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中国植物志》第14卷中,萱草属Hemerocallis夜间开花类群被处理为3个独立的物种,北黄花菜、黄花菜和小黄花菜。但是,它们之间因严重的性状重叠和交叉,用单个性状如花数、花被管长度、根的直径等区分它们极为困难。本文根据国产干标本和栽培材料,对9个常用检索性状以及核型做了定量分析。另外,这3个类群的地理分布式样表明,它们似乎是不同的地理宗,因为三者替代性分布在由暖湿到旱冷的气候梯度中。本文结论是,将三者处理为同一物种北黄花菜的3个亚种也许更令人信服,即原亚种北黄花菜,亚种黄花菜和亚种小黄花菜。 相似文献
2.
萱草属中国特有种的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萱草属3个中国特有种,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间的亲缘关系,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本文试图从核型特征阐明三者的亲缘关系。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多花萱草的核型公式分别为:2n=12m+8sm+2T;2n=8m+12sm+2T和2n=12m+4sm+4st+2T。核型不对称性依次加大;三者均在T型(第11号)染色体着丝点端具有微小随体。三者染色体组分之间的欧氏距离: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为0.2728;折叶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4501;西南萱草与多花萱草为0.5741。以上资料表明,折叶萱草与西南萱草更为近缘,而多花萱草比前二者进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甘肃萱草属6种、1变种的染色体核型;黄花菜K(2n)=22=12m+10sm(2SAT);小黄花菜K(2n)=22=10m+12sm;北萱草K(2n)=22=8m+14sm;北黄花菜K(2n)=22=14m+6sm+2st;萱草K(2n)=22=12m+8sm+2st;重瓣萱草K(2n)=33=18m+12sm+3st:折叶萱草K(2n)=22=10m+10sm+2st。以上核型可自然地分成两大类群,第一类群包括小黄花菜、北萱草、黄花菜;第二类群包括折叶萱草、萱草、重瓣萱草、北黄花菜。 相似文献
4.
5.
中国萱草属(百合科)的数量细胞分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数量分类技术比较研究了国产萱草属植物的核型。所研究的分类群是:Hemerocallis citrina,H.dumortieri,H.esculenta,H.forrestii,二倍体和三倍体H.fulva,H.lilioasphodelus,H.mid-dendorffii,H.minor,H.multiflora,H.plicata。结果表明,物种形成已发生在染色体水平,染色体变异与形态变异基本一致。结果支持将H.citrina和H.minor作为H.lilioasphodelus的亚种,H.esculenta作为H.dumortieri的变种。结果不支持将H.middendorffii作为H.dumortieri的变种,也没有发现H.multiflora与H.plicata密切相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萱草属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国产萱草属11个类群的分类。结果发现这些类群形成4簇。第一簇:北黄花菜、黄花菜、小黄花菜和多花萱草。第二簇:小萱草和大苞萱草。第三簇:折叶萱草,西南萱草和矮萱草。第四簇:萱草及其三倍体类型。各簇都有其区别特征。讨论了簇内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及属下分组问题。 相似文献
7.
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区分为不同物种的核型证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文献中,小萱草Hemerocallis dumortierii Morr、北萱草H.esculenta Koidz.和大苞萱草H.mid-dendorfii Trautv et Mey被认为属于同一生物学复合体,并被处理为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本文比较分析了北萱草及大苞萱草的核型。北萱草和大苞萱草的核型分别为:2n=2x=22=12m+8sm+2T和2n=2x=22=10m+6sm+4st+2T。两个类群的核型差异水平已超出种内变异水。另外,大苞萱草以其具有宽大苞片包裹的类头状花序,并且产黑龙江和吉林东部,南达辽宁干山地区,但绝不分布到大陆40°N以南地区而显著不同于分布华中、华北的北萱草。根据核型、外部形态及地理分布资料的综合分析,北萱草与大苞萱草应区分为不同物种,而不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变种;同时,在系统发育上大苞萱草比北萱草进化。 相似文献
8.
9.
10.
国产粟米草属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国产粟米草属Mollugo L.8种植物的外部形态的5个分类学特征,尤其是种子形态结构的演化特征,认为该属植物种中实际存在着两个自然类群,特将该属中种子具有假种皮和种阜的、即星粟草属Glinus L.在我国予以恢复,它是一个较粟米草属原始的自然类群。 相似文献
11.
The nocturnal-flowering group of Hemerocallis was treated as including three separate species, H.lilioasphodelus,H.citrina and H.minor in the Florae Reipublicae Popularis Sinicae Vol.14(1980).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them from one another by a single feature,such as the flower number,length of perianth tube,diameter of tuberous roots,for they are strongly overlapping.In the present paper,numerical analysis was made of nin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and karyotype divergences which are of taxonomic significance as shown in the study of H. fulva and its two varieties (Xiong and Chen,1992),based on dry and living materials from China.In addition,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the three taxa studied shows that they seem to b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races or allopatric ecotypes in a topocline,since they inhabit a climate gradient from warm and moist to cold and drought condition.As a result,the present authors tend to consider it more reasonable to treat them as a single species,H.lilioasphodelus,with three subspecies,that is, H.lilioasphodelus ssp.lilioasphodelus,H.lilioasphodelus ssp. citrina (stat.nov) and H.lilioasphodelus ssp.minor(stat.nov.) 相似文献
12.
13.
在近年来对中国绒泡菌属粘菌的分类学研究中,观察到许多不寻常和有趣的标本,其中一些与目前已知的绒泡菌均不吻合,形态学研究表明它们是新种。本文报告了3个产自我国东北的绒泡菌属新种,它们是:产自吉林省的环柄绒泡菌Physarumannulipes和青灰绒泡菌Physarumcaesium及产自内蒙古自治区的木生绒泡菌Physarumxylophilum。环柄绒泡菌的孢囊柄具有环带,较为特殊;青灰绒泡菌的囊被有一粉状物质层,但其中的钙含量远低于其它大多数绒泡菌;木生绒泡菌的球形白色的孢囊有柄、群生、直立,具纵皱的柄褐色而不透明,囊基盘状,石灰结较小、多角形或伸长,孢子匀生小疣但一侧色浅。文中对它们进行了形态学描述和讨论,并附有扫描电镜下的特征照片,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标本室(HMAS)。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5种中国产瘤蕨属植物的孢子形态的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其中2种的扫描电镜观察是首次报道,对形态特征和分类学意义进行了讨论,阔鳞瘤蕨与瘤蕨孢子表面纹饰的明显区别为新种阔鳞瘤蕨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水青冈属植物地理分布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青冈属(Fagus)植物是北温带落叶阔叶林的主要树种,该属共有11种。中国5种均为特有种。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5种水青冈——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米心水青冈(F.engleriana)、亮叶水青冈(F.lucida)、台湾水青冈(F.hayatae)和平武水青冈(E.chie-nii)的分布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温暖指数[WI=∑(t—5)]、寒冷指数[CI=—∑(5—t)和生长季(4—10月)的降水量等5项气候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限制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生长季和降水量,喜马拉雅运动、冰后期气候的改变以及人类的干扰也促使分布区收缩。 相似文献
18.
研究旨在利用传统形态学与DNA条形码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进一步探讨中国布氏鲾属Eubleekeria Fowler 1904鱼类的分类与鉴定问题。2014—2016年从广东湛江和广西北海、防城港和东兴近海采集了153尾鲾科鱼类样品, 经形态学鉴定为布氏鲾属种类: 琼斯氏布氏鲾Eubleekeria jonesi (James, 1971)。该种主要鉴别特征为: 眼位于口裂的水平线之上, 颊部无鳞, 两臀鳍之间区域裸露无鳞, 颈部有半圆形裸露无鳞区域, 背鳍上黑斑色淡, 略呈灰色。将其鉴别特征与相关文献记录比较, 表明之前中国大陆记录的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 (Cuvier, 1829)可能为琼斯氏布氏鲾。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片段结合GenBank中布氏鲾属鱼类的同源序列, 采用邻接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显示, 此研究中采集自中国大陆的布氏鲾属鱼类标本与中国台湾记录的黑边布氏鲾Eubleekeria splendens (Cuvier, 1829)明显地分为两支。基于Kimura双参数模型(K2P)计算, 支系间遗传距离为0.130, 远大于支系内平均遗传距离(0.005和0.006), 支持将二者作为独立物种的观点, 与此研究传统形态学方法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记述中国四川省蝇科Muscidae秽蝇亚科Coenosiinae池蝇族Limnophorini池蝇属Limnophora Robineau-Desvoidy,1830的研究概况。迄今全世界已知该属有298个种的学名,中国已知62种,占20.81%;四川已知14种,占我国已知种的22.58%,其中分布于东洋区和古北区的有5种,东洋区的2种,四川特有种7种,分别占四川已知种的35.71%、14.29%和50%;在四川已知的14种中,近年鉴定命名的新种(含本文记述的1新种)有7种,占50%。编制了四川已知种检索表和名录,并对新种白头池蝇Limnophora leucocephala sp.nov.做了详细记述。新种模式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昆虫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