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王祖 《动物学报》2006,52(6):I0003-I0004
今年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动物学会创始人、《动物学报》创始人和第一任主编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10月18日,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在京举办了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我虽无缘亲聆秉志先生的教诲,但通过秉志先生身边工作人员和他的学生们的缅怀感言,通过这篇《秉志传略》,以及在承担《所史》的编撰过程中对许多史料的查阅,不禁深深为他强烈的爱国热忱、渊博的知识、在维护科学家的良知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胆识所感动,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值此纪念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不揣浅陋,将它写出来,以表达我对秉志先生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我国生物科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秉志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秉先生的高尚品格和创业贡献,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崇敬。秉先生爱民族、爱国家、爱科学、爱青年,致力于为学育人,在我国科学界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奋斗创业的一生,经历了从封建王朝、军阀割据、列强奴役、独裁统治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许多时代的严峻考验,艰苦卓绝,全力于科学教育大业,被誉为我国生物科学的泰斗,后学之人,引为楷模。  相似文献   

3.
《四川动物》2006,25(4):I0001-I0001
动物学家、教育家秉志院士,是我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我国第一个生物学系和第一个生物学研究机构的创办人,中国动物学会的创始人。他毕生为开创和发展我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今年是隶志院士诞辰120周年.特刊出本刊名誉主编赵尔宓院士“深切缅怀敬爱的秉志院士”一文,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4.
我国五十五年来的兽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动物学会成立55年了,这55年来,我国的兽类学的发展过程是怎样呢?愿就个人所见,提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近代兽类学在我国起步并不晚,20年代中期,秉志先生前后发表过有关江豚形态及老虎骨学等方面文章有9篇之多;20年代后期石声汉先生发表过以傜山兽类调查为主的4篇论文。但是后来二位都不作兽类学的研究,兽类学的工作形同夭折。到1934年,也就是中国动物学会成立那年,兽类学又重新兴起,何锡瑞先生连续发表4篇论文,傅桐生、刘承钊等先生在1937年以前也作了一定的工作。刘先生刺猬  相似文献   

5.
1月8日,中国动物学会理事会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秉志理事长、陈阅增副理事长、郑作新秘书长等在京理事和30周年年会筹备委员等27人。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动物学会常务理事会曾于1958年10月15日与11月14日在北京召开扩大理事会。出席者有秉志、陈阅增、童第周、刘崇乐、寿振黄、周太玄 崔之兰、刘矫非、沈嘉瑞、陈德明、郑作新等。  相似文献   

7.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各位老师、各位来宾: 今天“九九”重阳节,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在这美好时刻迎来了《生物学通报》55周年刊庆,籍此喜庆日子,中国动物学会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生物学通报》的主编、副主编、编委以及与会的各位女士、各位先生致以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8.
7月8—18日,中国动物学会在北京举行了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出席代表160余人,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一百多个单位,连同列席代表共300余人。大会的开幕式与中国昆虫学会20周年学术讨论会联合举行,中国动物学会秉志理事长致开幕词,全国科协竺可桢副主席向大会致贺词,并作了当前科学工作大好形势的讲话。大会征集论文近千篇,共分无脊椎动物区系分类、脊椎动物区系分类、形态学、生态学、寄生虫学和实验动  相似文献   

9.
《兽类学报》2023,43(2):235-236
<正>我国青藏高原兽类学研究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原脊椎动物研究室主任,中国动物学会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动物学会原理事长冯祚建先生因病于2022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相似文献   

10.
鲤鱼(Cyprinus carpio L.)是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一,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秉志先生,对鲤鱼的形态学有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著有《鲤鱼解剖》和《鲤鱼组织》等,但在秉志先生的工作中,因当时条件不具备,尚未使用电镜与超速离心分析技术进行工作。本文著者已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鲤鱼组织按秉志先生所著《鲤鱼解剖》所定的系统进行过观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资料,可能对动物学、水生生物学、水产学以及脊椎动物形态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鲤鱼组织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尤其用超速离心分析的方法,测定它的沉降系数,尚未有人报道。本实验所用样品为鲤鱼 DNA,将其溶于0·2M 氯化钠水溶液中,PH6·5,浓度为1毫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In experiments on Black Sea skates (Raja clavata), the potential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of the ampullae of Lorenzini and spike activity of single nerve fibers connected to them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electrical and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Usually the potential within the canal was between 0 and –2 mV, and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250–400 k. Heating of the region of the receptor epithelium was accompanied by a negative wave of potential, an increase in input resistance, and inhibition of spike activity. With worsening of the animal's condition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became positive (up to +10 mV) but the input resistance of the ampulla during stimulation with a positive current was nonlinear in some cases: a regenerative spike of positive polarity appeared in the channel. During heating, the spike response was sometimes reversed in sign. It is suggested that fluctuations of the transepithelial potential and spike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 stimulation reflect 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difference on the basal membrane of the receptor cells, which is described by a relationship of the Nernst's or Goldman's equation type.I. P. Pavlov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I. M. Sechenov, Institute of Evolutionary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Leningrad. Pacific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Far Eastern Scientific Center,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SR, Vladivostok. Translated from Neirofiziologiya, Vol. 12, No. 1, pp. 67–74, January–February, 19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