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树麻雀肝脏和肌肉产热特征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温带的小型鸟类,通过增加产热来适应低温环境.基础代谢率(BMR)是内温动物能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中我们分别在冬季和夏季测定了树麻雀(Passer montanus)的BMR、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蛋白含量、线粒体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活力及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及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树麻雀的体重和BMR冬季显著高于夏季;肝脏的线粒体呼吸、肝脏和肌肉的COX活力冬季较高,夏季较低;血清T3浓度冬季明显高于夏季.这些结果表明:在野外条件下,肝脏和肌肉在细胞水平产热能力的提高和血清T3含量的增加,是树麻雀抵御冬季寒冷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开放式呼吸测定仪和数字式温度测量仪,在环境温度为5.0~35.0℃范围内,测定白头鹎的体温、代谢产热和蒸发失水(EWL),并计算其热传导等生理生态特征。结果表明:白头鹎的热热中性区为25.0~32.0℃;基础代谢率(BMR)为(3.67±0.03)ml O2 g-1 h-1,是体重预期值的64%。平均最小热传导为(0.15±0.00)ml O2 g-1 h-1-1,是体重预期值的124%。蒸发失水与产热的比率(EWL/RMR)在5.0~35.0℃时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达到峰值,为(1.71±0.07)mg H2O/ml O2。代谢水和蒸发失水的比率(MWP/EWL)随环境温度上升而下降,在16.4℃时,MWP/EWL为1。这些结果表明了白头鹎具有较低的基础代谢率和高的热传导,蒸发失水在体温调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燕雀和麻雀代谢产热及消化道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 2 0 0 3年 4~ 5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以 1 0只燕雀 (Fringillamontifringilla)和 9只麻雀(Passermontanus)的耗氧量、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肝脏和肌肉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等为指标 ,探讨了燕雀和麻雀代谢产热及消化道形态的差异。燕雀的代谢率、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呼吸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均显著低于麻雀 ;而消化道总长度及小肠长度均明显高于麻雀。表明选择压力的不同塑造了燕雀和麻雀对环境的适应对策不同  相似文献   

4.
嵊泗岛和杭州地区白头鹎鸣声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计算机鸣声分析技术,对嵊泗和杭州两地白鹎夏季的主要鸣声类型和声谱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两地白头鹎的鸣声类型,时域结构和频谱特征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可能与两地生境类型的差异有关。但变音句鸣声的音节组合方式和单音节鸣声的构成等方面仍有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激素对白头鹎基础产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甲状腺激素对动物的基础产热有调节作用,甲状腺活性的增加往往与基础代谢的增加相伴行。通过每日饲喂甲状腺素(T4)研究了甲状腺机能亢进对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代谢产热的影响。代谢率的测定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计测定,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采用铂氧电极-溶氧仪测定,反应温度为30℃,肝脏和肌肉的线粒体状态4呼吸采用铂氧电极-溶氧仪测定,反应温度为30℃,线粒体蛋白的测定以牛血清蛋白作为标准,采用Folin-phenol方法,测定肝脏和肌肉组织的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甲亢组的基础代谢率(BMR)明显升高;肝脏及肌肉组织状态4呼吸增加;肝脏和肌肉线粒体的COX活力升高。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区黑线仓鼠的代谢产热特征及其体温调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探讨寒冷地区黑线仓鼠 (Cricetulusbarabensis)的代谢产热特征及体温调节 ,本文采用封闭式流体压力呼吸仪对其代谢率、热传导和体温等热生物学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 :在环境温度为 5~ 35℃的范围内 ,黑线仓鼠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 ,平均体温为 36 33± 0 2 3℃ ;热中性区为 2 5~ 32 5℃ ;基础代谢率为 3 4 9±0 36mlO2 / (g·h) ;环境温度 (Ta)在 5~ 2 5℃范围内 ,代谢率 (MR)与Ta 呈负相关 ,回归方程为 :MR [mlO2 / (g·h) ]=9 6 0 - 0 2 2Ta (℃ ) ,在此范围内 ,黑线仓鼠的热传导率 (C)最低 ,平均为 0 2 8± 0 0 1mlO2 /(g·h·℃ ) ;代谢预期比和热传导预期比 (F值 )为 1 6 8。黑线仓鼠的基本热生物学特征为 :较高的BMR和热传导率 ,相对较低的体温和较宽的热中性区。这些特征可能限制了其在极端寒冷和干旱环境中的分布和生存.  相似文献   

7.
许多动物的声通讯行为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鸟类的鸣唱也是如此。雄鸟鸣唱具有宣告领域和吸引配偶的功能,在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之间应存在一定差异,但差异如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在很多鸟类中尚未可知。本研究以一种在秋季也有显著鸣唱行为的城市常见小型鸣禽——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为研究对象,比较其在春季(繁殖季)与秋季(非繁殖季)的鸣唱差异,并分析可能的原因。于2020至2021连续两年的春、秋季分别在武汉地区各采集了27只和30只雄性白头鹎的鸣唱录音,共测量分析春季鸣唱372个,秋季鸣唱435个。对测得的各鸣唱参数数据进行季节间比较,结果显示,白头鹎的鸣唱持续时间和鸣唱音节数存在显著季节差异,春季鸣唱的持续时间较秋季更长,鸣唱音节数更多。鸣唱的频率、能量分布等其他声学参数,以及鸣唱型出现率(反映鸣唱曲目大小)均未表现出显著季节差异。白头鹎鸣唱的时程特征相对其他鸣声特征更具季节可塑性。此外,还发现同一采样点的白头鹎春、秋两季使用相同的鸣唱型。本研究结果表明,春季白头鹎的单位时间鸣唱输出量更大,鸣唱行为更活跃,这与繁殖季节鸟类的领域性更强、为繁殖成功投入更多相一致。白头...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褐色脂肪组织及肝脏产热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柳劲松  李庆芬 《兽类学报》1996,16(2):155-157
非颤抖性产热(nonshtverlng thermogenesis, NST)是小哺乳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增加产热的有效途径(Foster等1978.Can JPhyslol,56:110~122)。NST主要产生于褐色脂肪组织(BAT),所有影响BAT结构与功能的因素均可影响NST能力(Cannon等,1993.Life in the cold.369~379)。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非冬眠的小哺乳类动物,其生态学特征已被进行了广游酊探^的研究.王德华等(1990。兽类学报10(1):40~53; 1993.兽类学报13(4):271~276)对高原鼠兔NST能力,BAT组织成分及线粒体蛋白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本文在此工作的基础上。试图从细胞承千上进一步探讨高原鼠兔产热的季节性变化及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9.
体重、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季节性调整对鸟类的能量需求或能量利用非常重要。本文以分布于浙江的画眉(Garrulax canoru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冬季(2014年1月)和夏季(2013年7月)测定了画眉的体重、能量收支及消化道形态特征的变化,从整体水平上揭示画眉能量收支和消化道形态在冬夏两季的变化及其适应策略。野外捕获的画眉在实验室适应1 d后用于实验。能量收支采用代谢笼测定,消化道重量采用烘干至恒重测定。结果表明:除体重没有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外,画眉冬季的摄入能(P0.05)及同化能(P0.05)显著高于夏季;胃、小肠、直肠及总消化道的湿重及干重冬季明显高于夏季;相关分析表明,画眉的总消化道、胃和小肠的湿重及干重与摄入能和同化能具有明显的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画眉通过增加能量摄入和消化道重量来应对冬季的高能量需求。  相似文献   

10.
蔡理全  黄晨西 《兽类学报》1998,18(3):215-218
与夏季相比、冬季长爪沙鼠的静止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升高;褐色脂肪组织线粒体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与α-磷酸甘油氧化酶活力升高,组织总蛋白质及线粒体蛋白质含量增加,而组织的脂肪含量减少;血清T3含量和T3/T4值都显著增加。但是肝脏的各项产热指标变化不显著、表明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功能具有季节波动性,是长爪沙鼠适应性产热的主要来源器官.  相似文献   

11.
白头鹎的鸣唱结构及其鸣唱微地理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武汉市区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的鸣唱类型和音节类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按照采样地点划分为组(微地理种群),对组间、组内不同白头鹎个体间的鸣唱差异进行了探讨.分析来自市区5个样点的26只雄性白头鹎的667个鸣唱,共发现18种基本鸣唱型、53种音节类型.每只雄性白头鹎具有1-3种基本鸣唱型,每只个体能唱6.7(4-1 4)种音节类型.平均每个鸣唱由5.0(3-11)个音节、4.6(3-8)种音节类型组成.白头鹎的鸣唱顺序模式为平稳过渡型,并能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在基本鸣唱型的基础上产生鸣唱变异:1)省略、添加或替换鸣唱中的个别音节;2)对鸣唱中的某个部分进行重复或重复不同次数;3)将不同的鸣唱型进行拼接组合.每只个体每种基本鸣唱型至少具有2.0(1-5)个变 异类型,这种变异在个体间和个体内普遍存在.个体间能共享1-2种鸣唱型.所划分的5个组内普遍存在鸣唱型和音节类型的共享,而组间则无鸣唱型共享,有音节类型共享.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数衡量白头鹎个体间音节的共享情况,发现个体间的音节共享程度在组内 明显大于组间,因此认为越是邻近分布的白头鹎个体具有越相似的鸣唱  相似文献   

12.
白头鹎春季食性及取食空间生态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04年2月11日~6月10日,用直接观察法中的随机取样法和扫描取样法,对四川南充市及郊区(北纬30°41′~30°51′,东经106°01′~106°07′)白头鹎的食性和取食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白头鹎为杂食性鸟类,主要在乔木树冠、灌丛、菜地、草地和空中取食约30种植物的芽、嫩叶、花、花蜜、果实及昆虫。在育雏以前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的频次仅占食物总频次的1.77%。育雏时,其捕食动物性食物的频次占食物总频次的55%。  相似文献   

13.
四川南充市城市白头鹎的巢址选择和巢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3~9月,在四川南充市对白头鹎巢址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白头鹎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有7种,依次为巢位高度需求因素、栖位因素、巢上隐蔽因素、食物因素、种竞争因素、种内竞争因素、水源因素;其巢材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14.
食果鸟白头鹎与接骨草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种子的传播者 ,以果实为生的动物在所食植物的繁殖周期中起着关键作用。尽管动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自达尔文开始就引起了进化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关注 ,但和传粉者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的研究相比 ,种子传播者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在 2 0世纪 70年代后才真正开始[1] 。植物学家  相似文献   

15.
Food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animals’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short-term food restriction on metabolic thermogenesis of Chinese bulbuls(Pycnonotus sinensis) by measuring changes in body mass, body fat, basic metabolic rate(BMR), and organ mass of wild-caught Chinese bulbuls from Wenzhou, China. Short-term food restriction induc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body mass and body fat but body mass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s soon after food was no longer restricted. Food restriction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BMR after 7 days(P<0.05), which returned to normal levels after food restriction ceased. Log total BM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g body mass(r2=0.126, P<0.05). The dry masses of livers and the digestive tract were higher in birds that had been subject to temporary food restriction than in control birds and those subject to continual food restriction(P<0.001 and P<0.05,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ry mass of the lungs(P<0.05), heart(P<0.01), and spleen(P<0.05) in birds subject to short-term food restriction compared to control birds and those subject to continual food restriction. BM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dy and organ(heart, kidney and stomach) mas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Chinese bulbul adjusts to restricted food availability by utilizing its energy reserves, lowering its BMR and changing the weight of various internal organs so as to balance total energy requirements. These may all be survival strategies that allow birds to cope with unpredictable variation in food abundance.  相似文献   

16.
光周期对白头鹎体重、器官重量和能量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周期是四季环境变化的最直接表现因素之一,并影响动物的生理变化特征。为探讨光周期驯化对白头鹎(Pycnonotussinensis)体重、器官重量及能量代谢的影响,以室温28℃、不同光周期(16L∶8D,LD组和8L∶16D,SD组)对两组白头鹎进行为期4周的光周期驯化,测定其体重、各器官鲜重和干重、基础代谢率(BMR)和食物摄入能、排泄能及同化能并计算同化率。结果发现,SD组个体体重、内部器官(肝、小肠)重量、BMR及同化率相应显著高于LD组个体;短光照刺激白头鹎显著降低摄入能、排泄能及同化能。这些结果表明:光周期对白头鹎的体重、器官重量、BMR及能量收支有着一定影响,并且短光照较长光照更能引起白头鹎体重、器官重量及能量代谢的明显变化,同时验证了中心限制假说,即白头鹎BMR与中心器官代谢(肝、小肠等)具有相关性,中心器官是改变白头鹎BMR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杭州城市环境中白头鹎的繁殖生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头鹎(Pycnonotus sinensis)是一种中国南方城市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丰富的鸟类。其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适应能力已引起关注。2012年3—7月,在杭州城市环境下,对白头鹎的繁殖生态进行了系统调查,共记录到白头鹎繁殖鸟巢117巢。结果显示,在杭州市区,白头鹎主要在居民小区、行道树和绿化带的树冠层筑巢,主要营巢植物为桂树(Osmanthus fragrans),占总数的84.6%(n=117)。所有繁殖巢距地面均高(3.16±0.91)m(n=117)。3月底开始筑巢产卵,产卵高峰集中在4月11—25日。窝卵数为(3.37±0.48)枚(n=103),孵化期为(11.34±1.12)d(n=32),育雏期为(11.85±1.12)d(n=47)。孵化率为68.3%(n=111),离巢率为52.1%(n=117),总繁殖成功率为34.7%(n=111)。繁殖失败原因主要包括卵及雏鸟被捕食、人为干扰等。  相似文献   

18.
Krüppel样转录因子15 (Krüppel-like factors,KLF15)是Krü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的一员。Krüppel样转录因子家族的特征是含有3个高度保守的Cys2His2锌指结构,与DNA的CACCC元件和富含GC区连接,从而调控转录激活或抑制。KLF15在糖、脂肪酸、氨基酸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克隆了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 KLF15基因全长cDNA序列,根据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其具有KLF15的两个典型结构域zf-H2C2-2和zf-C2H2。系统进化树的比较分析表明,尼罗罗非鱼KLF15与雪鲷(Maylandia zebra) KLF15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尼罗罗非鱼短期饥饿实验结果显示:正常进食状态时尼罗罗非鱼肌肉、肝中KLF15基因都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均为昼低夜高;饥饿7 d后KLF15基因依然有显著昼夜节律性,但振幅降低,且在肝中表现出昼高夜低现象。以上结果说明尼罗罗非鱼的营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影响KLF15基因节律性表达。  相似文献   

19.
使用SSR和mtVNTR分子标记识别扬子鳄个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磊  王义权 《动物学报》2005,51(3):501-506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濒危物种,为有效避免种群衰退,最大限度地保持该物种现有的遗传多样性,有必要对种群的个体进行个体识别研究,以便重建遗传谱系,指导现有繁育工作。应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与mtVNTR(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 on mitochondrial DNA)两种分子标记对扬子鳄39个个体进行了个体识别分析,结果显示:8个SSR座位的累计个体识别率与累计父权排除率分别达0.9968、0.7697,mtVNTR的个体识别率为0.9146,联合SSR与mtVNTR两种分子标记的累计个体识别率理论值达0.9997,并在实际分析中将39个扬子鳄个体完全区分开,其区分能力较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及mtDNA控制区5’端序列分析等分子标记要高。此外,SSR和mtvNTR还可对某些低频等位基因及其携带个体做有效的筛查,这对今后进行大量扬子鳄个体的分子标记识别和群体的遗传谱系建立等工作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动物学报51(3):501—506,2005]。  相似文献   

20.
扬子鳄鞣制皮革和鳞片的DNA提取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史燕  吴孝兵  晏鹏  赵哲 《动物学报》2004,50(2):297-301
运用一种改进的提取方法 ,作者从鞣制皮革中成功地提取了总DNA ,同时还对尾尖皮、鳞片、盐腌生皮等皮质进行了DNA提取 ;用 12SrRNA基因扩增的通用引物、扬子鳄鉴别引物、微卫星引物及RAPD引物进行PCR扩增 ,并对部分扩增结果进行测序 ,以检验提取效果。结果证明 ,几种皮质标本都可提取出DNA ,其中尾尖皮和鳞片的提取效果较好 ,用四种引物都可扩增出明显亮带 ;盐腌生皮和鞣制皮提取结果也很好 ,并且用12SrRNA通用引物、扬子鳄鉴别引物扩增的亮带较明显 ,可进行扬子鳄皮质用品等的分子鉴定及部分序列的扩增和测序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