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毛冠菊属Nannoglottis 8种植物舌片的微形态特征,以探讨其颇有争议的系统位置。所有种类舌片近轴面的细胞为板状,长圆形;径向、切向壁直;外壁特征性突起,外壁中央为纵向皱纹,相邻细胞之间的纹饰无系统连接。这些特征表明毛冠菊属和紫菀族Astereae关系密切,但它在紫菀族内的系统位置可能比较特殊。这些结果和依据ITS序列推测的紫菀族系统发育的结果相吻合。文中还讨论了一些微形态性状的演化趋势以及微形态性状在毛冠菊属部分种类分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国产菊科千里光族款冬亚族及其相关类群11属15种植物的花粉超薄结构。研究类群的花粉超薄结构可分为2类:“千里光型”和“向日葵型”。多榔菊属、大吴风草属和毛冠菊属为“向日葵型”,其余种类均为“千里光型”。根据花粉超薄结构类型,结合其它有关方面的研究,认为大吴风草属与橐吾属并不近缘,而毛冠菊属可能接近于紫菀族。 相似文献
4.
猕猴桃属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由于天然种间杂交,猕猴桃属Actinidia Lindl.的分类存在着组间界限不清、近缘种之间很难区分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该属不同组、系的植物花粉及种间杂交后代花粉的扫描电镜观察,探讨该属物种的系统学关系。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猕猴桃属植物21种、 6变种和4个不同种间杂交F1代植株的花粉,描述了它们的花粉形态,并根据花粉形态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检索表。研究结果表明:(1)猕猴桃属的花粉形状主要以长球形至近球形为主,变异较小,而花粉粒大小和外壁纹饰的种间差异较大。(2)多数迁地保护物种的花粉粒以三孔沟为主,不同于以前报道的以三拟孔沟为主,原因可能是花粉样本采集地的环境不一样,以及野外的广泛杂交造成的。(3)种间杂交后代花粉空瘪,无授粉能力,是由于所采用亲本植株染色体的倍性不同,后代不能产生正常花粉所致。(4)人工选育雄株花粉外壁纹饰较野生雄株花粉的精细,这种花粉外壁纹饰变小的特征可能有利于雌雄异株植物的授粉受精。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探讨。(5)雄株花粉大小与其雌株果实大小之间有一定相关性,这一现象有助于杂交后代的早期筛选。 相似文献
5.
中国藁本属花粉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藁本属Ligusticum 25种植物的花粉形态,包括本属的模式种(苏格兰藁本L.scothicum,中国不产,分布于苏联。朝鲜、日本和北美)。其中17种为首次报道。通过对29个样品材料的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及对本属中有代表性的4种植物的花粉做了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外壁结构,结果如下:花粉可归为菱形、椭圆形、矩形、赤道收缩4个花粉类型。各类型间的演化趋势是:菱形→椭圆形;菱形→长菱形→矩形→赤道收缩形。本属萌发孔类型,可分为角孔类和边孔类。作者从花粉资料支持Drude关于藁本属在伞形科中的系统位置的主张;支持K.-pol(1916)将岩茴香属Tlingia Regel(1858)和M.Hiroe(1958)将拟藁本属Ligusticopsis Leute(1969)分别归入藁本属中的主张。 相似文献
6.
观察了中国木犀属4组21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花粉为圆球形或近长球形,外壁表面均具网状纹饰。大多数种类都具有三孔沟的萌发孔,极少四孔沟,或六萌发孔。内孔明显或不明显,有9种植物同时存在具三孔沟和具三沟二种类型的花粉及中间过渡类型(显脉木犀同时存在具三拟孔沟和具四拟孔沟)。很多特点表明,木犀属花粉的萌发孔在木犀科中处于由简单萌发孔向复合萌发孔过渡的阶段。根据网眼从沟间区中央到沟边是否变细,可将本属花粉分为两大类型,与分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综合一些花粉特征,可发现本属花粉形态差异较明显,与一般形态差异有一定的相关性。花粉形态在木犀属具有一定的系统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系统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对国产栎属31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栎属的花粉萌发孔对该属的系统与分类无太大的参考价值;但栎属的花粉纹饰有颗粒状,聚粒状两种主要类型,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分类学价值。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栎属植物划分为常绿类与落叶类的观点,栎属巴东栎组植物的花粉纹饰在种间存在分化,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巴东栎组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类群的观点;在佐以其他证据的情况下,栎属植物的花粉纹饰还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马兰属花粉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马兰属9种3变种1变型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和初步比较研究。花粉粒为近球形,极面观三裂圆形。具三孔沟。外壁表面具刺状纹饰。不同种类花粉大小和外壁表面纹饰不同,可以作为区分种类的依据或参考。据此,将马形马兰上升为种,羽叶马兰和羽裂叶毡毛马兰合并,甘川紫菀和高茎紫菀划归马兰属。 相似文献
9.
从系统学分类学的角度出发 ,对国产栎属 31个种的花粉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栎属的花粉萌发孔对该属的系统与分类无太大的参考价值 ;但栎属的花粉纹饰有颗粒状、聚颗粒状两种主要类型 ,具有重要的系统学分类学价值。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栎属植物划分为常绿类与落叶类的观点 ;栎属巴东栎组植物的花粉纹饰在种间存在分化 ,花粉形态的研究结果支持将巴东栎组至少划分为两个不同类群的观点 ;在佐以其他证据的情况下 ,栎属植物的花粉纹饰还具有重要的分类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Eighty-four pollen samples were obtained for 80 taxa, of which, 13 species and one variety are from sect. Brachycalyx Sweet, 58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from sect. Tsutsusi Sweet, and six species from subgen. Pentanthera (G. Don) Pojarkova, respectively. Pollen morphology of all samples was observed using LM and SEM. Pollen grains are revealed to be spheroidal and tetrahedral with tricolporate apertures. Pollen sizes of subgen. Tsutsusi (Sweet) Pojarkova range from 37.67 μm to 61.06μm, and the exine sculptures are more or less compactly granulated. Pollen siz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sect. Brachycalyx and sect. Tsutsusi of subgen. Tsutsusi. Rhododendron tashiroi Maxim. of sect. Tsusiopsis Sleumer shows a close affinity to sect. Brachycalyx. Pollen size and exine are consistent with general morphology in differentiating species in sect. Tsutsusi. Rhododendron huadingense B. Y. Ding & Y. Y. Fang, once placed as a member of sect. Brachycalyx,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species in subgen. Pentanthera. 相似文献
11.
珍珠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及其系统进化学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20 种珍珠菜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花粉的大小、形状、表面纹饰和外壁构造等特征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即细梗香草型、白花过路黄型、过路黄型和黑腺珍珠菜型。对它们可能的进化水平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细胞学等资料进一步探讨了珍珠菜属各亚属间的系统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12.
Masamichi Takahashi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1987,74(8):1254-1262
Pollen morphology was examined in 40 samples from 19 species in the genus Erythronium (Liliaceae) using scanning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 Pollen grains are monosulcate monads, except for a plant of E. oregonum which has dyad grains.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spe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ticulate exine sculpture composed of various degrees of wavy muri and variably-sized lumina. The most distinctive feature of exine sculpture in the genus is exhibited by the Asian species E. japonicum, which has a unique reticulate pattern composed of striate muri and a distinctive exine structure without columellae. The distinctness of E. japonicum pollen suggests that it has specialized in isolation from species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世界水雍科6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观察。水雍科植物花粉为舟形或船形,具远极单沟萌发孔类型,外壁纹饰通常为浅网状至网状,稀为小刺状纹饰,外壁外层由覆盖层、柱状层和基层组成,覆盖层厚。水雍科植物花粉外壁纹饰表现了从小刺状向网状的过渡。该科花粉为远极单沟,覆盖层厚,具小刺等特征反映了其与水鳖科和泽泻目花蔺科的密切联系,而该科花粉外壁纹饰多为网状则与茨藻目植物接近。这一结果支持将水雍科从茨藻目中分出作为一个独立的目处理的观点。此外,水雍科植物的花粉大小、纹饰类型、网眼大小与深浅等方面的差异对种级分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山茶科花粉超微结构及其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对分布于亚洲,北美洲及中南美洲山茶科17属约50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本科花粉为3孔沟或3孔沟,近扁球至近球形,少数近长球形。大小从13 ̄50μm×55.3μm。表面纹饰可分为皱波状,颗粒状,疣状,钝刺状,网状,穴网状及近乎光滑等类型。在皱波状纹饰中,其皱脊的组成分子可分为颗粒,念珠状结构。外臂为具复盖-柱状层结构,复盖层-穿孔或不穿孔。其复盖层、柱状 相似文献
18.
19.
本文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岩梧桐属Wightia Wall.花粉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并与紫葳科和玄参科部分属种作了详尽的比较。结果认为,从花粉的大小等级、萌发孔特征、外壁内外层比例等看,岩梧桐属花粉与玄参科的花粉更类似,而与紫葳科的相距较大。孢粉学支持把岩梧桐属置于玄参科。该属的国产种,根据花粉的大小和外壁纹饰特征的差异划分为两个种较为合理和自然,不该合并为一个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