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黄鳝体内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感染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文彬  曾伯平 《四川动物》2006,25(3):539-542
首次报道了海南产野生黄鳝对新棘衣虫和胃瘤线虫(幼虫)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新棘衣虫的感染率为46.7%,感染强度为3.80,平均丰度为1.78;胃瘤线虫的感染率为24.3%,感染强度为2.15,平均丰度为0.52;黄鳝的感染与其自身的体长有一定关系,体长190 mm以下黄鳝对线虫未发现有感染,对棘头虫的感染率亦最低,为20%,而体长191 mm以上黄鳝对棘头虫和线虫均有较高的感染率,其中体长191~220 mm黄鳝的感染率最高;棘头虫和线虫的种群在黄鳝种群中均呈聚集分布,其负二项参数k值分别为0.2539和0.2176;棘头虫和线虫的感染均以210~220 mm体长段的阳性宿主最多,分别占26.0%和34.6%。  相似文献   

2.
采用常规空气干燥法制片,对寄生于黄鳝(Monopterus albus)体腔内的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ignotus)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胃瘤线虫体细胞有12条染色体,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12=10 m+2 sm。由5对常染色体和1对性染色体组成,性别决定模式为XX-XY,其中X、Y和1~4号染色体都为中着丝粒染色体,5号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每对染色体都有特定的G-带带型。  相似文献   

3.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3,37(6):1044-1050
寄生虫的感染会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 Zuiew,1793)造成不利影响,其中寄生其肠道的隐藏新棘虫(Pallisentis(Neosentis)celatus van Cleave,1928)和寄生于体腔的胃瘤线虫幼虫(Eustrongylidessp.)对黄鳝健康的影响尤其严重,研究调查了以上两种寄生蠕虫在黄鳝体内的频率分布以及季节动态。在连续23个月内共调查黄鳝1980尾,结果显示,隐藏新棘虫的感染率为34.46%,平均丰度为2.948.37,平均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6,P0.05),平均丰度和聚集度在42 cmL48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凸形曲线。胃瘤线虫幼虫感染率为15.14%,平均丰度为0.612.45,平均丰度与鱼类体长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14,P0.05),平均丰度在24 cmL30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逐渐下降,聚集度是在30 cmL36 cm体长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下降。各月份间隐藏新棘虫的平均丰度和感染率都有显著性差异(F=10.50,P0.05;G=84.440.05[22]2= 33.9),感染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胃瘤线虫幼虫各月份间的平均丰度和感染率也都有显著性差异(F=6.70,P0.05;G =143.88 0.05[22]2= 33.9),感染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新疆吐鲁番市大草湖中细眼高原鳅(Triplophysa microphthalm)寄生胃瘤线虫(Eustrongylides sp.)的感染情况, 按照鱼类寄生虫的形态学鉴定结合ITS序列的分子鉴定, 于2024年4月剖检大草湖细眼高原鳅190尾, 分析其胃瘤线虫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和种群分布模式等。结果显示, 细眼高原鳅肠系膜中胃瘤线虫感染率为45.79%, 平均感染强度(8.18±0.95), 平均感染丰度为(3.75±0.53), 细眼高原鳅中的胃瘤线虫方均比(S²/X)>1。胃瘤线虫在不同体长段细眼高原鳅中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长, 胃瘤线虫种群在细眼高原鳅中主要呈聚集分布。此次研究首次在细眼高原鳅上采集到了胃瘤线虫, 为胃瘤线虫的中间宿主的相关研究做出了补充, 并对胃瘤线虫分布特点进行研究, 旨在为细眼高原鳅和其他珍稀飞禽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资料。  相似文献   

5.
黄鳝产业急速发展以及养殖面积剧增的同时,寄生虫疾病频发,给黄鳝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的研究对于寄生虫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本文从黄鳝寄生虫的种类、生活史和寄生关系、种群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寄生虫病病症与危害等方面对黄鳝寄生虫种群生物学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目前黄鳝寄生虫研究中...  相似文献   

6.
四川黄鳝寄生虫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997-1998年对四川省雅安、绵阳、洪雅等地区所产不同规格的黄鳝的寄生虫感染情况作了初步调查。查出5种寄生虫,其中以隐藏新棘虫和胃瘤线虫幼虫感染率较高。分别达57.4%和41.2%;感染强度大,最高分别达205条和32条,是四川地区人工养殖黄鳝应重点防治的两种寄生虫。  相似文献   

7.
大型多钩槽绦虫在黄鳝体内寄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剖检查了500尾黄鳝。统计表明:黄鳝感染大型多钩槽绦虫的感染率为7.6%,感染强度是2.7,黄鳝感染此种绦虫为一个随机过程。大型钩槽绦虫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图式,其负二项分布参数k=0.0345,p=5.9078,长度在5cm以上的绦虫对宿主的正常生长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殖异育银鲫寄生黏孢子虫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对湖北洪湖地区一养殖池塘的异育银鲫开展了黏孢子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以利于黏孢子虫病的综合防治。发现异育银鲫中寄生了4种黏孢子虫, 分别为多涅茨尾孢虫(Henneguya doneci Schulman 1962)、住心碘泡虫(Myxobolus hearti Chen, 1998)、瓶囊碘泡虫(Myxobolus ampullicapsulatus Zhao 2008)和尾孢虫未定种(Henneguya sp.)。鳃寄生的多涅茨尾孢虫在不同月份中感染率有显著差异(P 0.05), 在46月未见包囊, 79月感染率突增, 明显高于其他月份; 多涅茨尾孢虫包囊的平均丰度与其感染率的变化趋势相同, 不同月份间,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丰度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 0.05);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包囊直径从7月至12月逐渐增大, 随后月份逐渐减小, 不同月份间,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包囊直径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 0.05); 在不同的鳃片之间, 多涅茨尾孢虫平均感染强度差异不显著(P 0.05), 但第四片鳃的平均感染强度明显要高于其他鳃片。鳃寄生的瓶囊碘泡虫只在36月发现感染, 感染率6月最高; 心脏寄生的住心碘泡虫全年都发现感染, 在不同月份中感染率差异不显著(P 0.05); 膀胱寄生的尾孢虫未定种除了8月, 其他月份均有感染, 14月的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 0.05)。  相似文献   

9.
葡萄根际线虫种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24个栽培葡萄品种及12个中国野生葡萄株系的根际线虫种群研究结果表明:寄生类线虫占线虫总量的10.5%,腐生类占88.4%,捕食类占0.3%,矛线类占0.8%。寄生线虫共鉴定出10个属。其中螺旋线虫属的数量及分布寄主最多,短体线虫次之。不同种和品种的根际寄生线虫种类及虫口密度差异较大。大多数栽培品种根际的寄生线虫种类及数量明显高于野生种,野生种受线虫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10.
金州区部分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的6年动态观察大连市金州区卫生防疫站杨金成,孙华,冯玉盛,付平大连市卫生防疫站陈凤仪,张百秀自1988年人体肠道寄生虫抽样调查以来,至今已6年。为了掌握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的动态变化,制定相应防治措施1994年7月在1988...  相似文献   

11.
廖翔华 《动物学报》2002,48(2):154-166
本项目研究池塘养殖的鲩 (草 )鱼体内寄生的头槽绦虫 (B .acheilognathi)的种群动态。于 1 986、1 9 87和 1 998三年内分别观察 0、Ⅰ龄幼鲩及Ⅱ龄商品鲩感染的情况。 0龄及Ⅰ龄越冬鲩的绦虫种群由初染至收敛周期为 1年 ,Ⅱ龄鲩不感染 ,冬季高感染率导致早春水温在 2 0 4℃的感染高峰 ,感染强度持续数月 ,6月达到 2 4 3虫 /鱼。未感染的 0及Ⅰ龄幼鲩在 2、 3月分别引进放养感染了的越冬Ⅰ龄鲩的池塘。1个月后 ,感染率达到 93 1 %~ 96 9% ,8至 9月感染率迅速下降 ,1 0月又稍升高。 1 986和 1 987年的 4~8月 ,绦虫的分布 (S2 / X) >1 ,为聚集分布 ,体长 <1cm的幼虫在种群结构中占优势 ,为 97 2 %~98 2 % ,1 1月幼虫数目下降 ,大孕节绦虫随之出现 ,1 2月大孕节绦虫仅少数存留或全部消失。试验结果为消灭鲩鱼绦虫病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鳝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不同产地的271尾野生黄鳝的食性研究表明,全长小于100mm的稚鱼,其食性随着全长的生长而变化,稚鱼前期以摄食轮虫,枝角类为主,后期则以水生寡毛类,摇蚊幼虫为主,而全长101mm-200mm的幼鳝及全长大于200mm的成鳝的食性,随全长变化相对稳定,且细鳝和成鳝的食谱基本相同,其主要食物组成均包括摇蚊幼虫,水生寡毛类,蚯蚓,昆虫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其肠内含物中的饵料生物种类含量均在季节变  相似文献   

13.
黄鳝染色体Ag—NORS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任修海  余其兴 《遗传学报》1991,18(4):304-311
采用PHA活体处理直接制片,对黄鳝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C-带及Ag-NORs等相继系列研究。结果发现,黄鳝的染色体Ag-NORs具有明显的个体特异性的数目多态、分布多态和形态多态现象。11尾被检测个体中,多态特征可分为4种类型。位于第3或第7号染色体臂内的次缢痕是Ag-NORs所在的区域,该区域分布有大量的结构异染色质,即Ag-NORs与C-带强阳性呈现严格的同步对应。本文根据实验结果,对黄鳝AS-NORs多态性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结构异染色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鳝含肉率及氨基酸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测定了黄鳝的含肉率及其氨基酸含量 ,对其营养价值进行了评定。该鱼 (鲜样 )含肉率 75 .12 % ;水分 6 2 .9% ;肌肉粗蛋白 (g/10 0g干样 ) 74.5 6 % ;水解氨基酸总量 5 6 .11% ;其中必需氨基酸 2 0 .83% ;占氨基酸总量的 37.12 %。认为黄鳝是一种营养价值和养殖价值都比较高的淡水养殖鱼类 ,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黄鳝性逆转时生殖腺的组织学与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黄鳝由雌转雄性时,其生殖腺滤泡细胞变得肥大和充满分泌物,卵母细胞的微绒毛、线粒体与放射带退化,卵黄液化。滤泡细胞吞噬卵黄颗粒并消化吸收后,最后形成类胡罗卜素瘤。随着卵巢的退化,精细胞与精巢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外源激素对雄性黄鳝性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骨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受到双重调控,即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刺激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因子(GRIF)的抑制[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