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31个60岁以上的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健康老年人标准的健康老人中随机选取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他们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老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优势种群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55%和45%;而肠道乳杆菌则有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50%、Lactobacillus mocosae 31.1%、口腔乳杆菌(Lactobacillus oris)6.3%、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6.3%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6.3%,其中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mocosae为健康老人肠道优势乳杆菌种群. 相似文献
2.
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4例出生时间为17~120h婴儿的肠道双歧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肠道中剖腹产婴儿在出生17h后,双歧杆菌就已定植;另外,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群有短双歧杆(Bifidobacterium breve)和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65%和35%。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可改善患者便秘症状的植物乳植杆菌LP45、嗜酸乳杆菌La28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AL531的作用机制。 方法采用HT-29细胞与肠道菌群体外批量发酵系统结合的方法,检测益生菌增殖肠上皮细胞、提升肠道紧密连接性与黏膜屏障能力以及增强五羟色胺转运体(SERT)、水通道蛋白-3(AQP-3)表达的能力。 结果菌株LP45和BAL531均具有较好的黏附能力并能够增殖肠上皮细胞,菌株La28无增殖作用;菌株LP45、La28和BAL531能显著提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最高达2.73倍(t = 13.099,P<0.001),从而增强肠道屏障。菌株LP45使黏蛋白(MUC2)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提升1.89倍(t = 10.285,P = 0.001),菌株La28与BAL531无显著影响;菌株LP45、La28和BAL531使SERT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提升2.13倍、1.45倍和4.00倍,其中菌株BAL531效果最显著(t = 21.308,P<0.001);另外,菌株LP45可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提升2.12倍(t = 10.625,P<0.001),菌株BAL531使AQP-3 mRNA相对表达量下调0.79倍(t = ‒2.611,P = 0.059),菌株La28无显著影响(t = ‒0.951,P = 0.395)。 结论菌株LP45、La28和BAL531对便秘症状的缓解作用可能是通过特异性增加肠道润滑、促进肠道蠕动、减缓肠道水液吸收等不同机制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双歧杆菌是婴儿肠道中最丰富的微生物,对婴儿肠道微生物的成熟和稳定有显著影响,与婴儿健康紧密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婴儿肠道中最广泛存在的双歧杆菌有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母婴之间垂直传递可直接影响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各种属的早期定植和相对丰度变化,特别是分娩方式和喂养方式会显著影响婴儿肠道双歧杆菌。此外,胎龄和辅食等因素对婴儿肠道中双歧杆菌的组成与多样性也有一定影响。本文对婴儿肠道双歧杆菌的种属组成、相对丰度变化以及影响其多样性的因素进行了综述,为婴儿双歧杆菌群落的认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原解放军309医院北京100045何道生1前言为了健康的目的人类利用乳杆菌的历史可以追朔到1908年。细菌学的创始人梅奇尼可夫提出,“为了延长人类的生命,应该饮用乳杆菌发酵过的牛奶。”他说,肠道微生物能产生“毒素”,使... 相似文献
6.
本通过对以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培养液用于抗徨素脱污染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整试验,结果表明了灭活的双歧杆菌及其代谢产物对小鼠肠道正常菌群的有调节作用,使其恢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30例20~25岁中国青年人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和16S 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代谢产物β_半乳糖苷酶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分析了此年龄段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分布和益生菌群落结构。实验表明,高厌氧菌水平和高B/E值(175.66)反映出此年龄段人群良好的肠道环境;肠道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双歧杆菌由1~4种菌种组成,青春双歧杆菌(检出率93.3%,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85%)、长双歧杆菌(检出率86.7%,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10%)为肠道优势双歧杆菌,其余菌种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差异数量只占不到5%,此年龄段青年人肠道具有呈现稳定的双歧杆菌群落结构,肠道双歧杆菌群落结构与膳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性不大,主要与人的生理年龄紧密相关;卷曲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为青年人肠道优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3.3%,两者之和占总乳杆菌的数量百分比为60%~75%),但其余乳杆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之间的差异数量达到20%~30%,肠道乳杆菌群落结构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同个体具有各自独特的乳杆菌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制剂对肿瘤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以及CBM、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7月发表的所有关于肿瘤化疗患者应用双歧杆菌制剂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估,使用Revman 5.4和Stata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25篇文献(2 1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高于对照组[SMD = 2.89,95% CI(2.28,3.49),P<0.001;SMD = 2.20,95% CI(1.57,2.84),P<0.001],双歧杆菌制剂组患者肠道中大肠埃希菌、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低于对照组[SMD = −1.08,95% CI(−1.64,−0.52),P<0.001;SMD = −0.88,95% CI(−1.58,−0.17),P = 0.010;SMD = −0.98,95% CI(−1.68,−0.28),P = 0.006]。 结论在化疗的基础上添加双歧杆菌制剂对肠道主要菌群水平能起到显著的改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给封闭群昆明小鼠腹腔注射,在体内激活后,胸腺细胞和脾细胞对ConA刺激的增殖反应,脾贴附性细胞对YAC-1,L929的细胞毒作用,以及脾贴附性细胞产生对上述二株瘤细胞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都比对照动物明显增强。结果提示短双歧杆菌和嗜酸性乳杆菌给小鼠腹腔注射后,通过激活脾脏淋巴细胞和贴附性细胞(巨噬细胞)所介导的免疫功能而明显地增强宿主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双歧杆菌与乳杆菌的原生质体融合构建耐氧双岐杆菌,以解决双岐杆菌制剂开发中始终存在的“活菌数低”和存活时间短等问题。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Mutanolysin分别制备长岐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原生质体,在电场作用下诱导长双岐杆菌原生质体和经56℃热灭活30min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原生质体融合,并在双层再生培养基上筛选融合菌株。结果:成功地构建出几种较为稳定的兼具长双岐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生物学特性的融合菌株;其中融合株F2具有良好的耐氧性;且能在有氧、CO2条件下良好生长。结论: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能改良双歧杆菌的严格厌氧特性,有利于对双岐杆菌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和陈皮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合剂对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灌服蒸馏水14 d,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灌服不同剂量的复方合剂14 d,检测实验前后肠道菌群数量。结果灌服后小鼠肠道菌群与灌服前比较,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增加,肠球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党参、茯苓、白术、白芍和陈皮五味中药制成的复方合剂对小鼠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作用效果。方法通过体外实验和体内试验。结果低聚果糖、水苏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均能促进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增殖,并能够酸化肠道的pH;能够显著提高肠道的B/E值(肠道内双歧杆菌和肠杆菌数量log值的比值),增加肠道中有益菌的比例,有益于稳定肠道的微生态平衡。结论这几种益生元制剂对肠道菌群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初步研究了双歧杆菌DM9227菌株及乳杆菌DM8121菌株对大鼠肠菌群失调的调整作用。将含有红霉素及链霉素的抗生素溶液给20只大鼠灌胃,灌胃量为每种抗生素200mg/kg/日,连续3天。然后将动物分为双歧杆菌及乳杆菌菌液灌胃组及PBS灌胃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由乳双歧杆菌V9、干酪乳杆菌Zhang、植物乳杆菌P9组成的复合益生菌粉对便秘模型小鼠的排便情况、肠动力水平的改善及肠道菌群结构的调整作用。 方法将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A、B两大组,每组又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以及复合益生菌粉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其中A组50只用于排便情况测定,B组50只用于结肠HE染色及肠道菌群的检测。实验共进行15 d,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灌胃蒸馏水15 d,复合益生菌粉各剂量组小鼠灌胃相应剂量的复合益生菌粉15 d;同时,除空白组外,于第7天、第15天灌胃盐酸洛哌丁胺(4 mg/kg)进行造模。 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首次排便时间显著延长(P<0.01),6 h内粪便质量显著减轻(P<0.05),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粉低、高剂量组首次排黑便时间显著缩短(P<0.05),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同时高剂量组小鼠6 h排便量增加(P<0.05)。HE结果显示,复合益生菌粉可以增厚结肠肌层,恢复受损的结肠黏膜组织,并且腺管排列恢复至正常水平。菌群测序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显著改变;与模型组相比,复合益生菌粉中、高剂量组显著提高便秘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其中Patescibacteria、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Eubacterium xylanophilum_group等丰度增加,另枝菌属、Odoribacter等丰度降低。 结论复合益生菌粉能够通过促进肠蠕动,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发挥缓解小鼠便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以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取儿科就诊迁延性腹泻患儿40例为观察组,予以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0 g/次,3次/d,溶解于温水中口服,连用8周,检测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及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另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的正常儿童30例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前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大肠埃希菌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及B/E比值较治疗前明显上升,大肠埃希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前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血清D-乳酸、PCT和DA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 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肠黏膜的通透性异常。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儿童迁延性腹泻患者可纠正肠道菌群紊乱,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其通透性,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C_(57)BL/6小鼠口服乳酸杆菌后,脾细胞和胸腺细胞的增殖反应,腹腔巨噬细胞的C_3b受体活性及其对L_(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都明显增强。停用乳酸杆菌10天后,以上免疫指标又恢复到正常水平。其次,Wister大鼠口服乳酸杆菌后,检查粪便菌群中几种厌氧菌和需氧菌的活菌数目,结果表明对厌氧菌群的生长有扶持作用,对需氧菌群的生长则起限制作用,这提示有利于宿主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体外观察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肠道菌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螺旋藻及其水提物对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和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培养 48h,P<0 .0 0 1) ,对肠道其他菌亦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而对大肠埃希菌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