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乙型脑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病毒粒子的形态结构、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毒感染与复制、病毒致病机制及病毒引起的疾病诸方面对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进展作了综合评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乙型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也称乙型脑炎病毒或简称乙脑病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属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地域广,病死率高,常留有后遗症。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虽有疫苗,但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4.
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了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疫苗株5′、3′NCR,利用融合PCR技术在5′、3′NCR之间引入BamHⅠ酶切位点,将5′NCR置于T7启动子控制之下,构建乙脑病毒微复制子表达载体pMR。分别将绿色荧光蛋白(GFP)和汉滩病毒核蛋门编码区基因插入到pMR中,构建两种表达外源基因的乙脑病毒微复制子表达载体:pMR—GFP和pMR-84FliS。绎荧光显微镜直接观察、Western blot、ELISA等方法检测,证实外源基因能够在辅助病毒SA14—14—2感染的BHK-21细胞中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猪乙型脑炎病毒(JEV)抗体ELISA检测方法。方法培养BHK21细胞,接种JEV病毒,制备BHK21正常抗原和JEV特异抗原,滴定酶结合物和抗原最佳工作浓度,并进行精密性、敏感性、稳定性、特异性实验。结果正常、特异抗原和酶结合物最佳工作浓度分别为0.2μg/mL、10μg/mL和1∶20000;正常、特异抗原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8.3%和6.4%,批间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9.7%和11.5%;检测灵敏度为1∶1280;与猪瘟病毒(CSFV)、猪细小病毒(PPV)均无交叉反应。稳定性试验相对偏差小于25%。结论建立的ELISA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好,特异性、敏感性强。可用于猪JEV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6.
7.
虫媒病毒中的很多类型,如蜱传脑炎病毒、黄热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都是对人类非常危险、极具威胁的病原体。日前,Fritz等人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虫媒病毒侵入细胞的机制。研究表明虫媒病毒侵入细胞的主要靶点是内涵体(endosome),虫媒病毒借助与内涵体上蛋白的紧密结合将自身蛋白与内涵体膜相融合,进而入侵细胞。这一过程之所以会特异发生在内涵体,是由于内涵体中特殊的酸性环境会促使虫媒病毒表面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发生结构改变,使得病毒蛋白牢牢抓握在内涵体膜上。  相似文献   

8.
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流行范围正逐步扩大。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因此预防乙脑的发生尤为重要。随着对日本脑炎病毒研究的深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候选疫苗已成为预防乙脑新的发展方向。我们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蛋白功能,以及国内外乙型脑炎疫苗研发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经蚊虫传播的严重危害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其重症病死率高,易造成永久性的神经系统后遗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功能、基因分型,以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为了从分子水平了解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与国外分离株的差异,对1949年以来在中国乙脑主要流行地区分离的19株乙脑病毒的PrM-C区及E蛋白基因区的核苷酸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在中国流行的乙脑病毒的分子差异.结果显示:病毒生物学初步鉴定显示,病毒感染BHK细胞后56h所有细胞均发生病变,约50%以上细胞脱落(CPE( ));3日龄乳鼠接种病毒72h之内死亡;所有病毒均与乙脑病毒(A2株)抗血清发生阳性反应,但反应强度不同,提示所有病毒均为乙脑病毒.病毒PrM-C(456~695)区核苷酸序列与各个国家及地区、各个基因型以及各个年代的73株乙脑病毒相应序列,用Woan-Ru Chen建立的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分析,结果显示,所有19株中国分离的病毒均属于基因型Ⅲ型,与国外相关文献所报道的乙型脑炎病毒中国分离株的基因型相符.以乙型脑炎病毒疫苗株P3株为标准,对各病毒E蛋白500个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各毒株核苷酸差异在0和4.2%之间,氨基酸差异在0和4.0%之间.所有核苷酸差异均为碱基的替换,无论核苷酸或氨基酸均无插入或丢失.大多数核苷酸变异在氨基酸编码的第三位,属于沉默突变,不引起氨基酸变化.18株病毒E蛋白活性结构域与疫苗株P3株相比共有247个氨基酸的差异,平均每株病毒有12.35个氨基酸的差异,有11株病毒(SA14、TLA、CZX、CBH、G35、GSS、LYZ、SH-3、YLG、YN、ZMT)在该区的差异数低于这个平均值.而在超过这一平均数的7个病毒株(A2、HA-3、47、CH-13、CTS、LFM、ZSZ)中,LFM、ZSZ、47与疫苗株相比较分别有16~20个氨基酸的差异,相对其它17株病毒而言,差异较为明显.以上线索提示,现有的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在理论上可以覆盖包括现存病毒在内的毒株.  相似文献   

11.
乙型脑炎重组痘苗病毒的抗原表达及其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娄元梅  刘启富 《病毒学报》1995,11(4):317-321
  相似文献   

12.
利用单克隆抗体对乙型脑炎病毒不同毒株抗原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发现,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多克隆抗体,PcAb)进行抗原分析时,我国分离到的乙型脑炎病毒SA14、P3、A2和高株的抗原性无明显差别,与从日本分离到的中山株有些差别,但仍被PcAb所中和;而用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分析,情况就明显不同:SA14和P3株抗原性相似,高株和中山株不能被51-8McAb所中和,A2株则介于两者之间。A2和高顺生株的寡核苷酸指纹图谱分析表明,高株比A2株多两个斑点,但大多数斑点是一样的,证实了上述结果。实验还发现不同毒株的保护效果不同,A2株的免疫效果明显优于高株。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缺陷无胸腺裸鼠对乙型脑炎强毒株病毒神经外感染较正常鼠敏感,病毒容易入脑,在脑内的繁殖滴度高,并引起脑细胞严重病理改变。乙脑14-2弱毒株神经外感染则不引起裸鼠发病,脑组织未见病理改变;若脑内直接注射,则引起部分裸鼠发病死亡,但病理变化仍然很轻。以上说明以7.0Log TC(?) 14-2株病毒0.1~0.6ml接种时,对免疫功能不全的裸鼠也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用C6/36细胞增殖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制备抗原,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G抗体,可获得满意结果。用此法检测了河南,海南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的253份血清标本,阳性检出率为55.6%(141/253)。与血凝抑制法(HI)相比较,HI的阳性率仅37.1%(93/253)。两种方法的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88。用ELISA检测,乙脑抗体与登革病毒抗原有一定交叉,但滴度平均有16倍差异。本方法重复性良好,具有特异、敏感、简便的特点。可用于乙脑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效果的考核。  相似文献   

15.
16.
利用亲和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抗原(P3,A2株)感染小鼠中枢神经系统后的定位。观察到乙脑病毒抗原分布具有一定选择性,主要集中在脑干、小脑、间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分布与H-E常规病理染色一致。该方法敏感、特异。同时比较了兔免疫血清与乙脑单克隆抗体的应用效果。对组织化学冰冻切片漂浮法诊断病毒抗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将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凝胶法)扩大应用于乙脑灭活疫苗的质量控制及其内毒素的检测.按<中国药典>及<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方法>方法,复核鲎试剂灵敏度、确定疫苗的L值、计算MVD、进行干扰试验及内毒素的检测.疫苗L值确定为300 EU/mL,MVD为1 200倍.用灵敏度0.25 EU/mL的鲎试剂,疫苗的最大非干扰浓度为将其稀释30倍,将此疫苗稀释120倍进行干扰试验,对内毒素的检测无干扰作用.以此法对15批疫苗进行内毒素检查均呈阴性反应.结果显示,此法用于乙脑灭活疫苗质量控制及其内毒素检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相文华  吕晓玲 《病毒学报》1999,15(2):154-157
对山羊关节炎-脑炎病毒(CAEV)结构蛋白进行了分析,主要蛋白有GP125、GP90、GP70、GP45、P28、P16和P14。同时检测了CAEV实验感染山羊后的GP125、GP90和P28抗体在机体内的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9.
20.
白萝卜提取物对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们曾报道,葫芦科的丝瓜等食用植物组织的提取物有明显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并证明这些提取物为干扰素诱生剂。为了解其它种类植物是否也含有类似的物质,我们从十字花科植物——白萝卜(Raphanus sativus,white color,long form)成功地提取到类似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