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红松生殖枝和营养枝当年的枝叶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差异的分析,研究2年生雌球果发育对枝叶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2年生雌球果抑制了1年生雌球果的发育,生殖枝当年的营养生长比营养枝当年的营养生长旺盛;生殖枝当年的生长量(顶枝芽除外)与母枝的枝长和基径呈显著正相关(P0.05),生殖枝当年的顶枝和侧枝生物量与母枝的枝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2年生雌球果数量与生殖枝当年的顶枝基径、侧枝长、侧枝基径、侧枝芽数量和侧枝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2年生雌球果生物量与当年的顶枝和侧枝生物量及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2年生雌球果的发育促进了生殖枝当年的营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生殖枝当年的总生物量中分配给顶枝、侧枝、顶枝针叶、侧枝针叶的生物量比营养枝多,生殖枝中超过87%的当年生物量分配给2年生雌球果,仅有0.22%的比例分配给1年生雌球果;通径分析表明,2年生雌球果的生物量积累直接影响生殖枝母枝的生物量积累,对生殖枝和营养枝当年生物量积累没有直接影响,而生殖枝母枝的生物量直接影响生殖枝和营养枝当年的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2.
去叶对不同生长习性大豆固氮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殖生长期开始去叶后 ,(1)有限型、亚有限型和无限型 3种类型的大豆根瘤固氮酶活性都降低 ,而根瘤中酰脲含量则不同程度地增加 ;(2 )有限型大豆幼茎中酰脲含量明显增加 ,但亚有限型和无限型大豆变化不大 ;(3) 3种类型大豆幼茎中硝态氮含量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3.
叶片被取食会导致树木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发生显著的变化。目前对细根动态如何对叶片损失做出响应的了解仍然有限。以生物量分配和高生长策略不同的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和落叶松(Larix gmelinii)苗木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不同强度的人为去叶处理(叶面积去除0% (对照)、40%和80%), 采用微根管技术对细根(直径≤2 mm)生产和死亡的季节动态进行了定量观测, 同期测定了地上部分(苗高和地径)的生长。结果表明: 1)去叶降低了两树种苗高(统计上均不显著)和地径的生长, 但是对苗高生长的影响小于地径。随着去叶强度的提高, 苗木地上生长受到的影响加大, 生长季末期水曲柳苗高比对照降低3.3%-12.1%, 地径降低5.7%-23.1%; 而落叶松苗高和地径降低相对较少(< 12%)。2)去叶显著地减少了水曲柳和落叶松细根现存量(p< 0.001), 其相对增长量((去叶后现存量高峰-去叶当日现存量)/去叶当日现存量)随着去叶强度的加大而降低。3)与对照相比, 去叶后两树种细根生产量显著减少(p< 0.05), 而细根死亡量在不同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综合来看, 去叶对水曲柳地上部分(特别是地径)生长影响较大, 而对落叶松地下部分(主要是新根)生长影响较大。研究结果为理解冠层碳供应对根系动态影响的种间差异及其机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森林食叶害虫在全世界呈爆发趋势.树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如何响应叶片损失对其生长和生存至关重要.雌雄异株植物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目前对该类植物性别之间如何响应去叶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恢复树种青杨(Populus cathayana)为研究材料,比较了...  相似文献   

5.
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生长和组织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6种不同脂肪源:鱼油(FO)、亚麻油(LO)、大豆油(SO)、二十碳四稀酸(ARA)+花生油(APO)、花生油(PO)和猪油(PL),配制了6组含脂量为8%的等氮(44%粗蛋白)、等能(19.4 MJ/kg)饲料,喂养黄鳝10周后,其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黄鳝的生长有影响。PO组的特定生长率(SGR)最低,显著低于SO、FO组(P<0.05);SO组的SGR显著高于除FO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黄鳝组织中的18:3n-3和18:2n-6含量与饲料中的对应脂肪酸含量呈线性相关,缺乏ARA的试验组黄鳝各组织中ARA的含量与饲料中的18:2n-6含量存在弱的线性相关;但在各组织中AR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APO组(P<0.05)。缺乏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LO、SO、PL、PO各组,卵巢中的EPA和DHA含量与饲料中的18:3n-3含量呈对数函数相关;但在各组织中EPA、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FO组(P<0.05)。结果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黄鳝生长重要的脂肪酸,黄鳝生长需要一个适宜的n-6/n-3比值;大豆油、亚麻油、猪油替代鱼油可基本满足黄鳝生长对脂肪酸的需要,其中以大豆油最佳。黄鳝可合成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但合成LC-PUFA的量有限。  相似文献   

6.
不同生育期剪叶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两个水稻品种(超级杂交稻甬优8号和常规粳稻宁88)稻株进行了不同生育期(苗期、分蘖期和孕穗期)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ée为害损失率剪叶模拟试验,测定了不同程度剪叶(苗期和分蘖期10%、30%、50%和70%,孕穗期10%、20%、30%和50%)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及剪叶后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和分蘖期剪叶10%70%均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适当地剪叶反而有增产趋势。在孕穗期剪叶率小于10%时,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剪叶率30%时,产量损失小于10%;剪叶率50%时,产量损失20%70%均不会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适当地剪叶反而有增产趋势。在孕穗期剪叶率小于10%时,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剪叶率30%时,产量损失小于10%;剪叶率50%时,产量损失20%25%。苗期和分蘖期剪叶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不变,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增强。这说明,水稻生长前期对叶片受害有较强的耐受和补偿能力,对稻纵卷叶螟前期为害可减少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7.
树干环剥可以阻碍韧皮部光合产物的运输并进一步影响光合产物的分配。长时期内,环剥能够导致环痕上部可溶性糖和淀粉的积累,但对于短期内如何影响碳水化合物在木质部和韧皮部内的运输模式所知甚少。以38年生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etZucc.)为研究材料,分别对环剥上部、下部每隔1~2d采样,区分木质部和韧皮部(树皮)进行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及树干糖呼吸消耗速率测定,确定环剥后的日变化和周变化,并对木质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与韧皮部中相应指标进行相关关系的回归分析。结果发现:(1)环剥后4周内,在环剥痕上、下部间木质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韧皮部中淀粉含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韧皮部内可溶性糖含量,环剥后第2周出现显著差异,从第4周出现环剥上部显著高于下部的碳水化合物积累现象(p<0.05);(2)环剥阻隔了韧皮部可溶性糖的纵向运输,但是并不影响木质部的纵向运输,而且环剥并没有影响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糖和淀粉的相关关系;(3)环剥第1周内环剥上部和下部呼吸消耗速率差异不显著,第2周环剥上部显著高于环剥下部,从第3周开始环剥下部呼吸消耗速率显著下降。推断认为,在环剥处理的4周内,环剥上部冠层新形成的碳水化合物很大一部分均被呼吸消耗掉,导致环剥上部较环剥下部可溶性糖稍有增加;红松胸高直径以下部分所储藏的碳水化合物足以保障2周内红松树干呼吸。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福建省惠安县不同林龄短枝木麻黄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小枝单宁含量及氮磷再吸收率的研究,探讨了短枝木麻黄林分发育过程中的营养保存策略。结果表明,幼龄林(5年生)成熟小枝中的总酚(TP)、可溶性缩合单宁(ECT)总缩合单宁(TCT)含量及蛋白质结合能力(PPC)显著高于成熟林(21年生)和衰老林(38年生)。随着林分发育,成熟小枝中N含量显著升高,而P含量呈降低趋势。不同发育阶段林分成熟小枝中N:P比均大于20,且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升高。磷再吸收率(PRE)显著高于氮再吸收率(NRE),均以成熟林分最高。这表明短枝木麻黄小枝单宁含量与养分再吸收受林龄影响,其养分保存机制会随着林分生长发育的变化而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最佳药用部位和最佳采收期, 从而为新药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采用HPLC法和梯度洗脱, 研究了一年生和二年生毛脉酸模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器官、组织中7种生物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大黄酚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毛脉酸模根部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多于其他部位, 为最佳药用部位。一年生毛脉酸模根部不含有酸模素。二年生毛脉酸模根部含有全部7种生物活性成分, 且在8~9月份含量最高, 为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毛脉酸模(Rumex gmelini)最佳药用部位和最佳采收期,从而为新药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我们采用HPLC法和梯度洗脱,研究了一年生和二年生毛脉酸模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器官、组织中7种生物活性成分(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大黄酚苷、酸模素、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动态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毛脉酸模根部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均多于其他部位,为最佳药用部位.一年生毛脉酸模根部不含有酸模素.二年生毛脉酸模根部含有全部7种生物活性成分,且在8~9月份含量最高,为最佳采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