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记述在宁夏六盘山林区发现的金小蜂科翠金小蜂属Tritneptis1新种,六盘山翠金小蜂T.liupanshanensis sp.nov.。新种群集外寄生于危害落叶松的重要害虫——落叶松红腹叶蜂Pristiphora erichsonü(Hartig)的预蛹和蛹上,是自然寄生这种食叶害虫的主要天敌,在越冬预蛹中的寄生率达26.8%,每头寄主出蜂为18~74头,雌雄性比为6.2:1.0,在自然控制这种害虫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一种可用于生物防治的优良天敌。描述了新种的形态学特征,列出了区分我国该属现知4个种的检索表,并记述了新种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3.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地区茶园害虫扁刺蛾Thosea sinensis再次爆发,为有效提高对其野外识别和预测预报的水平,开展了不同发育阶段虫体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学特性初步观察。结果表明,扁刺蛾卵扁平、椭圆形,卵长2.41 mm、卵宽1.77 mm,卵壳有网状线纹结构。幼虫具3对胸足、无腹足,移动时腹部呈波浪状蠕动,老熟幼虫体重542.35 mg、体长21.76 mm、体宽13.30 mm。老熟幼虫结茧后于茧内化蛹,雌虫茧长、宽均显著大于雄虫茧。蛹期体色由乳黄色渐变为黄白色、褐色至灰黑色,复眼由乳黄色渐变为红色至黑色,雌蛹体重〖JP2〗446.95 mg,显著高于雄蛹363.32 mg。成虫体灰褐色,前翅近2/3处有一褐色横带,雌成虫体长15.23 mm显著大于雄成虫13.55 mm。扁刺蛾在江西地区1年发生2~3代,第3代发生率仅为1.37%,该虫野外被寄生率为4.66%。 相似文献
4.
杜鹃三节叶蜂Arge similis(Vollenhoven)是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的一种重要害虫,为害杜鹃花科Ericaceae的多个栽培种类,严重影响植株的长势及观赏价值。本试验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观察,对杜鹃三节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杜鹃三节叶蜂在深圳市梧桐山风景区一年发生7代,以蛹越冬,翌年2月下旬越冬蛹陆续开始羽化为成虫,3月上中旬即开始产卵,4-9月份有明显的世代重叠,11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完成一个世代需要32-46 d。卵集中产在杜鹃嫩叶叶背与叶缘表皮之间。幼虫共5龄,具有暴发性、暴食性的特点,1-2龄幼虫群集取食,食量较小,3龄以后幼虫开始分散为害,食量大增。老熟幼虫在植株基部周围的土壤中或枯枝落叶层间吐丝结茧化蛹,化蛹深度在距地表2-5 cm左右。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落叶松尺蠖Erannis ankeraria Staudinger的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方法】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结果】在集宁市落叶松尺蠖1年1代,以卵越冬,越冬卵在翌年4月下旬、5月上旬孵化,6月中下旬开始入土化蛹,成虫于9月初羽化、产卵。在温度为20℃,RH=70%的条件下,落叶松尺蠖幼虫期(19.96±0.86)d,预蛹期(3.93±0.95)d,蛹期(108.4±13.17)d。蛹分布于树干基部30~90cm范围内,深度4~8 cm。雄虫在6:00—8:00及12:00—16:00羽化,早于雌性,雌虫在20:00—24:00羽化,羽化若干小时后可交尾,交配持续时间20~260 min,可多次交尾。20℃下交尾雌虫寿命为(5.56±1.47)d,雄虫为(3.95±0.95)d,产卵量为(162.2±69.9)粒;不交尾雌性为(8.03±2.90)d,雄性为(4.38±1.59)d,产卵量为(164.1±81.3)粒,但卵不能孵化;15℃条件下不交尾雌雄寿命分别为(14.48±6.67)d,(6.64±1.76)d,产卵量为(145.7±76.8)粒。【结论】落叶松尺蠖危害期短,蛹期较长,雌雄成虫羽化时间有差异;温度和交尾对寿命和产卵量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黑肾卷裙夜蛾Plecoptera oculata Moore是我国南方珍贵树种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种植区的一种食叶性害虫。【目的】初步研究黑肾卷裙夜蛾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生活史等问题。【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野外调查,数据精确测量与统计,总结与分析了黑肾卷裙夜蛾的形态、生物学特性等问题。【结果】黑肾卷裙夜蛾幼虫6龄,黑肾卷裙夜蛾一个世代发育需要(41.64±1.59)d,越冬代约为120 d,室内饲养存活率为61.37%±0.80%,其中卵发育历期(7.53±0.40)d,孵化率为(86.67%±1.43)%,幼虫发育历期为(18.42±0.41)d,存活率为61.30%±1.21%,蛹期为(8.67±0.58)d,羽化率为75.55%±1.14%,成虫寿命为(7.02±0.78)d,存活率为74.44%±1.12%,该虫在广东地区一年发生可以发生7~8代,且具有世代重叠现象。【结论】通过了解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为切实可行的防控黑肾卷裙夜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昆虫知识》2019,(5)
【目的】明确柠条重要食叶害虫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hiasmia saburraria richardsi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做好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了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行为特性。【结果】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明显。在8月底开始以蛹在10 cm浅层土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中旬始见,5月下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7月初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是10d,7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第2代幼虫出现,8月下旬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蛹期为260 d左右。常见捕食性天敌有蠋蝽、日本弓背蚁和沙泥蜂,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结论】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s.richardsi是一种危害柠条的食叶害虫。 相似文献
8.
对从北京郊区引种的野生翠雀(Delphiniun grandiflorum L.)的开花习性进行了观察,对其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人工授粉实验。结果表明:(1)翠雀的花序为总状花序,具3~15朵花,花梗长1.5~3.8cm,单花期10d,花序花期15~18d。(2)翠雀花粉活力日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柱头在开花当天至开花后4d无可授性,在开花后的5d、6d有可授性。(3)翠雀的花粉胚珠比(P/O)为2 159.14,杂交指数OCI为5;人工授粉实验表明,翠雀在自然条件下能够结实,结实率为100%;存在自主自花授粉现象,部分自交亲和,结实受传粉者限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现象。(4)翠雀主要的访花昆虫有四条无垫蜂和短腹管蚜蝇。研究认为,翠雀的繁育系统为兼性异交或专性异交,部分自交亲和,需要传粉者。 相似文献
9.
10.
白斑切叶蜂Megachile strupigera是我国南方野生植物及部分农林作物的有效传粉昆虫之一。本文利用人工巢管完成白斑切叶蜂的野外收集和观察,结合室内人工饲养和相关数据的采集,系统研究了该蜂除成虫外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筑巢习性和访花行为以及寄生性天敌等相关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白斑切叶蜂在江西赣州地区1年2代,以滞育状态下的老熟幼虫在虫室中越冬,滞育期约270 d。成虫翌年5月下旬开始出巢活动,主要包括羽化、交配、产卵、筑巢、访花等行为。室内观察和测量发现该蜂的卵近似微弯的长圆柱形,长3.15±0.14 mm。卵期2-3 d;幼虫期6-8 d;蛹期10-12 d。该蜂雄性个体多于雌性个体且同年2代雌雄比有一定的差异。该蜂成虫主要到访黄荆Vites negundo和藤金合欢Acacia sinuate等多种植物。该蜂偏好选择内径在0.614-0.948 cm,长度在8.1-20.1 cm的巢管筑巢。该蜂幼虫期寄生性天敌主要有Melittobia australica和波赤腹蜂Euaspis polynesia。本研究通过对白斑切叶蜂基础生物学进行研究,旨在为该蜂人工管理、驯化、工厂化繁殖等技术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制定该蜂保护策略和适宜栖息地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沙蒿大粒象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蒿大粒象Adosomus sp.,是近几年在我国宁夏、内蒙古、陕西等地沙蒿灌木林中大面积发生的一种钻蛀性害虫。在宁夏盐池,该虫1年1代,以成虫和老熟幼虫在沙蒿根部越冬。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中下旬,终见于6月中旬;越冬老熟幼虫5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6月下旬,终见于8月上旬。成虫产卵于沙蒿根茎部至地下2cm之间,外被一层1~2mm厚的沙壳。幼虫主要分布在地下根部12cm以内,主要钻蛀沙蒿根部,在根部作蛹室化蛹;成虫取食沙蒿叶片作为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12.
沙蒿尖翅吉丁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蒿尖翅吉丁Sphenoptera sp.是黑沙蒿上主要的钻蛀性害虫,引起沙蒿长势下降甚至死亡。对其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征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宁夏1年发生1代,以各龄幼虫在被害沙蒿根部越冬。老熟幼虫于4月中下旬开始化蛹,成虫始见于5月上旬,羽化期有两个高峰,分别是5、6月下旬。成虫羽化后并不马上离开蛹室,2~3d后咬出羽化孔,钻出蛹室。成虫需取食沙蒿叶片补充营养,2~7d后开始交尾,集中在13:00-16:30,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尾。幼虫常多头聚集危害同一株沙蒿。大多数老熟幼虫在距坑道端部5mm处的根部化蛹,少数在直径为5~8mm的较粗的枝条内化蛹。沙蒿尖翅吉丁幼虫期有2种寄生性天敌,蛹期和成虫期各有1种寄生性天敌。 相似文献
13.
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是一种多年生攀援性恶性杂草,对绿篱、草坪、观赏灌木危害较大。乌蔹莓鹿蛾Amatasp.是一种以乌蔹莓为食料的单食性昆虫,以老熟幼虫在残枝落叶上作茧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化蛹,中下旬羽化,每头雌蛾平均产卵块3个,每卵块有卵几十粒至100粒不等,平均每块含卵42粒,卵期7~9天,幼虫分5龄,历期14~18d,蛹期10~14d。在江苏扬州1年可发生不完全的4代。幼虫对乌蔹莓各器官的偏嗜性程度为:花蕾>叶>果。乌蔹莓鹿蛾对乌蔹莓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皱背叶蝉Rhytidodus poplara Li et Ya.是危害杨树的新害虫。首次记述其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天敌种类。在山东商河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地面落叶和杂草中越冬。翌年2月中旬开始出蜇,在枝干上补充营养、交尾,在叶柄上产卵。产卵量113~361枚,卵历期10~23d,若虫历期17~43d。成虫寿命7~69d,羽化后5~12d开始产卵,主要在下午至傍晚前后,多产于叶柄端部的卵槽内。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若虫的闫氏单爪螯蜂Anteonyani和寄生卵的缨小蜂Anagrussp.,对叶蝉种群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Bioscience, biotechn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3,77(7):1590-1593
Two microorganisms (NDKK48 and NDKY76A) that degrade long-chain cyclic alkanes (c-alkanes) were isolated from soil samples. Strains NDKK48 and NDKY76A were identified as Rhodococcus sp. and Gordonia sp., respectively. Both strains used not only normal alkane (n-alkane) but also c-alkane as a sole carbon and energy source, and the strains degraded more than 27% of car engine base oil (1% addition). 相似文献
16.
石灰性土壤拉恩式溶磷细菌的筛选鉴定及溶磷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山西石灰性土壤作物根际分离筛选出多株溶磷细菌,经过多次分离纯化得到一株溶磷能力较强的菌株W25,通过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溶磷菌W25为拉恩式菌属.对W25溶解磷特性进一步研究表明:其对磷酸三钙、磷酸铝和磷酸铁最高溶磷能力分别为385.5、110.4、216.6 mg·L-1;在磷酸铝和磷酸铁培养液中,W25溶磷量与培养液pH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6和0.81,呈极显著负相关;在不同碳氮源条件下,W25以葡萄糖为碳源和NH4NO3为氮源时对磷酸三钙的溶磷量最高,对碳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葡萄糖>乳糖>蔗糖>甘露醇>淀粉,对氮源的利用顺序依次为NH4NO3 >NH4Cl>(NH4)2SO4>NaNO3>KNO3.不同氮源对W25产生有机酸的种类影响较大,以铵态氮为氮源产生甲酸和乙酸,以硝态氮为氮源产生草酸和琥珀酸,以硝酸铵为氮源还产生柠檬酸. 相似文献
17.
条纹小斑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纹小斑蛾Thyrassia penangae(Moor)是乌蔹莓(Japanese cayratia)的重要害虫,在南昌1年发生4~5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由于该虫各世代总有极少部分个体进入滞育,少数进入越夏的个体1年只发生2代或3代。羽化时间多出现在上午7~10时,羽化后当日或次日下午交配,交配时间集中在下午3~6时,交配一般可持续12个h左右。成虫羽化后需取食花蜜做补充营养才能充分产卵。产配后次日即可产卵。第1代成虫常将卵数十粒聚产于幼嫩叶片的背面,以后各代主要聚产于花蕾上,平均每雌产卵量为43粒。幼虫为4龄。第1代主要取食叶芽、幼枝及嫩叶,以后各代主要取食花蕾。在自然条件下各虫态发育历期:卵为4~7d;幼虫为10~14d;非滞育的茧期(指幼虫结茧后的预蛹至成虫羽化的日期)为8~11d,越夏茧期为32~40d,越冬茧期为205~224d。成虫寿命为3~13d。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