保护区含有更多的中国特有种。  相似文献   

18.
以百山祖常绿阔叶林中三个优势种麂角杜鹃、尖连蕊茶和木荷为研究对象,研究2009~2012年其花及果实凋落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动态,结果表明:1)在花凋落数量上,麂角杜鹃和木荷有明显大小年现象,尖连蕊茶则无;2)在果实凋落数量上,麂角杜鹃有明显大小年现象,其他两树种则无;3)从凋落季节上看,麂角杜鹃和尖连蕊茶花凋落集中于春末,木荷则在秋初;4)果实的异常凋落与灾害性天气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甘肃省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但是境内的藻类资源状况未见报道过。在实地调查取样的基础上,初步鉴定出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的藻类共4个门60属161种:硅藻门种类最多,有91种,占总种数的56.5%;绿藻门次之,有41种,占25.5%,其次是蓝藻门,有26种,占16.1%;裸藻门最少,共3种,占1.9%。从分布上看,铁楼的种类最多,有81种,然后依次是刘家坪有73种,邱家坝61种,石林谷48种,碧口47种。我们的名录对于了解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20.
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建平  王斌  刘炯宇  谢锋 《四川动物》2006,25(2):281-284,F0004
于2003年7月~8月和2004年5月对陕西周至老县城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次实地考察,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结果,该地区有两栖动物8种,归隶2目、5科、8属,其中1种为未定种Scutiger sp.,与宁陕齿突蟾Scutiger ningshanensis相似,其代表的属和科在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目前均无发现与报道;与邻近的5个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分布相似性比较表明,老县城自然保护区在两栖动物分布上与周至自然保护区更相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