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食物资源维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作者于1993年在青海省刚察县年诺索玛地区发现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达乌尔鼠兔(0.daurica)在布哈河谷二阶同域且重叠分布之现象,并从这两种鼠兔的食物资源利用出发,研究了其生态位关系问题。在食物资源维上的生态位宽度(PS),高原鼠兔为0.4744,达乌尔鼠兔为0.4964,即它们具有相近似的生态位宽度。这两种动物的生态位在食物资源谱维上的重叠值(FT)为0.809  相似文献   

2.
鼠兔属5个种的分子分类及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甘肃鼠兔、黄河鼠兔、藏鼠兔、高原鼠兔和红耳鼠兔的mt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并以PAUP程序建立其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鼠兔亚属的4个物种与耗兔亚属的红耳鼠兔存在明显的长度变异(1kb),从而为两亚属的划分提供了新的遗传标记。同时,甘肃鼠兔和黄河鼠兔的遗传分化已达明显的物种级别,因而进一步证实它们均为独立种。在系统树中,黄河鼠兔与高原鼠兔亲缘关系最近,然后是藏鼠兔,最后是甘肃鼠兔与前3种构成一对姊妹群。依据遗传距离计算了分歧年代。两亚属的分歧时间约距今8.8×104ha,相当于中国哺乳动物时代的保德期中期;鼠兔亚属内4种间的分歧发生于约距今(2.5~4.2)×104ha的上新世晚期,相当于榆社期晚期。  相似文献   

3.
达乌尔鼠兔肝细胞线粒体DNA(mtDNA),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Ⅱ、HindⅢ、EcoRⅠ和BamHⅠ酶切后分别产生 5、4、3、2个片段。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这些片段进行测定,并画出其酶切图谱。高原鼠兔肝细胞mtDNA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和 BamHⅠ酶切后,分别产生4、2个片段,对其片段的分子量也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达乌尔鼠兔肝细胞mtDNA的分子量为10.25MD(兆道尔顿),大小为16.25kbp(千碱基对);高原鼠兔肝细胞mtDNA的分子量为9.31MD,大小为15.066kbp。并对两种鼠兔的限制性内切酶片段进行了比较讨论。  相似文献   

4.
鼠兔属两对“近缘种”的分子进化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于宁  郑昌琳 《兽类学报》1998,18(2):127-130
通过对6种鼠兔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分析,发现传统的形态学研究公认的两对近缘物种,即高原鼠兔与达乌尔鼠兔及甘肃鼠兔与藏鼠兔实际上来自两个不同的母系群。该结果提示这4种鼠兔两两间彼此形态的相似性可能因趋同进化所致。通过遗传距离计算的各物种分化的时间表明,鼠兔在晚上新世可能有一个快速进化时期。这与在地史上发生的相应的地质事件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草原栖息高原鼠兔的社会行为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绪言 我们对行为进化的认识是通过比较两个栖息环境完全相反而形态相似、相互关联的鼠兔种而得到提高的。这里,我们提出了青藏高原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社会行为的第一手详尽资料,然后用该种的社会行为与已作过深入研究的北美鼠兔(O.Princeps)加以比较。这两种鼠兔在许多方面都是进行比较研究的理想对象:它们的形态特征相似,然而栖息地却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6.
板齿鼠线粒体DNA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ApaI、BamHI、BclI、BglI、ClaI、EcoRI、EcoRV、HindII、PstI、PvuII、SacI、ScaI和XbaI等13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板齿鼠线粒体DNA(mtDNA)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分析,并用双酶解法构建其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结果表明板齿鼠存在3种mtDNA单倍型,可通过限制酶PvuII、HindII和ApaI区分,呈现DNA多态性和种内遗传变异。与小家鼠、褐家鼠mtDNA限制性片段的数据相比较,板齿鼠和这两种鼠mtDNA存在明显差异。板齿鼠mtDNA限制性内切酶图谱的建立,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鼠科动物的遗传分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世居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 m的地区,是一种典型的低氧耐受哺乳动物。一氧化氮(NO)作为一种有效的血管舒张因子,在预防低氧诱导的低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和肺动脉高压中发挥着重要功能。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是一种催化L-精氨酸合成NO的重要酶,受低氧调控。本研究经RTPCR和cDNA 3’末端快速扩增(3’RACE)方法成功克隆了高原鼠兔iNOS基因cDNA序列,并对其分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高原鼠兔iNOS cDNA全长为398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3450 bp,共编码1149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蛋白序列与北美鼠兔、兔、人、大鼠、小鼠、狗以及猪的同源性分别为98%、87%、82%、78%、78%、82%和83%;蛋白结构预测结果显示高原鼠兔iNOS具有氧化域、还原域及黄素腺苷酸结合区域等iNOS所具有的典型结构域;基于iNOS的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均支持鼠兔与兔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形态或其他分子标记构建的进化关系相符;分子进化分析检测到高原鼠兔iNOS中存在3个正选择位点——32T、33Y和46R,但不同模型的结果表明哺乳动物iNOS基因所受选择以净化选择为主,不支持iNOS在高原鼠兔支系发生适应性进化。该研究为揭示高原鼠兔iNOS的表达特征及其在低氧适应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8.
高原鼠兔和灰尾兔红细胞的形态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扫描电镜形态计量研究方法,对栖息于果洛草原的高原鼠兔、灰尾兔的红细胞形态、大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两种世居高原的土著兔形目动物的红细胞平均直径和内凹区平均直径与平原家兔相近,但明显小于移居高原家兔组。高原鼠兔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4.72±0.42μm,红细胞的内凹区平均直径为2.20±0.27μm,平均体积为20.31±1.68μm ̄3。灰尾兔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4.91±0.47μm,红细胞内凹区的平均直径为2.35±0.21μm,平均体积为21.48±1.40μm ̄3。由此认为高原土著动物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维持较高水平的红细胞数目,减小红细胞体积,从而增加红细胞膜对氧扩散的总表面积,降低血浆粘滞度,加速血液氧的运输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王典群 《兽类学报》1993,13(3):193-197
本文采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高原鼠兔松果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对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1.高原鼠兔的松果体与其他哺乳动物的基本相似,包括深、浅两部分,两部分的细胞构筑及其形态基本一致,主要由松果体细胞、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微细血管和神经纤维组成。松果体细胞有明、暗两种,两种细胞胞质内均有丰富的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粗面和滑面内质网,以及游离核糖体,还可见极少数微管和脂滴等。2.松果体细胞内囊泡、微管和突触带的数量与细胞的分泌功能密切相关。3.松果体分泌物主要通过二种方式释放:(1)通过扩散和胞吐作用,将分泌物释放到细胞外或血管周隙;(2)分泌物直接进入第三脑室。  相似文献   

10.
高原鼠兔是新开发的兔形目实验动物。本文在分析高原鼠兔胃肠道特征及天然喜食植物营养成分的基础上,根据饲喂实验,初步确定高原鼠兔饲料的营养成分标准为粗蛋白14.90%;粗脂肪3.24%;粗纤维25.79%。通过比较,高原鼠兔对低质饲料的利用率和对植物纤维的需求明显高于家兔。  相似文献   

11.
高原鼠兔低氧适应机制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综述了新型实验动物——高原鼠兔对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特点,并与移居大鼠、人类及世居高原人群的生理变化进行了比较,对于高原鼠兔的低氧适应机制,从血液学、氧的摄取、氧利用及肺循环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对高原适应的生理研究及发展方向也做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在高原动物适应高原低氧环境中的作用.方法通过模拟4000m、6000m高原低氧,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Wistar大鼠和高原鼠兔肺血管内皮和肺内气道上皮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论是在肺血管内皮,还是肺内气道上皮,Wistar 大鼠eNOS蛋白表达在模拟4000m与6000m高原低氧处理2h后,均显著升高,而高原鼠兔基本保持不变,但高原鼠兔气道上皮eNOS的基础表达水平显著高于Wistar大鼠.结论相比Wistar大鼠,高原鼠兔eNOS基因表达在模拟高原低氧时增加较少甚或无明显增加,eNOS是急性高原低氧耐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国鼠兔亚属(Subgenus Ochotona)种系发生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鼠兔亚属主要产于国内的14种,进行了严格的支序系统分析。通过对这14种形态特征分析、对比,找出了22个具有种系发生意义的性状,并用国内学者尚未采用的格局分支论的组分分析,重建了它们的种间分支亲缘关系。根据分支图及国内已有的化石和地史资料,对该亚属的演化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Matschie,1907)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河鼠兔(Ochotona huangensis)由Matschie(1907)发表,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意见纷纭,有人将它归入藏鼠兔(O.thibetana),有的则作为达乌尔鼠兔(O.daurica)的同物异名。经查对地模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并与其相似种进行了仔细的对比,认为黄河鼠兔不同于藏鼠兔、甘肃鼠兔、达乌尔鼠兔,而是一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5.
Forage selection decisions of herbivores are often complex and dynamic; they are modulated by multiple cues, such as quality, accessibility and abundance of forage plants. To adv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plant–herbivore interactions, we explored foraging behavior of the alpine lagomorph Royle's pika (Ochotona roylei) in Kedarnath Wildlife Sanctuary, India. Pika bite counts on food plants were recorded through focal sampling in three permanently marked plots. Food plant abundance was recorded by traditional quadrat procedures; forage selection was estimated with Jacob's selection index. Multiple food-choic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determine whether forage selection criteria would change with variation in food plant composition. We also analyzed leaf morphology and nutrient content in both major food plants and abundantly available non-food plants. Linear regression models were used to test competing hypotheses in order to identify factors governing forage selection. Royle's pika fed primarily on 17 plant species and each forage selection decision was positively modulated by leaf area and negatively modulated by contents of avoided substances (neutral detergent fiber, acid detergent fiber, acid detergent lignin and tannin) in food plants. Furthermore, significance of the interaction term “leaf size × avoided substance” indicates that plants with large leaves were selected only when they had low avoided substance content. The forage selection criteria did not differ between field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s. The parameter estimates of best fit models indicate that the influence of leaf size or amount of avoided substance on pika forage selection was modulated by the magnitude of predation risk.  相似文献   

16.
李维东 《动物学杂志》2004,39(1):106-111,F003
作者自1983年发现伊犁鼠兔以来,完成了新种的分类命名,并对其栖息分布、种群数量、个体生态、昼夜活动节律、毛被和季节性换毛序、人工饲养、与疫病关系等内容开展了~系列的研究工作。在伊犁鼠兔被发现20周年之际,又对伊犁鼠兔的生存现状、栖息环境的变迁、受胁因素等内容做了调查,依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制订的《世界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等级的判断标准》(3.1版)对伊犁鼠兔濒危等级做了重新评估。多年的研究资料表明,伊犁鼠兔是一种古老、残留、发现较晚的兔形目动物。由于生态习性特殊,分布局限,种群过度破碎,呈数量稀少的小种群生活状态,加之恶劣栖息环境的影响,伊犁鼠兔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 Thomas,1922)的分类订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努布拉鼠兔(Ochotona nubrica)的分类地位迄今未能得到合理解决,曾被列为草原鼠兔(O.pusilla)、灰鼠兔(O.roylei)或藏鼠兔(O.thibetana)的同物异名。作者根据原始文献、地模标本及邻近地模产地的标本与有关的鼠兔种类进行对比研究,证实了努布拉鼠兔既不同于藏鼠兔,也不同于灰鼠兔,而是一个有效物种。  相似文献   

18.
高原鼠兔(Ochotonacurzoniae)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特有物种和关键物种,其挖掘觅食等活动行为直接影响本地高寒草甸的健康状况和持续发展。以有效洞口调查为代表的传统人工观察方法很难连续数天观察,造成可获取数据量小、效率较低,导致高原鼠兔行为生物节律研究数据采集困难。因此本文构建了融合图像自动采集、优化数字图像处理算法和智能识别技术的高原鼠兔监测系统,可无接触、数字化、连续性监测高原鼠兔行为活动。首先,考虑高原鼠兔活动节律监测需求,在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克旗河滩布局并划分了面积为25 m×30 m的实验小区;其次,监测实验区域,获取高原鼠兔全周期活动节律数据;最后提出基于改进帧差法的高原鼠兔目标自动识别策略。实验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监测系统可在自然环境下完成高原鼠兔活动数据采集,基于改进帧差法的高原鼠兔目标自动识别策略精准率、召回率、F1值分别为87.20%、83.37%、0.85,可准确获取高原鼠兔详细的活动节律信息。活动节律分析结果表明,高原鼠兔地面活动高峰期在10:00时和16:00时,夜晚无活动,属于白昼型动物。青藏高原鼠兔活动节律监测方法可有效提...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统计模型及空间信息数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种分布模型已经成为全球变化背景下研究大尺度物种分布情况的重要工具。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关键物种,在青藏高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采集高原鼠兔的分布点数据及环境变量数据,基于R语言中BIOMOD包中的7个模型对其在青海湖流域的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高原鼠兔主要分布于青海湖西岸和北岸、天峻县周边及布哈河流域上游,影响高原鼠兔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为距道路距离、距居民点距离、最暖月最高气温、NDVI标准差、最冷季和最干季降水量。BIOMOD组合模型中,推进式回归树模型(GBM)和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模拟效果最好,广义线性回归模型(GLM)结果较差。而优化后的结果显示,模拟结果的集成和筛选能有效提高模型的精度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