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袁一杨  高宝嘉    李明  袁胜亮  周国娜 《生态学报》2008,28(5):2099-2099~2106
采用AFLP技术对平泉县的1个油松-落叶松混交林和2个油松纯林中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的135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并调查了3个油松林群落的各种环境条件.结果表明,纯林中油松毛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混交林中的油松毛虫种群;林木生长状况为影响不同油松纯林群落中油松毛虫种群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混交林对油松毛虫种群之间的基因流有阻断作用,油松毛虫种群的基因流大小与油松林之间的物种多度呈反相关.  相似文献   

2.
沙地云杉幼树对食叶害虫危害的补偿与超补偿效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沙地云杉食叶害虫优化管理出发 ,在植物与害虫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 ,通过人工模拟摘叶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沙地云杉幼树在一定失叶率的条件下存在补偿和超补偿效应 ,进而以沙地云杉宏观生长指标组建了一组不同生长指标的补偿与超补偿效应模型 ,同时寻求了相应的补偿点与超补偿点 .  相似文献   

3.
陈晨  周国娜  刘巧红  高宝嘉 《生态学杂志》2012,31(10):2573-2578
通过室内饲养的方法,研究了油松两种林分类型针叶对不同色型油松毛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黄色型幼虫相比,黑色型幼虫体重增长较快,雌蛹较重,怀卵量较大,存活率较高;与纯林油松针叶相比,混交林油松针叶延长了油松毛虫的发育历期、抑制了油松毛虫的生长发育,表明油松混交林针叶内可能含有不利于两种色型的油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物质。  相似文献   

4.
肖瑜 《植物生态学报》1990,14(3):237-246
 本文初步研究了陕西省3个气候区域内7个地区的油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根据55块标准地的295株伐倒木资料,建立了油松各器官生物量的估计方程。经研究比较不同区域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年平均净初级生产量、现实生产量和叶片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结果表明,秦岭山地的油松林一般优于陕西北部的油松林,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油松林各项指标相差不大,但明显高于温带油松林。树干(带皮)生物量比例从南向北逐渐降低,树冠生物量比例从南向北逐渐增大。各调查区油松林分的林下植物种类不多,生物量约占群落总生物量的1%。林地凋落物重量在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未分解层比例从南向北逐渐减小。经比较发现,陕西省大部分地区的油松人工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种植年代油松林植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超  王孝安  王玲 《生态学杂志》2007,26(8):1182-1186
通过样地调查,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不同恢复阶段油松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栏林区油松人工林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在波动中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增加,物种丰富度在种植3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物种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在种植20年左右的油松林内达到最大;人工种植油松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群落面貌,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均与撂荒地有较大不同,撂荒地与油松林群落物种组成相似性较小,种植22年与28年的油松林Sorensen指数最大。油松人工林种植20年后物种组成已经基本稳定,在恢复后期物种组成变化不大;种植油松对恢复土壤肥力有一定的帮助,种植28年油松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都较其它种植年代高,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油松人工林腐殖质不断增厚,土壤的pH值也有所增加,土壤越来越偏碱性。  相似文献   

6.
子午岭地区辽东栎和油松林建群种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地调查并采用Levins生态位宽度指数对子午岭地区主要树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的幼苗、幼树和成树在不同坡向的辽东栎林、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和人工油松林3种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辽东栎和油松的更新生态位宽度在不同群落中各不相同,成树的生态位宽度与群落类型一致;(2)辽东栎幼苗和幼树在阳坡和阴坡人工油松林中的生态位宽度分别是0.951、0.95和0.98、0.94,且生态位宽度显著大于其它2个群落,表明辽东栎幼苗和幼树能很好地适应人工油松林的环境条件;(3)在阳坡,油松幼苗的生态位宽度在辽东栎林最大为0.79,且极显著大于其它2个群落,而阳坡油松幼树的生态位宽度在人工油松林中最大为1.00;在阴坡,油松幼苗的生态位宽度在人工油松林最大为0.63,而阴坡油松幼树的生态位宽度却在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最大为0.83,且极显著大于其它2个群落;表明油松幼苗适应阳坡的辽东栎林环境和阴坡的人工油松林环境,油松幼树适应阳坡的人工油松林环境和油松 辽东栎林环境。结果表明,人工种植油松林有利于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人工油松林和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会在该地区存在较长时间,而阳坡的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存在时间会更长。  相似文献   

7.
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温度和营养对临界光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兆麟  贾凤友 《昆虫学报》1991,34(2):178-183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is Tsai et Liu的临界光周值,在适温区内随温度的下降而增加.不同季节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油松针叶,即营养质量不同的针叶,对油松毛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和存活影响明显,从而影响着油松毛虫的光周期反应.这些结果,为油松毛虫的世代发生及种群动态的预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油松受人工剪叶和松毛虫取食刺激后,诱导因素与油松诱导抗性的相关性,揭示油松的诱导防御机制,以油松和松毛虫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油松体内防御酶系的变化。在河北平泉县选择油松-山杏混交林,以无任何处理的油松为对照、设定剪叶、10头和30头油松毛虫取食处理,测定各酶在2014年6月(取食中期)、7月(取食后期)、8月(取食结束后一个月)的活性。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诱导油松抗虫性的产生。剪叶处理刺激能引起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高效表达;10头松毛虫取食处理刺激能引起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增高;30头松毛虫取食处理刺激能诱导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显著增高,其中SOD有明显的滞后诱导效应。说明对油松的不同处理在不同酶的活性上产生的诱导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9.
松毛虫的杂交遗传试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赵清山  袁星 《昆虫学报》1992,35(1):28-32
本文报道了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和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wlaeformis Tsai et Liu杂交遗传试验的部分结果.研究表明,不论从食性、形态特征、混合配对和单个配对试验的结果来看,油松毛虫和马尾松毛虫应为同一物种.其形态学特征,尤其是外生殖器解剖构造的差异,并未反映出种的特性和种间的生殖隔离.油松毛虫与马尾松毛虫杂交,无论正交或反交,都能产生有生育力的F1代,F1代自交产生F2代,F2代自交产生F3代.但考虑到油松毛虫在我国的分布与油松的分布大体相一致,它与马尾松毛虫在形态学和生态学等方面多少存在着一些差异,因此可认为它是马尾松毛虫的一个亚种,可称为Dendrallmua punctatus tabulaeformis(Tsai et Liu).  相似文献   

10.
刘友樵 《昆虫学报》1963,(3):345-353
我国的松毛虫种类已知的有13种, 是世界上已记载的松毛虫种类最多的国家。 根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历年来在国内所收集的松毛虫种类和分布的资料, 结合已知主要松树种类的天然分布进行综合分析的结果, 显示出松毛虫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与其寄主植物的天然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例如西伯利亚松毛虫的分布只限制在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黄花松的天然分布范围里, 油松毛虫在油松分布区, 赤松毛虫在赤松分布区, 云南极毛虫在云南极分布区以及马尾松毛虫在马尾松分布区等。 由于这些松树种类彼此间的天然分布界限十分明显而基本上少有重迭, 因此试将我国东部地区松毛虫不同种类的地理分布按照其寄主植物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五个松毛虫区: 一、东北部分 北界大兴安岭, 南至安东—沈阳线(相当于全国一月份平均-12℃等温线), 是西伯利亚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兴安落叶松和黄花松天然分布所在地。故名1)西伯利亚松毛虫区。 二、华北部分 北界西伯利亚松毛虫区, 南至淮河流域(相当于全国一月份平均0℃等温线), 是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油松和赤松的主要分布所在。因此可分为2区: 2)油松毛虫区 主要位置在冀热山地和黄土高原东部, 是油松毛虫分布区, 是油松分布所在地。 3)赤松毛虫区 主要位置在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 最南直到苏北连云港, 是赤松毛虫分布区, 也是赤松和黑松的主要分布所在地。 三、华南部分 北界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区, 南至南海沿岸, 东到台湾, 西至昌都、波密。松毛虫种类较多, 有马尾松毛虫、云南松毛虫、思茅松毛虫、西昌松毛虫等。松树种类有马尾松、云南松、思茅松等。从中又可分为2区: 4)马尾松毛虫区 占华南的绝大部分, 东至台湾, 西至大相岭东坡, 西南至贵州毕节, 是马尾松毛虫分布区, 也是马尾松分布所在地。 5)云南松毛虫区 主要在四川西部和云南省境内, 是云南松毛虫、西昌松毛虫和思茅松毛虫主要分布区, 也是云南松、思茅松分布所在地。 以上划分不仅可供各地识别松毛虫种类或采取防治时之参考, 而且还可以为进一步发现新的松毛虫种类和探索种下问题以及发生规律研究等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油松毛虫优化管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12.
戈峰  邱业先 《昆虫学报》1997,40(4):337-342
通过探讨松树受害后松针的一些化学物质变化与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种群参数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松针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针叶的氨基酸含量减少、单宁和总酚含量增加;马尾松毛虫取食被害松针后,体内的2种解毒酶(过氧化氢酶、羧酸酯酶)活性增加,其种群参数表现出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死亡率增加、生殖力下降的变 化。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Natural enem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hibiting population growth of pine caterpillar, but they are difficult to be used in systematic management model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some forest stand factors to substitute the effect of natural enemies, which could be used in management models. Through the studies from more than 200 stand plots with different stand conditions in Qu County, Changshan County, and Longyou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16 predominant species groups from insect community were selected, and the canonic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diversity index, species number, individual number of predominant species and the stand factor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nopy density and ground vegetation were the key stand factor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function of insect community. The forest area was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according to the variation of canopy and vegetation conditions by using cluster analysis. The regression models between the rate of variation of pine caterpillar density and the forest factors including canopy density and vegetation covers were developed in each type of fores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diversity index, species number, individual number of insect community and population density of pine caterpillar among four types of forests,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fou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rather high ( r =0. 924 — 0. 964). This means tha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forest stands is reasonable and the stand factors can characterize the effect of natural enemies in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不同立地条件下昆虫群落对松毛虫密度影响的估计(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敌在松毛虫种群动态中起重要作用,但把天敌的作用加入系统管理模型中却很困难。本文试图用林分因子代替天敌的作用,因为林分条件可以方便地用于系统模型中。通过对浙江省衢县、常山县和龙游县不同立地条件的222块样地的调查数据的分析,从70多科的昆虫群落中选择了16个关键种(科),并对林分因子和各样地关键种的种数、个体数、多样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郁闭度和植被条件(灌木层盖度、灌木层高度、草木层盖度、草木层高度、总盖度)是刻划昆虫群落功能的关键林分因子。根据郁闭度的变化和植被条件用系统聚类方法可以把林区分为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林地的昆虫多样性指数、种数、个体数量和松毛虫的密度都存在明显差异;在每种林地都建立了松毛虫密度的变化率与关键林分因子间的回归模型,所有的回归的相关系数都相当高(0.924-0.964),因此可以认为对林地的分类是合理的,而且用林分因子评估天敌的影响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诱导抗性对马尾松毛虫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不同受害方式和受害程度的马尾松 (PinusmassonianaLamb.)针饲养马尾松毛DendrolimuspunctarusWalker虫幼虫 ,研究受害松针对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马尾松毛虫取食受害松针后 ,幼虫的取食量下降 ,排粪量减少 ,对食物的消耗和利用指数降低 ,幼虫发育速率缓慢 ,死亡率增加 ,从而影响马尾松毛虫的种群动态  相似文献   

16.
油松与赤松疱锈病是两针松类枝干上的重要病害,从油松和赤松主干病皮上取锈孢子分别向山芍药、芍药、返顾马先蒿、轮花马先蒿、长白茶藨子、东北茶藨子、香茶藨子和刺李进行室内和室外人工接种试验,终于在山芍药、芍药上接种成功,产生与自然状态下相同的典型症状。同样方法用夏孢子接种也都成功,在两种芍药上所产生的夏孢子堆与冬孢子柱以及夏孢子与冬孢子的形态也基本相同。由此可以肯定,油松疱锈病与赤松疱锈病是同一病原,病原菌为松芍柱锈菌[cronartium flaccidum(Alb·et Schw·)Wint]。取锈孢子用同样方法经多次在返顾马先蒿、轮花马先蒿、长白茶藨子、东北茶藨子、香茶藨子和刺李上接种,均未成功,因此认为这些植物与此两种疱锈病的发生无关,两种疱锈病在辽宁的转主寄主是山芍药(Paeonia obovata Haxim.)和芍药(P.lactiflora Pall.)。  相似文献   

17.
不同松林马尾松毛虫蛹及其寄生天敌群子的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石根生  李典谟 《生态学报》1997,17(4):386-392
应用地学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3种松柯马尾松毛虫越冬工蛹及其寄生天敌群子的窨结构和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混交松林中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球形,其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受害程度高的马尾松纯林中,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为指数形,空间格局为聚集型,受害程度低的纯马尾松林中,蛹的半变异函数曲线是一条截距为0.423,斜率为0.003814的直线,表明为随机或均匀型的空间格局。3种松林中蛹的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模拟马尾松毛虫危害时空动态的非线性CA模型。它包括自依赖、外部变量和交互作用3个组成部分。文中用方差图和相关图确定自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平均距离(时间间隔或空间距离)及相互作用随距离变化的规律,并建立了种群密度模拟的时空相关回归模型。模型模拟的结果表明,对于严重危害的区域,预测结果和实际发生十分符合;对于轻危害的区域模型低估了危害程度,但松毛虫危害趋势的估计和实际发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Guofa Zhou 《Insect Science》1996,3(3):263-270
Abstract  A nonlinear model for simulating the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the damage level of the pine caterpillar,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i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It includes the self-dependence (interaction) component, the reaction component, and the cross effect component. The average distance of interaction and reaction and how the dependence changes along distance are detected by using variogram and correlogram. The simulation result shows that the model may forecast the high damage level properly, but a bit underforecast for the low damage area. The predicted trend of damage is the same as the actually occurred.  相似文献   

20.
中国辽西地区油松针阔混交林生态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辽西地区位于北纬40°20′—42°20′,东经119°—122°之间,处于大小凌河流域地区,包括建平、建昌、凌源、朝阳、北票、喀左、义县、锦西、阜新等市县,主要由努鲁儿虎和医巫闾等几条山脉构成西部山地,地势起伏,多为低山丘陵,海拔高度一般在400—1,200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冬季漫长,夏季炎热,春秋温和而短促,年平均气温7.0°—9.1℃,绝对最高温42℃,绝对最低温-31.1℃,绝对年温度变化振幅剧烈,可达70℃以上,年平均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